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口
臺灣人口於2021年1月底的官方統計數字為23,548,633人[1][2]。
臺灣人口指標 | |||||||||||||||||||||||||||||||||||||||||||||||||
---|---|---|---|---|---|---|---|---|---|---|---|---|---|---|---|---|---|---|---|---|---|---|---|---|---|---|---|---|---|---|---|---|---|---|---|---|---|---|---|---|---|---|---|---|---|---|---|---|---|
概況 | |||||||||||||||||||||||||||||||||||||||||||||||||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 |||||||||||||||||||||||||||||||||||||||||||||||||
性別比 | 98.19% | ||||||||||||||||||||||||||||||||||||||||||||||||
扶養比 | 40.25% | ||||||||||||||||||||||||||||||||||||||||||||||||
– 扶幼比 | 17.60% | ||||||||||||||||||||||||||||||||||||||||||||||||
– 扶老比 | 22.65% | ||||||||||||||||||||||||||||||||||||||||||||||||
老化指數 | 128.73% | ||||||||||||||||||||||||||||||||||||||||||||||||
戶人口量 | 2.6345人/戶 | ||||||||||||||||||||||||||||||||||||||||||||||||
人口密度 | 650.57 (人/km2) | ||||||||||||||||||||||||||||||||||||||||||||||||
|
臺灣 |
臺灣主題首頁 |
歷回台灣人口普查 | ||
---|---|---|
年份 | 人口 | ±% |
1905 | 3,123,302 | — |
1910 | 3,299,493 | +5.6% |
1915 | 3,569,842 | +8.2% |
1920 | 3,757,838 | +5.3% |
1925 | 4,147,462 | +10.4% |
1930 | 4,679,066 | +12.8% |
1935 | 5,315,642 | +13.6% |
1940 | 6,077,478 | +14.3% |
1946 | 6,090,860 | +0.2% |
1950 | 7,554,399 | +24.0% |
1955 | 9,077,643 | +20.2% |
1960 | 10,792,202 | +18.9% |
1965 | 12,698,700 | +17.7% |
1970 | 14,753,911 | +16.2% |
1975 | 16,223,089 | +10.0% |
1980 | 17,866,008 | +10.1% |
1985 | 19,313,825 | +8.1% |
1990 | 20,401,305 | +5.6% |
1995 | 21,357,431 | +4.7% |
2000 | 22,276,672 | +4.3% |
2005 | 22,770,383 | +2.2% |
2010 | 23,162,123 | +1.7% |
2015 | 23,492,074 | +1.4% |
2020 | 23,561,236 | +0.3% |
來源:. 內政部. |
歷史統計
1981至今臺灣人口變化
年分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
人口 | 18,193,955 | 18,515,754 | 18,790,538 | 19,069,194 | 19,313,825 | 19,509,082 | 19,725,010 | 19,954,397 | 20,156,587 | 20,401,305 |
±% | — | + 1.768% | + 1.484% | + 1.483% | + 1.283% | + 1.011% | + 1.107% | + 1.163% | + 1.013% | + 1.214% |
年分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人口 | 20,605,831 | 20,802,622 | 20,995,416 | 21,177,874 | 21,357,431 | 21,525,433 | 21,742,815 | 21,928,591 | 22,092,387 | 22,276,672 |
±% | + 1.003% | + 0.955% | + 0.927% | + 0.869% | + 0.848% | + 0.787% | + 1.010% | + 0.854% | + 0.747% | + 0.834% |
