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

凉州(Liangzhou),古称雍州、姑臧、休屠,今甘肃省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梦幻之城,简称雍凉、凉,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河西最大堆积平原,西汉扬雄凉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丝绸之路节点之一。

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凉州牧”、“凉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凉州提督”、“永昌路”、“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的政府驻地。 凉州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凉都”、“雍都”、“凉州词的故乡”、“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之美誉。

歷代沿革

先秦

先秦时期(约7500~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的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遗址、海藏寺遗址的齐家文化,沙井子、凉州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4000年以前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凉州就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是游牧部落,凉州皇娘娘台遗址规模和内容比齐家坪遗址要丰富得多,年代也早的多,作为甘肃三大齐家文化遗址唯一幸存者,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夏商时期(约前2070~前1046),在夏商时期,雍州、凉州地处的犬戎的势力范围,犬戎古代族名,非猃狁,夏商时期活跃于今陕、甘一带。河西走廊为西戎的驻地,西戎首领行使司法权,因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固定。

西周时期(前1046),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为北羌、马羌、西戎占据,此地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 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马羌、西戎是中国最古老的几个强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长达几个世纪。西周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西周穆王(前963年—前959年),周穆王进军至昆仑之丘,这段历史被记录在《穆天子传》中。反映了当时西周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是中原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西王母之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故西王母之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它以西宁、兰州为前庭,以新疆为后庭,中心在武威、酒泉一带。

东周时期(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此地为雍州属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雍州,《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颖达疏:“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都有明确的史载。雍州西界酒泉党河 ,西河广义指的是黄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扬雄《雍州箴》云:"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雍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玉帛之路的重要节点。

东周时期(前250),乌孙与月氏均在今河西境内武威、酒泉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汉书张骞传》),乌孙人最早在此修筑了原始聚居地——赤乌镇,这是古老的凉州有史可稽的最早城市。赤乌镇土围子而已,距离实际意义上的城池还有一定的距离。

漢代

戰國時期,由於秦國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力迅速擴展,秦國隨即出兵滅義渠,將義渠逐出黃河以南地區,在其地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三郡,並在邊境開始修建長城。

秦始皇一統天下時,河西尚屬化外之地,自秦至漢初,河西先後雜居著月氏烏孫與日後的匈奴等遊牧民族。到漢武帝時,河西尚為北方匈奴所領,也阻隔了中國西域兩大文明區之間的接觸機會。為此,漢武帝尚曾派遣張騫偷渡河西,以聯合西域各國制衡匈奴,然而張騫西行探險卻為匈奴發覺並將之囚禁長達十餘年。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備妥軍力,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歷經數次戰役後,擊敗匈奴,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肅省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下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隴縣(今陝西省隴縣),轄域約為今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區湟水流域,陝西省定邊吳旗鳳縣略陽等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等地。

漢朝實行大量移民實邊政策,將大量的漢人移居此處,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綠洲,河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歷史上有名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謂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時建立起來。經過漢朝不斷開墾,到漢平帝時,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河西四郡人口總計,戶數已達7萬1270戶,人口也達28萬餘。東漢時代,河西的敦煌更是漢朝控制西域的前哨,為當時中西交通孔道的咽喉。

更始元年(23年),涼州為隗囂所據。更始二年,更始帝召隗囂入朝後,金城郡及河西四郡轉入張掖屬國都尉竇融之手。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7年),竇融降漢。東漢世,增置武都、永陽、南安、安定屬國、張掖屬國(以上3郡後廢)、張掖居延屬國(即西海郡)。漢獻帝建安初年,分涼州河西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張掖居延屬國5郡置雍州刺史。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入雍州。

