西里西亚号战列舰

西里西亚号战列舰德語:[註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04年至1906年间建造的五艘德国级前无畏战列舰之一,以普鲁士时期的省份西里西亚命名。它在但泽希肖船厂开始进行龙骨架设,1906年5月28日下水,并于1908年5月5日交付海军使用。这一船级的舰只于入役时便已落伍,其在尺寸、装甲、火力和速度上都不如革命性的英国新式战列舰无畏号

历史
德国
艦名 西里西亚号
艦名出處 西里西亚
建造者 但泽希肖船厂
動工日 1904年11月19日
下水日 1906年5月28日
服役日 1908年5月5日
结局 1945年于斯维内明德触雷搁浅,1949-1956年报废
技术数据
艦級 德国级战列舰
艦型 前无畏舰
排水量
  • 标准:13191吨
  • 满载:14218吨
全長 127.6米
全寬 22.2米
吃水 7.7米
動力輸出 13918千瓦
動力來源 3轴三胀蒸汽机
速度 18.5节
續航距離 4770海里以10节
乘員 743人
武器裝備
  • 初始装备:
    • 4 × 280毫米40倍径速射炮
    • 14 × 170毫米40倍径速射炮
    • 20 × 88毫米35倍径速射炮
    • 6 × 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 1939年装备:
装甲

入役后,西里西亚号被编入公海舰队第一战列分舰队。它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两年担任舰队旗舰;期间又被转移至其姊妹舰所在的第二战列分舰队。西里西亚号也参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但在那里仅短暂交战。日德兰之后,它于1917年被用作训练舰并降格担当警戒值勤,直至完全退出。《凡尔赛条约》允许德国海军保留八艘老式战列舰用于沿海防御,其中便包括西里西亚号。它在重组后的魏玛国家海军还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该舰进行了重建并最终完成训练舰的改造。

西里西亚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参加了有限的战斗,其中包括1940年入侵挪威。行动结束后,该舰再度被赋予次要职责。它最终于波罗的海以防空舰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服役生涯;1945年4月,西里西亚号驶往斯维内明德补充弹药及撤离伤兵,并于5月3日不慎触雷。它在浅水中沉没,尽管其舰艛大部、包括主炮仍高于水面。在战争剩余的日子里,西里西亚号仍利用重型火炮掩护撤退的德国地面部队。它于战争结束后被拆解,尽管舰上的某些部分被一直保留至1970年代。

建造

德国级舰只线条画

西里西亚号旨在于德国战列线上与公海舰队的其它战列舰共同作战[1]。舰只于1904年11月19日在但泽希肖船厂开始进行龙骨架设[2]。它于1906年5月28日下水、并于1908年3月被发往基尔,在当地进行最终的舾装。同年5月5日,舰只投入海上试航,但在7月6日至9月5日期间因临时担当鱼雷试验舰而被中断。当鱼雷试验结束后,西里西亚号于9月加入舰队。[3]然而,装备了十门12英寸(300主炮的英国战列舰无畏号已于1906年12月入役,这是在西里西亚号投入使用近两年以前[4]。无畏号的革命性设计使得当时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所有主力舰均成为了过时的存在——包括全新的西里西亚号[5]

西里西亚号的全长127.6(418英尺8英寸),有22.2(72英尺10英寸)舷宽8.21(26英尺11英寸)吃水深度。其满载排水量14,218公噸(13,993長噸)。舰只配备了三台三胀式蒸汽机和12台燃煤水管锅炉,产生的额定功率为13,918千瓦特(18,923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达18.5節(34.3每小時)。波美拉尼亚号除了是同级舰中速度最快的之外,它还是最省燃料的。在10節(19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它可以航行最多4,770海里(8,830。船员的标准编制则为35名军官及708名士兵。[6]

舰只的主要武器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280毫米40倍径速射炮,炮塔在舰艏、舰艉各一座[註 2]副炮则包括十四门分别安装在舰舯炮廓内的170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二十门安装在枢轴基架上的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此外,舰只还配备了六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均布置于船体的水下部分。其中舰艏、舰艉各一具,舷侧四具。其装甲带在舰舯的厚度为240(9.4英寸),甲板装甲为40(1.6英寸)厚。主炮炮塔的装甲则有280(11英寸)厚。[8]

服役历史

入役后,西里西亚号被编入公海舰队的第一战列分舰队。在服役的第一年,即1909年,它都遵循舰队在北海波罗的海以及大西洋的演习模式。[9]其首次进入大西洋的巡航是从7月7日至8月1日进行。随后是在秋季的另一轮演习。[10]第一分舰队于1910年4月从基尔转移至威廉港[9]。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即1910年5月,舰队于丹麦及挪威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举办了训练演习。而每年一度的夏季巡航则在当年首次驶往挪威。舰队训练在之后进行,继而于年底进行了驶入波罗的海的训练巡航。[10]

1911年11月3日,西里西亚号被转移至第二战列分舰队,与它的姊妹舰在一起[9]。1911年和1912年的训练演习模式与1910年相同,仅1912年的夏季巡航例外;由于那年的阿加迪尔危机,巡航只进入了波罗的海,而不是挪威[10]

