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形目

鹦形目學名:;英文:)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Aves)中的一个。本目包括大约342,划分成凤头鹦鹉科Cacatuoidea(cockatoos)、鸚鵡科Psittacoidea("true" parrots)和紐西蘭鸚鵡科Strigopoidea(New Zealand parrots)三个,這三個鸚鵡科均受到1/3瀕臨絕種[1]

鹦形目
化石时期:始新世全新世, 54–0 Ma
PreЄ
杂色吸蜜鸚鵡(Psitteuteles versicolor)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下纲: 今颚下纲 Neognathae
演化支 新鸟类 Neoaves
演化支 雀类 Passerea
演化支 望外鸟类 Inopinaves
演化支 陆鸟类 Telluraves
演化支 南鸟类 Australaves
演化支 真隼形类 Eufalconimorphae
总目: 鹦雀总目 Psittacopasserae
目: 鹦形目 Psittaciformes
Wagler, 1830

俗语鹦鹉鹦哥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鸚鵡科,或者整个鹦形目,一般多指稱後者。关于其分类讨论,请参阅下文。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有如下特征:钩曲的对趾足(两趾向前(2、3)两趾向后(1、4))。

本目鸟类可以在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找到,包括印度东南亚西非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鹦形目为数最多的地区为大洋洲澳洲)、南美洲中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南美洲的淺藍綠金剛鸚鵡,巴西的伯南布哥鵂鶹,與爪哇麥雞美拉尼西亞新喀吸蜜鸚鵡现今已被列為「可能滅絕」(possibly extinct)的鸚鵡。

起源

通常来说,一个地区如果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集中地拥有某个科的很多种类,那么该地区就很可能是这个科共同祖先的故乡。

南美和大洋洲拥有着如此众多的种类,暗示着本目起源在冈瓦纳大陆。 然而鹦鹉科的化石记录稀少,它们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测。

最早的类鹦鹉鸟类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 (约7千万年前)。在怀俄明州找到的这块长15mm的下喙碎片类似于现存的吸蜜鹦鹉类。至今仍不清楚该标本是否应归入鹦鹉类。

欧洲 有着更丰富的始新世(5千8百万到3千6百万年前)化石记录。在英国德国找到了几具较完整的类鹦鹉鸟类的骨骼化石。尽管还不能十分确定,但总的来说这些标本并不像是现代鹦鹉的祖先,而仅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并在后来灭绝的亲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时期没有像北半球那样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约2千万年前)都还没发现类似鹦鹉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发现了确凿无疑的鹦鹉化石,其上颌与现存的白凤头鹦鹉甚至无法区分。

分类

被人饲养的绿翅金刚鹦鹉 Ara chloroptera
乘坐小三轮车的猩红色金刚鹦鹉

目前學界对于鹦形目的分类意见不一,某些学者认为应该将吸蜜鹦鹉独立作为本目的一个科──吸蜜鸚鵡科(Loriidae)而非归入鹦鹉亚科当中,还有人认为应该把凤头鹦鹉类和吸蜜鹦鹉全部归入广义的鹦鹉科中(此时,鹦形目只包含鹦鹉科一科)。大多数的看法认为,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比较特殊,因此应该独立成科。其特性如下:

  • 具有可活动的羽冠
  • 在颈动脉有不同的排列方式
  • 具有胆囊
  • 不同的头部骨骼
  • 羽毛中没有像鸚鵡科那样用于折射光线的羽毛结构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同意此种观点,郑光美同意仅立一科。而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采用的是分为三科的做法。

下面列出的是按照分为凤头鹦鹉亚科和鹦鹉亚科观点,其它分类方法可参照下表稍作调整即可。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 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凤头鹦鹉类,6属20种
  • 鹦鹉科(Psittacidae):鹦鹉类,约 330 种
    • 吸蜜鹦鹉亚科(Loriinae):12属53种,集中分布于新几内亚,扩散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南太平洋诸岛。
    • 鸚鵡亞科(Psittacinae):分为下列:
      • 彼斯奎氏鹦鹉族(Psittrichadini):彼斯奎氏鹦鹉
      • 啄羊鹦鹉族(Nestorini):1属3种,包括新西兰的 啄羊鹦鹉卡卡鹦鹉,以及已经灭绝的诺克福岛卡卡鹦鹉
      • 鸮鹦鹉族(Strigopini):只有1屬1種,鸮鹦鹉
      • 侏鹦鹉族(Micropsittini):6种侏鹦鹉,全部属于同一属
      • 无花果鹦鹉族(Cyclopsitticini):无花果鹦鹉,3属6种,全部来自新几内亚及邻近地区
      • 寬尾鹦鹉族(Platycercini):14属37种,包括玫瑰鹦鹉
      • 旧大陆鹦鹉族(Psittaculini):旧大陆鹦鹉,12属66种,分布于印度至大洋洲
      • 鹦鹉族(Psittacini):非洲热带界鹦鹉类,3属12种
      • 金刚鹦鹉族(Arini):新热带界鹦鹉类,30属148种

