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後不圓唇元音
在普通话中,拼音e有时会通过辅音化的[ɰ]加上[ʌ]实现,如拼音的 he 在語音形式上可能為 [xɰʌ]。 類似於漢語拼音中的 zi(資), ci(慈), si(斯)的韻母部分。
閉後不圓唇元音 | |||
---|---|---|---|
ɯ | |||
IPA編號 | 316 |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ɯ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6F | ||
X-SAMPA音標 | M | ||
ASCII音標 | u- | ||
IPA盲文 | |||
| |||
音頻範例 | |||
來源 · 幫助 |
閉後不圓唇元音為一元音。此音的国际音标符号是变形的拉丁字母 ⟨ɯ⟩(即是倒转的m)。
见于
语言 | 词汇 | 国际音标 | 意义 | 注释 | |
---|---|---|---|---|---|
亚齐语[1] | [ɯ] | 看 | 也被描写为接近[ɨ]。[2][3] | ||
阿塞拜疆语 | | [bɑhɑˈɫɯ] | 贵 | ||
巴什基尔语 | /qyž | [qɯð] | 女孩 | ||
汉语 | 闽南语泉州话 | /tir | [tɯ] | 猪 | [ɨ]的同位异音 |
一些吴语方言 | /vu | [vɯ] | 父亲 | ||
湘语 | /xu | [xɯ] | 火 | ||
克里米亚鞑靼语 | [dʒanɯm] | 请 | |||
英语 | 非裔美国英语[4] | hook | [hɯ̞k] | 钩 | 次闭音;/ʊ/的可能实现之一。[4] |
老派美国南部英语[5] | 次闭元音;可能是圆唇音[ʊ]。[5] | ||||
加利福尼亚英语[6] | goose | [ɡɯˑs] | 鹅 | 和其他方言[uː]对应。 | |
新西兰英语[7][8] | treacle | [ˈtɹ̝̊iːkɯ] | 糖蜜 | 非重读元音/ɯ/的可能实现,音值从央元音到(更常见的)后元音,闭元音到半闭元音。[7][8]和其他方言/əl/对应。参见新西兰英语音系 | |
一些费城英语使用者[9] | plus | [pɫ̥ɯs] | 加 | 部分使用者;元音高度和圆唇度有变化。[9]和其它口音[ʌ]对应。参见英语音系 | |
南非英语[10] | pill | [pʰɯ̞ɫ] | 丸 | 次闭元音;可能是/ɪ/在/l/的软腭化同位异音前的同位异音。[10]参见南非英语音系 | |
爱沙尼亚语[11] | [kɯrv] | 耳 | 一般记作⟨ɤ⟩;也可以是半闭央元音[ɘ]或半闭后元音[ɤ],取决于使用者。[11]参见爱沙尼亚语音系 | ||
爱尔兰语 | 乌尔斯特爱尔兰语 | [kʰɯːl̪ˠ] | 狭窄 | 参见爱尔兰语音系 | |
日语[12] | / | [kɯːki] | 空气 | 也可能是不突出元音[ɯᵝ]。[13]参见日语音系 | |
韩语[14] | [ɯːmɕik̚] | 食物 | 参见韩语音系 | ||
库尔德语 | 北库尔德语 | | [tˤɯɾʃ] | 酸 | 参见库尔德语音系。"i"在"t"后且"t"是"tˤ"时是它的原型。但也可以出现在其他地方。 |
中库尔德语 | /tirš | ||||
柯尔克孜语 | /qyz | [qɯz] | 女孩 | 参见柯尔克孜语音系 | |
葡萄牙语 | 欧洲葡萄牙语[15] | [pɯ̞ˈɣäɾ] | 握 | 后移元音。次闭。[15]一般记作⟨ɨ⟩。参见葡萄牙語音系 | |
苏格兰盖尔语 | [kʰɯːl̪ˠ] | 瘦 | 参见苏格兰盖尔语音系 | ||
泰米尔语 | /aḻagu | [əɻəgɯ] | 美 | ||
泰语 | 标准音[16] | /kun | [kʰɯn˥˩] | 上升 | |
土耳其语[17] | [sɯː] | 浅 | 描写从闭后元音[ɯ],[17]次闭次后元音[ɯ̞][18]到闭央元音[ɨ]。[19]参见土耳其语音系 | ||
土库曼语 | [jäːˈʃɯl] | 绿 | |||
维吾尔语 | /tulum | [tɯlɯm] | 我的语言 | 和/ɪ/互补。参见维吾尔语音系 | |
越南语 | [tɯ] | 第四 | 参见越南語音系 |
註釋
- Mid-vowels in Acehnese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7-14.
- (PDF). [2012-05-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7-30). 已忽略未知参数
|url-status=
(帮助) - Acehnese Coda Condition
- Wells (1982), p. 557.
- Wells (1982), p. 536.
- Ladefoged (1999), pp. 42–43.
- (PD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3.
- Bauer & Warren (2004), p. 585.
- Gordon (2004), p. 290.
- Bowerman (2004), p. 936.
- Asu & Teras (2009), p. 369.
- Labrune (2012), p. 25.
- Okada (1999), p. 118.
- Lee (1999), p. 122.
- Cruz-Ferreira (1995), p. 91.
- Tingsabadh & Abramson (1993), p. 24.
- Göksel & Kerslake (2005:10)
- Kılıç & Öğüt (2004)
- Zimmer & Organ (1999:155)
參考文獻
- Cruz-Ferreira, Madalena,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5, 25 (2): 90–94, doi:10.1017/S0025100300005223
- Lee, Hyun Bok,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0–123, 1999, ISBN 0-521-63751-1
- Tingsabadh, M.R. Kalaya; Abramson, Arthur S.,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3, 23 (1): 24–26, doi:10.1017/S002510030000474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