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簡稱「」(客家话白話字Hak-kâ[lower-alpha 1],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漢族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

客家民系
Hakka
鄧仲元
張弼士
楊成武
總人口
全球約8000萬[1]
分佈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含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香港澳門)、中華民國臺灣)、日本韓國東南亞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蘇里南歐洲模里西斯等等。
語言
客家話(亦稱客家語)、現代標準漢語及出生地通用語言
宗教信仰
多數為佛教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少數為基督宗教和其它宗教
相关族群
其他漢族
客家民系
汉语
汉语别称㈠
汉语
汉语别称㈡
汉语

該民系約5000萬人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區的180多個市縣,此外約600萬人分布在台灣香港澳門,約1500萬人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毛里求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2]

客家這一稱謂,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3][4]

客戶制度原本並非現今大眾認知的客家人專屬,如於明清時期移入西南地區使用西南官話漢族移民在當地亦被稱為客家。[5][6]

族群源流

客家之稱源於清朝初年當時廣東四邑地區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冠予客家,是一個他稱。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7]

而清代康熙年《永安縣次志》是最早出現真正意義上客家的文獻,該志由清初嶺南著名學者廣東番禺屈大均纂,其卷十四《風俗》「琴江好虛禮,頗事文學。散佚逋賦。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比屋誦讀,勤會文。」而在屈大均《入永安縣記》一文中,另有如下記載「縣中多閩、豫章、潮、惠諸客家,其初高曾至此,或農或商,樂其土風,遂居之。風氣所移,大抵尚勤儉,務敦樸,有淳古之風。」[8]

贛州宋城
梅州學宮
汀州五通門
惠州合江樓

關於客家源流的主要看法有:[9]

中原漢族遷徙說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提出「客家人是漢族裡頭一個系統分明的富有忠義思想和民族意識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中國邊疆少數民族侵擾影響,逐漸從中原輾轉遷移到中國的南方。」[10]

南方百越主體說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認為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三角的古越人遺民混化,其主體是本地古越人,惟1994年時房學嘉未有遺傳學的佐證。

中原漢族主體說

復旦大學李辉等人在2003年發表針對福建長汀客家人遺傳分析,顯示當地人群父系染色體祖源北方漢族約80.2%、南方畬族約13%、南方侗族約6.8%。[11]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郑连斌等人對廣東和江西共1354例客家人男女的體質報告,顯示接近中國北亞類型族群,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是中原漢人。[12]

人口與分佈

1994年,中國廣東梅州市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在中國大陸6107.8万人,海外454.629万人。[1]

因江西是人口遷徙的主要路線,是渡過長江後的首站,歷史上多次南遷都跟江西有關。客家先民到達江西,到達贛州之後,再進入粵北、閩西等與江西交界地區。[13]

根據清朝末年徐旭曾在其所撰著的《豐湖雜記》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江西贛州因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集中地,而被稱為「客家搖籃」,而福建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被稱為「客家首府」。所以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稱爲「客家祖地」。廣東梅州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廣東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稱為「客家僑都」。惠州、梅州、贛州、汀州又稱為客家四州。[14]

韶關風采樓
贛州鬱孤臺
河源明倫堂
深圳甘坑客家小鎮

中國大陸

广东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江西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福建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在中国大陆,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海南省的二百多个县市。其中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中部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大本营。[15][16][17]除此之外,也有较少部分客家人分布在陕西省[18]浙江省[19]等地。

香港

香港歷史上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仍未開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例如赤柱村),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20]2010年時,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21]當中包括「原居」[lower-alpha 2]和「非原居」的客家人。在新界大埔北區沙田西貢荃灣屯門九龍香港島的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客家人在港數量並不少,但由於遭標準粵語(即廣府話或稱廣州話)取代的影響,現時客家語在香港已不佔優,不少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詳見香港語言條目)[22]

澳門

澳門的客家人約有10萬人,可分為三個部分來源:一是澳門原居民,居住在路環九澳村黑沙村,主要是在清朝咸豐年間自廣東鶴山開平恩平高要一帶遷徙到澳門;二是1960至70年代,從東南亞柬埔寨緬甸越南印尼等地)歸國的華人;三是改革開放以後,由內地遷往澳門的居民。[23]

臺灣

臺灣各鄉鎮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臺灣客家人口比例較高地區為桃竹苗(俗稱北客)、高屏(俗稱南客或六堆)、花東縱谷[24][25]

