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臺灣的客家音樂,分布在南台灣高雄美濃屏東六堆等地,是客家人發展出的特有音樂文化。其中以苗栗和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最為著名。目前於某些學校中的社團及社區的業餘團體都有客家八音團。

客家八音表演

八音原指「」八種樂器材料[1]嗩吶是客家八音中最重要的樂器,通常為領奏樂器。

源流與形成

客家人中原地區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縣份,因走過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斷的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即稱之為「客家八音」。

演奏型態

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主要以鑼鼓樂加上嗩吶類吹奏樂器。演奏內容可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則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 吹場樂:即一般所說的「鼓吹樂」,以嗩吶和打擊樂器為主。多用於祭典、迎送神靈、賓客及廟會演奏。吹奏內容大部分是傳統曲牌,以北管居多,少部分為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
  • 絃索類:可視為民間的小樂隊合奏,含有表演欣賞的特質,演奏內容十分廣泛,常用於戲劇伴奏演出。由於樂器多而人數少,頭手和打擊手必須身兼兩種以上樂器。[2][3]   

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都有不同。南部的客家八音屬於小而精簡的合奏,使用樂器有嗩吶、二絃、胖胡、大鑼、小鑼、小錚鑼、梆子、堂鼓,編制通常為4人,演奏內容以傳統曲目為主。而北部的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樂器,文場包括嗩吶、殼子絃、和絃、吊鬼子、三絃、揚琴、喇叭絃、秦琴、笛子等;武場則有單皮鼓、梆子、竹板、通鼓、小鈸、大鑼、小鑼、小錚鑼等。編制上以6人最常見,最多8人。演奏內容含鼓吹樂、民間小曲、大戲等。

依歲時節令之不同,演奏場合可分數種:

  1. 起天神
  2. 接媽祖
  3. 神明誕辰
  4. 中元普渡與建醮
  5. 還神
  6. 喜慶場合...等。[4]

使用樂器

美濃客家八音

  • 二弦(客語,就是歌仔戲殼子弦的胡琴類樂器,是胡琴的頭,定弦純5度)
  • 胖胡(客語,就是冇弦,是胡琴第2把手,定弦純5度)
  • 直簫或橫(品仔調;笛曲的旋律領奏樂器)
  • 嗩吶(吹打樂;鼓吹樂;嗩吶調的旋律領奏樂器)
  • 民樂二胡(輔助性質)
  • 打擊樂器(鑼、鼓、梆子、鐃鈸等,南北大致相同)

其它樂器

吸收自粵樂的樂器

音樂風格

美濃地區的客家八音傳統上為四人編制,其所演奏的曲調和國樂明顯有別,而在吹場的演奏上,藉由嗩吶領導樂曲的演奏,加上鑼鼓伴奏,也顯得節奏流暢並穩定,著名曲目有《大團圓》和《大開門》等。

參考資料

  1. 書經.舜典>所載的「八音克諧」,及<周禮.春官宗伯>提到:「大司樂長成均之,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尚書.益稷>列出:「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等,皆可看出八音之名源自於不同材質的樂器所演出的樂曲,也是泛指其所演奏出的音樂。
  2.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mauli/chushin/5/4d.htm
  3. 【新竹地區客家八音之研究-以葉金河為例】 黎錦昌撰
  4.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s://blog.xuite.net/posntung/twblog/121880929/track%5B%5D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