年分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人口 | 22,405,568 | 22,520,776 | 22,604,550 | 22,689,122 | 22,770,383 | 22,876,527 | 22,958,360 | 23,037,031 | 23,119,772 | 23,162,123 |
±% | + 0.579% | + 0.514% | + 0.372% | + 0.374% | + 0.358% | + 0.466% | + 0.358% | + 0.343% | + 0.359% | + 0.183% |
年分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人口 | 23,224,912 | 23,315,822 | 23,373,517 | 23,433,753 | 23,492,074 | 23,539,816 | 23,571,227 | 23,588,932 | 23,603,121 | 23,561,236 |
±% | + 0.271% | + 0.391% | + 0.247% | + 0.258% | + 0.249% | + 0.203% | + 0.133% | + 0.075% | + 0.060% | - 0.177% |
人口相關數據
年份 | 人口數 | 出生人數 | 死亡人數 | 自然增加 | 社會增加 | 粗出生率(‰) | 粗死亡率(‰) | 自然增加率(‰) | 社會增加率(‰) | 總增加率(‰) | 總生育率 |
---|---|---|---|---|---|---|---|---|---|---|---|
1997 | 21,742,815 | 326,002 | 121,000 | 205,002 | 12,380 | 15.07 | 5.59 | 9.48 | 0.57 | 10.05 | 1.77 |
1998 | 21,928,591 | 271,450 | 123,180 | 148,270 | 37,506 | 12.43 | 5.64 | 6.79 | 1.72 | 8.51 | 1.47 |
1999 | 22,092,387 | 283,661 | 126,113 | 157,548 | 6,248 | 12.89 | 5.73 | 7.16 | 0.28 | 7.44 | 1.56 |
2000 | 22,276,672 | 305,312 | 125,958 | 179,354 | 4,931 | 13.76 | 5.68 | 8.08 | 0.22 | 8.31 | 1.68 |
2001 | 22,405,568 | 260,354 | 127,647 | 132,707 | -3,811 | 11.65 | 5.71 | 5.94 | -0.17 | 5.77 | 1.40 |
2002 | 22,520,776 | 247,530 | 128,636 | 118,894 | -3,686 | 11.02 | 5.73 | 5.29 | -0.16 | 5.13 | 1.34 |
2003 | 22,604,550 | 227,070 | 130,801 | 96,269 | -12,495 | 10.06 | 5.8 | 4.27 | -0.55 | 3.71 | 1.24 |
2004 | 22,689,122 | 216,419 | 135,092 | 81,327 | 3,245 | 9.56 | 5.97 | 3.59 | 0.14 | 3.73 | 1.18 |
2005 | 22,770,383 | 205,854 | 139,398 | 66,456 | 14,805 | 9.06 | 6.13 | 2.92 | 0.65 | 3.58 | 1.12 |
2006 | 22,876,527 | 204,459 | 135,839 | 68,620 | 37,524 | 8.96 | 5.95 | 3.01 | 1.64 | 4.65 | 1.12 |
2007 | 22,958,360 | 204,414 | 141,111 | 63,303 | 18,530 | 8.92 | 6.16 | 2.76 | 0.81 | 3.57 | 1.10 |
2008 | 23,037,031 | 198,733 | 143,624 | 55,109 | 23,562 | 8.64 | 6.25 | 2.4 | 1.02 | 3.42 | 1.05 |
2009 | 23,119,772 | 191,310 | 143,582 | 47,728 | 35,013 | 8.29 | 6.22 | 2.07 | 1.52 | 3.59 | 1.03 |
2010 | 23,162,123 | 166,886 | 145,772 | 21,114 | 21,237 | 7.21 | 6.3 | 0.91 | 0.92 | 1.83 | 0.895 |
2011 | 23,224,912 | 196,627 | 152,915 | 43,712 | 19,077 | 8.48 | 6.59 | 1.88 | 0.82 | 2.71 | 1.07 |
2012 | 23,315,822 | 229,481 | 154,251 | 75,230 | 15,680 | 9.86 | 6.63 | 3.23 | 0.67 | 3.91 | 1.27 |
2013 | 23,373,517 | 199,113 | 155,908 | 43,205 | 14,490 | 8.53 | 6.68 | 1.85 | 0.62 | 2.47 | 1.07 |