東南亞、南亞和歐美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還有部分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國毛里求斯孟加拉國客家华人分布最多的民族地区是在达卡(參見华裔孟加拉人),此外在美洲也有少量分布,如加拿大第三大城溫哥華有大量來自香港的華人移民,該處華裔民系中,客家人比例亦隨之增長。南美洲圭亞那亦將客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26][27]

太平洋和印度洋

留尼旺島有部分華裔客家人。[28]

母語

客家人使用的母語「客話」()俗稱客語客家話土广东話,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話」、「嘛介話」()或「艾話」。[17]

臺灣

臺灣桃園客家文化館

中華民國過去推動的國語運動打壓包含客家話的台灣本土語言,年輕一輩的臺灣客家裔民眾能聽說客家話的人數大幅降低。[29]

臺灣省和旁邊的六個直轄市,教育部將之命名為「臺灣客家語」。[30]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31]

1970年代,臺灣省府訂定「台灣省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規定交通機構包括火車及公民營汽車一律使用國語、人民團體開會均應使用國語;各級官員列席民意代表會議必須使用國語、 嚴加勸導商店及流動小販,不得使用外文商標、招牌;禁止電影院對外播放方言、外語,嚴加勸導街頭宣傳勿用方言;各級運動會嚴禁使用方言報告。[32]

2000年通過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公車捷運等交通工具,需播報閩南語客家語[33]

香港

香港荃灣三棟屋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傳統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開埠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34]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35]

2010年假如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lower-alpha 2]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36]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他們當中現時多數只有中、老年人仍使用客家語,[37]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這是由於1970年代初,來自中國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漢語變體(比如廣州話四邑話客家話潮州話泉漳話福州話上海話山東話等),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作爲香港華人的統一中文口語。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38][39]報稱通曉客家話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39][40]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39]

政治

太平軍迎擊清軍
以客家人為主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同盟會於日本成立時核心領導層46%為客家人
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

客家人在中國歷史舞台時常擔當重要角色,從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皇抗元「兵勢至梅州而大振,男執干戈,女貫甲裳,舉族赴義」。直到近代亦是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主力「清季花縣洪天王清半壁,建國太平,百戰天亡,亙十七年,則民族革命之初祖也」。以及「以迄民國之成,紅花黃花之烈士、南征北伐之虎將、文昭武烈之輔相」均為客家人。客家人與近代中國革命之關係,從客家人在宋末不惜犧牲生命勤皇抗元,到明末清初不肯事清廷,退隱山林或參與反清復明。到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台灣和廣東的抗日運動、中法戰爭的抗敵,到孫中山辛亥革命,海外客僑的貢獻。羅香林認為是民族意識,認為客家人最初因北方異族侵擾而被迫向南遷徙,故而骨子裡存在著仇恨外族的情緒,民族意識特別強,而這份意識在面對元代蒙古人清代滿州人時皆已出現。[41][42]

太平天國金殿

文化

臺灣客家文化館
美濃客家文物館
苗栗客家大院
新北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43]

圍屋古鎮

客家圍屋是漢代塢堡的活化石,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圍屋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科學實用而有特色。而客家土樓的夯土版築技術,是中国自古以来建城造牆積累下來的結晶。[44][45]

深圳客家圍屋-鶴湖新居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
福建省南靖县华安县
江西省龙南县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378
编号项目Ⅷ—28
登录2006年
2011年
2014年
  • 江西省東生圍-關西新圍-燕翼圍-栗園圍-漁仔潭圍-龍光圍-雅溪圍-西昌圍-沙壩圍-烏石圍等。江西龍南縣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圍屋。[47]
  • 祠堂家廟: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在傳統客家村落,祠堂是聚族而居的中心,宗族在祠堂祭祀祖先、討論族中大事、興辦教育,是宗族內部聯繫族眾的紐帶。[52]
  •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53]
  • 走馬樓: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甚至騎馬可以在裡面暢行無阻,外形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分上下兩層。[54]
  • 五鳳樓:為土樓的一種形式,其樓依山形而建,呈層層高姿態,一般有五個層次,形如雁翅,故稱“五鳳樓”。[55]
  • 四點金:主要特點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砲台樓式的高層建築,樓四角均有槍眼。[56]
  • 混合式:這是客家僑鄉民居建築形式的一種特殊風格,是將客家傳統的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築藝術裝飾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築。較突出的有梅縣白宮鎮的“聯芳樓”、程江鎮的“萬秋樓”等。[57]
  • 敬字亭:用於燒毀書有文字,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58]
  • 客家古鎮:成都洛帶鎮-梅州百侯鎮-邵武和平鎮-龍巖永定客家古鎮-梅州松口鎮-長汀鎮-深圳甘坑客家小鎮-深圳觀瀾文化小鎮等。[59]

