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殿

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臺南府城最早的王爺廟,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此外聖君廟與粗糠崎土地公廟的神像(張公法主福德正神等)在原廟被廢之後合祀於普濟殿內[3],2018年後兩神遷入普濟殿前新建的聖君廟中。[4]

普濟殿
普濟殿正殿
普濟殿正殿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79號[1]
創建年份  大清17世紀
主神 池府千歲
例祭 農曆六月八日[2]

傳說

建廟傳說創建於臺灣明鄭時期永曆年間,當時稱「普濟寺」,原主祀觀音菩薩,原為佛教寺廟兼會館使用。傳聞曾有同安人借宿時將池府千歲神像因故留祀寺內,之後香火日盛,池府千歲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5] [6]

風水傳說此殿附近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此殿位置因而稱為「蜘蛛結網穴」,可網住別稱「鳳凰城」的台南城[6][7][8]

歷史

普濟殿偏殿

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寺廟初次重建落成,由坐南朝北改為坐北朝南[6]。為臺南府城最早的王爺廟[5]

康熙末年陳文達《臺灣縣志》載:「竹林寺,堂祀觀音。周圍環以竹,遍植花果;寺雖窄狹,別具幽雅之致。」,並記寺廟在鎮北坊,石萬壽研究此「竹林寺」當即普濟殿原名,或其別稱。[9]

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文耀等人發起重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單龍盤柱為嘉慶戊寅年所落款[8]。當時北港朝天宮開山住持-樹壁禪師 ( 臨濟正宗第34代) 的再傳弟子 邇蓮禪師(臨濟正宗第41代) 任普濟殿主持[8],出資取得寺廟右側土地,用以加蓋偏殿。邇蓮禪師圓寂後,同屬樹壁禪師法脈之瑞芳禪師(臨濟正宗第43代) 於道光、嘉慶年間任普濟殿住持。[6]

寺廟內有塊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重興碑記〉刻:「禁:大殿前埕,理宜潔淨,毋許積科以及演唱影戲…」可見證嘉慶年間臺灣府城已有皮影戲活動[10]。該碑還刻寫:「蓋聞蓮花片座,鍾靈嘗吸夫日星,貝葉半笥,護法必防乎風雨。維扶輿之所結,為法界之攸宜。北魏則一萬三千,罔非式廓;南朝則四百八十,亦係卜臧。曩者因王戾止,普濟名殿。」[9]

咸豐五年(1855年)的〈普濟殿重興碑記〉,記有捐款為石鼎美、黃謙記、蔡振益、陳合成、黃邦記、吳昌記、魏茂源、林致和。其中石鼎美即石時榮,在清嘉慶年至同治年間,府城的大小公眾事務捐輸都能見其紀錄,建有石鼎美古厝[11]

清末時,此廟為負責佛頭港、新港墘港、兌悅門等地治安的七合境之一,財力為成員中最大,境主廟則是老古石集福宮[12]

普濟殿的石碑

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代的二十世紀初,此殿設有名為「鏞鏘社」的京劇[13]

廟頂上的剪黏為洪坤福作品[8]

昭和十七年(1942年),粗糠崎土地公廟被廢後,廟中神像被安置於普濟殿內[3]

在日治末期,遭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毀損[6]。同年,1944年,新營太子宮與普濟殿中斷交陪境[14]

戰後時期

普濟殿元宵花燈

1945年,寺廟再次發起重修;1974年又再度重修,始成今貌,其正殿與偏殿大門開口方向相左,較為特殊[6]潘麗水曾在此殿繪畫門神[15]

1966年後,聖君廟法主公神像安置於普濟殿內[3]

約1990年代,殿方開始會在池府千歲聖誕舉行救濟貧困,此後多年來未曾間斷。每年有三次救助活動,分別在農曆六月八日的池府王爺聖誕、農曆三月十八日的張府聖君聖誕、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的聖誕日。[2]

2011年,台南大天后宮舉辦遶境,新營太子宮與普濟殿恢復中斷六十多年的交陪境[14]

2013年,台南市政府嚴厲管制廟會只能在神轎進出廟各放一串鞭炮、晚上十時後不可製造噪音,引發兩極反應,廟方人員與市議員謝龍介因而抗議市長賴清德[16]

2014年起,廟方在台灣元宵節前後舉行創意彩繪花燈比賽,次年臺灣網友票選為普濟殿的元宵燈會為全台灣春節十大必看燈會之一[17]

