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端顯皇后

孝端顯皇后1564年11月7日-1620年5月7日),王姓,名喜姐[1],浙江余姚县(今浙江余姚),生於京師,父永年伯王偉。王喜姐是两宫太后为明神宗朱翊鈞冊立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在皇后位最长的一位皇后,正位中宫共四十二年。

孝端顯皇后
明朝皇后(1578年-1620年)
喜姐
姓名王喜姐
位號皇后
出生(1564-11-07)1564年11月7日
嘉靖四十三年十月初四日
京師
婚年萬曆六年(1578年)正月
婚姻名份元配皇后
逝世1620年5月7日(1620歲-05歲-07)(55歲)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日
京師紫禁城
谥号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
坟墓定陵
親屬
父親永年伯王偉
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夫之父穆宗莊皇帝朱載坖
夫之嫡母孝懿莊皇后李氏
孝安皇后陈氏
夫之母孝定太后李氏
夫之側室温肃皇贵妃王氏(孝靖太后)
恭恪皇貴妃鄭氏(孝寧太皇太后)
恭順皇貴妃李氏
宣懿昭妃刘氏
莊靖德妃許氏
溫靜順妃常氏
清惠順妃李氏
端妃周氏
宜妃楊氏
僖妃王氏
榮妃王氏
德嫔李氏
榮嬪李氏
榮昌公主朱轩媖
養子惠王朱常润
桂王朱常瀛(追尊明禮宗)

生平

出生

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父亲是永年伯王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师[2]

大婚与立后

万历五年(1577)正月,孝安皇后陈氏(仁聖皇太后)和孝定太后李氏(慈聖皇太后)下诏礼部为明神宗朱翊钧选后举行选美。王喜姐因姿色美麗入选[3]。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年仅十三岁的王喜姐与朱翊钧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时张居正曾向两宫太后上书提到明神宗和王喜姐大婚年龄过小[4]。《明神宗实录》缺其册文[5]

皇后生涯

万历九年(1582),成婚四年的王喜姐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在她怀孕时,明神宗与李太后分别派遣内官到武当山和五台山祈嗣[6]。在生下皇长女荣昌公主后,大名鼎鼎的郑贵妃入宫,王喜姐因不得万历的喜爱,故再未有生育。[7]。后来,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为借口,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但当时的文臣皆不相信万历的谎言,认为这只是皇帝为了立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使用的拖延之策。因为此时从万历十四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起,已经过去七年了,王喜姐也已年近三十,万历才第一次提出等待皇后生子的想法,自然难以说服众人。[8]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荣昌公主下嫁官宦杨春元之後。同年,坤宁宫遭遇火灾,火势蔓延至乾清宫,两宫具毁。喜姐于是和神宗一同移居启祥宫。但即使二人同居一宫,王喜姐还是很少能见到明神宗,陪在皇帝身边的主要是郑皇贵妃及其他妃嫔。[9]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神宗的李敬妃在生下皇六子后去世。神宗于是将李敬妃的两个儿子朱常润朱常瀛交由喜姐抚养[10]。这两个皇子后来被封为端王、桂王,皆健康长大。但二子因不受万历重视,皆被万历拖延至二十岁后才举行大婚。

万历二十八年(1600),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书,提到明神宗冷落喜姐,喜姐身边只剩几人服侍,身患重病。在争国本的大环境下,王德完如此上疏,必会祸及万历与郑贵妃。明神宗随之震怒,为了给自己辩白,不惜公告天下,宣称皇后这几年以来,行为逐渐变得悍戾不慈,到了需要皇帝经常教训的地步,可见帝后二人关系极为不善。[11],将王德完下诏狱。首辅沈一贯即上书明神宗言此流言一月前京中已有,于是明神宗下诏为自己辩白,而言语甚激[12]。于是沈一贯再次上书,言京城十数年前便有此传闻,怀疑神宗欲不利于王喜姐,以为爱子福王夺取太子之位。此诏若发,则反将证实万历果有谋害中宫,立郑贵妃为皇后,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之意。明神宗为保护爱妃爱子,听从沈一贯的建议,削王德完官职,推迟一年后后终于给皇长子朱常洛行冠婚礼,立为太子[13]