教育

贛州文廟
河源尊經閣
梅州魁星閣
汀州文廟

在古代由於客家地區存在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社會傳統,形成學術積澱,普遍存在三代進士、一腹三翰林等現象。當有宗族子弟蟾宮折桂取得功名中進士、舉人者,會於祠堂外圍竪立石旗桿以表彰族中取得功名的子弟。[61]

河源佗城大成殿

祠堂文化

褒忠匾額
祠堂玄關
文魁匾額
添丁燈

禮記·曲禮》「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立廟祭祀最初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祭於寢」。直到北宋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士大夫提倡恢復宗法,以強調家國一體。打破禮不下庶人的原則,放寬宗族祭祖禮制,允許民間創設祭祀場所。與漢唐墓祠家廟不同,受北宋復興先秦儒學影響,祠堂乃西周宗廟的恢復。後因元明之際皇權專制強化,在利用和打擊宗族之間不斷調整,當皇權足夠強大不需要依賴地方宗族時,祠堂便消失殆盡。明中葉以前就只允許貴族或有品階的官員設立祠堂,民間庶民建祠並不合法。明中葉以後皇權不得不依賴於宗族對地方進行控制,於是才正式允許庶民建祠以祭先祖。祠堂一般有堂號、堂聯和祠規,堂號即名號,目的讓子孫知曉本族來源,追憶祖先功德,勸善懲惡,教育族人。而堂聯亦稱祠聯,主要訓勉後人珍惜家族聲望,向上進取,內容多為儒家倫理。[62]

香港荃灣三棟屋祠堂

傳統音樂

流行音樂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雷鬼等風格。[63]

漢劇

漢劇是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原以秦腔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後又吸收了安徽傳來的二黃。同徽劇相互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對湘劇川劇贛劇等劇種都有影響。[64]漢劇在客家地區流傳,使用客家方言演唱,已有數百年歷史,被譽為南國牡丹,與湖北漢劇、閩西漢劇等同宗同源,在廣東地區的被命名為廣東漢劇,是廣東三大劇種之一。[65]漢劇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醜腳等九大行。傳統廣東漢劇劇目約有八百多個。較為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66]

飲食

鹽焗雞
釀豆腐
芋頭扣肉
三杯雞

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白斩河田鸡兜汤汀州泡猪腰仙人冻麒麟脱胎、客家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与潮州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系中独树一帜。[67]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顧問、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指出客家飲食保留了中州古味,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68]而廣東東江多山川地貌、氣候物產與中原最相近,東江一帶的客家人飲食習俗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中原風貌。客家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類為主,所重皆為陸生肉類。菜餚風格講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樸,以鹽定味,以湯提鮮,力求酥爛香濃。和以海鮮為主的廣州菜、潮州菜不同,客家菜和豫菜一樣,烹調方式以北方常見的煮、燉、熬、釀、燜等技法見長,頗有中原遺風。另外孫潤田表示除了日常飲食習慣上,客家人的民俗習俗也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69]

客家生魚膾

分佈城市

梅州
惠州
河源
深圳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廣東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關市,江西省贛州市和福建省的龍巖市,以上合共七個城市。[70][71]

與客家大本營接壤,曾被提議歸入客家大本營的城市主要是指廣東省清遠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與客家大本營接壤,並且客家文化在當地形成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有廣東省東莞市廣州市汕尾市揭陽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灣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東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廣東省茂名市雲浮市湛江市,以及台灣的高雄市桃園市。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是以客家為華人主體的州份。[72][73]

惠州朝京門

注釋

  1. 「客家」一詞在客語中包含定語(形容詞)用法,只有在特殊場合下,才會用以指代「客家人」。
  2.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參考資料

