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

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少軒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封忠勇亲王[2]

張勳
忠勇亲王[1]
大清帝國政务总长
首席議政大臣
任期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君主宣統帝
前任無(張勳復辟)
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
继任無(復辟失敗)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54-12-14)1854年12月14日
大清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
逝世1923年9月11日(1923歲-09歲-11)(68歲)
 中华民国天津縣
国籍 中华民国

1912年,宣統退位民國建立,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表示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任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

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皇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兼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避居天津租界,定武军也被撤銷番號。1918年北洋政府將張勳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

1923年病逝,遜清小朝廷之為忠武

經歷

张勋為人坦率直白、敢作敢当,父母早丧,1884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入伍,隨軍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

晚清时为参将,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改隶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相當於营长),行营中军(相當於近衛隊官)。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拳匪

1899年,升至总兵

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侍衛官

1909年(宣统元年),宣統帝即位,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江寧(今江蘇南京)。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江寧,戒备陆军第九镇新军,对抗革命军。清政府授他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1911年朝廷開放髮型,取消強制剃髮留辮,「聽軍民自便」,張勳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士兵,人称“辫子军”、“辫军”。10月10日,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隨即辛亥革命,各地反清。12月26日,張勳率本部3,000餘人,加上山東清軍3,000人及馬隊300人,與安徽布政使兼會辦河南軍務倪嗣冲,以津浦鐵路為重點,進擊南京[3]:45

1912年1月22日,張勳率軍攻佔颍州盱眙亳州宿遷正陽關宿州固鎮壽州[3]:45。1月上旬,廣東北伐軍於下關誓師,渡江北上,由李濟深浦口籌建司令部,高級參謀林震為前敵總指揮。2月3日,北伐軍於固鎮大敗張勳軍,直追至宿州十餘里外。經六小時戰鬥,張勳被追十餘里,退向徐州,要求停戰協商[3]:45。2月10日,雙方代表於符離集車站會談,張勳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談破裂[3]:45。北伐軍進軍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張勳經兗州逃到濟南[3]:45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張勳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辫。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江寧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袁世凯称帝后,授为一等公,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張勳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

1917年6月,形势不稳,大总统黎元洪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驅逐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建帝制,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又稱「辮軍復辟」、「丁巳復辟」。7月12日,皖系军阀段祺瑞率领“讨逆军”击败张勋。张勋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溥仪退位后,他被民國政府通缉,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人才难得”为由將張勳特赦[註 1][4]。获得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專心經營實業。大總統徐世昌授予其“全國林墾督辦”的官銜,未就職。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病逝,终年68岁,葬在家鄉奉新縣赤田村,獲遜清小朝廷赐谥“忠武”。

張勳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成立。

溥仪封张勋为忠勇亲王[5]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政務總長)、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

授梁敦彥外務部尚書雷震春陸軍部尚書、朱家寶民政部尚書、張鎮芳度支部尚書、王士珍參謀部尚書。

徐世昌康有為弼德院正、副院長。

授張勳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馮國璋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陸榮廷兩廣總督,並以曹錕等為各省巡撫提督

评价

  • 1913年11月,张勋任中国孔教会名誉会长,康有为任总会会长,陈焕章为主任干事。
  • 张勋通过刘廷琛与居住在青岛支持清朝复辟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保持良好关系,卫礼贤曾建议溥仪娶一名德国皇室公主为“皇后”,这样德国就有理由公开支持宣统复位。由于溥仪老师陈宝琛等人反对,这一主张未能实施。[註 2][6]。张勋还派密使见德驻上海总领事克里平(Hubert Knipping)表示对德取友好政策。1917年,张勋反对中国對德斷交宣战
  • 中國國民黨總理孙中山對他評價相當不錯:“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7]
  • 江西护军欧阳武:“戴髮效孤忠,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文字注释

  1.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帝制禍首」和與張勳的「辮軍復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獲得自由後寄居天津。
  2. 劳乃宣悄悄地从青岛带来了一封信。发信者的名字记不清了,只知道是一个德国人,代表德国皇室表示愿意支持清室复辟。劳乃宣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缘,如果再加上德清两皇室结亲,就更有把握。“这个德国人就是劳乃宣朋友卫礼贤。」

参考文献

  1. 赵焰. . 凤凰网读书. [2020-10-12].
  2. 赵焰. . 凤凰网读书. [2020-10-12].
  3. 南京市俞允堯. . 《歷史大觀園》總第68期,1991年2月1日第2期 (廣州: 中山大學歷史系).
  4. 張勳復辟失利 卻在另一跑道走向人生巔峰
  5. 赵焰. . 凤凰网读书. [2020-10-12].
  6. 溥仪《我的前半生》:
  7. . 徐世平. 凤凰网. [2012年]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張勳

参见

官衔
前任:
袁世凱
大清國政務總長
兼首席議政大臣
(張勳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繼任:
段祺瑞
(國務總理第二次內閣)
前任:
伍廷芳
張勳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繼任:
段祺瑞
(第二次內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