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民協成立於1986年10月26日,是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民協的使命是「促進民主、改善民生」,致力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民協現有過百名會員,最初活躍地區頗為廣泛,甚至包括港島區,其後香港回歸政權更變、各新黨派創立,漸漸主要集中九龍西一帶,特別是深水埗區,故有「深水埗黨」之稱。[2]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主席施德來
副主席何啟明
楊彧
司庫甄紹南
秘書長黃虹銘
 
創立1986年10月26日
總部 香港九龍彌敦道469號新光商業大廈1104室
象徵顏色  黃色
  綠色
政黨口號促進民主 改善民生
 
立法會議席
0 / 70(0%)
區議會議席
19 / 479(4%)
 
政治派系温和民主派
意識形態進步主义
社会自由主义
社會民主主義[1]
政治立场中間偏左
 
網站www.adpl.org.hk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英語:,簡稱民協、ADPL),是香港一個民主派政黨。

宗旨

  • 爭取在中國主權下的港人高度自治,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原則。
  • 倡導民主政治,爭取立法會及區議會全面直選,維護香港的司法獨立及港人的基本人權和自由。
  • 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
  • 使社會資源合理的分配,改善中下階層市民的生活素質。

發展歷史

八十年代

成立時期
1986年10月26日,由十一個壓力團體、居民團體及議員辦事處合組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當中包括李永達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陳立僑的民主公義協會、張家敏的新香港學會、馮檢基的深水埗民生關注組、王岸然北辰學社,為香港最早的參政組織之一。主要知名成員包括張家敏陳偉業黃仲棋李永達王岸然黃富榮等人,創會時有十四位議員。由於當時香港社會氣氛對「黨」字甚為抗拒,令人想起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黨爭,故以「會」字命名。[3]民協曾與匯點太平山學會並為民主派(今稱泛民主派)的三大組織。

1988年,民協積極投入爭取八八直選運動,並加入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協其後派出多人參選八八、八九年之三級議員選舉,共31人成為各級議員。

籌組港同盟
1989年六四事件後,當時的民主派團體皆認為要團結集結力量,在籌組支聯會的同時,認為要政黨與社會運動應分開,故民協匯點太平山學會等研究結盟或合組政黨的可能。其後,民協會員大會議決保留民協,但容許成員自行決定會否加入香港民主同盟。1990年4月23日,當時一半民協成員與太平山學會、部份匯點成員合組港同盟,包括陳偉業單仲偕等,對民協的衝擊很大。

九十年代

全盛時期
在分裂後,民協內部同意除了政策倡議外,民協基本上是沒有足夠人力和物力處理覆蓋全港的工作,故馮檢基提出「蘇格蘭經驗」 -- 即集中有限資源發展在一個地區,以增加影響力。[4]

1991年香港立法局選舉,立法局首次引入普選議席,民協馮檢基、羅祥國周美德分別於九龍西及新界北競逐議席,結果馮檢基成功進入議會。而放棄繼續從衛生界功能組別參選,轉移到新界北選區參選的周美德不敵港同盟馮智活與匯點狄志遠、自民聯張漢忠、王志強兩個參選組合,以票數排名尾二的成績落敗。

末屆立法局政改方案與臨時立法會
彭定康在1992年上任香港總督之後,在當年的首份施政報告推出政改方案,內容包括改變最後一屆立法局的組成及取消所有區議會委任議席等。而彭定康政改方案掀起了中英爭拗,民協在堅持民主進程、嚴守九七前不改基本法的原則下推出民協政改方案,惜未獲立法局支持。儘管受到北京方面的強烈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獲民主派佔優的立法局通過,並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中國政府以政改方案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和中英兩國的外交文件為由,不再承認「直通車」(即原來英中雙方協議,最後一屆立法局議員可全數過渡為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

1994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民協在深水埗區議會21個議席中,取得11個,成功取得過半數議席。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民協共取得四個立法局議席,連同九個市政局議席,廿八個區議會議席, 為歷屆最多,其中立法局議席包括循地方直選的馮檢基及廖成利,以及選舉委員會的副主席羅祥國和市政局功能組別的黃大仙區議員莫應帆。其中廖成利更在九龍中選區擊敗民建聯曾鈺成

