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杞篤


卓杞篤排灣語Cuqicuq Garuljigulj[1][2]-1874年),為臺灣外交家十九世紀中[3](今屏東恆春)地區排灣族斯卡羅政治領袖,瑯十八社的大頭目,於臺灣歷史上代表臺灣、瑯喬十八社進行對外交談判成功。英文文獻上一般拼其名作Tokitok或Tou-ke-tok,中文文獻則音譯為卓杞篤。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B区用字:「𤩝」。有关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汉字。
Cuqicuq Garuljigulj
斯卡羅大頭目
石門戰役後,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排灣族領袖合影。左坐者為卓杞篤之子朱雷、中坐者為西鄉、右坐者為一色。
斯卡羅大頭目
統治約十九世紀
加冕約十九世紀中
前任Paljaljaus Garuljigulj
繼任朱雷
攝政Cudjui Garuljigulj
安葬
斯卡羅豬朥束社
配偶Qisi
子嗣養子朱雷(Cudjui Garuljigulj)
養子潘文杰(Bungekaic Garuljigulj)
王朝卡珞利谷家族(Garuljigulj)
父親Paljaljaus Garuljigulj

簡歷

卓杞篤為卡珞利谷家族族長 Paljaljaus Garuljigulj 的長子,在家中排行第二。

1867年3月12日美國羅發號商船遭風觸礁沉沒,船員十三人被因誤闖龜仔甪社而遭到逮捕並處決,美國與清政府交涉未果,美軍自行前往報復性攻打臺灣原住民部落的外交事件,史稱「羅發號事件」。期間,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因與鄰近清國官員交涉不得要領,因此於同年10月10日在知名必麒麟(W. A. Pickering)引領下,前往瑯拜訪臺灣代表卓杞篤。

會面中卓杞篤強烈捍衛家園,說:「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西洋人仇視或生性嗜殺,而是西洋人水手和海盜曾多次登陸,擾亂山地,我們的人死傷很多。所以後來見到外人、異地陌生人登陸,即進行自衛。」雙方約定此後若有遇難船隻,海難登陸人員應舉紅旗為號,斯卡羅王國便不加以攻擊。

稍後,原本清國政府也曾派代表要求與臺灣卓杞篤締結同樣的條約,但遭卓杞篤嚴詞拒絕。在李仙得的外交紀錄中,記載「卓杞篤派遣他的兩個女兒為使者,表示卓杞篤善待西洋人係因敬重其勇氣,他親眼目睹對方(指美國軍官)冒著槍林彈雨、箭矢齊飛,無懼地登山搶攻;對方與我父在我們的地盤洽談和約,目的非常清楚。相反的,清官則大不同,我父不想和你們打交道。」[4]

1871年(清同治十年)琉球國宮古島民船難,五十四人於琅遭原住民殺害。李仙得曾再次到臺灣與卓杞篤會見,追究屠殺琉球人民事件的責任。卓杞篤根據條約內容答:「1867年的條約中,僅約定救助白人,但並不存在保護琉球人的條款。」

日本則以此為藉口,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以「保護國民、質問臺灣生番」的口號,派兵攻打瑯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族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而美國人李仙得即為日本外務省顧問,幕後策劃該事件。在日軍攻打石門之前,便已得知卓杞篤的死訊。[5]

评价

  • 美國領事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描述卓杞篤是:「他的舉止很從容,語言極為諧合。他的樣貌很討人喜歡,展現極強的意志力與不屈不饒的精神。」


參見

註釋

  1. 豬勞束社 garuljagulj 家系譜(移川子之藏等 [1935])
  2. 卓杞篤生年不詳,而根據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在1867年的會面觀察,他目測認為當時卓杞篤年約五十歲。見李仙得《南台灣踏查手記》,黃怡漢譯,台北:前衛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3. 關於「琅」的地名,由於「」字非常用字,電腦中沒有內建字形,因此網路上多以「琅嶠」或「琅喬」代替。但當時的奏折與公文書往來,均作「琅」,「」方為本字,不宜以其他文字表記。
  4. 李仙得〈1867年11月8日呈給美國公使的報告〉USNA: CD, Amoy, M-100, R-3。,節選自陳政三〈李仙得將軍與卓杞篤酋長
  5. Davidson, James Wheeler. . .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125.

外部連結

前任:
名不詳
瑯嶠十八社總頭目
?-約前1874年
繼任:
朱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