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於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佛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生(1870-02-07)1870年2月7日
 奥匈帝国魯道夫斯海姆
(現 奥地利維也納魯道夫斯海姆-芬夫豪斯
逝世1937年5月28日(1937歲-05歲-28)(67歲)
 英國蘇格蘭亞伯丁
国籍 奥地利
民族猶太人
职业心理治療精神病學
知名于个体心理学
配偶拉伊薩·愛潑斯坦(Raissa Epstein)
儿女4
精神/心理分析学系列條目
  • 心理學主题 神經科學主题
    社會學主题 醫學主题

幼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第十五區魯道夫斯海姆-芬夫豪斯,雖然因父母為猶太穀物商人而家庭富裕,但是卻有個不幸的童年。家中有六個兄弟、兩個姊妹,阿德勒排行第三,從小因患有佝僂病而體弱多病、行動不便,使得他沒有辦法和一般小朋友一樣跑跳自如,也因此他時常覺得自己不如哥哥或鄰居而產生自卑感,後來曾發生兩次車禍;五歲時,得了嚴重的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他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而這些幼年經驗也使他強調的早期記憶對個體心理的重要影響。

求學時期,剛開始他的成績並不好,他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努力向學,再加上父親不斷地給予鼓勵和支持,成績逐漸進步,尤其是在數學科,更是從原先的班上倒數幾名成了前幾名。另外,求學時他也很努力地參加活動,結交朋友。成績好轉後,阿德勒決定要當個醫生拯救世人,1895年他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起先是眼科內科醫生,他特別強調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但後來,他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辦法防止死亡而感到無力,因而將重心移轉到於神經學和精神病學。1899年受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邀請,成為當時精神病理學分析的核心成員之一,在1910年阿德勒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一職,後來,因為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衝動的影響,和阿德勒的想法起了衝突,於是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人心理學。在1912年,他創立了個人心理學協會,還引進了團體治療,是現代團體治療的先驅。後於1924年受聘為維也納教育學院的講師。

早年生涯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费英格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伊底帕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阿德勒人类个性的理性接近

阿德勒在1912年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Über den nervösen Charakter(神经症的特性),在这部著作裡,阿德勒所主张的个体行为在社会中的效用被详细的阐述。尤其在个体无意识指导性支配自卑感与优越感而形成的心理问题,从而对社会规范道德提出控诉。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这样的不利因素,个体将会发展成为自卑、自私的极度个人主义,并表现出对权力、财富的巨大需求。

阿德勒心理學成為顯學

然而正当阿德勒准备为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做深入研究时,却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烟火终止了。在那期间他被征召进入奥地利军队,担任一名战地医生。战后阿德勒的影响力亦日益增加-1921年开始从欧洲美国游历讲演,并在1927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由他亲自授课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临床讲义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逝世後,他在美國的弟子Rudolf Dreikurs,應用阿德勒心理學在兒童教育上,著書《A Parent's Guide to Child Discipline》,《孩子的挑戰:不動怒,不當孩子的奴隸,一樣教出好小孩》等,讓阿德勒理論在歐美教育界,成為最被廣泛應用於兒童人格培養的心理學派。

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也是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使得阿德勒的觀點被廣泛地運用在大眾生活中的各種面向,成為一門普世大眾均可使用的心理學理論。

关于同性恋

卖淫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移民与早逝

1932年后阿德勒在奥地利的临床讲义大部分被禁止,这是因为他身为犹太后裔的关系。为此阿德勒来到了美国长岛医院担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讲师,并定居纽约。1937年在赴苏格兰阿伯丁做旅行讲演时因突发性心脏病逝世,終年67歲。然而他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说却并没有因此而没落,被这个新弗洛伊德派学说所吸引的人继续着阿德勒的工作。

到目前为止的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继承阿德勒工作的团隊,一个名为阿德勒学校的专业心理学机构运作已久;被称为阿德勒(拥护者)的戴克斯(Rudolf Dreikurs)成立了位于芝加哥的阿德勒研习会;三藩市和西北华盛顿阿德勒学会,都是阿德勒最初教学以及精神疗法的风格体现。同时亦有各种不同地方的组织以阿德勒学说为基础定位社会个体以及福利。

貢獻與評價

阿德勒對於後世來說,有相當大的影響,雖然之後的追隨者受到迫害猶太的氛圍影響,所以沒有自成強勢的學派 。

正面評價方面,將人視為天生的社會動物,且以統整的觀點來看待人性的問題,並首先提出「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將人視作最小單位。也為認知取向的先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進而影響行為。由此發展的諮商模式屬於短期的成長模式,可以運用的對象、型態範圍極廣,對於往後的諮商學派影響很大,建立的「學校心理衛生中心」相當於現在的諮商中心。強調鼓勵的重要性,而非上對下的讚美。最重要的為,改變了佛洛伊德人格發展的重點,建立了「個體心理學」。

負面限制方面,其所點出的補償作用,多重視生理組織方面的缺陷,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影響。為了反抗自卑感而進行補償作用,此解釋過於消極,忽略了積極支配慾。而補償作用,僅適用於有足夠信心、外在支持力量下產生理想的「優越感」才能順利適用,且無法立即解決問題。

出版物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与《理解人性》。在华盛顿阿德勒研究会出版了十二册的《阿德勒临床选集》包含了他自1898年至2016年的著作,其中《神经症的特性》一书被重新翻译,并在选集第一册中作为最重要文献刊登。

作品年表

  • 《神经症的性格》,第一版1912年第二版1974年
  • 《器官缺陷及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年出版
  • 《理解人类本性》 ,第一版1918年第二版1969年
  •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第一版1919年第二版1971年
  • 《生活的科学》,第一版1927年第二版1969年
  • 《生命对你意味著什么》(中文也翻译为《自卑与超越》),1932年出版
  • 《神经症问题》,第一版1932年第二版1964年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