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英語:,常縮寫作:或;法語:)成立于2002年,位于荷兰海牙,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其主要功能是对犯有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审判

國際刑事法院
官方標誌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締約國地圖
  締約國
  規約未生效的締約國
  退出規約的締約國
  簽署但未批准規約的國家
  簽署規約但隨後撤回簽名的國家
  既沒有簽署也沒有加入規約的聯合國會員國和觀察員
位置 荷蘭海牙
工作語言
  • 英語
  • 法語
官方語言[1]
成員國122個成員國
领导人
 主席
西尔维亚·费尔南德斯·德古门迪
 第一副主席
乔伊斯·阿洛赫
 檢察官
法都·班索达
成立
 羅馬規約簽署
1998年7月17日
 開始生效
2002年7月1日
位于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大楼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础是2002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因此该法院仅对规约生效后的前述四种国际罪行有管辖权。但是实际上,国际刑事法院暂时还不能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此项罪名之首要司法管辖机构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到2010年6月,已经有114个国家加入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另外有37个国家签署了该规约,但是并未得到各自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国际刑事法院对成员国的公民或组织具有管辖权,或者对联合国安理会正式通过决议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司法管辖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美国,均未加入该规约,其中美国曾在2000年12月31日签署《罗马规约》,但在国会批准前取消签署。

历史

背景

大会在1948年12月9日第260号决议中说:“认为有史以来,灭绝种族行为殃祸人类至为惨烈;深信欲免人类再遭此类狞恶之浩劫,国际合作实所必需,”为此通过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公约第一条将灭绝种族定性为“国际法上的一种罪行”,第六条则规定,凡被诉犯灭绝种族罪者,“应交,由行为发生地国家的主管法院或……〔具有〕管辖权的国际刑事法庭审理”。在该决议中,大会还请国际法委员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研究宜否及可否设立一个国际司法机构以审判被控犯灭绝种族罪的人……”。[2]在联合国大会的要求下,在1950年代早期国际法委员会拟制了两份规约草案,但是鉴于当时冷战的局面致使成立国际刑事法院成为不可能的梦想,这两份草案也被束之高阁。[3]

二战后负责调查纳粹战争罪行的调查官,同时也是在十二次纽伦堡审判之一的別動隊審判中是美军首席检察官的本杰明·费伦茨先生后来成为建立国际法治和国际刑事法院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在他1975年出版的名为《定义国际侵略--对世界和平的追寻(Defining International Aggression-The Search for World Peace)》的第一本书中,他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而展开了雄辩。[4]

筹备

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想法在1989年被时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理 A.N.R.罗宾逊再新推出,他提议建立一个国际常设法院来处理非法毒品交易。[3][5]

在准备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草案的时候,国际社会为审理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的战争犯罪而成立了两个特设法庭,即于1993年成立的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于1994年成立的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这两个特别法庭的成立更加突出了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必要性。[6]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刑事法院即将成立的时候评价说,“国际刑事法院即将成立的前景,让我们看到了普遍正义的希望,这一个简单的、令人兴奋的希望。这个希望快要实现了。我们将始终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尽自己的努力。我们希望你们……也尽你们的努力,共同奋斗,确保没有一个统治者、国家、军人集团或者军队能够在任何地方侵犯人权和逍遥法外。只有到那时,陷入在远离我们的地方发生的战争和冲突中的无辜人民才能放心,知道自己也得到正义的保护,可以安枕无忧,并且知道,他们也享有权利,侵犯权利的人将会受到惩罚。” [2]前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何塞·阿亚拉-拉索说,面对“杀害了10万人的人,要面对审判的机会还不如杀害了一个人的人”的现实情况,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目的在于——“……不让犯罪者逍遥法外”。[2]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是实施国际人道法方面的重要突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始终支持建立国际法庭管辖最严重的国际罪行。对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而言,国际法庭有能力发挥作用,促进和激励国内法院履行其追诉犯有战争罪之人的义务。”[7]

在那以后不久,国际法委员会成功完成了起草《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草案的工作,于1994年将规约草案提交给联大。为了审议《规约》草案所引起的重大实质性问题,联大设立了“设立国际刑事法院问题特设委员会”,在1995 年开了两次会。联大在审议了特设委员会的报告后,又设立了“设立国际刑事法院预备委员会”,负责拟订一份能够得到广泛接受的综合案文草案,提交给将要举行的外交会议。预备委员会从1996至1998年举行了几届会议,最后一届于1998年3月至4月举行,完成了案文起草工作。[2]

经过数年的谈判以后,联合国于1998年7月在罗马召开外交全权代表会议,以期最后拟定及通过确定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公约条文。1998年7月18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约文以120票赞成,7票反对和21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其中投反对票的国家为中国美国以色列卡塔尔伊拉克利比亚也门[8]