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坤宁宫两宫大火,王喜姐的皇后之宝被烧毁。万历三十二(1604年)年三月,明神宗要求户部采办金银珠宝为喜姐造新的中宫册宝冠服,户部尚书赵世卿请求以累年进贡给内库的珠宝制造,明神宗没有答应,仍令户部出外采办[14]。但根据明末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记载,王喜姐的皇后之宝却一直被明神宗拖着没有补上,直到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去洛阳之国就藩,王喜姐按例要给福王妃发一道戒谕,需要用皇后之宝盖章。明神宗借口材料缺乏,遂命人用梨木雕刻了一个代替的。皇后之宝是皇后身份的象征,此举如此无视皇后的尊严,刘若愚也不禁感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王喜姐崩逝,皇后之宝依然没有被补上。[15]王喜姐也成了有明一朝唯一一位,长达二十四年都没有皇后之宝的皇后,明神宗和她的夫妻关系可见一斑。

王喜姐在四十二年的皇后生涯中,她始终行事端谨,用心孝侍婆母孝定太后(神宗生母),得其欢心;因明神宗迟迟不立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为太子,引發长达三十年的“争国本”事件,使神宗朝的前朝和后宫都不太平。王喜姐作为后宫之主,尽力维护着后宫的和睦,在明光宗为太子时好几次遇到危机,王喜姐多次为他周旋,保护了他。[16]

崩逝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六日(1620年5月7日),王皇后因長年過度辛勞,服藥無效,崩逝於紫禁城[17],享年五十六岁。谥号孝端皇后[18]。自立后起正位中宫四十二年(1578年-1620年),颇有慈孝的美名。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

关于皇后的葬仪,明神宗传召礼部葬礼查优厚先例办理[19]。在明神宗之前,明朝皇后中只有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明世宗孝洁肃皇后陈氏、孝烈皇后方氏这四位死于皇帝之前,而前两位已时代久远。礼部后上表参照明神宗祖父明世宗的孝烈方皇后的葬礼办理,葬入定陵[20]

四月二十二日,礼部上疏,请因大行皇后崩逝,派人向各省发讣告,明神宗不曾理会。[21]

四月二十九日,大学士方从哲再次上疏,称大行皇后崩逝已过三七,礼部请派差官赴各省发讣告的奏本明神宗依旧没有批复,那天下的臣民该如何替皇后服丧?并请求明神宗将之前的奏本即刻批发,并及时批复为皇后确定谥文的两份奏本,以免贻误大典。明神宗依旧不予理会。[22]

在筹备葬礼的过程中,明神宗提出举行仪式的万寿宫香殿因为年久其中一根金丝楠木柱子有部分蛀损,要求立即更换金柱。工部提议用木料填补修复,节约时间,若换新柱则极其耗费时间,明神宗没有同意,再次要求立即更换金柱不得耽搁葬礼[23]

六月二十六日,王喜姐去世将近百日,首辅方从哲上疏催促明神宗,说:“皇后都崩逝快三个月了,照旧例皇后的梓宫发引应该在百日左右,结果现在时间快到,册宝未写,尊谥未定,神主牌位也没写,那发引之期应该定在何日呢?贻误大典的罪,臣负担不起。礼部已经议过谥号,而且经过了票拟,只是陛下一直不予批复,钦天监已经重新选择七月三日为册宝的吉期,希望陛下尽快批复。这样才可安慰皇后在天之灵,也使天下人相信陛下厚待皇后的心意不虚。”[24]可见此时被病痛折磨的明神宗已经无暇无忌王喜姐的丧事,对各种丧仪事物一拖再拖。

王喜姐死后,因上一年三月萨尔浒大败而心情抑郁,而断断续续病了一年多的明神宗[25],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驾崩。其时王喜姐的梓宫仍停在宫中。随后明神宗太子明光宗即位,终于为嫡母王喜姐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光宗在位月余暴崩,待明熹宗即位后,才将祖父明神宗、嫡祖母王喜姐葬入定陵,并为王喜姐上册宝,神主祔庙[26]

