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德語:直译:语言联邦英語:俄語:),也称语言区域语言的区域分类,指没有亲属关系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区域特征的现象[1]:195。语言联盟中的不同语言,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代,而且语音语法系统有着一些共同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这不是因为这些语言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留存了历史上的同一语言的特征,而是语言长期密切接触的结果[2]:27[3]:214。但语言联盟中的诸民族,在经济、文化、人口比例上相差不很悬殊,因此还能保持各自语言的本质,相当多的核心词根继承了自己语言的祖语[3]:214

表现

词汇借用

语言联盟中的语言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主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高的一方则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词。

萨丕尔安东尼·梅耶布龙菲尔德白保罗等人都认为语言接触是有界的,基本词汇或核心词汇不能被借用[4]:6。但学者通过对语言接触的更加严格的观察后发现,语言接触是“无界有阶”的:语言联盟中,语言接触非常深入,极少数的核心词也可以相互借用[4]:152

结构相似

结构相似包括音系和语法两方面的相似。如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中的诸语言,大多都有声调语素多是单音节,属于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有较丰富的量词系统。这些相似点并非来自共同的祖语,而是后来产生于这一区域的;这些语言与跟自己亲缘关系更近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上的差距较大,而相互之间的区别较小。如南亚语系中,其他语言都是多音节语,没有声调,但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越南语和位于中国境内的佤语德昂语布朗语等却是单音节语[3]:216,越南语和布朗语中还产生了声调系统[4]:1。又如在海南岛三亚地区,有一支10-15世纪才从越南占城迁徙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被称为回辉人。回辉人原属占婆民族,使用的占语是一种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多音节无声调语言。经过和当地语言的密切接触,回辉话现在变成了单音节、有声调的孤立语,但是核心词汇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占婆语词根,虽然也已经高度单音节化了[5]

互协过程

同一地区中,语言长期密切基础,会造成区域内的双语或多语现象。地区多语现象会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了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变体的影响下趋同[3]:216。以汉语傣语云南德宏的接触为例,汉族人使用的是汉语,第二语言是傣语,但是带有汉语口音,和汉族人交流密切的土生傣族人,其傣语也会受到这种汉化的傣语的影响,而带有了汉语的部分特征;反之亦然,汉语受到傣化的汉语的影响,带有了傣语的部分特征[4]:8-162。这一过程被称为互协,长期以往就会形成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和语言同源的判定

语言联盟和语言同源都会造成不同语言的语音、语法结构类似,相当数量词汇的语音形式相互对应。在各种类型的语言的交杂地区,区分相似性是因为语言接触还是语言分化对于历史语言学非常重要,同时也很困难。

有学者提出,在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中,第一百词[lower-alpha 1]中的关系词[lower-alpha 2]比例高于第二百词[lower-alpha 3]中的关系词比例,而在语言接触中,第一百词中的关系词比例低于第二百词中的关系词比例[4]:197,据此可以区别谱系树和语言联盟。

著名的语言联盟

东北亚语言联盟

东北亚语言联盟实际上是为了反对阿尔泰语系存在所作的另一假说。有的语言学家认为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三种语族之间没有同源关系,这些反对阿尔泰语系的学者认为,这些语族虽然有许多相同的语法特点和共同词汇,例如存在元音和谐律主宾动语序以及同属黏着语,但是这些是因为民族长期接触,互相融合而产生的,是借用的结果,而并不是原始语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一般认为是蒙古语借用突厥语的词汇和语法形态。因此此组语言应该属于同一语言联盟而非组成语系。目前这个问题还在议论之中。

东南亚聲調语言联盟

包括漢語壯侗語系诸语言、苗瑶语系诸语言、属于南亚语系越南语、属于南島语系回輝話等,基本共性是有声调、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属于形态变化较少的孤立语、有着发达的量词系统、主动宾语序以及属于话题优先语言等。

这组语言联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声调系统。这些语言大多在早期阶段时有三个声调,到了后期声调分裂中,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差别丢失,而声调数量却加倍增加。这些语言近似的变化一度令语言学家难以为他们归属分类,直到1954年法国语言学家奥德里库尔称,声调在上述语言并非一直都存在的,他发现,越南语中的声调可以对应其他南亚语系语言的尾辅音,由此他推断,该语言联盟中的其它成员,其声调亦有着相同的渊源。

印度次大陆语言联盟

印度次大陆诸语言、民族数千年来的频繁交流,使得这组语言有着众多并非从各自原始语遗留下来的相同处。此组语言联盟包括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蒙达语族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巴尔干语言联盟

巴尔干半岛诸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包括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中东部亚语支的保加利亚语马其顿语,西部亚语支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罗曼语族罗马尼亚语,以及各自分别孤立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等。巴尔干半岛历史上动乱较多,民族兴衰更迭不断,政治、经济联盟变幻无定,宗教混杂,因此各民族有密切的联系,但没有一个民族有长时期的绝对权威或者人口的绝对优势,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人口比例上均相对平衡,因此产生了语言联盟。巴尔干语言之间有众多共同的语法规则,例如不定式的缺失,以及未来时的构成等。这些特点在巴尔干语言各自的亲属语言中都找不到,例如在罗马尼亚语所属的拉丁语族,以及与南斯拉夫诸语言属同一语族的波兰语中,都没有发现上述特征。

注释

  1. 第一百词,指斯瓦迪士核心詞列表中最核心的100词。
  2. 关系词,指语音形式上可以相互对应的词。
  3. 第二百词,指斯瓦迪士核心詞列表中的207个核心词去掉100个最核心的词。

参考文献

引用

  1.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2. 徐通锵.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ISBN 9787100001526.
  3. 叶蜚声、徐通锵著 王洪君、李娟修订.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301163108.
  4. 陈保亚.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ISBN 780126021X.
  5. 倪大白. . 民族语文. 1988, (2): 18–25、34.

书籍

  • (俄文)
  • (俄文)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