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修正主义通常是指对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做出“修正”的一种思潮和流派。
共产主义 |
---|
共产主义主题 |
修正主义一词的使用分布非常广泛,在苏联当局全盘否定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并在政治上去斯大林化之后,中共当局认为此时的苏联是一个不折不扣修正主义国家。中国大陆也有部分毛泽东主义者认为中国政府在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亦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
词源
“修正”一词来自于拉丁文revidere和revisere,本意为“重判”、“重新审查”,原为中性词,其派生词“修正主义”原泛指对某种学说的修正。20世纪初后,被马克思主义者用于专门称呼那些修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的流派和思潮。最早使用“修正主义”一词指称伯恩斯坦的思想可能是1898-1899年罗莎·卢森堡发表的一组论文,集为《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1][2]
“古典”修正主义
从19世纪9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开始逐渐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并展开了“真理性”的辩论。
这种分歧体现在以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爱德华·伯恩施坦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系和以另一位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羅莎·盧森堡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系,以及以第二国际的卡爾·考茨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系和以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系的斗争之中。
爱德华·伯恩施坦
以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爱德华·伯恩施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系认为传统马克思理论中存在许多错误。例如,马克思提倡共产主义社会中必须实现彻底的公有制,但伯恩施坦(及其支持者)则认为,绝对的公有制会导致劳工出现生产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上,伯恩施坦和马克思在意见上也出现了分歧。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应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但伯恩施坦则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时应采用议会斗争的形式,后来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卢森堡主义者和后来的列宁主义者等等的马克思主义派系的批评和反对。
除此之外,伯恩施坦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已到达崩溃边缘”,“阶级斗争扩大论”等理论做出了否定或修正。
在哲学上,以列宁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派系认为,这种修正主义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庸俗的进化论、诡辩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
现代修正主义
现代修正主义,主要是指苏联、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所产生的当代修正主义思潮。
1950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强烈批判南斯拉夫的铁托走修正主义路线。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中苏交恶以及中苏论战期间,中共强烈批判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共是“现代修正主义”,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复辟资本主义,中国大陆开始称呼苏联为“苏修”,此时,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转而认为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3]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坚持继续称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4]
60年代前中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各类政治和思想斗争均是围绕着“批资鬥修”展开的,这是毛泽东为了防止修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防范性措施。
恩维尔·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中苏分歧中支持中國大陆的立場,并坚守正统的斯大林主義。
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虽然勃烈日涅夫在毛泽东、霍查看来仍然是修正主义的延续,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5](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则是在内部文件中谴责苏联为修正主义,但在公开场合中于苏联和中国大陸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6])但在西方各国和苏联国内的主流观点看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却被视为是对斯大林主义的恢复,主要体现在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共官僚“干部队伍的稳定”,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最后苏共下台为止。[7]
19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强烈批评毛主义是“修正主义”,并自称继续坚守斯大林主义,后来霍查的这种思想被称为“霍查主义”。[8]霍查在其于1978年发表的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修正主义的变种,甚至在修正主义开始形成之前就已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尤其是1935年毛泽东上台后。”[9]
在中国大陸,邓小平后来在1989年5月会见戈尔巴乔夫时对此作了总结,认为中国大陸和苏联双方都应检讨自己的错误,“当时(中苏)双方都讲了很多空话,我们(中国大陸)现在也不认为自己当初说的都是对的”,并对中共当时在“九评苏共”公开信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反思。[10]之后,中共不再使用“修正主义”这一概念。与此同时,国际上的一些左翼政党,包括一些如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美国革命共产党等等自称坚持毛主义的毛派政党,则认为中国自从邓小平执政以来就背叛了毛泽东思想,恢复了资本主义,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11]
在现代修正主义的问题争论中,问题的争论中心更多的被放到了“姓社姓资”的问题上。被指为修正主义者的一方通常认为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顽固保守的“教条主义者”。[12]他们通常认为,苏联和中国前三十年(即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的“失败”证明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许多缺陷,需要改良。[13]
参考文献
- 于沪生.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81, (1): 203-211.
- 高荣贵主编.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356.
- . history.people.com.cn.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 《人民日报》编辑部 《红旗》杂志编辑部 (编). . 《人民日报》. 1963-09-26 [201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 《人民日报》编辑部 《红旗》杂志编辑部 (编). . 人民出版社. 1965-06-14.
- .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 Robert Conquest. .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1: 101. ISBN 0393320863.
- . 3g.china.com.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7).
-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
-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 . . 台海出版社. 2011-02 [2017-01-25]. ISBN 97878014174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 .
- . 董德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