2014 | 23,433,753 | 210,383 | 163,929 | 46,454 | 13,782 | 8.99 | 7 | 1.98 | 0.59 | 2.57 | 1.17 |
2015 | 23,492,074 | 213,598 | 163,858 | 49,740 | 8,581 | 9.1 | 6.98 | 2.12 | 0.37 | 2.49 | 1.18 |
2016 | 23,539,816 | 208,440 | 172,405 | 36,035 | 11,707 | 8.86 | 7.33 | 1.53 | 0.5 | 2.03 | 1.17 |
2017 | 23,571,227 | 193,844 | 171,242 | 22,602 | 8,809 | 8.23 | 7.27 | 0.96 | 0.37 | 1.33 | 1.13 |
2018 | 23,588,932 | 181,601 | 172,784 | 8,817 | 8,888 | 7.7 | 7.33 | 0.37 | 0.38 | 0.75 | 1.06 |
2019 | 23,603,121 | 177,767 | 176,296 | 1,471 | 12,718 | 7.53 | 7.47 | 0.06 | 0.54 | 0.6 | 1.05 |
2020 | 23,561,236 | 165,249 | 173,156 | -7,907 | -33,978 | 7.01 | 7.35 | -0.34 | -1.44 | -1.78 |
歷年年齡人口
年 | 0–14岁 佔比% | 15–64岁 佔比% | 65岁以上 佔比% | |||
---|---|---|---|---|---|---|
2020 | 2,963,396 | 12.6% | 16,810,525 | 71.3% | 3,787,315 | 16.1% |
2019 | 3,010,351 | 12.7% | 16,985,643 | 72% | 3,607,127 | 15.3% |
2018 | 3,048,227 | 12.9% | 17,107,188 | 72.5% | 3,433,517 | 14.6% |
2017 | 3,091,873 | 13.1% | 17,211,341 | 73% | 3,268,013 | 13.9% |
2016 | 3,141,881 | 13.3% | 17,291,830 | 73.5% | 3,106,105 | 13.2% |
2015 | 3,187,780 | 13.6% | 17,365,715 | 73.9% | 2,938,579 | 12.5% |
2014 | 3,277,300 | 14% | 17,347,763 | 74% | 2,808,690 | 12% |
2013 | 3,346,601 | 14.3% | 17,332,510 | 74.2% | 2,694,406 | 11.5% |
2012 | 3,411,677 | 14.6% | 17,303,993 | 74.2% | 2,600,152 | 11.2% |
2011 | 3,501,790 | 15.1% | 17,194,873 | 74% | 2,528,249 | 10.9% |
2010 | 3,624,311 | 15.6% | 17,049,919 | 73.6% | 2,487,893 | 10.7% |
2009 | 3,778,018 | 16.3% | 16,884,106 | 73% | 2,457,648 | 10.6% |
2008 | 3,905,203 | 17.0% | 16,729,608 | 72.6% | 2,402,220 | 10.4% |
2007 | 4,030,645 | 17.6% | 16,584,623 | 72.2% | 2,343,092 | 10.2% |
2006 | 4,145,631 | 18.1% | 16,443,867 | 71.9 | 2,287,029 | 10% |
2005 | 4,259,049 | 18.7% | 16,294,530 | 71.6% | 2,216,804 | 9.7% |
2004 | 4,387,082 | 19.3% | 16,151,565 | 71.2% | 2,150,475 | 9.5% |
2003 | 4,481,620 | 19.8% | 16,035,196 | 70.9% | 2,087,734 | 9.2% |
2002 | 4,598,892 | 20.4% | 15,890,584 | 70.6% | 2,031,300 | 9% |
2001 | 4,661,884 | 20.8% | 15,770,327 | 70.4% | 1,973,357 | 8.8% |
2000 | 4,703,093 | 21.1% | 15,652,271 | 70.3% | 1,921,308 | 8.6% |
1999 | 4,734,596 | 21.4% | 15,492,319 | 70.1% | 1,865,472 | 8.4% |
1998 | 4,815,400 | 22% | 15,302,960 | 69.8% | 1,810,231 | 8.2% |
1997 | 4,914,280 | 22.6% | 15,076,479 | 69.3% | 1,752,056 | 8.1% |
人口
總數
- 台灣人口總數:23,548,633人,100%。(2021年1月底統計)