在王喜姐去世不到三个月,尸骨未寒的情况下,万历临终遗言,交待太子朱常洛,加封郑皇贵妃为皇后,[27]但因郑皇贵妃既不是如王喜姐一般,由两宫太后为万历选的原配,又不是如王恭妃一般,嗣皇帝的生母,只因万历偏爱而被要求进封皇后。在万历死后,这一条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东林党人的作用下被否掉了。

身後之事

1955年10月4日,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人联名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给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报告转给主管文化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并呈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得知后认为条件不成熟,强烈反对贸然发掘,高层形成一场争论。周恩来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点头后,周恩来批下“原则同意”四字。长陵发掘委员会委员夏鼐负责发掘的技术指导,便让其学生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做前期调研。赵其昌带探工在长陵未找到发掘线索。在向夏鼐、吴晗等人汇报后,经商讨决定先试掘献陵,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后来吴晗和夏鼐认为试掘献陵对长陵的发掘参考价值不大,吴晗提议试掘永陵,遭夏鼐强烈反对,认为这与发掘长陵无异;试掘思陵,吴晗认为太小,是妃子墓改建。此后吴晗和夏鼐才想到定陵。杨仕、岳南合著的《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认为,吴晗和夏鼐想到定陵的原因有二,“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营建年代较晚的一个,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第二,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28] 定陵的開挖始末,《風雪定陵》一書有詳細的介紹。

1956年5月开始试掘,历时一年试掘成功,1957年打开玄宫。其玄宫由前室、中室、后室、左配室、右配室组成,石条起券,前室前面有隧道券,总面积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1959年9月30日,就定陵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郭沫若题写馆名。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9][30]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出土的大批文物无法保存,发掘出土的丝织品变硬腐化。郑振铎、夏鼐为此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自此成为中国考古界的定规。[31]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定陵遭到嚴重破壞,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萬曆帝、的屍骨被紅衛兵以「打倒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的口號被揪出。1966年8月24日,萬曆帝、的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馆重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并焚毁。[28]

家族待遇

  • 王喜姐之父王伟最初被封为锦衣卫千户,大婚时张四维向明神宗提议封晋封王伟。张居正表示反对,认为前朝的晋封赏赐多而流于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于是张居正只是把王伟从锦衣卫千户提升为锦衣卫指挥使,明神宗不快,催促之下于万历七年(1579)王伟才得晋封为永年伯,但却是个流职,不可世袭。张四维于是向明神宗建议,改王伟的爵位作世袭,未成功[32]
  • 万历九年(1581)二月,明神宗要求将王喜姐叔叔王俊,從弟王栋授官世袭锦衣卫指挥使,被张居正阻止后,改封王栋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俊为锦衣卫正千户,不得世袭[33]
  • 万历十二年(1584)八月,明神宗允给永年伯王伟肩舆礼,给事中万象春上书提到公侯伯皇亲驸马不许乘舆是祖制,瑞安伯陈景行、武清伯李伟为两宫皇太后之父,年老时方得到这个待遇,永年伯资历尚浅不宜得封。明神宗没有听从,以特例下不为例的方式给予了永年伯此待遇[34]
  • 嘉靖定例外戚爵位不得袭封之后,王喜姐父王伟去世后王栋袭爵,王栋去世后王喜姐侄子王明辅袭爵,传爵位三代,仅有明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家得到了相同的待遇[35]

