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

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德語:[註 1])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它于1896年10月在威廉港帝国船厂开建,至1897年9月14日下水。1900年2月13日,该舰被列为舰队旗舰投入服役。其主炮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为17.5節(32.4每小時)

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00年的平版画
历史
德意志国
艦名 德皇威廉二世号
艦名出處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建造者 威廉港帝国船厂
動工日 1896年10月26日
下水日 1897年9月14日
服役日 1900年2月13日
除籍日 1921年3月17日
结局 1922年拆解报废
技术数据
艦級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排水量
  • 标准:11097吨
  • 满载:11785吨
全長 125.3米
全寬 20.4米
吃水 7.89米
動力輸出 9561千瓦特
動力來源 三轴三胀蒸汽机
速度 17.5节
續航距離 3420海里以10节
乘員 651人
武器裝備
装甲

德皇威廉二世号一直担任德国活动舰队的旗舰,直至1906年被新战列舰德国号所取代。此前,它曾多次参加舰队的训练演习和出访外国港口。当划时代的无畏舰于1908年开始投入使用后,德皇威廉二世号被迫退役并作储备闲置。1910年,它被重新启用,在波罗的海担当教练船职能,但于1912年再度撤出服务。

随着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被带回现役,在第五战列分舰队内充当岸防战列舰。基于其舰龄、再加上船员的短缺,导致它于1915年退出了这一角色,之后,它又成为公海舰队的指挥舰,常驻威廉港。当战事在1918年11月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20年代初从海军名录中除籍并作废料出售。其舰艏饰则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

设计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线条画

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889年订购了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后,由于受到预算限制、帝国议会反对以及缺乏连贯舰队计划的相结合影响,导致进一步购买战列舰被推迟。前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列奧·馮·卡普里維于1890年就任德国总理,而海军中将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则成为海军办公室的新任大臣。霍尔曼在1892年请求订购一艘新的战列舰,以取代建于二十年前的老式铁甲战列舰普鲁士号,但前一年缔结的法俄同盟却使得政府将注意力集中在扩大陆军的预算上。议会的反对迫使霍尔曼将计划推迟至第二年,那时卡普里维对该项目表示支持,他指出俄国近期的海军扩张威胁到了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1893年末,霍尔曼提呈海军对1894-1895预算年度的估计,此时议会批准了这艘新舰。而作为同级的第二艘舰,德皇威廉二世号则被推迟至1896年初——即议会批准该舰用于1896-1897年度的预算后。[2]

德皇威廉二世号的全长125.3(411英尺1英寸),有20.4(66英尺11英寸)舷宽7.89(25英尺11英寸)吃水深度。舰只所设计的标准排水量11,097公噸(10,922長噸),满载排水量则达11,785公噸(11,599長噸)。其推进是通过三个三缸立式三胀蒸汽机以驱动三副螺旋桨来实现。蒸汽由四台海军式和八台水管式锅炉供应,均为燃煤。德皇威廉二世号动力装置的额定功率为9,561千瓦特(12,999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达17.5節(32.4每小時)。其常规船员编制是39名军官及612名士兵;而在担任舰队旗舰时,则可增加12名将官随员和51-63名士兵。[3]

德皇威廉二世号的主炮为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註 2],它们安装在分居中央舰艛一前一后的两座双联装炮塔[5]副炮则包括十八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十二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它还搭载有十二把37毫米机炮,但后来被移除。武器套件中还有六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其中一具安放在舰艉水上部分的旋转支架上、四具在舷侧的水下部分以及一具在舰艏的水下部分。舰只的装甲带厚度从150至300(5.9至11.8英寸)不等,甲板装甲的厚度为65(2.6英寸)司令塔和主炮炮塔装有250(9.8英寸)厚的的装甲板,副炮炮廓则受到150毫米厚的装甲保护。[3]

服役历史

建成至1902年

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896年10月26日在威廉港帝国船厂开始架设龙骨,工程编号为24[6]。它是以“腓特烈大帝号替舰()”[註 3]作为合同名称进行订购,以取代年迈的铁甲战列舰腓特烈大帝号[3]。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897年9月14日下水,在下水仪式上,海军少将海因里希亲王代表其长兄威廉二世皇帝为舰只命名[6]。它于1900年2月13日入役成为舰队旗舰[8],并担当此职位直至1906年[9]。德皇威廉二世号是帝国海军专门为舰队旗舰而建造的首艘战列舰。在1900年6月完成海上试航后,它被分配至第一分舰队的第二支队,取代了旧铁甲护卫舰巴伐利亚号支队中的位置以及战列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在练习舰队()中的旗舰地位。[6]