- 臺灣原住民族人口總數:577,029人,2.45%。(2021年1月統計)
- 歸化取得國籍的外裔(籍)配偶新住民人口總數:536,452人,2.27%。(2018年5月統計)
年龄結構(2021年1月統計):
- 0-14歲:12.55%(合計:2,954,824人)
- 15-64歲:71.30%(合計:16,790,176人)
- 65歲以上:16.15%(合計:3,803,633人)
(註:各年齡層該有百分比,分性別計。原統計應非出生登記之性別。不明是否包括未歸化取得國籍的外裔(籍)配偶。35歲以上女性比例突增,應是包括外裔(籍)配偶,亦可能因包括34歲以下女性遷移出境(含婚姻移民)而減,尤其若是同年齡層男女比例與組距年數前之下一層比例差異大,及當次統計15歲至34歲間男女比例較14歲以下比例差異大。)
年齡中位數:
- 總計:40.50歲
- 男性:39.64歲
- 女性:41.35歲(2017年3月統計)
(註:上述應是平均值,而非中位數,除非先計各年齡層之平均年齡。計齡應無取至月齡。個體年齡進位最小單位一般應是日,或以年概計,年之內單位(時或日或月等)化為年歲而有小數。年齡是週期數,群體於某日前年齡以此整數計。個數、次數、週期數或最小單位該以中位數計,未達定義最小單位以平均值計。)
人口密度:
- 651.71人/km²。(2021年1月統計)
人口成長率:
- -1.78‰。(2020年統計)
出生率:
- 7.01/1,000人。(2020年統計)
- 總出生人數165249。 (2020統計)
死亡率:
- 7.35/1,000人。(2020年統計)
- 總死亡人數173156。 (2020年統計)[6]
淨遷移率:
- 0.89/1000人(2015年統計)
性別比:
- 出生:1.069 男/女
- 15歲以下:1.09 男/女
- 15-64歲:1.00 男/女
- 65歲以上:0.84 男/女
- 平均:0.98 男/女(2018年統計)[7]
嬰兒死亡率:
- 總計:4.44/1,000人
- 男性:4.84/1,000人
- 女性:4.01/1,000人(2015年統計)
(註:上述男女死亡率之比較會受男女比例干擾,每千人死亡率該增統計以 男死/男;女死/女;總死/總,三值皆該同時段,死亡時間亦是同時段內。也該增以同月齡統計,否則時段內外的出生數和入境數(若疏忽國籍)、死亡後人口變化會干擾,月齡結構會影響死亡率。先增統計,而非立即變換,是因仍要比對歷年統計。)
結婚率:6.61 /1,000人。(2017年10月統計)
- 結婚雙方均為本國人者佔總結婚人口比例: 84.7%
- 與非本國人結婚者佔總結婚人口比例:15.3%,其中東南亞配偶佔所有外國人比例:40.6%,大陸地區配偶人佔所有比例:36.2%,港澳地區配偶佔所有比例:6.2%。(2017年統計)[8]
離婚率:2.26 /1,000人。(2017年10月統計)
平均壽命:
- 總計:80.69歲
- 男性:77.55歲
- 女性:84.05歲(2018年統計)[9]
總生育率:
- 1.18/婦女(2016年統計)
外僑居留人數:802,373人(2020年3月)[10]
- 印尼:241,823人
- 越南:210,462人
- 菲律賓:150,560人
- 泰國:65,453人
- 中国大陆;50,163人
- 马来西亚:20,728人
- 港澳地區:14,376人
- 日本:13,688人
- 美國: 9,778人
- :4,328人
失聯移工人數:52,396 人(2020年11月19日)[11]
外籍移工在所收容人數:514 人(2019年1月31日)[12]
人口劃分及族群分佈
臺灣族群以文化人類學來區分,主要分為臺灣原住民與漢族。漢族有閩南裔臺灣人、客家裔臺灣人、臺灣外省人。另外,近年來還有許多移居臺灣的新住民。
依據2002年內政部統計處的一項調查研究:臺灣的閩南人76.9%、客家人10.9%、外省人10.0%、原住民1.4%以及不確定0.8%[13]
依據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臺灣人」占7.5%;「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14]。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台灣客家人口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15]。
對於人口數量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不過除了國語(現代標準漢語)以外,臺灣閩南語屬於優勢的語言,根據內政部統計,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臺灣客家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16]。另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会使用閩南語。[17]
臺灣早期族群分布深受分類械鬥影響,並非渡臺時間先後或是原鄉居住地形所造成。客家人、泉州人、漳州人同時來台,客家人因分類械鬥失利退出平原(如臺北盆地)轉往丘陵(如新竹丘陵)居住,因分類械鬥得勝而住在平原(如美濃區)、海濱(如新屋區)[18]。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新竹沿海地區、臺北盆地,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19]」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20][21]。