1995年立法局選舉後,中方準備籌組臨時立法會,民協就立法會脫軌推出另類方案, 務求令臨立會不用成立,未獲中英雙方接納。

1996年,馮檢基於人民大會堂公開遞交了港人反對廢法請願信予錢其琛副總理,其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上就臨立會成立上投下唯一的反對票,被魯平斥責不准再參選。年底,民協會員大會認為:㈠應貫徹民協一向在建制內外爭取民主與改善民生的策略;㈡確保有不同意見人士在議會中,爭取民主改善民生;㈢1995年以後彭督方案選出的立法會議員中,有16位持海外護照,在外國享有居留權,違反《基本法》第六十七條,立法局將難以乘直通車過渡九七;㈣大多數選民支持。因此,民協通過參與臨立會選舉決定,而四位成員包括馮檢基亦全數當選。[5]

香港主權移交後
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民協派出4人參選,結果悉數落敗,並未能取得議席。有論者認為與民協參選及加入臨立會有關,又有論者認為與選舉制度改為分區名單比例代表制有關。大敗後,民協檢討未來方向並建議加強在九龍西的地區民生工作。

1999年,成立職業訓練中心,營辦不同類別培訓課程,協助失業、轉行人士進修及轉職,自力更生。[6]

千禧年代

2000年立法會選舉,馮檢基重回立法會,保有一席位置。在主權移交後維持馮檢基一人在立法會代表民協,被稱爲「一人黨」。

政黨以外的發展
2002年,民協成立三行工人就業支援中心,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營運,為失業工友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減低工程界「判上判」制度,令顧客可享經濟價格,工友收入亦不被剝削[7]。曾舉辦「關愛扶弱翻新工程計劃」,得到一些商界、學界和專業人士的參與,這包括康業服務有限公司、建築師學會、鴻福堂、九龍工業中學、一群大專同學、民協三行工程公司和民協職訓中心等。這個計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政府的最低工資聘請綜援、三行工人為西九龍區的長者家庭、殘障人士家庭和長期病患者家庭提供室內維修服務。當中康業服務有限公司會免費提供維修材料,建築師學會的專業人士會替有特別需要的家庭「度身」設計,維修工作則由民協三行工程公司負責。目的是讓住在殘舊樓宇內的弱勢家庭,可以得到住所內環境的改善。[8]

2002年同年成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不同服務予弱勢社群,並推行環保項目,如家庭互助幼兒中心、食物回收助人計劃、樓宇復修支援計劃、社區團體、家居源頭分類計劃等。民協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的社企服務包括:三行工程、咖啡店、殯儀社企、清潔服務、舊衣回收、旅遊等。惟現時已獨立運作。[9][10]

回歸後首次政改
2005年,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政改方案,民協要求政府提出更民主的方案,時任人大常委曾憲梓指責馮檢基「食左老虎膽」[11]。民協與政府談判到最後一分鐘,但政府拒絕讓步,民協最後投下反對票。

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民協雄心壯志,意欲派出更多地區人士出選以爭取議席,更決心在深水埗區議會取得過半數議席,但在選舉前的一刻兩名現任區議員油尖旺許德亮、深水埗甄啟榮脫離民協[12]變節轉投西九新動力,議席保不住原有的25席,而失去8席之多,尤其是在民協主要的工作地區深水埗,袛能守著九龍城和黃大仙席,屯門區4名時任區議員中有兩人連任失敗包括:富新戴賢招悅湖官東榮,甚至轉投建制陣營,民協在屯門區的勢力大大削弱。2007年區選失利後,出任了主席18年的馮檢基引咎辭職,依會章由副主席廖成利署理主席一職。

2008年立法會選舉,在黃毓民參選及被公民黨及民主黨加入夾擊的情況下,馮檢基成功保住其在九龍西的立法會議席。

2010年,民協與民主黨、一眾溫和民主派學者組織普選聯,向政府爭取更進步的政改方案。

二零一零年代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民協派出馮檢基出選超級區議員,另外,主席廖成利及許錦成則分別出選新界西九龍東。但其後,有鑑於選舉形勢,民協決定撤回新界西及九龍東名單,並改為協助馮檢基及副主席譚國僑出選九龍西[13]。惟最終譚國僑落敗,失去民協保持12年的九龍西議席。但馮檢基成功在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勝出,維持民協在立法會的一席。

