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張騫-前114年),子文西漢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發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軍隊俘虜囚禁,歷時11年終於逃回長安復命,从而成功开拓了絲绸之路。因此伟大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故又稱張博望,封地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張騫雕像,位于今陕西省城固縣

生平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繪製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由匈奴人甘父作嚮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肃)往妫水(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一带)流域出发,中途在祁連山匈奴俘虏,当时匈奴的首领单于没有杀掉他们,而是把张骞囚禁起来,还让他娶了匈奴女人为妻,甚至生了一個兒子。但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节身份,始终保留着使节的象征——“汉节”,等待完成汉武帝交付他们的使命。

前129年,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两人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接着沿塔里木河西行,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东)、疏勒国(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Ferghana,今费尔干纳盆地),这里,离他们出发地有6000公里之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汗血马,大宛国王欢迎中国的使节,并派人做向导,帮助张骞等人到达了月氏人所在地——妫水流域(乌浒水,Oxus)的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咸海之间),这里土地肥沃,民众生活安乐,月氏人无意联合汉朝来对付宿敌匈奴。张骞在附近的大夏国看到了"邛竹杖"、"蜀布"(都是中国四川的特产),当地人称这些来自“身毒”(印度)。

前128年(汉元朔元年),张骞启程回国,此时他已经搜集了丝绸之路腹地的大量资料,包括大宛大夏巴克特里亚)、康居索格狄亚纳)等。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虏,张骞绕远路从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楼兰(今新疆若羌),但不幸又被匈奴擒获。

前126年,匈奴軍臣单于死去,张骞乘机带着堂邑父以及匈奴妻子逃脱,终于回到了中原。100多人的使团,13年后仅张骞与堂邑父两人生还,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开拓的这一条路线,也就是今日的丝绸之路中线,主要在天山南麓。

征战

前124年,汉武帝派张骞自蜀至夜郎(贵州遵义府桐梓县东),谋通身毒,但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因昆明夷欲垄断中印商务。

前123年(汉元朔六年),张骞随西汉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得胜,封为博望侯。

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张骞与李广一同到右北平攻打匈奴,但因延误军期(李广被围、张骞的军队隔天才到,因赶路劳累而没有追击匈奴),原本要被处决,他用博望侯的爵位赎罪,最后被贬为庶人;李广也因此役而功过相抵。

第二次出使

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执行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外交政策,随行人员约300,牛羊以万计,丝绸器、器和器等贵重物品成千上万。张骞平安抵达伊犁盆地的乌孙国,乌孙王昆莫欢迎张骞的来访,并收下了丰厚的礼物,但当时乌孙国已经分裂,而且乌孙人对汉朝还不了解,所以张骞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此后,张骞派遣副使,对乌孙周边地区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进行外交活动。

前115年(汉元鼎2年),张骞启程回国,并带着数十位来汉朝探路的乌孙国使者,以及数十匹乌孙良马。张骞被封为“大行”,位列九卿。隔年(前114年),张骞去世。汉武帝为了纪念他,将日后奉派往西域的使节都改称为博望侯。

家族

孫:張猛,字子游,元帝時爲光祿大夫,使匈奴,給事中,爲石顯所讒言誣陷,自殺。

评价

张骞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与他所带的礼品和原本的期待相比,相差甚远(尤其首次出使卻沒法和月氏聯手抗擊匈奴),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武帝对「天马」的渴望。然而,在西漢當時仍偏于封闭自保的传统社会來說,张骞的出使不僅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並被誉为「凿空」的行动。西域诸国更从此呈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他成功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天山南路與天山北路兩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黃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蠶豆胡蒜等等; 尤其在漢武帝來說,他的歸來更提供了匈奴大量戰略、地理情報,極大程度減低了漢朝反擊匈奴的難度,為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全面反勝匈奴奠下情報基礎,更助中原人自此永久奪得河套地區河西走廊奠定基礎。

张骞在危难中不失气节,如梁啟超稱讚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纪念

軍艦

参考

  • 史记·大宛列传
  • 汉书·张骞列传
  • 《海市蜃楼中的帝国 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 喀什维吾尔出版社 2005年1月 ISBN 7-5373-1329-6
  • Tom.com张骞出使西域

研究書目

  • 桑原騭藏著,楊鍊譯:《張騫西征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