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客

福佬客白話字台羅:hok(hô/ho̍h)-ló-kheh,四縣腔台灣客拼:hog loˋ hagˋ),俗稱「客底」,由林衡道首次提出,指放棄臺灣客家話而改用臺灣閩南語,被閩南化的臺灣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有數十萬人以上,而調查中,多數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臺灣閩南人。年輕一輩的福佬客,以中華民國國語和臺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可能多亦以臺灣閩南人自居。也有非常少數的人,原本是臺灣閩南人,因定居客家庄,後代逐漸受到客家文化影響的客福佬。其實,閩南或客家都是漢族,血統非常接近,閩南與客家本質上偏向的是文化、民族認同,而非血統定義,福佬客文化上來說已經是臺灣閩南人,而客福佬也可以說是客家人了。

福佬客
總人口
數十萬人
分佈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 · 臺灣閩南語
宗教信仰
主要為臺灣民間信仰 · 道教 · 佛教
相关族群
臺灣閩南人 · 臺灣客家人 · 平埔族

簡介

「福佬客」一詞為林衡道教授提出,用以命名當時臺灣彰化縣一群自稱有「客底」,卻使用臺語的民眾。臺灣清治時期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福建汀州、漳州及廣東梅州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的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話,而改用臺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

林衡道在〈員林附近福佬客村落〉[1]首先提出「福佬客」這個名詞,他透過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發現了彰化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應為客家後裔,定義為被臺灣閩南人同化的客家人,稱之為「福佬客」。許多姓氏家族的堂號都是客家的,與客家淵源極深。員林福佬客的語言已經完成語言轉換了,僅殘留少數潮州話客家話詞彙(如地名與親屬稱謂),是具有潮州話和客家話風格的偏漳腔臺語,鄰近的永靖鄉亦然[2]

舉例來說:清初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張達京,其兄弟有張達朝、張達標等著名的墾戶首領,皆為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的客家人,但現在該家後代,如豐原張家、石岡金星村張家等,皆僅使用臺語,不諳客家話,且自認為臺灣閩南人。可說是福佬客的一個例證。另例為分佈於臺中西屯一帶的張廖姓,係詔安客家人之後,然今日該區完全是臺語的使用區。

分布

據學者相關研究,彰化縣員林[3]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4]新北市三芝區[5]高雄市六龜區甲仙區[6]屏東縣高樹鄉[7]恆春半島蔡英文家族都有福佬客的分佈。[8] [9]

名人

臺灣著名的福佬客人物:

注释

  1. 《臺灣文獻》14卷1期,1962年
  2. 吳正龍、陳淑君. .
  3. 員林的福佬客, 賴閔聰, 1998
  4. 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202/133.pdf
  5. 台北縣三芝鄉福佬客的閩南語語音研究,梁玉青, 2001
  6. 福佬客的歷史變遷及族群認同(1900年迄今):以高雄六龜里、甲仙埔之北客為主的調查分析, 劉正元, 2010
  7. 屏東縣高樹鄉菜寮村福佬化之研究:以語言使用和族群認同為例, 楊若梅, 2010
  8. http://ihakka.hakka.gov.tw/fulao2004/doc/台灣福佬客與客家人之分佈研究-吳中杰.pdf
  9. http://www.ntcu.edu.tw/ogawa/history/6th/6-3.pdf

參考資料

參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