2013年3月21日,民協聯同其他泛民主派政黨及團體成立真普選聯盟。期間馮檢基曾擔任泛民會議飯盒會召集人。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黨團召集人譚國僑再次出選九龍西馮檢基因未能參與超級區議會界別,而出選新界西,另外派出時任幹事長何啟明出選超級區議員。及後何啟明於投票日前公佈棄選,由於法例規定提名有效後不能退選,故實質為停止其選舉工程作放棄競選。最終今屆民協各區得票比上屆更低,九龍西選區得票由上屆排第六位跌至第八位,不單九龍西輸給劉小麗游蕙禎兩位新人,馮檢基亦未能在新界西贏出和被前區局議員梁志祥擊敗,全軍覆沒。繼1998年後再失去立法會議席,變回地區政治團體。民協出現黨員紛紛退黨潮,包括區議員退黨,更先後轉投民主黨。第四任主席莫嘉嫻為選舉失利辭去主席,之後更因不滿馮檢基決意「永續參選」而正式退黨,惟前屯門區議員嚴天生向黨員發公開信,炮轟莫嘉嫻稱有六名區議員退黨因與她想法相近,並非事實,又質疑她在去年立法會九龍西選舉中令民協分裂,促請她不要再令民協受傷更深。[14]

由於民協早期的構成,其主要成員多為壓力團體及居民團體背景,使其推崇社區基層民主,推動地區領袖參選議會,以代表自身及居民利益、權利,故民協有不少成員來自基層市民,甚至家庭主婦,從地區居民組織開始,到爭取改善社區,後來成為議員,如王桂雲戴遠名吳寶珊等,由於政治發展,有關模式面臨專業化,政黨化的挑戰,大多有關背景的成員已失去議席。[3]

2018年3月香港立法會補選馮檢基欲戰此場補選,故參與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民主派初選,結果排名第二(23.52分)落選。2018年馮檢基宣佈退黨,並且會成立壓力團體。退黨後參加同年11月份另一次補選。[15]

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協派出21人參選,除往年有派人參選的深水埗、屯門及黃大仙外,亦派人於觀塘區參選。為馮檢基退黨後,民協面臨的首場大型選舉。最後有19人當選,當選率達90%,其中11人於「老巢」深水埗當選,民協連同友好繼2003年後再次於深水埗區議會單獨取得過半議席,繼2007年後再次控制深水埗區議會,繼續成為深水埗區議會第一大黨。

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民協黨內初選於6月13日開始接受報名,民協於6月14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在黨內大會中通過副主席、深水埗區議員何啟明出選九龍西,而主席、黃大仙區議員施德來則出選九龍東,兩人並會參與民主派初選。主席施德來提到不排除因應其他情況下派出其他候選人參選,但暫不便透露具體人選。[16]在初選方面,民協在何啟明的一方較為重本。

歷屆選舉結果

現時成員

中央常務委員

任期主席副主席
1986-1988陳立僑馮檢基李永達
1989-2007馮檢基梁廣昌 陳偉業 廖成利羅祥國 嚴天生
2007-2016廖成利譚國僑任國棟
2016莫嘉嫻譚國僑施德來
2016-2020施德來何啟明楊彧

現屆(2018年改選)執行委員會成員: 黃虹銘梁漢祺江貴生譚國僑梁有方許錦成嚴天生甄紹南

區議員

退黨成員

參看

參考資料來源與註釋

  1. 參考早期民主民生協進會的機關刊物《新社會論壇》的創刊號(1992年6月)上,當時的民協成員魯凡之,黃富榮及世宙(筆名),以歐洲的社會民主黨及社會民主的發展,並對此作理論分析,及對於黨的定位作出反思總結。因此,把民協的意識形態,定性為社會民主主義,有以上依據。
  2. .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3.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 馬嶽, 2012
  4. 港人不笨, 馮檢基, 2004
  5. 紀於民協20週年特刊
  6. . www.adplctc.org.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7. http://www.pschk.org/samhong/%5B%5D
  8. . paper.wenweipo.com.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2).
  9. . 民社服務中心.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10. .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1. 我投連戰. . 2005-01-22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我從電視上看到,香港的人大常委曾憲梓說香港的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說的「警告中央」的話是「吃了老虎的膽」
  12. http://202.55.1.84/news/07/11/13/GW-822659.htm%5B%5D
  13. . 明報. 2012-07-27 [2012-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0).
  14. .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15. . 明報. 2018-07-12 [201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16. . 立場新聞. 2020-06-14 [202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17. .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2020-10-27] (中文(香港)‎).
  18. 2013年區議會補選
  19. .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20. .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21. . 星島日報. 2019-07-05 [2019-07-06].
  22. 李詩敏. . 蘋果日報. 2019-06-10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23. . 香港獨立媒體. 2019-10-29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24. .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