成立

于2002年4月11日,批准签署《罗马规约》的国家达到了条约约文要求的60个,《罗马规约》即日起成文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9] 并于2002年7月1日生效,[9] 国际刑事法院仅能对生效日以后犯下的罪行进行指控。[10] 国际刑事法院的第一批大法官于2003年2月由成员国大会选任产生,并与2003年3月1日宣誓就职。[11] 法院的第一份逮捕令在2005年7月8日签发,[12] 第一次审前听证举行于2006年[13]

侵略罪管辖权问题

2012年6月12日,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在坎帕拉通过《罗马规约》关于侵略罪的修正案,修正案规定了侵略罪的定义,侵略罪认定权问题上赋予联合国安理会首要责任,即如果安理会在获得提交案件后的6个月内未作出裁定,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可在该院预审庭批准后独自就侵略罪展开调查;与会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则认为,侵略罪的认定应是安理会的专属权利[14]

著名案件

非洲国家案件

美国战争罪行审判

2017年下半年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本苏达表示,有合理的理由说明有人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暗指要調查美國的戰爭罪刑責,[17]同時巴勒斯坦也向法庭起訴要求調查以色列長期以來的戰爭罪,2018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稱如果国际刑事法院推进任何针对美国和以色列人员調查將對国际刑事法庭特定官員實施制裁,也對法院實施制裁。国际刑事法庭事後表示,不会因为美国日前发出的威胁而被吓住。[18]

2020年3月,国际刑事法庭授权调查阿富汗战争罪行指控。调查范围包括美军和情报官员的罪行。6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行政命令,授权对“未经美国同意、直接参与调查美国军事和情报人员在阿富汗所涉罪行”的国际刑事法院人员进行经济制裁及旅行限制。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国际刑事法院侵犯了美国主权”。美國國務卿蓬佩奥表示,美国不允许本国公民受到不公平的威胁[19]。9月2日,蓬佩奥宣布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本苏达及一名高级官员实施制裁[20]

成员国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国分布
  已批准及生效
  已批准但未生效
  曾簽署但未批准

截至2009年7月21日,国际刑事法院共有110个成员国,包括欧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大约一半的非洲国家;[21][22][23]

其中有30个非洲国家、14个亚洲国家、17个东欧国家、24个拉丁美洲国家和25个西欧和其他国家。[24]虽然国家数量不菲,但是在人口上讲,这些国家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少部分。[25]

还有40个国家签署但尚未批准罗马规约,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这些国家有义务不得从事有悖于罗马规约宗旨和目的的行为。[26]

在2002年,这40个已签署国中的美国和以色列取消了对罗马规约的签署,说明他们不再意图成为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也不再因以前对该规约的签署而承担法律义务。[21][27]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列表:

A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阿富汗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Afghanistan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共和国Albania
 安道尔安道尔公国Andorra
 安地卡及巴布達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
 阿根廷阿根廷共和国Argentina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联邦Australia
 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Austria

B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巴巴多斯巴巴多斯Barbados
 比利時比利时王国Belgium
 伯利兹伯利兹Belize
 贝宁共和国Benin
 玻利维亚玻利维亚共和国Bolivia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
 博茨瓦纳博茨瓦纳共和国Botswana
 巴西巴西联邦共和国Brazil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和国Bulgaria
 布吉納法索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
 布隆迪共和国Burundi

C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柬埔寨柬埔寨王国Cambodia
 加拿大加拿大Canada
 中非中非共和国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乍得乍得共和国Chad
 智利智利共和国Chile
 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共和国Colombia
 科摩罗科摩罗联盟Comoros
 刚果共和国刚果共和国Congo (Brazzaville)
 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Congo (Kinshasa)
 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共和国Costa Rica
 科特迪瓦共和国Côte d'Ivoire
 克罗地亚共和国Croatia
 古巴古巴共和国Cuba
 賽普勒斯塞浦路斯共和国Cyprus
 捷克捷克共和国Czech Republic

D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丹麥丹麦王国Denmark
 吉布提吉布提共和国Djibouti
 多明尼加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

E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共和国Ecuador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共和国Estonia

F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斐济斐济群岛共和国Fiji
 芬兰芬兰共和国Finland
 法國法兰西共和国France

G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加彭加蓬共和国Gabon
 冈比亚冈比亚共和国Gambia
 格鲁吉亚Georgia
 德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Germany
 加纳加纳共和国Ghana
 希臘希腊共和国Greece
 几内亚几内亚共和国Guinea
 圭亚那圭亚那合作共和国Guyana

H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洪都拉斯洪都拉斯共和国Honduras
 匈牙利匈牙利共和国Hungary

I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冰島冰岛共和国Iceland
 爱尔兰爱尔兰Ireland
 義大利意大利共和国Italy

J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日本日本国Japan
 约旦约旦哈希姆王国Jordan

K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肯尼亚肯尼亚共和国Kenya
 大韩民国Korea, South