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是指一些鸟类可以模仿人类语言,因为鹦鹉作为该类鸟的代表而最为人知,所以鹦鹉学舌作为此类的通称。会学舌的鸟类所能掌握的词语程度不同。有些例如乌鸦虽然很聪明,但只会个别词语;而非洲灰鸚鵡大概可以学舌2000个词语。

而關於鸚鵡是否可以和人對話交流的研究上,最知名的首推非洲灰鸚鵡。艾琳·派波柏格(Irene Pepperberg)博士與非洲灰鸚鵡艾利斯(Alex)經過了三十年的訓練與實驗,證明了若是能讓灰鸚鵡了解單字所代表的意義,是可以和鸚鵡進行對話交流的。艾利斯於2007年九月過世,牠對主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See you tomorrow.You be Good, I love you.(明天見,你保重,我愛你)」,派波柏格博士則出了一本書《Alex & Me: How a Scientist and a Parrot Discovered a Hidden World of Animal Intelligence—and Formed a Deep Bond in the Process》(ISBN 9780061673986)紀念艾利斯。[2]

人類飼育

目前多數的鸚鵡品種在中国大陆依据《华盛顿公约》参照二级保护动物,在台湾屬「二級保育類動物」进行保护,因此須向相关部门申请才能飼養鸚鵡,且要遵守其繁殖出來的後代不得隨意出售,否则属于违法犯罪选为。但是少數的品種因此人工繁殖属于无危品种,並不在此範圍,如虎皮鸚鵡玄鳳鸚鵡月輪鸚鵡情侶鸚鵡等。

飼育條件

人類馴養鸚鵡,如同飼育其他的寵物一樣是培養責任感與同理心的其中一種管道。但是鸚鵡皆具有鳴叫、啃咬的本性,容易產生噪音污染環境問題,應在家人、社區的其他住戶都能接受的情況考慮飼養鳥類。以不同管道取得鳥類應由鳥類醫師進行健康檢查。飼養的環境溫度為攝氏20度至30度之間的通風環境為佳,羽毛尚未長齊的幼鳥及雛鳥應為攝氏25度至30度之間,避免過度的風吹日曬雨淋。選擇寬敞的籠舍,保持環境的衛生和良好的空氣品質。並備妥電子料理秤觀察記錄寵物鳥的體重、溫度計能得知環境溫度。

生物學研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的動物包含鳥類在內,應以方形或長形格局的生活空間為主。由於鸚鵡擁有啃咬探索世界的天性,籠舍與籠內的擺設材質以不銹鋼或安全材質為主,能降低誤食後引發金屬中毒。一個籠子內一對同品種且相處融洽的雌雄鳥。

飲食相關

野外的鸚鵡通常會進食果實、種子及果仁,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種類的食物供鸚鵡食用,因此可得到多種的食物及均衡的營養。但於人工飼養的環境下,飼主通常只給予葵花籽、花生,並不時給予蔬菜水果並不能提供均衡及足夠的營養,長時間餵食會導致健康問題。

以種子及果仁作為主要糧食幾個缺點:

維生素A是非常重要的養料,對於維護多種身體組織的健康及功能尤其重要,如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缺乏維生素A會降低雀鳥對細菌病毒的抵抗力,有多種的感染都是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
過量脂肪會導致脂肪肝Fatty Liver),最終會使肝臟壞死。

美國布朗氏(Brown's)與臺灣阿迷購(Amigo)推薦的鸚鵡每日食物營養比例如下

  • 45% 新鮮的蔬菜水果,尤以新鮮蔬菜的比例為重。
  • 25% 滋養丸,別稱滋養餐。
  • 25% 穀物
  • 5% 堅果
  • 適時給予鳥用益生菌以確保鳥類的健康。