臺灣原住民族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5年底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4萬6,698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33%,該比重逐年上升)[22]。在不同時期皆被外來政權以歸化程度來分類管理,清朝時稱呼「番」,並以生番、熟番和化番分類;日治改為「蕃」,也因地緣呼應期歸化程度,故以高砂族及平地的平埔族分類;戰後沿用日治分類,但改稱為「山胞」,且不再承認平埔族人之原住民身份,將高山族細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近年為尊重各個族群已改稱為「原住民族」。目前政府所承認的族群共有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等十六個族群,其中主要皆來自過往高山族分類之族人,平埔族群則皆尚未被承認,故人口僅以官方定義計算。
閩南人(泉漳人)
目前臺灣閩南人為人數最多的臺灣族群,占臺灣人口總數的七成以上[25],其中包含被「泉漳化」的潮州人、客家人與平埔原住民。
一般指涉範圍是,在荷治時期起,由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移民而來的。閩南人主要是從明末至清朝,由中國大陸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帶移民而來。又根據原居地,有泉州人與漳州人之分。
閩南人語言以臺灣閩南語為主,可依據泉漳口音融合程度的多寡,大致分為偏漳南部通行腔(高雄市、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部分地區)、偏泉北部通行腔(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部分地區、新竹市市區)、海口腔(沿海地區,如鹿港鎮、臺西鄉)、內埔腔(內陸地區,如宜蘭縣、南投縣)等,各腔差異性不大,在聲調上相當一致,溝通無礙[17]。
客家人
一般指涉範圍是,在荷治時期起,由中國大陸粵東、閩西一帶移民而來的。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發現:荷蘭人來台與原住民溝通時,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27],可知客家移民渡臺甚早。
依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調查,在客家基本法定義的條件下,臺灣的客家人占18.1%(具客家血緣或淵源,且認同為客家人者),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園市39.2%、花蓮縣31.7%、新竹市24.1%、屏東縣23.7%、臺東縣19.9%、臺中市16.4%、臺北市16.4%、南投縣16.0%、新北市14.1%、高雄市11.6%、基隆市10.0%,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市(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及臺中市(43.6萬人)[14]。
- 福佬客
台灣福佬客在族群認同上大都偏向閩南人,推測最多可能有200萬人以上。清朝時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梅州及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的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語,而改用臺灣閩南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是為福佬客。客家委員會曾於2004年舉辦「福佬客文化節」,活動地區以全台福佬客聚集最密集的雲林、彰化兩縣為重點,並增加宜蘭、台中及南投等三個縣[28]。年輕一輩的福佬客則以中華民國國語為主要使用語言。
畲族與回族
許多源自於中國大陸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的畲族,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回族也來到台灣,其語文多完全在地化,例如雲林縣崙背鄉的枋南村、彰化縣鹿港鎮的郭厝里、新竹縣湖口鄉的湖口村。台灣的回族人中只有一部分人仍堅持信仰伊斯蘭教。
外省人
「外省人」一詞與「本省人」意義相對。本省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就從中國大陸移居臺灣的人,外省人則是指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特別是指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人員遷臺的原中華民國大陸各行省人民,早期多聚居於各縣市眷村,此後散居於臺灣各地。其語言除原鄉語言外,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