L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拉脫維亞拉脱维亚共和国Latvia
 賴索托莱索托王国Lesotho
 利比里亚利比里亚共和国Liberia
 列支敦斯登列支敦士登公国Liechtenstein
 立陶宛立陶宛共和国Lithuania
 卢森堡卢森堡大公国Luxembourg

M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共和国Madagascar
 马拉维马拉维共和国Malawi
 马里共和国Mali
 馬爾他马耳他共和国Malta
 马绍尔群岛马绍尔群岛共和国Marshall Islands
 模里西斯毛里求斯共和国Mauritius
 墨西哥墨西哥合众国Mexico
 蒙古蒙古国Mongolia
 蒙特內哥羅共和国Montenegro

N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纳米比亚纳米比亚共和国Namibia
 瑙鲁瑙鲁共和国Nauru
 荷蘭荷兰王国Netherlands
新西兰New Zealand
 尼日尔尼日尔共和国Niger
 奈及利亞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Nigeria
 北馬其頓北马其顿共和国North Macedonia
 挪威挪威王国Norway

P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巴拿马巴拿马共和国Panama
 巴拉圭巴拉圭共和国Paraguay
 秘魯秘鲁共和国Peru
 波蘭波兰共和国Poland
 葡萄牙葡萄牙共和国Portugal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国Palestine

R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羅馬尼亞罗马尼亚Romania

S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Saint Kitts and Nevis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薩摩亞萨摩亚独立国Samoa
 圣马力诺最神圣的圣马力诺共和国San Marino
 塞内加尔塞内加尔共和国Senegal
 塞爾維亞塞尔维亚共和国Serbia
 塞拉利昂塞拉利昂共和国Sierra Leone
 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共和国Slovakia
 斯洛維尼亞斯洛文尼亚共和国Slovenia
 南非南非共和国South Africa
 西班牙西班牙王国Spain
 苏里南苏里南共和国Suriname
 瑞典瑞典王国Sweden
 瑞士瑞士联邦Switzerland

T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Tajikistan
 坦桑尼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Tanzania
 东帝汶东帝汶民主共和国Timor-Leste
 千里達及托巴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Trinidad and Tobago

U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乌干达乌干达共和国Uganda
 英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乌拉圭乌拉圭东岸共和国Uruguay

V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委內瑞拉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Venezuela

Z

国家或地区 中文全称 英文简称
 尚比亞赞比亚共和国Zambia

法官组成

  • 院长:宋相现,韩国律师,2009年3月11日当选,任期至2015年
  • 第一副院长:Fatoumata Dembélé Diarra,女性,马里律师和法官
  • 第二副院长:Hans-Peter Kaul,德国法官
  • 法官:
    • Elizabeth Odio Benito,哥斯达黎加
    • Akua Kuenyehia,加纳
    • Erkki Kourula
    • Anita Ušacka
    • Adrian Fulford
    • Sylvia Steiner
    • Ekaterina Trendafilova
    • Daniel David Ntanda Nsereko
    • Bruno Cotte
    • Joyce Aluoch
    • Sanji Mmasenono Monageng
    • Christine Van Den Wyngaert
    • Cuno Tarfusser
    • René Blattmann
  • 公诉人:Luis Moreno Ocampo,阿根廷律师

参考文献

  1. . [25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3).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ICC are Arabic, Chinese, English, French, Russian and Spanish and the working languages are currently English and French
  2. .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30).
  3. Gary T. Dempsey, 16 July 1998. Reasonable Doubt: The Case Against the Proposed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Cato Institute. Accessed 31 December 2006.
  4. .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9).
  5.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0 June 2006. Election of Mr Arthur N.R. Robinson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Victims Trust Fu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3 May 2007.
  6.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History of the IC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31 December 2006.
  7. .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8. Michael P. Scharf, August 1998. Results of the Rome Conference for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Accessed 4 December 2006.
  9. Amnesty International, 11 April 2002.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 a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fight for just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20 March 2008.
  10. Article 11 of the Rome Statu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20 March 2008.
  11.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Judges and the Presiden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5 December 2006.
  12.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4 October 2005. Warrant of Arrest unsealed against five LRA Command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5 December 2006.
  13.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9 November 2006. Prosecutor presents evidence that could lead to first ICC trial. Accessed 5 December 2006.
  14. .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15. . VOA. 2016-06-21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16. . 美國之音. 2014-12-06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17. . [201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2).
  18. . [201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2).
  19. .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20. .
  21.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ccessed 5 October 2008.
  22.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008.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Rome Statute. Accessed 24 April 2009.
  23.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8 July 2008. States Parties to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CCPDF (81.2 KB). Accessed 5 October 2008.
  24. 罗马公约成员国
  25.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t Work: Challenges and Successes in the Fight against Impu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Berlin, 2007-09-21, Retrieved 2008-03-21
  26. The 1969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Article 18. Accessed 23 November 2006.
  27. John R Bolton, 6 May 2002.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Letter to UN Secretary General Kofi Ann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ccessed 23 November 2006.

参见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国际刑事法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