魏晉南北朝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區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復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轄域僅及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東晉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以來,中原紛亂,群雄割據,百姓流離。東晉十六國時代,中原戰事更加頻繁,干戈不息,劉聰石勒等五胡政權相繼在中原征戰,“于时天下丧乱,秦雍之民死者十八九,唯凉州独全”,此時的涼州便成為政治上相對穩定的區域。张轨效法窦融,统治河西,政治稳定,成了西晋安定的后方,史稱前凉。时有民谣:“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中原士人便認為當時涼州刺史張軌治下的涼州,是天下亂世中的「避難之國」,所以由中原來涼州避難的人民之多,號稱「日月相繼」。張軌更在此時順勢大興教育,建立學校。在張氏政權數代經營下,涼州總共享受了長達約六十年的和平。由於政治的穩定,加上河西在地緣上也為中西交通樞紐,外地胡商也樂於來往河西進行貿易,這些有利的內外發展條件,自然促使涼州經濟更加繁榮,文教更興。张重华執政時期前凉版图達到頂峰。张重华死,其子张天锡(張軌曾孫)继位時年僅十歲,大权旁落,朝政日趋衰落。張天錫在位時期自居為文人雅士,四方文人向他拜師求學的頗多,張天錫同時也鼓勵佛教宣揚,涼州亦是高僧輩出,成為佛教興盛處之一。文士如宋纖郭荷等都是當時名聲極著的學術家。

前秦苻坚滅前涼,以中书令梁熙為凉州刺史。公元385年,吕光至姑臧,杀梁熙,自领凉州刺史,呂光後來得知苻坚已被后秦姚苌所杀,遂于公元386年自立为王,史称后凉。吕光是武人出身,對於治國沒有經緯,在位期间,四处征战,穷兵黩武,大将杜进竟为其所杀。隆安元年(397)正月,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立即與吕光在街亭(今甘肃永登县西)展开激战,后凉以慘败收場。隆安元年(397年),吕光之弟吕延进攻西秦,兵败被杀。吕光以败军之罪杀沮渠罗仇沮渠麹粥二人,其侄子沮渠蒙逊为报仇,起兵反抗後涼。后凉時期的河西政權动荡不安,“三寇窥窬,迭伺国隙”[1],吕光死后,“诸子兢寻干戈”,后秦南凉北凉等政權交相攻逼,国势日衰。神鼎三年(403年)北凉、南凉围后凉都城姑臧,吕邈兵敗被杀,吕隆不得已降于后秦。後來鲜卑匈奴等民族不断起兵割据於此,有“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等国,史称“十六国”。其中的“五涼政權”即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岑参有《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左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北魏時因地理因素,改涼州為敦煌鎮太和十四年(490年)復置涼州。西魏時分涼州西部置西涼州北周時因處於西域的軍事要地中,設置涼州總管府於此。北周時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廣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朝以後

隋朝行政区划变迁[2]
区分開皇元年区分大業3年
涼州武威郡
武威郡番和郡广武郡姑臧县
昌松县
允吾县
番和县
姑臧县
昌松县
彰县 燕支县
力乾县 安寧县
广城县
广武县

隋文帝廢郡改置涼州,隋煬帝時改稱武威郡。轄域僅有今甘肅省永昌以東、天祝以西地區。唐代天寶元年(742年)改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涼州。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改為西涼府

元代時設永昌路涼州府民國初,置河西道(後改稱甘涼道)。

歷代刺史

東漢

  • 耿鄙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北宮伯玉先零羌起兵反時任涼州刺史。
  • 种劭董卓既擅權,而惡種劭彊力,遂左轉議郎,出為、涼二州刺史。(《後漢書·張王种陳列傳》)
  • 韋端馬騰韓遂互鬥。建安初年,曹操使司隸校尉鍾繇、涼州牧韋端和解。
  • 韋康,韋端從涼州牧徵為太僕,韋康代為涼州刺史,當時人榮之。

三國

曹魏
  •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 王渾,約正始年間。(《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 李憙,約甘露年間(256年-260年)。《晉書·李憙傳》
蜀漢
  • 馬超章武元年(221年)至二年(222年),卒於任內。(《蜀志·馬超傳》)
  • 魏延建興五年(227年)至十二年(234年),卒於任內。(《蜀志·魏延傳》)
  • 姜維延熙六年(243年)領。(《蜀志·姜維傳》)

