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
香港政治由香港開埠開始,社會發展便同時受臨近的中國大陸和英國,形成有別於中國和英國而自成的香港政治制度。
香港政治系列條目 |
政府 |
---|
憲制文件
|
政治 |
對外事務 |
軍事: |
其它香港系列 香港主題首頁 其它國家 · 图集 政治主題 |
概要
香港 |
---|
主題首頁 香港維基人佈告板 |
大英帝國的構成是由英國作為中心,由東印度公司統治的印度,以及各殖民地大體複製英國政治制度架構共同組成。英國有三個法律主權機構分支,各殖民地各自也有三個法律主權機構分支,英國有一個國家元首,各殖民地各自也有一個元首,英國有自己的政治社會和政治社群,各殖民地也各自有自身的一套政治和社會風貌。
香港在二戰前的政治制度參與者主要是洋人,不過華人上流社會人士也有組織起來尋求政治權力。當時的政治組織有香港憲制改革協會和九龍居民協會。事件有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拘捕胡志明、楊慕琦計劃等。
香港在二戰後,港英政府開始大幅開放權力,推進本土化,華人政治參與也逐漸增加,由中上層及中產階層,教師和大學生為重要的參與者。早期的政治組織有香港民主自治黨、聯合國香港協會,後期則有教協、港同盟。事件有雙十暴動、九龍騷亂、六七暴動、香港前途談判、八八直選、一百萬人遊行等。社會運動有中文運動、保釣運動、民主運動。
主权移交后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因為《中英聯合聲明》承諾五十年不變,所以制度大體沿用港英殖民地時期,继续實行港英殖民地法律,政治社會和政治社群仍不同於中國大陸。
1997年後,租務管制被取消,1999年香港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被廢除,1995年已經廢除全部委任議員香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是普選產生, 加上有自主財政實權及土地使用權[1][2][3],2012年政改方案獲通過及2015年香港區議會取消委任制,但雙普選遙遙無期[4][5],「中港融合」和「深港同城化」亦被政府積極提倡。
政治參與普及至草根階層和中學生。左翼思潮與本土主義興起[6]。社會運動有香港本土運動、新媒體運動等。大型示威有2003年七一大遊行、2014年雨傘革命、2016年旺角騷亂、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個人政治事件有斯諾登事件、銅鑼灣書店事件、林榮基事件等等。政治議題有西九内地口岸区爭議、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国民教育科、普教中[7]、禁止參選立法會事件[8],逃犯條例修正案[9][10][11]等
參考來源
- . [201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 是誰拿走了香港的市議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1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參看1617雙普選、2015年香港立法會政改表決事件
- 曾鈺成. . 2016-04-02 [202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6).
- 邱兆麟. . 香港電台 通識網. 2016-05-25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 李永康. . 蘋果日報. 2013-07-17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 王松蓮. . 人權觀察. 立場新聞. 2018-02-01 [202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6).
- . 2019-05-15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英国英语).
- .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英语).
- . 明報新聞網 - 每日明報 daily news.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