亦可搭配種植蔬菜、水果等植物,例如:花果、牧草、艾草地瓜葉迷迭香綠紫蘇玫瑰花紫錐花紅鳳菜萬壽菊蒲公英苜蓿草苜蓿芽天竺草等,煮沸瀝乾的蛋殼[3],少許大麥蟲黄粉虫去頭端的幼蟲予鸚鵡食用亦可補充動物性蛋白質並維持體力。 選擇純天然、無人工添加物的有效期限內食品。經開封後未食用的食品以冷藏保存,避免陽光照射使其變質、菌蟲孳生。食用前待退冰後提供給鸚鵡。羽毛尚未長齊的雛鳥和幼鳥,可根據不同的品種與成長階段,選擇對應合格標章的鳥用奶粉、飼料,以攝氏38度至40度之間的乾淨溫水將其泡軟後餵食。特殊品種的鸚鵡,如:吸蜜鸚鵡則是以粉料為主。

避免選購含有人工色素及香料的人工合成飼料,含有防腐劑乙氧基奎寧Ethoxyquin)及丁羥甲苯BHT/BAT)及含可可鹼()的食物如咖啡、茶葉、巧克力、鳄梨(或稱牛油果),含有高鹽份、酒精等食品對鳥類的健康亦有危害。

生活習性

野外的鳥類有盥洗清潔的生活習性,牠們會在沙堆或水平面上擺動身體,讓沙子或水淋浴在身上,再透過陽光照射將身上的羽毛弄乾。人類飼育的寵物鳥可以使用自來水或專用的沐浴粉等方式,令鳥兒自發性地清潔身體。每天的清晨或黃昏時段讓鳥晒十分鐘的陽光,紫外光可補充vitD3。[4]促進體內新陳代謝、鈣質吸收,與消除羽毛的蟲蚤等多種益處。

寵物鳥在野外有各種活動。為滿足寵物鳥的各種生理與心理需求,許多飼養人會提供攀爬、鞦韆、聲響、築巢等玩具,以及各式的棲木、遊戲架供寵物鳥使用。

外出郊遊踏青前後亦會替鳥兒清潔身體,讓鸚鵡待在寵物的外出背包或外出籠子等工具,一起出門。但因戶外交通車輛排放出的氣體,造成空氣污染嚴重,每當定期健康檢查容易診斷出呼吸道及肺部問題。雖然服藥後即可改善,但是鳥獸醫師建議應該少讓寵物外出,飼主在外出時也應該戴上口罩來保護自己。

尋獲與飛失

若確認人為飼育的寵物鳥,如:鸚鵡文鳥胡錦鳥九官鳥等,有可能是因飼主疏失令寵物鳥在外流浪。由於這些鳥類並沒有野外求生的能力,因此一般的流程如下。

  • 將寵物鳥安置,並確保寵物鳥不再次走失。
  • 至鳥類動物醫院進行檢查。
  • 依據牠的食性選擇合適的食物、飼料,並給與乾淨的常溫開水。
  • 協助寵物鳥回到原飼主身邊。例如
    • Facebook社團小小鳥兒要回家-公開協尋社團(520.go.home)等,附近的社區張貼協尋/拾獲寵物鳥。
    • 聯繫週遭社區、地方縣市的獸醫院、警察局、動物保護處、寵物店、鳥店詢問是否有民眾遺失或拾獲寵物鳥。
    • 簡單介紹寵物鳥的遺失或拾獲的日期、時間、地點(國家,縣市,地區,路段,巷弄)、寵物鳥的特徵,附上照片及聯絡方式,以便其他鳥友核對。
    • 如寵物鳥有腳環及編號,應公開部份編號即可,目的是避免有心人士冒領。
    • 如欲領回警查局、動物保護處中的寵物鳥,原飼主須攜帶寵物的身份證及原飼主相關證件。經連續七日無原飼主或無身分標識領回,寵物將被移送至學校、動物園。
飼主應讓寵物鳥戴上帶有編號或飼主聯絡資訊的腳環,並隨時準備寵物鳥的身份證件。

參見

參考文獻

  1. Olah, George; Butchart, Stuart H. M.; Symes, Andy; Guzmán, Iliana Medina; Cunningham, Ross; Brightsmith, Donald J.; Heinsohn, Robert. .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16, 25 (2): 205–223. ISSN 0960-3115. doi:10.1007/s10531-015-1036-z (英语).
  2. 艾琳·派波柏格著,汪遠伊、王心瑩譯:《你保重,我愛你—我和我的聰明鸚鵡艾利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9)
  3. 『SHOW』 鸚鵡!「鈣質補充:蛋殼製作方式」陳盈秀[2013年9月7日]
  4. 侏儸紀野生動物專科醫院 - 一般鸚鵡的飼養管理 獸醫師 方軒芃著
  • 《鸚鵡:與牠快樂、長久地生活!》,監修:松本壯志,譯者:黃郁婷,出版:晨星出版社,ISBN 978-986-177-546-3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鸚鵡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鹦形目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鹦形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