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
妒忌又稱忌妒、嫉妒,是一種人與人關係性的體現;是人的一種情感表現。意思是由於怨恨且察覺他人享有之利益,並欲將其占為己有,因而產生的一種情感與心理狀態.[1]。一般讓人感受到的是難受的滋味,強烈的妒忌心可能會產生憎恨。
![]() 人際關係(大綱) |
---|
例如在家庭中的兩個孩子,其中一個看到另一個得到較多來自親屬的關心時,容易產生這種情感;又如班級裡面看到他人比自己的考試成績更好,並得到了師生的矚目時,會產生這種情感;又比如在職場中,同事的表現比自己更好、因此得到上司賞識時,會有這種情感。
忌妒心重的人通常具有比較強的攻擊性,會去改變現狀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也比較會參與暴力事件與欺凌變成加害者,因此常常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派角色的人格身上,許多哲學家曾研究不同的方式轉念改變忌妒心態的方法。
心理學
宗教
羨慕(嫉妒)是基督教會的七宗罪之一。出埃及記第20章17節說道:「您不得覬覦你鄰居的房子,你不得覬覦你鄰居的妻子,或男或女奴隸,或牛,或驢,或任何屬於你鄰居的東西。」
在伊斯蘭教中,羨慕(阿拉伯語中稱哈薩德)可以摧毀一個人的事蹟。因此,我們必須滿足於上帝所給予他們的,並說Maashallah(上帝意志的話)。
參考資料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妒忌 於2011 年4 月11 日查閱
- (英文)Smith, Richard H. and Kim, Sung He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7, Vol. 133, No. 1, 46-64.
- (英文)Bailey, Nathan. . London. 1737 [201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 (英文)Bailey, Nathan. . London. 175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