西晉

  •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鑑》卷78、卷79)
  • 胡喜(《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 蘇愉,泰始年間見在任,為禿髪樹機能所敗。(《晉書·禿髮烏孤載記》)
  • 張軌永寧元年(301年)至建興二年(314年)在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 張寔,建興二年(314年)任,終西晉世。(《晉書·張軌傳》)

唐朝

  • 李轨(618年—619年,总管)
  • 李世民(619年—621年,总管)
  • 安修仁(619年)
  • 杨恭仁(620年—623年,总管)
  • 安兴贵(武德年间)
  • 独孤义顺(武德年间,都督)
  • 李幼良(626年—627年,都督)
  • 宇文士及(627年,都督)
  • 李大亮(629年—635年,都督)
  • 李元昌(637年,都督)
  • 李袭誉(641年,都督)
  • 郭孝恪(642年,都督)
  • 李道彦(贞观年间)
  • 许智仁(贞观年间)
  • 吕绍宗(贞观年间)
  • 崔延朗(永徽年间)
  • 乔师望(658年,都督)
  • 赵持满(659年,都督府长史)
  • 郑仁泰(663年,都督)
  • 李明(663年—664年,都督)
  • 元仁惠(669年,都督府长史)
  • 李贤(672年,大都督)
  • 韦待价(678年,都督)
  • 裴行俭(高宗时,都督)
  • 窦怀哲(高宗末年,都督)
  • 李光谊(689年,都督)
  • 许钦明(696年,都督)
  • 杨元琰(武周时,都督)
  • 唐休璟(699年—701年,都督)
  • 郭元振(701年—706年,都督)
  • 司马逸客(706年—710年,都督)
  • 赵彦昭(711年,都督)
  • 贺拔延嗣(711年—712年,都督,开始任河西节度使)
  • 杜咸(开元年间,都督)
  • 于伯献(开元年间,都督)
  • 杨执一(714年—715年,都督)
  • 郭虔瓘(714年,未任)
  • 杨敬述(716年—721年,都督)
  • 郭知运(721年,都督)
  • 王君㚟(721年—722年,都督)
  • 张敬忠(723年,都督)
  • 王君㚟(724年—727年,都督)
  • 李嗣直(727年—742年,都督)
  • 萧嵩(727年—728年,判州事)
  • 牛仙客(728年—736年,判州事)
  • 崔希逸(736年—738年,判州事)
  • 李林甫(738年,遥领判州事)
  • 萧炅(738年—739年,判州事)
  • 盖嘉运(740年—741年,节度使)
  • 王倕(741年—743年,节度使)
  • 马元庆(开元末年,凉州长史)
  • 李琰(742年,遥领武威郡都督)
  • 夫蒙灵詧(744年—746年,判郡事)
  • 皇甫惟明(746年,判郡事)
  • 王忠嗣(746年—747年,判郡事)
  • 安思顺(747年—750年,判郡事)
  • 高仙芝(751年,武威郡太守)
  • 安思顺(751年—752年,节度使)
  • 哥舒翰(753年—755年,节度使)
  • 李珙(756年,武威郡大都督)
  • 邓景山(756年,武威郡长史)
  • 周贲(756年,节度使)
  • 周佖(756年—757年,节度使)
  • 杜鸿渐(757年—758年,都督)
  • 来瑱(759年,未任)
  • 李仅(760年,遥领节度大使)
  • 杨预(760年,节度使)
  • 周鼎(760年—763年,节度使)
  • 杨志烈(763年—765年,节度使)
  • 赵某(765年,都督)
  • 李某(765年,都督)
  • 朱某(中和年间,节度使)
  • 胡敬璋(895年,节度使)
  • 翁郜(昭宗时,节度使)[3]

参考文献

引用

  1. 《晋书·吕光载记》
  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3. 《唐刺史考全编》

来源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信弦:〈一個歷史上的分合勢力-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與中原〉,《古代史事》
  • 汪受宽. 西汉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辨. 《 CNKI;WanFang 》 , 2013
  • 赵红梅.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管理模式演变研究——以魏晋时期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事为中心. 《 学习与探索 》 , 2015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