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里西亚号于战争的头两年一直跟随公海舰队。在战争爆发时,舰只被部署至德意志湾的防卫值勤。然后,它再次加入公海舰队,为1914年12月15-16日对突袭斯卡布罗、哈特尔浦及惠特比战列巡洋舰群提供护掩护。[9]在这次行动中,由12艘无畏舰和8艘前无畏舰组成的德国战列舰编队一度驶至距离英国一个孤立分舰队的6艘战列舰约10海里范围内。然而,与对方其它驱逐舰之间在黑暗中的零星冲突使得公海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误判自己面对的是整个大舰队主力。根据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为避免不必要的冒险,英格诺尔中断了交战并调转战列舰返回德国。[11]在此之后,两次无果而终的舰队推进分别于1915年4月17-18日和21-23日展开。第三次发生在5月17-18日,而10月23-24日则进了第四次。[9]

1916年4月24-25日,西里西亚号及其姊妹舰又加入了公海舰队的无畏舰群,以支援突袭英格兰海岸的战列巡洋舰群[9]。在在前预定目标的途中,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号因不慎触雷而被迫提前返航。其余战列巡洋舰则对雅茅斯洛斯托夫特的港口进行了短暂的炮击。由于能见度不佳,行动很快被叫停,并在英国舰队尚未及拦截前离开。[12]

日德兰海战

英国(蓝)及德国(红)舰队于日德兰海战的主要调遣图

海军上将赖因哈德·舍尔作为公海舰队的新任总司令,计划立即发动进入北海的另一轮袭击,但塞德利茨号的损坏迫使行动被推迟至五月底[13] 。西里西亚号此时是第二战列分舰队第四支队的第二艘舰,受海军少将弗朗茨·毛弗指挥。该分舰队位居德国战列线的后方,其中西里西亚号是整条线的倒数第二艘,它的身后仅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跟随。[14]在“向北疾行”期间,舍尔下令舰队以最高速度追击英国第5战列分舰队。较慢的德国级舰只跟不上更快的无畏舰,并迅速落后。[15]

在5月31日战斗的晚些时候,处于困境中的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列巡洋舰正遭到英国对手的追击。西里西亚号和其它所谓的“五分钟舰船”[註 3]遂航行至对阵战巡分舰队之间提供支援。[17]西里西亚号及其姊妹舰几乎无法锁定目标。由于能见度差,它们的射击效果不佳。[18]英国战列巡洋舰则对德国舰只取得了几次命中。在短暂的混战中,一枚大口径炮弹近距脱靶所激起的水沫连弹壳碎片落在西里西亚号的甲板上,造成一人死亡及另一人受伤。[9]毛弗下令向南转舵8点离开[註 4],英国人没有跟随。[19]

31日夜晚,舰队组成夜间巡航阵型返回德国。其中西里西亚号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基尔落在受损的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德弗林格号之后,位居德国战列线的末端。[20]期间英国驱逐舰对舰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袭击,其中一些是针对西里西亚号[9]。尽管如此,公海舰队还是成功突破了英国的驱逐舰群,并于6月1日凌晨04:00抵达喇叭礁[21]。数小时后,德国舰队再抵达威廉港,并由未受损的拿骚级黑尔戈兰级无畏舰于锚区外围组成防御阵位[22]

战间期

正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西里西亚号

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德意志帝国海军被重组为魏玛国家海军,它获准保留三艘德国级战列舰:汉诺威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和西里西亚号,再连同几艘不伦瑞克级战列舰用于沿海防御[23]德国号作为同级中最老、最落伍的舰只,于1922年拆解报废[24]。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则在1920年代完成了现代化改造[25],这个过程包括将舰只的170毫米炮替换为150毫米部件[26]。两艘舰继续保持可与现役舰队共同作战的战列舰配置;而汉诺威号则打算重建为靶舰,尽管这从未发生[27]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担任舰队的旗舰直至1932年,当时它被送往另一项重建工程,以改造成一艘训练船[28]。因此,西里西亚号在随后担任起舰队的旗舰职责[29]。1932年,海军少校威廉·卡纳里斯接掌了舰只的指挥权,并担任此舰长达两年之久[30][註 5]。1935年5月,魏玛国家海军再次重组为战争海军[25]。不久之后,西里西亚号连同新造的装甲舰德国号一起进行了广泛的舰队训练[32]。同年末,西里西亚号被改造为一艘训练船,内容包括安装额外的高射炮和更换舰上的锅炉[28]。新的锅炉效率更高,得以减少使用量;由此腾出来的空间被用作学员的运转舱和指导室[28][6]。船员编制亦因此受到改变;原标准编制为35名军官和708名士兵;改造后,这一数字减少为29名军官和559名士兵,再辅以214名学员[6]。翌年,西里西亚号出访美洲:1937年3月,该舰于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作停留[33]。同年12月末,它又停靠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34]。1938年,舰只则到访了多明尼加山美纳湾[35]