人物评价

  • 丈夫明神宗:
    • 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
    • 朕中宫皇后,配朕有年。芳声令德,中外仰闻。方膺遐算,倏尔仙逝。朕追思勤敏贤淑,恸悼无已[36]
  • 《明史》:性端谨,以慈孝著称(明史卷一百十四 列传第二 )
  • 内阁首辅方从哲:中宫皇后,躬膺令德,俨体至尊,勤俭孝慈,徽音夙著。薄海臣民,仰母仪而颂女中尧舜者,非一日矣[37]
  • 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中宫夙称优渥[13]
  • 内阁首辅沈一贯:中宫为皇上元配,选自圣母,体统甚隆既二十四年矣。朝夕同宫,恩好甚笃[13]
  • 庶子明光宗:孝端皇后幽闲贞静诚一端庄 ,慈同樛木,迨深居静摄,禁不闻声乃密讽婉规事多得请,暨前星之启耀初九潜龙廑覆露以垂恩。先帝情锺伉俪,轸琴瑟之中睽肆吾皇,爱切瞻依奉杯棬而永慕[38]
  • 庶孙明熹宗:朕祖妣孝端显皇后母仪天下保育先皇功昭社稷[39]
  • 刘若愚酌中志》:中宫孝端王娘娘,其管家婆老宫人及小宫人,多罹捶楚,死者不下百余人,其近侍内官亦多墩锁降谪[40]
  • 清代程嗣章所写的《明宫词》中,有一首描绘了孝端显皇后,称她为万历皇帝的“良佐”[41]。并在诗后附上了这样的评价:神宗王皇后,性端谨。上丁承平久,天下无事,好静摄。一切章奏,尽留中不下。后封识藏弆,每语一事,即随取上之。

趣闻

在李长祥的《天问阁集》中,记载了曾侍奉喜姐养子惠王的宫女刘氏在后宫的见闻。当时神宗若要临幸喜姐,需要奏请皇太后下旨,而喜姐必定会推辞。皇太后就会以皇后诸事繁忙为由,让神宗另幸他宫。神宗不答应,喜姐于是就必须等待皇帝。到了傍晚,后宫嫔妃们集结于坤宁宫行礼,待奏乐后退下,至五鼓时再度来到宫门前。此时宫门打开,喜姐会提前梳妆等候神宗。如果神宗要白天临幸喜姐,则傍晚必须奏报皇太后。在其他宫殿临幸喜姐,也必定要有文书答复。若是幸其他妃嫔,则不需如此麻烦,只需将自己的所在地告诉皇太后、皇后和诸位妃嫔即可。 当时喜姐处理后宫事务极其辛劳,每到皇帝前来则更加劳苦,连各宫妃嫔都要一起惊动。所以神宗去别的宫殿多些,而来喜姐的正宫少些[42]

但这种说法又与常理严重相悖,礼仪再过繁重,都重不过帝后之合与中宫嫡子,不止明朝各代后宫没有这种规定,历朝历代都没有这样的传闻。只有因皇帝不喜皇后而冷落于她,还从没有因礼节隆重而不过夫妻生活的帝后。故当时宫内宫外皆传言王喜姐遭皇帝厌弃,毕竟坤宁宫就坐落于乾清宫之后,让皇帝舍近求远的去东西十二宫也不要临幸皇后的做法,想必一直支持王喜姐的李太后是做不出的。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坤宁宫大火,因东西十二宫已满,且启祥宫寓意吉祥,此时帝后同住于启祥宫,而这时已经没有了距离阻碍的王喜姐,依然得不到万历的宠幸,引得大臣为其上疏,要求皇帝善待中宫,但她终身未能生下嫡子。

凤冠

定陵发掘后,出土了四顶凤冠,其中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是属于王喜姐的凤冠[43],前一顶是礼服冠,即喜姐画像上所戴之凤冠,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一顶则是燕居冠,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孝端显皇后的燕居冠六龙三凤冠
孝端显皇后的礼服冠九龙九凤冠