引用資料

  1.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特征》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四期(总第90期)钟声宏、黄德权著
  2. . 星島日報. 2018-08-04. 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約有8000萬客家人。其中,約5000萬人分布在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區的180多個市縣,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2500萬,佔廣東本地族群的1/3。此外,約600萬人分布在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約1500萬人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毛里求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
  3. 上杭新聞網-“客家”這一稱呼的由來县文体广新局:邱甫田
  4. . 興寧市人民政府. 2020-07-22. 宋代冊立戶籍,根據漢人入粵時間先後,分別編入主籍和客籍。廣府民系和福佬民系人粵在先,編為主籍,客家民系入粵在後,編入客籍,客家人由此而得名。
  5.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4-07-2015 [2019-05-28]. 《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6. . 鳳凰縣人民政府. 2020-09-02. 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
  7. . 開封日報. 2014-09-11.
  8. 蕭, 文評. (PDF). 嘉應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07-2011.
  9. .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5-10-27.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遷徙運動中形成的。客家人在歷史上曾經歷五次遷徙運動,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內外播散期。客家人遷徙運動的原因,有王權變更、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等。
  10. 陳麗華. . 台灣. 2015: 293-294頁.
  11. 李, 輝; 潘, 悟雲; 文, 波; 楊, 寧寧; 金, 建中; 金, 力; 盧, 大儒. (PDF). 《遺傳學報》. 30-09-2013, 2003 (09): 873–880 [2019-05-28].
  12. 鄭, 連斌; 李, 詠蘭; 陸, 舜華; 包, 金萍; 王, 楊; 張, 曉瑞; 薛, 虹; 榮, 文國. .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13, 43 (3): 220–221 [2019-05-28].
  13. . 人民網. 2018-11-23.
  14. . 中國瑞金網. 2020-07-13.
  15. 温, 昌衍. . 中国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226. ISBN 7562322848.
  16. 罗, 美珍; 邓, 晓华. . 中国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16. ISBN 7533419405.
  17. 陈, 晓锦. . 中国北京: 中国社会中国出版社. 2004: 397. ISBN 7500446691.
  18. 邢向東,付新軍、孫紅舉編《陝南羅灣客家話的音韻特點及其他客家話的異同》,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陝西西安,2013年2月
  19. 曹志耘《浙江金華珊瑚客家話音系》,方言2004年第三期200-211頁,2004年8月第二版
  20.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21. 羅, 惠儀. . 被引用的相關網址 (香港經濟日報). 2012-08-20. 根據 2010 年的統計數字,香港的客家人約有 200 萬,大埔、西貢及荃灣等地,仍有「客家村」
  22. 周, 樹佳. . 香港商報. 2016-04-14.
  23. . 大紀元. 2006-05-28.
  24. 客家分佈圖存檔,存档日期2012-06-24.
  25. . [2011-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26. 廖, 經庭. .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2, 159 (3): 55–59 [2019-05-28].
  27. .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6-11-09 [2019-05-28].
  28. . 文化協會.
  29. 曹, 逢甫. (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 12-2011. 自國民政府於 1949年遷台以後直到 1988年解嚴為止一直強力推行獨尊國語的政策並且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由於強力推行的結果使得在地的本土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和台灣原住民族語受到 深淺不一的傷害而導致大量的語言使用人口的流失現象,其中又以原住民族語最為嚴重,尤其是在都市地區。
  30. .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1).
  31. .  洛陽市人大常委會. 2012.  客家人對於自己的語言有著獨特的情感:「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與故鄉、先祖聯繫的文化密碼。
  32. . 《聯合報》. 1971-07-09 (中文(台灣)‎).
  33. . 新浪新聞. 2018-09. 客家運動的首要成果,是客家權益法制化,客家事務進入官僚體系。例如2000年通過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大眾運輸工具加播閩南語、客語,算是客家語言在公共領域跨出的第一步。
  34. 張雙慶、莊初升. .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35. 張振興. .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4-12-31]. ISBN 7100070546 (中文).
  36. .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0-09-23. 目前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
  37. 莊初升、黃婷婷. .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38.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中文).
  39.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
  40.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中文).
  41. 顧, 朋. (PDF).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02-2015: 15頁.
  42. . 辛亥革命網. 2011-08-16. 宋元以來客民的反抗史,就能更深層地瞭解他們頑強抗暴的家國精神。他們曾經譜寫出中國歷史上多次石破天驚的大事件。宋末抗元,明末抗清,太平天國起義,台灣甲午抗日,割讓新界的抗英,乃至辛亥革命。
  43. 農曆正月廿日全國客家日
  44. . 人民網. 2016-11-22.
  45. . 京華時報. 2007-08-13.
  46. . 客家文化網.
  47. . 人民日報海外版.
  48. 鄭, 珊雲. . 中國文化研究院.
  49.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陳支平第一版台北市:臺原民87頁146 承啟樓
  50. . 文匯報.
  51. 陳, 天權. . 灼見名家. 2016-06-21.
  52. .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7-28.
  53. . 國史館. 2018-11-01.
  54. . 中國網. 2008-07-08. 大多倚山而築,錯落有致。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其中凹字形、回字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二層樓為多數,一層為臥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
  55. .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7-03-27.
  56. . 南方日報. 2009-11-06.
  57. . 新浪全球新聞. 2013-07-16.
  58. 謝, 乾桶. (PDF).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06-2012.
  59. . 深圳新聞網. 2020-01-10.
  60. . 古建中國. 2017-11-28.
  61. .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1-11-23.
  62. . 法制網. 2018-07-06.
  63. 洪, 佩華. (PDF).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05-2016.
  64. . 中國戲曲網.
  65. . 南方網. 2019-12-26.
  66. . 廣東省博物館. 2016-06-06.
  67. . 香港商報. 2017-06-20.
  68. . 龍岩市永定區人民政府. 2018-06-12.
  69. . 開封新聞網絡. 2014-07-18.
  70. . 新浪新聞網. 2007-09-04. 廣東惠州將聯合深圳、韶關、梅州、河源、江西贛州、福建龍岩等主要客家人聚居城市,共同打造粵閩贛「千里客家文化長廊」。
  71. . 福建武平網. 2016-05-23.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福建省龍岩市、廣東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關市和江西省贛州市,以上合共七個城市
  72. . 鳳凰新聞網. 2016-06-18. 客家旅遊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廣東梅州召開。來自江西贛州、吉安,福建龍岩、三明,廣西賀州,廣東韶關、清遠、惠州、河源、梅州四省十市的旅遊部門代表、媒體記者等80多人參加會議。
  73. . 中共會昌縣委辦公室. 2015-10-16. 為進一步推進贛粵閩桂客家地區的區域旅遊合作,近日,我市與廣東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清遠,福建龍岩、三明,廣西賀州以及本省吉安共同組建客家旅遊聯盟