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里西亚号(前)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在占领西盘半岛的港口后

在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期间,西里西亚仍担任其原本的训练船角色,尽管它也曾临时作为U型潜艇破冰船使用[36]。当月下旬,西里西亚号又协同姊妹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炮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阵地。炮击过程从9月25日持续至27日。[37]行动结束后,西里西亚号舰上的六门150毫米炮被移除,以安装至新的辅助巡洋舰企鹅号[38]。1940年,西里西亚号参与了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的威悉演习行动。西里西亚号在整个行动期间都游弋于丹麦水域。[39]在这些任务完成后,它又重新恢复了破冰职责。1941年3月,西里西亚号在波罗的海为布雷艇提供护航。从这次行动返航后,它将被改造成一艘安置在戈滕哈芬宿营船[36]1942年4月4日,西里西亚号与战列舰格奈森瑙号和破冰船欧亚河狸号共同驶往戈滕哈芬[40]

在1944年中期,西里西亚号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的对空武器得到了极大加强,所以它们可以在戈滕哈芬用作防空舰[36]。1945年4月,西里西亚号移动至斯维内明德以补充弹药,并从前线撤离了近千名伤兵[41]。5月3日,它在斯维内明德外围的齐诺维茨误中水雷,并在浅水区搁浅[42]。舰只大部仍然浮于水面,包括其主炮;并因此能够为撤退的德国部队提供火炮掩护[41]。从1949年至1956年间,沉船被拆毁,然后由一家东德公司在原地报废[24][42]。然而,舰体的部分残余在1970年仍然可见[24]

注释

脚注

  1. SMS表示, 即“陛下之舰”。
  2.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其中SK()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长度,即40倍径[7]
  3. 舰只被称为“五分钟舰”,因为这是它们在面对无畏舰时所预计的生存时间。[16]
  4. 罗盘可分为32点方位,每点方位对应11.25度。向右转舵8点可改变舰只90度的航向。
  5. 卡纳里斯随后被任命为“阿勃維爾”主管,并在二战期间利用其职务支持德国抵抗运动[31]

引用

  1. Herwig, p. 45.
  2. Staff, p. 5.
  3. Staff, p. 12.
  4. Gardiner & Gray, pp. 21–22.
  5. Herwig, p. 57.
  6. Gröner, p. 21.
  7. Grießmer, p. 177.
  8. Gröner, pp. 20–21.
  9. Staff, p. 14.
  10. Staff, p. 8.
  11. Tarrant, pp. 31–33.
  12. Tarrant, pp. 52–54.
  13. Tarrant, p. 58.
  14. Tarrant, p. 286.
  15. London, p. 73.
  16. Tarrant, p. 62.
  17. Tarrant, p. 195.
  18. London, pp. 70–71.
  19. London, p. 71.
  20. Tarrant, p. 240.
  21. Tarrant, pp. 246–247.
  22. Tarrant, p. 263.
  23. Williamson, Battleships, pp. 5–6.
  24. Gröner, p. 22.
  25. Williamson, Battleships, p. 6.
  26. Proceedings, p. 1014.
  27. Gardiner & Gray, p. 141.
  28. Gardiner & Chesneau, p. 222.
  29. Mueller, p. 89.
  30. Kahn, p. 229.
  31. Kahn, pp. 229–235.
  32. Williamson, Light Cruisers, p. 36.
  33. Edwards, S., p. 68.
  34. Newton, p. 184.
  35. Leonard & Bratzel, p. 78.
  36. Williamson, Battleships, p. 8.
  37. Rohwer, p. 5.
  38. Edwards, B., p. 11.
  39. Rohwer, p. 18.
  40. Garzke & Dulin, p. 151.
  41. Williamson, Battleships, p. 9.
  42. Slavick, p. 233.

参考资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西里西亚号战列舰
  • Edwards, Bernard.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ISBN 978-1-55750-210-0.
  • Edwards, Suzanne K. . Renfrew, Ontario, CA: General Store Publishing House. 2007. ISBN 978-1-897113-74-5.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OCLC 12119866.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编).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13-9.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101-0.
  • Grießmer, Axel. .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erwig, Holger. . Amherst, NY: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OCLC 57239454.
  • Kahn, David. . 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2000. ISBN 978-0-306-80949-1.
  • Leonard, Thomas M.; Bratzel, John F. .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ISBN 978-0-7425-3741-5.
  • London, Charles. .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1-85532-992-8.
  • Mueller, Michael.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9114-101-3.
  • Newton, Ronald C.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8047-1929-2.
  • Rohwer, Jürgen. . Annapolis, MD: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978-1-59114-119-8.
  • Slavick, Joseph P.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5750-537-8.
  • Staff, Gary. . Oxford, UK: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 Tarrant, V. E. .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1 [1995]. ISBN 978-0-304-35848-9. OCLC 48131785.
  • Williamson, Gordon. .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498-6.
  • Williamson, Gordon. .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503-7.
  • . Proceedings (Annapolis, M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22, 48: 1014–101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