1900年7月上旬,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连同被分配至第一分舰队第一支队的其余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受命前往东亚海域协助镇压义和团运动。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号及第二支队的其余舰只于7月8日被转移至第一支队,受海军少将保罗·霍夫曼指挥。[6]8月15日,年度秋季演习开启;舰队最初是在德意志湾实行战术演习,随后编成战斗队形巡航穿越卡特加特海峡,并于9月21日在波罗的海西部进行演习。在这些演习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均是作为裁判舰使用,霍夫曼遂将他的旗帜临时转移至姊妹舰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上。当9月29日在基尔的训练结束后,他又重返德皇威廉二世号。[10]

海军上将汉斯·冯·克斯特,在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于德皇威廉二世号舰上担任舰队司令

1900年11月1日,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取代德皇威廉二世号成为第一分舰队的旗舰;而后者作为舰队的旗舰,仍然被分配至分舰队作战术用途。从12月4-15日,德皇威廉二世号随第一分舰队前往挪威展开冬季训练巡航,期间于10-12日锚泊在拉尔维克[11]1901年1月2日凌晨01:30,在它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一同由但泽驶往基尔时,后者撞上了水下的暗礁。碰撞造成的冲击损坏了舰只的锅炉,并引发煤舱火灾。德皇威廉二世号将其姊妹舰拖走,但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发动机在途中得以重启。它们最终抵达基尔,并在当地临时修理。[12]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01年2月驶入旱坞进行大修和一些现代化工作[11]。这包括重建一座更大的舰桥和拆除部分探照灯[13]。在舰只大修期间,海军上将汉斯·冯·克斯特接替霍夫曼成为舰队司令,并担任此职务直至1906年末[14]

年度的例行训练随着1901年3月下旬在波罗的海展开的分舰队演习而开启。在4月1-2日夜间,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在阿尔科纳海岬以东的阿德勒格伦德沙洲严重搁浅,德皇威廉二世号则稍稍掠过船底。经过短暂的检查后,证实德皇威廉二世号没有受损,因此身为第一分舰队司令的海因里希亲王便于4月23日将自己的旗帜转移该舰,而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则进入旱坞维修。与此同时,在4月18日,威廉二世皇帝命其儿子 阿达尔贝特王子登上德皇威廉二世号服役。4月27日,第一分舰队在阿彭拉德附近进行了炮击训练和登陆演习。[11]至6月17日,德皇威廉二世号的姊妹舰德皇威廉大帝号已投入使用,因此它接管了分舰队的旗舰职责,而德皇威廉二世号则恢复仅担任舰队旗舰。分舰队其后巡航前往西班牙,并停驻在加的斯,与从东亚海域返航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会合。第一分舰队于8月11日返抵基尔,但勃兰登堡级舰只的晚到使得第一分舰队推迟了参加年度秋季舰队演习。演习以在德意志湾的训练作为开端,随后对易北河下游的防御工事进行模拟攻击。在舰队驶向但泽湾之前,还在基尔湾进行了炮击训练;在但泽湾的演习期间,威廉二世皇帝陪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参观了舰队并登上德皇威廉二世号。秋季演习于9月15日结束。德皇威廉二世号和分舰队余部于12月继续其前往挪威的常规冬季训练巡航,当中包括从12月7日至12日停留在奥斯陆,并受到挪威国王奧斯卡二世的登舰检阅。[15]

1902年1月,德皇威廉二世号驶入威廉港的船坞进行年度检修。3月中旬,威廉二世皇帝携妻子——奥古斯塔·维多莉亚登上该舰,在易北河河口迎接他从美国归来的胞弟海因里希亲王。第一分舰队随即在波罗的海西部进行短暂的巡航,然后开始了在不列顛群島周边的大规模巡航,从4月25日持续至5月28日。单独和分舰队训练于6月至8月进行,当中仅在7月被前往挪威的巡航所中断。在这些训练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有三条锅炉管爆裂,但均在8月开始的秋季演习前得到修复。[16]演习在波罗的海启动、至北海结束,并在玉石湾进行了一次海上阅兵。德皇威廉二世号没有参与有效的演习,而是作为舰队司令以及舰只得名者——威廉二世皇帝的观察船。定期的冬季训练巡航随后于12月1-12展开。[17]