而金門、馬祖、烏坵等地,因劃分屬於「福建省」,甲午戰爭後也從未隨著臺灣、澎湖被割讓與日本,一直繼續由清朝及中華民國統治,故不被認為是台灣本省人。臺灣戰後時期,隨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來台居住的中國大陸各個少數民族,也多半被認為是外省人。
- 金門人(漢族閩南民系)
居住在福建金門縣地區,其語言使用閩南話泉州話的次方言金門話。
- 烏坵人(漢族莆仙民系)
烏坵人原居於福建莆田,國共內戰時定居於烏坵,現多數居於臺灣和福建金門縣烏坵地區,其語言使用莆仙話和閩南話。
- 馬祖人(漢族福州民系)
或稱閩東人、福州人。居住在福建連江縣馬祖地區,其語言使用閩東語福州話次方言馬祖話。
- 國共內戰後來台的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
1949年後,中國大陸除了漢人外,也有其他少數民族隨政府遷來臺灣,比方說蒙古族、藏族、滿族、回族等等。1961年中國、泰國、緬甸邊界的部分軍隊遷往台灣時,軍人在當地的雲南各民族的配偶家屬也一起來到南投、高雄、屏東,至今仍有擺夷族、哈尼族、傈僳族等之後裔。例如里港鄉的信國一村。
除了清朝即有自中國大陸唐山遷徙到彰化的女真後裔粘姓之外,國共內戰國民黨被中共打敗後,亦有一些族裔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知名人士包括金溥聰、作家曹又方、演員胡茵夢、畫家溥心畬等,而齊豫、齊秦姊弟則有一半滿族血統。
包括因曾任中國大陸六四事件學生領袖之一而流亡來台的吾爾開希,歌手張韶涵則有四分之一的維吾爾血統。
滇緬少數民族遷移到台灣的有納西族、拉祜族(儸黑、洛黑、倮黑)、白族、景頗族、傣族(擺夷)、壯族(央族)、佤族、哈尼族(阿卡、阿佧)、苗族、瑤族(傜族)、傈僳族、侗族、彜族等。 [29]
臺灣新住民
東南亞以及其他國家歸化台灣取得身分證。佔台灣總人口3%以上。
台灣人血統争议
根據馬偕醫院醫師林媽利教授的研究,臺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中有許多是滿清時被漢化的平埔族,推測大多數人可能帶有臺灣原住民及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基因,此外通婚取得耕地情況常見,如中國大陸南方百越混居,臺灣有90%以上的人也帶有百越基因,林媽利據此提出「臺灣是個族群的大鎔爐」[30][31][32],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臺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一九四五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33]
人類學博士陳叔倬,以及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段洪坤,共同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上撰文《平埔血源和台灣國族血統論》,對林媽利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點質疑[34]:
- 數據前後矛盾。在人類組織抗原方面,林媽利所聲稱的台灣人體內單倍型來自原住民的比例從13%(2000-2001年)變到52%(2007年);在線粒體DNA方面,則是由26%(2006年)變到47%(2007年)。
- 歸類標準有選擇性。在林媽利的研究中,判定“原住民血統”時使用了“絕對寬鬆標準”,只要研究對象的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這三個基因系統中有一與原住民相同,則被歸類於“原住民血統”之列,但對“漢族血統”的判定卻相當嚴苛,必須三個基因系統都不含原住民基因才能納入漢族範疇。若用同一標準衡量原住民血統和漢族血統,則可得90%的台灣人有亞洲大陸血統,而85%的台灣人有原住民血統,但林媽利只選擇性公佈了後者。
- 歸類方法不準確。如上所述,林媽利評判時的判定標準是“基因系統有無原住民基因”,而非“原住民基因比例是否比漢族高”,以提高“原住民血統”比例。但人類基因上萬,若依此“絕對寬鬆”標準,只要多檢測幾個基因系統,“原住民血統”的估算比例可以升到99.99%,但若按同一標準衡量“漢族血統”,估算比例達到99.99%的速度更快,所以全無意義。
對此,林媽利撰文《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回應陳叔倬、段洪坤的上述質疑[35]。