脚注

  1. 姚南雙雁黃氏宗譜,萬曆孝端皇后王喜姐(原姓黃)一支,黃維廉主修,民國已未年出版,看雲樓收藏,共六卷四册
  2.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神宗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人,生京师。
  3.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五十八.
  4.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六十至六十四.
  5. 《万历起居注》则记载了册文。
  6. 《三则与晚明_国本论_有关的传闻考辨_梁绍杰》
  7. 据《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八记载的明神宗为明光宗举行冠、婚礼并册封诸王的谕旨:“朕惟册立、分封东宫及亲王,此乃祖训大典,嫡庶长幼,一定自有次序。缘因皇长子禀质清弱,气体未充况,皇后年在妙冲,又屡遭不讳大难,姑不得已迟缓少俟耳,非有别意乱危国家。”
  8.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二百五十六至二百六十.
  9. 《万历野获编》:自丙申两宫灾后,上移居毓德宫,既而又移启祥宫。其宫本未央宫,兴献帝诞生此中,世庙以美名冠之,后改今名。自今上移跸后,惟翊坤郑贵妃,及他宠嫔侍左右,中宫不复得时奉晏闲。
  10. 《酌中志》卷22:神庙贵妃李娘娘有疾,郑娘娘名下太监张明,医治不效薨逝。神庙极为悲悼,丧礼从厚。所生两皇子,派与中宫王老娘娘为慈母,共育咸福宫。
  11.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一:朕览文书,见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不谙规矩,妄言宫禁是非。且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 前准后弟王栋之袭伯爵,寔朕厚礼之意。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何尝有疾? 这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卿等为朕辅弼股肱,有君臣一体大义。特谕知之。
  12. 见上
  13.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三百五十一.
  14.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四:户部尚书赵世卿题称蒙谕补造 中宫册宝冠服臣等事 皇上如父事 中宫如母苟可承欢敢不将顺。 内库正以待不时之需历年滇南东粤贡金采珠尚积之无用买办二十万之岁增典礼二百余万之进入或亦用之有余前项册宝冠服臣窃谓取诣内库便如 上以频年典礼相仍各宫年例节令进赐及各衙门关支钱粮概非得已令遵旨照数办进
  15. 《酌中志》:先是万历年间乾清宫、坤宁宫灾,皇后之宝被焚。及四十二年,福藩之国,中宫例有与王妃戒谕一道,须用宝钤识,垂之久远。神庙轸念匮乏,命御用监以梨木雕刻代用之,模篆者中书谢稷也。终孝端显皇后世,中宫宝竟未补。
  16.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
  17.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朕思中宫皇后侍奉勤敏,与朕同食息起居,不意因虚劳年久,服药不效遽尔崩逝。朕心伤悼深切。
  18. [明史卷一百十四 列传第二] 四十八年,谥孝端。光宗即位,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19. 《明神宗实录》卷五九三:癸丑,皇后王氏崩。上谕辅臣曰:“朕中宫皇后侍奉敬慎,辅朕有年,不意得虚劳之疾,医药罔动。兹于本年四月初六日午时崩逝。朕心深痛切,卿可传示该部将一应合行丧礼事宜查优厚例来行。特谕卿知。
  20. 《明神宗实录》卷五九三:乙丑,大学士方从哲奏:大行皇后崩逝。山陵事极重大,礼部以孝烈皇后近例为请。臣查世庙实录嘉靖七年孝洁皇后崩于时,山陵未建启,另择于天寿山墺儿峪。嘉靖二十六年,孝烈皇后崩逝,预造陵工已完,遂安葬玄宫,定名永陵,不复另择。此虽皇祖亲出宸断,实与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先葬孝陵、永乐十一年仁孝皇后先葬长陵之例先后(月召)合。今我皇上笃念中宫,礼从优厚,于该部所请孝烈皇后之例似当允行。惟事关大典,非臣下所敢轻议,伏启圣明裁定。
