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话
永康话,是吴语内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分布于浙江省永康市大部分地区及部分临近地区。
永康話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浙江省永康市大部分地区及部分临近地区 |
经纬度 | 28°54′N 120°01′E |
族群 | 漢族 |
母语使用人数 | 约60万(日期不详) |
語系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无 |
管理机构 | 无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wuu |
概述
永康话在金衢片内是较为单纯的一个方言点,但与其他吴语方言交流仍能有一定的语感。从内部看,永康话大体可分为两种口音,俗称“上角腔”和“下角腔”,上角腔主要分布于以唐先镇为中心的永康市东北部地区,下角腔分部於以永康市城区(原城关鎮)为中心的西南部。
声韵调
声母
双唇音 唇齒音 齿齦音 龈腭音 硬腭音 软腭音 聲門音 鼻音 m 莫 n 納 ȵ 尼 ŋ 呆 塞音 清音 不送氣 p 剝 t 德 c 糾 k 該 [1] 送氣 pʰ 撲 tʰ 脫 cʰ 丘 kʰ 開 不送氣濁音 b 薄 d 特 ɟ 奇 ɡ 葵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氣 ʦ 資 ʨ 支 送氣 ʦʰ 雌 ʨʰ 癡 不送氣濁音 ʣ 直 ʥ 池 擦音 清音 f 福 s 私 ɕ 施 ç 希 h 海 濁音 v 服 z 慈 ʑ 時 ɦ 孩 近音 不圓唇 j 野 圓唇 ɥ 圓 边音 l 肋
永康话中,幫母字逢山摄开口三四等和山摄合口一等读[p]声母;其他鼻尾韵母字都读鼻音[m]声母,不读[p]声母;端母字逢山摄开口四等、山摄开口四等和山摄合口一等都读塞音[t]声母;其他古鼻尾韵母字都读鼻音[n]声母。[4]
小稱
永康方言的小稱音變是變調的形式,變調規律如下表[8] 。
調類 单字調值 小稱調值 陰平 44 324 陽平 22 324 陰上 335 53 陽上 113 24 陰去 535 33 陽去 24/241 11
内部差异
永康话大体可分为两种口音,俗称“上角腔”和“下角腔”,“上角腔”主要分布于以唐先镇为中心的永康市东北部地区,而下角腔则以永康市城区为中心的西南部为主。[9]两种腔调的差异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生动形象的俗语,例如:“妈,妈,柴桠,柴架,囥在楼梯下,要烧,你自去挟。”句子中的黑体字上角腔与下角呛的读音不同,上角腔没有-u-介音,而下角腔有-u-介音。
影响与地位
由于历史因素及一些自然环境的影响,永康市境内的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单一。而永康西面武义县的武义话与东面磐安县的磐安话和永康话相比,只有细微的差异,因而可以将武义话、磐安话视为永康话在地理自然上的延伸。[10]永康市南部的缙云县,与永康接壤的北部地区也有部分人口使用永康话,但县内通用的缙云话虽然同属金衢片,却与永康话差异较大,直接交流有困难,在这一点上与义乌话、东阳话相似。
曾经有一些语言学者将永康话与苏州话作为吴语的南北代表性语言,如袁家骅的《汉语方言概要》[11],将永康话视为南部吴语区的典型代表。
参考来源
- 《永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p.672 ISBN 7-213-00638-X
-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673頁. ISBN 7-213-00638-X.
- 袁家驊. . 語文出版社. 2001年1月: 78頁. ISBN 7-80126-474-6.
- 傅国通. . 中华书局. 2010年9月: 89. ISBN 978-7-101-06896-2 (中文).
- 《永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p.673-674 ISBN 7-213-00638-X
- 《永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p.674 ISBN 7-213-00638-X
- 傅國通. .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年9月. ISBN 978-7-101-06896-2.
- 傅國通. .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年9月: 240–241. ISBN 978-7-101-06896-2.
- 《永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p.672 ISBN 7-213-00638-X
- 南吳語永康話簡介
- 《汉语方言概要·第五章 吴方言》 袁家骅 语文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ISBN 780126474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