針對林媽利的回應,陳叔倬、段洪坤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發表《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他們指出林媽利選擇性迴避他們的質疑,卻花大量篇幅提出無關原文內容的問題,又指出文中並未回答兩人的問題,而林媽利僅質疑其動機是否有宣揚漢族血統論的政治意圖,要求林媽利正面回應。他們討論了追溯祖源基因檢測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指出“基因溯祖”方法不可能準確,也引用Brodwin、Bolnick等學者的論點,指出追溯祖源基因檢測不單是科學研究也同樣的會影響政治政策[36][37]。葉高華指出,在研究中,只要受試者自稱為平埔族人(無論是否真的有平埔族血統),林媽利就會將之置於平埔族樣本列中,而不需做進一步確認[38]。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不設國教,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國民有宗教自由。被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宗教超過15個。
根據200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臺灣人口中佛教佔35.3%、道教佔33.2%、民間信仰(包含儒教)佔約10%、基督教佔3.9%,無信仰或拒答佔18.2%[39]。
根據出版物《The Global Situation》的資料,在台灣佛教、儒教、道教這三者融合難分,總計佔台灣人口中約93%,基督教所有派系合計佔4.5%,其他佔2.5%。[40]
語言
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地區以中華民國國語為通用語,使用文字為漢字正體中文;使用其他國家語言依人口比例分別為。臺語(閩南語)、客家語、臺灣原住民族語及福州語(馬祖列島),英語在教育上是除國語之外的第二大語言。
縣市 | 人數 | 國語 | 閩南語 | 客家語 | 原住民族語 | 其他 |
---|---|---|---|---|---|---|
總計 | 21,407,235 | 83.5 | 81.9 | 6.6 | 1.4 | 2 |
新北市 | 3,779,575 | 92 | 82.9 | 2.4 | 0.9 | 2.4 |
臺北市 | 2,475,422 | 93.2 | 73.5 | 3.5 | 0.5 | 3.2 |
基隆市 | 358,927 | 87.2 | 91.1 | 0.9 | 1.8 | 1.8 |
新竹市 | 427,792 | 92 | 70.7 | 11.1 | 0.8 | 1.6 |
宜蘭縣 | 393,109 | 78.2 | 94.9 | 0.6 | 1.8 | 1 |
桃園市 | 1,982,734 | 93.4 | 58.2 | 17.1 | 1.3 | 1.3 |
新竹縣 | 464,165 | 90.6 | 27.7 | 56 | 2 | 1.1 |
臺中市 | 2,521,926 | 87.1 | 89.9 | 3.5 | 0.6 | 1.4 |
苗栗縣 | 482,329 | 79.4 | 45.8 | 52.4 | 1 | 0.5 |
彰化縣 | 1,123,439 | 69.5 | 98.1 | 0.3 | 0.2 | 0.9 |
南投縣 | 426,631 | 75.3 | 92 | 3.2 | 4.3 | 1.2 |
雲林縣 | 573,064 | 60 | 98.2 | 1.6 | 0.1 | 1.4 |
臺南市 | 1,719,853 | 71.7 | 95.8 | 0.5 | 0.3 | 2.7 |
高雄市 | 2,596,510 | 78.6 | 90.9 | 3 | 0.7 | 2.4 |
嘉義市 | 250,900 | 76.5 | 94.7 | 0.4 | 0.3 | 1 |
嘉義縣 | 458,244 | 61 | 97.5 | 0.8 | 0.8 | 3.6 |
屏東縣 | 750,122 | 66.2 | 82.3 | 12 | 4.7 | 0.5 |
澎湖縣 | 80,203 | 75 | 93.6 | 0.5 | 0.3 | 2.4 |
臺東縣 | 187,763 | 89.9 | 65.9 | 5.4 | 21.3 | 5.5 |
花蓮縣 | 287,858 | 90.8 | 60.9 | 10.8 | 16.9 | 1.6 |
金門縣 | 52,603 | 85.4 | 92.8 | 1.1 | 0.5 | 0.8 |
連江縣 | 14,066 | 96.6 | 44.7 | 3.9 | 1.6 | 24.1 |
注釋
- 內政部資料庫資料起始時間為1997年即民國86年
- 每人在家使用語言可能為一種以上,本表係指各類使用語言占常住人口相對人次
- 下表之遷入遷出數為臺灣所有鄉鎮市區的總合,不等於實際對外的遷入遷出人數。
參考文獻
- 戶口統計速報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
-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2018-05-01 [2020-05-03].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 內政部. . 內政部統計查詢網. [2020-01-18].
- . 內政統計年報. 內政部戶政司.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 . statis.moi.gov.tw. [2019-12-31].
- . www.gender.ey.gov.tw. [2020-01-14].
- . 台灣. 2018-04-07 (中文(台灣)).
