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
淡水魚是最常見的淡水水生動物。牠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品種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41.2% 。
例如全球魚類約28000種(已记载為26000多種),淡水魚就有約10700種。雖然可以見到總數比海水魚少,但淡水水域只佔總水域2.5%,故淡水魚明顯比海水魚豐富得多。平均每種海水魚可棲息的水體要比淡水魚高出7500倍。這是由於內陸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魚易於特化,所以在可棲息水體比海水魚少的情況下,仍有眾多種類。此外跟人類易於採集河、湖水魚種也有關係。
以水中鹽分濃度分類
以演化、棲地、習性分類

根據中國淡水魚分類
洄游魚類分類
- 海洋洄遊魚類
- 淡水洄遊魚類
- 河口半鹹水洄遊魚類
- 過河口性洄遊魚類
魚鰭
體色
多數淡水魚有特別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致,可隱蔽自己,或迷惑敵人及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淺水中,魚的體色通常背為青、綠色,腹為淺白色,這些顔色被稱為消滅色,水底望上去,以為是天空,望下去,則覺是海水;而深水中,體色非常陰沈,常為深紅、黑等色。
攻擊與防禦器官
要生存,就要獵食、禦敵。並不是所有魚類都有此類器官。
鱘科
鯰魚魚類
最大的鯰魚魚類
- 歐鯰(学名:):又名歐洲巨鯰,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以及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5米,重336公斤。
- 懷頭鯰(学名:):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以及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4米,重40公斤。
- 絲條短平口鯰(Brachyplatystoma filamentosum):又名撒旦鴨嘴,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以及是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可達3.6米,重200公斤。
- 湄公河巨鯰(学名:):又名巨無齒𩷶,世界上最大的鯰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的鯰魚,體長最大2.7–3米,重263到350公斤。
- 長絲𩷶(學名:Pangasius sanitwongsei):又名成吉思汗 (魚),是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3米,重300公斤。
- 𩷶(学名:):又名巨鯰、扁加秋斯巨鯰,是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3米,重量不詳。
- 琵琶湖鯰 (学名:):又名琵琶湖巨鯰,是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2.4米,重140公斤。
- 巨魾(学名:):又名坦克鴨嘴,是世界最大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2米,重90.7公斤。
最小的鯰魚魚類
- 扁頭微腺叉牙鯰(学名:Miuroglanis platycephalus):是世界最小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1.2公分。
- 委內瑞拉擬叉齒毛鼻鯰(学名:Tridensimilis venezuelae):可能與近親短擬叉齒毛鼻鯰一樣,可能也是寄生性魚類,是世界最小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2.5公分。
- 短擬叉齒毛鼻鯰(学名:Tridensimilis brevis):屬寄生性魚類,會進入其他魚類的魚鰓,有時會誤入哺乳動物的尿道中,造成創傷,是世界最小的鯰魚之一,體長最大3公分。
- 兵鯰亞科(鼠魚)(Corydoradinae)
- 哈伯兵鯰(学名:Corydoras habrosus):又名娃娃鼠,是鼠魚的一種,體長可達2公分,最大可達到3.5公分,最小的三種兵鯰屬(Corydoras)中的一種。
- 矛斑兵鯰(学名:Corydoras hastatus):又名月光鼠,是鼠魚的一種,體長可達2.4–2.5公分,最大可達到3–3.5公分,是最小的三種兵鯰屬(Corydoras)中的一種。
- 小兵鯰(学名:Corydoras pygmaeus):又名精靈鼠,是鼠魚的一種,雄性體長可達1.9–2.1公分,雌性體長可達2.5公分,最大可達到3–3.2公分,是最小的三種兵鯰屬(Corydoras)中的一種。
- 貝倫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belenos):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2.79–2.8公分。
- 深棕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brunneus):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2.1–2.13公分。
- 卡氏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carvalhoi):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2.5–2.54公分。
- 寬頭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eurycephalus):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3公分。
- 瑪麗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marianae):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2.9公分。
- 少輻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pauciradiatus):又名金線黃花鼠,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2.9公分。
- 喜鬥盾皮鮠(学名:Aspidoras velites):是鼠魚的一種,體長最大2.79–2.8公分。
鯉科魚類
最大的鯉科魚類
魟魚
鯊魚(真正的淡水種)
- 恆河露齒鯊(學名:Glyphis gangeticus):又名恆河真鯊、印度露齒鯊,是三種真正的淡水鯊魚之一,雖然可以在淡水中生活,但在汽水 (水域)、海洋中也可以發現其蹤跡,最大身長可達2.04米,重量不詳。
- 北河露齒鯊(學名:Glyphis garricki):是三種真正的淡水鯊魚之一,雖然可以在淡水中生活,但在汽水 (水域)、海洋中也可以發現其蹤跡,最大身長可達1.7–2.51米,重量不詳。
- 露齒鯊(學名:Glyphis glyphis):是三種真正的淡水鯊魚之一,但在汽水 (水域)、海洋中也可以發現其蹤跡,最大身長可達1.75–2.6米,重量不詳。
棲息地
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魚居住,上至溫暖宜人的溫泉,下至凍入心肺的南北極,都可找到淡水魚的蹤跡。
游泳方式
繁殖
魚的護卵方式和產卵數呈反比。越高明的護卵方式,產卵數越少,反之亦然。
魚卵
魚的卵分為浮性卵和沈性卵。
- 浮性卵 - 浮於水面。
- 沈性卵 - 沈於水底。又分為三種:黏著型、附著型、分離型。
- 黏著型
- 卵膜黏附於一起。
- 附著型
- 卵膜外有絲狀物體,可附於其他物體上。
- 淡水魚的卵大多為這類型。
- 分離型
- 毫無機率般散播在水底。
- 黏著型
防禦方式
保護自己。
- 本有防禦機製
- 次生防禦行為
- 其他防禦方式
洄遊
魚類洄遊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種:生殖洄游、索餌洄游、越冬洄游。
- 生殖洄游
- 索餌洄游
-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較豐盛。
- 幼魚成長時需大量營養,於是游到食物豐盛地方攝取食物。
- 有些在洄遊過程中就已達到目的(索餌)。
- 越冬洄游
- 水溫降低,尋找適合水溫水域。
- 水溫越低,游速越快。
- 水溫越溫,游速越慢。
- 其他洄游
- 水流量改變。
幾種洄游可同時進行,主要取決於魚類種類。
台灣
保護
淡水魚通常居住於內陸水域,然而最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環境污染、濫墾、濫建、築壩、任意引進非本地品種、過度捕獲等問題,已令到淡水魚的自然棲息地及水質遭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令到水生動物物種及數量大幅度銳減,其中約1800種淡水魚處於瀕危狀態,某些物種甚致經已絕種。若一個物種絕種,還會破壞食物鏈,嚴重影響生態平衡。
近親繁殖會影響人類後代,這一定律同樣適用於魚類,魚若近親繁殖,會造成魚類小型化。此情況常見於養魚場。
因此,人們需積極關心保護餘下飽受威脅的淡水魚。
延伸阅读
參考文獻
- Froese, Rainer & Daniel Pauly, eds. (2017). Paedocypris progenetica in FishBase. 2017年9月版本
- Scholastic news online:The World's Smallest Fish? by: Ezra Billinkof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檢索於200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