  21. 《明神宗实录》:己巳礼部以大行皇后崩,题右谕德张鼐等九员,差往各省直讣告,不报。
  22.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丙子,大学士方从哲奏大行皇后崩逝,一应丧礼皆宜及时举行,今三七已过,而礼部差官报讣之本尚未奉旨,天下宗藩臣民将何据以成服尽哀,大典攸关,似不宜迟误至此,乞将原本即赐批发,其进谥议文及易服二本更祈一并简发施行,不报。
  23.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且先年该部具题香殿金柱稍有朽蠹便著工部作速换安修理毋得迟延,工部尚书周嘉谟以万寿宫香殿一柱腐朽,拟照南京孝陵享殿制,用大木四面环报,柱即坚稳,其对柱亦照样帮修,费工无多,匝月可完。必欲另换新柱,工程甚烦,且日月难计。 上不允,命该部还同内监作速换安修理,毋得延缓,致误典礼,责有所归。
  24. 《万历起居注》:“二十六日壬午,大学生方从哲谨题:“恭照大行皇后崩逝将三月矣,旧例梓宫发引,只在百日内外。今时已迫而册谥未定,神主牌位未写,发引之期将在何日?稽误大典,臣等安所逃罪?伏望皇上将礼部议谥之本,己经票拟者先赐披发,使臣得拟撰册文进览。不至临期无措。至于应用钱粮,户部屡奉严旨,自当陆续办进。其钦天监改择七月初三册宝吉日,及礼部发引择吉之请,祈並赐允俞。俾各衙门皆得预为料理。庶皇后在天之灵可慰,而皇上优厚之意不虚,实中外臣民之愿也。”
  25. 上云朕自昨歲三月以來時常動火,頭目眩暈,五月後又中暑濕,肚腹不調,嘔吐幾次,脾胃受傷,至今不時瀉痢,身體軟弱,因瀉多下部腫痛,難坐又濕痰流注右足,痛動履不利。每日文書俱朕親覽,但神思恍惚,眼目昏花,難以細閱。
  26. [明史卷一百十四 列传第二[ 会帝崩,熹宗立,始上册宝,合葬定陵,主祔庙。
  27. [光宗貞皇帝實錄卷二]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一日,令旨諭內閣,父皇遺言爾母皇貴妃鄭氏侍朕有年,勤勞茂著,進封皇后,卿可傳示禮部,查例來行禮。
  28. . [2017-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29. 地下宫殿———北京定陵博物馆,人民网,2000-07-18
  30. 考古之痛:明定陵发掘的凄惨教训,腾讯,2010-08-30
  31.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八十六.
  32.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一百〇七.
  33.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一百五十三.
  34. 《萬曆野獲編》:中宮父永寧伯王偉歿,其子棟得襲為優厚。至丁未年而棟卒,其母趙氏為孫乞恩承襲,上命棟子明輔襲祖伯爵,時署部少宰楊時喬,力諫不從,上但云後不為例而已。蓋自世宗裁定恩澤,立為永制,至是已八十年。僅有武清一家三世,而今王氏再得之,即孝烈后無敢望焉。似此曠典,獨厚中宮,猶疑上薄於元配,是殆不然。
  35. 《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之五百九十三-五百九十四
  36. 《辑校万历起居注》第六册
  37. 《明光宗实录》
  38. 《明熹宗实录》
  39. 《酌中志》卷22:“中宫孝端王娘娘,其管家婆老宫人及小宫人,多罹捶楚,死者不下百余人,其近侍内官亦多墩锁降谪。
  40. <明宫词>清代 程嗣章著:四纪皇心已倦勤,那堪章奏更纷纭。宫中却有真良佐,封识分明待上闻。
  41. 李长祥《天问阁集》:其幸宫。若正宫,皇帝必奏请皇太后转旨下。正宫皇后必辞之。皇太后以宫中有事殷繁,请驾幸他宫,不获命。乃候皇帝。及夕各宫妃嫔各冠服趋正常候大燕行礼。奏乐三鼓余乃罢。各官妃嫔乃退。将五鼓复毕到宫门前,宫门开则毕。进候宫门亦于五鼓时开。皇后亦巳先皇帝至此时起,整容举候皇帝矣。整容即民间妇女之所云理妆也。皇帝若日相接在正宫,夕亦必奏之皇太后知之。若自他宫幸正宫必文复然。若他宫则皇帝任意。然驾之所在皇太后皇后并各宫亦必知之。宫中事皇后实烦实劳苦。皇帝幸其宫,事又严重又烦,各宫皆警动。幸他宫则寂然。故皇帝幸正宫时少,幸他宫时多。
  42.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20120924期

参考文献

前任者:
穆宗陈皇后
明朝皇后
1578年-1620年
繼任者:
熹宗張皇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