- . www.moi.gov.tw. [2020-01-14].
- 統計資料 外僑居留人數 民國109年3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 移工 統計資料 109年11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 移工 統計資料 108年1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 (PDF).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
- 東寫西讀—從「今日臺灣」看「臺灣的族群與語言」,臺灣內政部統計通報,民國98年第四週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0-14.,《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參見臺灣客家。人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
- 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
- 洪惟仁,台灣語言分州圖
- 內政統計月報105年第7週,內政部統計處, 2015/6
- 或作河洛、福老、鶴佬人等,但亦有再分如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已在台灣居住,經歷日治時期的本土閩南人。
- 根據內政部統計,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臺灣客家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東寫西讀—從「今日臺灣」看「臺灣的族群與語言」,臺灣內政部統計通報,民國98年第四週
- .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 10-08-2018 [10-08-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 (PDF). [2012-11-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16).
- 邱彥貴、吳中傑,2001年,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
- 2004福佬客文化節
- 台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與變遷──以居住在台灣的雲南族群為例
- 林媽利. . [2014-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3-23.
- 千楓公視_溯源台灣_臺灣族群血緣的來緣_林媽利(完整版)
- 閩客族群85%有原住民血統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0-14.,自由時報, 2007年11月18日
- 陳叔倬; 段洪坤.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8, (72): 137–173 [2013-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02).
- 林媽利.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9, (75): 341–346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8).
- Carl Elliott; Paul Brodwin. (PDF). BMJ. 2002-12-21, 325 (7378): 1469–1471 [2013-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02).
- 陳叔倬; 段洪坤.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9, (76): 347–356 [2013-06-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02).
- 葉高華. . CASE PRESS. 2010-10-25 [2013-06-15].
- CIA World Factbook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20年3月26日閲覧。
- mixture of Buddhist, Confucian, and Taoist 93%, Christian 4.5%, other 2.5%《The Global Situation》Quinton Crawford (2010)
- 行政院主計處. (PDF). 行政院主計處. 99年普查統計結果表. [2020-04-19].
- . 內政部統計處. [2018-07-17].
- . 內政部統計處. [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