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
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 (分治决议),即联合国巴勒斯坦分割方案,于1947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2]该决议提出了两个临时国家的建立,一个是犹太国,另一个是阿拉伯国。该决议也建议了区域性經濟共同體的框架。联大也决定成立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管理。
联合国大会 第181(II)号决议 | |
---|---|
![]() 由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和巴勒斯坦問題特設委員會(UN Ad Hoc committee)提出並交由聯合國大會表決的巴勒斯坦分割計劃 | |
日期 | 1947年11月29日 |
会议 | 128 |
编号 | A/RES/181(II)(文件) |
投票 | 33票赞成 13票反对 10票弃权 |
结果 | 建議巴勒斯坦託管國英國及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同意並實施關於巴勒斯坦未來政府的分割方案,並同意由本決議中所建議成立的經濟共同體[1] |
歷史
1917年—1948年间,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这使得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的冲突开始激烈化。1947年2月18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於議會下院表示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4月2日,英國正式向聯合國提出將巴勒斯坦問題列入會議日程的請求。[3]
根據方案,計劃於1948年8月1日,英国逐渐撤出其军队并结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一段由联合国监管的过渡时期之后,定於1948年10月1日,新成立的国家正式完全独立。
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國家 | 阿拉伯人 | 阿拉伯人佔比 | 猶太人 | 猶太人佔比 | 總人口 | |
---|---|---|---|---|---|---|
阿拉伯國 | 725,000 | 99% | 10,000 | 1% | 735,000 | |
猶太國 | 407,000 | 45% | 498,000 | 55% | 905,000 | |
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 | 105,000 | 51% | 100,000 | 49% | 205,000 | |
總數 | 1,237,000 | 67% | 608,000 | 33% | 1,845,000 | |
節錄自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報告第四章 1947年9月3日 |
表決結果

表決最終在1947年11月29日舉行,根據投票規則議案需要在57個聯合國成員國中以三分之二的大比數通過(不計算缺席和棄權的票數)。議案最終以有效票33票(72%)贊成、13票反對下通過。
贊成國(33) | 反對國(13) | 棄權國(10) | 缺席國(1) |
---|---|---|---|
東歐國家:![]() ![]() ![]() ![]() ![]() 西歐國家: 美洲國家: 大洋洲國家: 亚洲国家: |
西歐國家及北約:![]() ![]() 美洲國家: 非洲國家: |
東歐國家:![]() 西歐國家: 美洲國家: 非洲國家: 亞洲國家: |
亞洲國家:![]() |
後續
儘管決議獲得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和經濟共同體的構想最終並沒有實現。決議通過後巴勒斯坦託管地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隨即爆發一系列的暴力事件,又稱為1947-48年巴勒斯坦內戰 [4]。1948年5月14日,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其在巴勒斯坦的最高級官員巴勒斯坦高級專員及英軍撤出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區。英國在離開前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為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實現第181號決議下的國際政權和以巴分治[5],因而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當天傍晚,猶太國民議會聚集在以色列獨立廳(當時的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通過以色列獨立宣言,宣布依照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本決議,建立獨立的以色列國(即本決議的猶太國)[6][7]。一天後的5月15日,阿拉伯國家聯合主動對以色列發起軍事行動,即第一次中東戰爭。[8]
以第181號決議作為巴勒斯坦立國的法理依據
在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為依據,宣佈了巴勒斯坦獨立宣言並隨之獨立,認為本決議仍然繼續為巴勒坦人民享有主權和民族獨立的權利提供國際的合法性[9]。 許多學者發表了支持這種觀點的文章[10][11][12]。
聯合國大會在2003年通過第ES-10/14(2004)決議,將包括第181號決議案的以巴衝突問題向國際法院要求提供諮詢意見[13]。法官Abdul Koroma在判詞中表述了多數意見:"法院認為自決權是國際法下既定和公認的權利,適用於巴勒斯坦的土地及其人民。因此,此自決權利使巴勒斯坦人民有權利按照第181號決議案和隨後的多個決議案建立他們自己的國家。"[14]
回顧
在2011年,時任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承認阿拉伯國家在1947年拒絕聯合國的巴勒斯坦分割方案是一個錯誤,他希望可以加以糾正。[15]
参考文献
- . United Nations. 1947 [8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聯合國大会 第-1屆 Resolution 181. Future government of Palestine A/RES/181(II) 29 November 1947. [2008-09-01].
- . 《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第8、9、10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共识网.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Article "History of Palest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2 edition), article section written by Walid Ahmed Khalidi and Ian J. Bickerton.
- Yoav Gelber, Independence Versus Nakba; Kinneret–Zmora-Bitan–Dvir Publishing, 2004, ISBN 965-517-190-6, p.104
- . [2020-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 Cab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League of Arab States to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15 May 1948: Retrieved 4 May 2012
- See (PDF). UNESCO. 12 May 1989 [2020-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8).
- See The Palestine Declar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he Statehood Issue (PDF). [19 July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6 July 2011). 已忽略未知参数
|url-status=
(帮助) and Silverburg, Sanford R. (2002), "Palestine and International Law: Essays o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 ISBN 0-7864-1191-0, pages 37–54 - See Chapter 5 "Israel (1948–1949) and Palestine (1998–1999): Two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Guy S. Goodwin-Gill, and Stefan Talmon, eds., The Reality of International Law: Essays in Honour of Ian Brownli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9)
- Sourcebook o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by Tim Hillier, Routledge, 1998, ISBN 1-85941-050-2, page 217; and Prof. Vera Gowlland-Debbas, "Collective Responses to the Unilateral Declarations of Independence of Southern Rhodesia and Palestine, An Application of the Legitimizing Func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0, pp.l35-l53
- (PDF). 12 December 2003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8).
- See paragraph 5, Separate opinion of Judge Koroma 的存檔,存档日期4 June 2011.
- . Haaretz. 6 December 2011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