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仁鄉
達仁鄉(排灣語:Tadren)位於台灣臺東縣南端,北臨金峰鄉,東鄰大武鄉,東北連太麻里鄉,東南濱太平洋,西鄰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及獅子鄉,南接屏東縣牡丹鄉。境內人口約3.5千人,為臺東縣人口最少的鄉鎮。
達仁鄉 Daren Township ![]() | |
---|---|
山地鄉 | |
上級行政區劃 | 臺東縣 |
舊稱 | 大仁鄉、阿塱衛 |
區劃 | 6村56鄰 |
地方語言 | 排灣語 |
政府 | |
– 鄉長 | 陳新輝(達仁鄉鄉長列表) |
– 行政機關 | 達仁鄉公所 |
– 立法機關 | 達仁鄉民代表會 |
總面積 | 306.4454平方公里 |
平均海拔 | 572 米 |
人口 | |
– 總數 | 3,493人(2021年1月) |
– 排名 | 16 |
– 戶數 | 1,423戶 |
郵政編碼 | 966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14150 |
毗鄰 | 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 |
網站 | http://www.ttdaren.gov.tw/ |
![]() 達仁鄉位置圖 |
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南麓,90%以上均為丘陵山坡地,平原極少,有大武溪、安朔溪、楓港溪等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1]。
%E4%B8%80%E6%99%AF.jpg.webp)
達仁鄉市區(安朔)一景
歷史
達仁鄉為排灣族原住民的活動範圍,在清朝時期為阿塱衛社的聚居地,其中以安朔村為最大,而「安朔」(阿朗壹 Aljungic)在排灣族語中便是指「最多人的社」。
日治時期,日本將本鄉原住民劃分為土哇巴樂(土坂)、大板鹿(台坂)、大里力(森永)、就卡固來、阿塱衛(安朔)等五個社,先後劃歸台東廳大武支廳、台東郡管理,並在各社直接派駐警察處理行政、教育、衛生等日常政務。戰後之初劃歸臺東縣大武鄉,1946年自大武鄉分治,當時官派之台東縣長建議鄉名為「大仁鄉」,可與大武鄉保持有淵源關係之意涵,但未被地方人士接納,認為「大」字難脫與大武鄉的臍帶關係,有無法獨立之感。當時首任官派鄉長葛良拜審酌上級與地方意見,將「大」改為「達」,經代表會決議後,轉呈台東縣政府核備[2]。也是台東縣5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
歷屆鄉長
葛良拜
第1,2屆宋新貴
第3屆王光輝
第4,5屆王川山
第6,7屆宋春雄
第8,9屆董進輝
第10,11屆王光清
第12,13屆包世晶
第14屆張金生
第15屆包世晶
第16屆解職王光清
第16屆補選王光清
第17屆陳新輝
第18屆
行政區劃
本鄉共6村56鄰。
- 臺坂村:包括臺坂(Tjuwavanaq)部落與Larepaq部落。1951年大狗(Tjuwaqau)部落併入臺坂部落。
- 土坂村:包括土坂(Tjuabal)部落與Tjuwavangas部落。Palivungai部落與部分大谷(Tjalilig)部落及Kinavaliyan部落分別於1951年與1951年~1955年併入土坂部落。
- 新化村:1951年~1955年Qaquvuljan部落、Tjivavau部落與姑子崙(Koaran)部落併入紹家(Tjukakuljai)部落。
- 安朔村:包括阿塱衛('Aljungic)部落。
- 森永村:1951年~1955年由部分大谷(Tjalilig)部落與Kinavaliyan部落建立森永(Morinaga)部落。
- 南田村:1955年由部分土坂部落建立南田部落。
達仁鄉行政區劃 |
人口
歷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81 | 4,593 | — |
1986 | 4,343 | −5.4% |
1991 | 4,170 | −4.0% |
1996 | 4,185 | +0.4% |
2001 | 4,203 | +0.4% |
2006 | 3,815 | −9.2% |
2011 | 3,965 | +3.9% |
2016 | 3,524 | −11.1% |
來源: . 內政部. |
教育
國民小學
-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國民小學
- 臺東縣達仁鄉台坂國民小學
- 臺東縣達仁鄉安朔國民小學
- 臺東縣達仁鄉安朔國民小學新化分校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