2015年臺南市登革熱疫情,殿方依照古禮點雄黃、起硫磺、灑淨水、驅瘟疫,並以「蜘蛛八卦穴」為中心,向外各大街小巷皆佈連炮進行除疫儀式。殿方解釋此些儀式為祖先常用,或許不具科學根據,但至少讓市民心安。[18]


聖君廟

七合境聖君廟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原位於聖君廟街(現今西門路二段356巷)上,現在西門圓環內停車處,日治時期因為進行市區改正開闢圓環而被迫拆遷,所以張法主公移祀至聖君廟街上的張氏家祠奉祀。台灣光復後,張法主公改移居慈聖殿合祀,後來政府意欲開闢現在的國華街三段,慈聖殿被迫讓出部分用地,於是張法主公就移祀普濟殿;經過70幾個年頭,普濟殿池府千歲降旨指示爐下需為張法主公建廟。2018年聖君廟重建於普濟殿前,聖君廟原祀之張公法主及粗糠崎土地公廟原祀福德正神遷入,另由於該廟地部分為火王爺神明會所有,故亦奉祀火德星君[4]

祭祀

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配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佛法主真君三太子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大聖爺虎爺[6]

據1973年該廟印行之《池府千歲略歷暨普濟殿沿革》一書,紀錄池王爺俗名陳文魁,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人,在池邊見瘟疫神降毒於池塘,恐鄉里飲用,乃自殉以救鄉人,被奉為神祇。又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的〈赤崁筆談〉載即暗示的陳永華升天後,出任鎮守天門之元帥池王爺。石萬壽因而主張此廟的池府千歲實際上是亦為同安人的陳永華 ,為當時民間暗自供奉。[9]

龕前供奉的掌排爺塑像,雕以穿錯腳、左鞋沒穿好、右鞋破洞,露出腳大拇指,模仿衙役們趁長官出門時偷睡覺,長官有事折回,臨時集合的狀況,讓人莞爾[19]

臺灣許多廟宇在送迎神儀式已採掌中戲歌仔戲,而此殿一直維持以嘉禮戲敬獻的古禮,包括送迎神、立春接財神)、天公生都表演傀儡戲[7]

中元普度季節,黃銅山等老師傅,總會於此殿前製作各廟宇訂製、現在已少見的傳統食品米糕栫[20]

參考資料

  1. . 台灣寺廟網. [2016-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中文(台灣)‎).
  2. 林洛瀅. . 《人間福報》. 2014-07-10 [2016-01-24] (中文(台灣)‎).
  3. 謝奇峰. . 晨星. 2014-08-23: 頁115. ISBN 978-986-177-874-7.
  4. . 一步就出走. 2018-10-31 [201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中文(台灣)‎).
  5. 王明雪. . . 臺灣: 遠流出版社. 1995-07-26. ISBN 9573225387 (中文(台灣)‎).
  6. 林. . 《臺灣時報》. 2015-04-06 [2016-01-24] (中文(台灣)‎).
  7. 林雪娟. . 《中華日報》. 2013-02-05 [2016-01-24] (中文(台灣)‎).
  8. 蔡文婷. . 《台灣光華雜誌》 (臺灣: 台灣光華畫報雜誌社). 2004-03, 第29卷 (2004年第3期) (中文(台灣)‎).
  9. 石萬壽. . 《臺灣文獻》 (臺灣: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9-03-31, 第六十卷 (第一期) (中文(台灣)‎).
  10. 蔡文章. . 《臺灣時報》. 2011-10-06 [2016-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中文(台灣)‎).
  11. 黃如輝. . 《臺灣文獻》 (臺灣: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2-09-30, 第六十三卷 (第三期) (中文(台灣)‎).
  12. . 《臺南學電子報》 (台灣: 台南市文化局). 2014-06-11, (第285期) (中文(台灣)‎).
  13. 王安祈. . . 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12-01. ISBN 9799570125787 (中文(台灣)‎).
  14. 張淑娟. . 《中華日報》. 2011-10-28 (中文(台灣)‎).
  15. 徐明福. . . 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1-06-01. ISBN 9789570280685 (中文(台灣)‎).
  16. 劉榮輝. . 《蘋果日報》. 2013-11-04 [2016-01-24] (中文(台灣)‎).
  17. 陳治交. . 《中華日報》. 2011-10-28 [2016-03-07] (中文(台灣)‎).
  18. 辛啟松. . 《蘋果日報》. 2015-09-16 [2016-01-24] (中文(台灣)‎).
  19. 林雪娟. . 《中華日報》. 2014-07-19 [2016-01-24] (中文(台灣)‎).
  20. 林雪娟. . 《中華日報》. 2015-10-14 [2016-01-24]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