研究書目

  • 張正田,〈從1926年臺灣漢人籍貫調查資料看「臺灣客家傳統地域」〉,《客家研究》(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3: 2,2009.12,頁165-210。
  • 客家人基因:.
  • 蕭文評(嘉應學院). (PDF). 嘉應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2011年.
  • 施添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PDF). 全球客家研究,2013年11月第 1 期. 2006年.
  • 施添褔(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PDF). 全球客家研究,2014年5月第 2 期. 2014年.
  • 李默(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PDF). 广东省杜科院. 2006年.
  • 劉春喜(廣東省博物館). (PDF). 廣西民族研究(第1期). 1998年.
  • 宋鴻立(鄭州輕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 (PDF). 中州學刊(第11期). 2020年.
  • 周運中(復旦大學歴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 . 地方文化研究第1期. 2015年.
  • 吳英杰(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PDF). 客家文博. 2015年.
  • 胡希張(原梅州市委宣傳部部長). (PDF).
  • 林正慧(國史館協修). (PDF). 全球客家研究 第 1 期. 2013年.
  • 林正慧(國史館協修). (PDF). 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6期.
  • 林正慧(國史館協修). (PDF).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0期).
  • 郑维宽(廣西民族大學). (PDF). 廣西地方志2013年 第5期. 2015年.
  • 杨鹤书(中山大学教授). . 惠州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 2012年.
  • 蕭春豔(湖北經濟學院教授). (PDF).
  • 黃信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PDF). 博物館與文化(第16期). 2018年.
  • 曾瑞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 (PDF). 育達科大學報(第26期). 2011年.
  • 冷剑波(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 历史系). (PDF). 《学术界》月刊 第 240 期. 2018年.
  • 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PDF). 全球客家研究(第5期). 2015年.
  •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學院中文系系主任). (PDF). 台灣東南亞學刊(第1期). 2009年.
  • 袁理(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PDF). 黑龍江民族從刊. 2014年.
  • 黃志繁(南昌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PDF). 全球客家研究(第1期). 2013年.
  • 鐘肇政(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PDF).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楊國鑫(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PDF).
  • 陳麗華(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PDF). 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48期). 2011年.
  • 丘昌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PDF). 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57期). 2012年.
  •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PDF). 博物館與文化(第16期). 2018年.
  •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PDF). 全球客家研究(第1期). 2013年.
  • 張世賢(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PDF).
  • 杜國清. (PDF).
  • 彭文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PDF).
  • 陳俊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究生). . 2011年.
  • 河合洋尚(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員). (PDF). 全球客家研究(第一期). 2013年.
  • 顧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PDF). 博士論文. 2006年.
  • 薛雲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PDF). 博士論文. 2009年.
  • 徐輝琪(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PDF).
  • 丘權政.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PDF).
  • (PDF).
  • (PDF).
  • (PDF). 全球客家研究(第9期). 2017年.
  • (PDF). 博物館與文化(第16期). 2018年.
  • (PDF).

另見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
客家语维基百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客家民系

學術網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