1903-1905年

1903年的第一季度遵循惯常的训练模式。分舰队在波罗的海进行了一次训练巡航,随后从5月7日至6月10日展开西班牙之旅。回到德国后,德皇腓特烈二世号出席了基尔赛船周。7月,它又加入第一分舰队去往挪威的年度巡航。[17]秋季演习则包括在北海进行封锁演练,整个舰队首先进入挪威水域,然后于9月初到基尔,最后是对基尔实施一次模拟攻击。演习于9月12日结束。[18]随着11月23日开始在波罗的海东部进行的一次巡航、以及12月1日开始进入卡特加特海峡的巡航,德皇威廉二世号完成了这一年的训练计划。在后者期间,舰只还曾停靠于丹麦港口腓特烈港[19]

高速航行中的德皇威廉二世号

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04年1月11-21日参加了在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演练,之后返回基尔。然后,它于1月23日前往挪威奥勒松协助灭火,以避免火灾摧毁这座大部分由木质结构组成的城市。接下来是3月8-17日的分舰队演练。5月在北海举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舰队演练,而德皇威廉二世号于6月也再次出席基尔赛船周,并在当地受到英国爱德华七世国王威廉·帕尔默伯爵巴腾堡的路易斯·蒙巴顿亲王的访问。6月,该舰还以优异的射击成绩赢得了“恺萨射术奖()。接下来的一个月,第一分舰队和第一侦察集群共同出访英国,其中包括7月10日在普利茅斯停留。德国舰队于7月13日启程前往荷兰;翌日,第一分舰队在弗利辛恩抛锚。荷兰女王威廉明娜于此访问了这些舰只。第一分舰队在弗利辛恩停留直至7月20日,然后与舰队余部共同前往北海北部进行巡航。7月29日,该分舰队系泊在挪威的莫尔德,别的部队则分别去往其它港口。[20]

舰队于8月6日重新集结驶回基尔,于8月12日对当地的港口实施模拟攻击。在北海巡航期间,舰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无线电报试验,以及进行夜间用于通信和识别信号的探照灯试验。回到基尔后,舰队又立即开始准备从8月29日起在波罗的海举行的秋季演习。9月3日,舰队进入北海参加一项大型的登陆行动;之后,这些舰只将参加演习的第九军的地面部队带到阿尔托纳,以接受威廉二世皇帝的检阅。9月6日,皇帝在黑尔戈兰岛外围单独对这些舰只进行了检阅。三天后,舰队经由威廉皇帝运河返回波罗的海,与第九军和近卫军进行了进一步的联合登陆演习。演习于9月15日结束。[21]从11月22日至12月2月,第一分舰队继续参加冬季训练巡航,这次是前往波罗的海东部[22]

在1905年1月9-19日和2月27-3月6日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随第一分舰队参加了两次训练巡航。随后则是进行单独和分舰队训练,重点是炮击操练。7月12日,舰队开始在北海进行大型的训练演习。然后,舰队巡航穿越卡特加特海峡停靠在哥本哈根,德皇威廉二世号在那里受到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访问。舰队随后在斯德哥尔摩作停留,战列舰德皇威廉二世号、勃兰登堡号以及装甲巡洋舰腓特烈·卡尔号于此均告搁浅,但只有腓特烈·卡尔号严重受损。夏季巡航于8月9日结束,但通常在随后不久开始的秋季演习却因英国海峡舰队的到访而推迟了。英国舰队分别停靠于但泽、斯维内明德弗伦斯堡,在当地受到了德国海军部队的迎接;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德国舰队的主力于活动期间则锚泊于斯维内明德。这次访问因受到不断升级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影响而变得紧张。[23][24]

随着英方到访,1905年的秋季演习日程被大大缩短——从9月6日至13日止,并仅局限于北海海域。演习的第一阶段是假定德意志湾受到了海上封锁,第二阶段则是设想敌对舰队试图攻克易北河的防御力量。[25]10月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进行了单独训练,并于11月加入分舰队余部巡航前往波罗的海。12月上旬,第一和第二分舰队展开定期冬季巡航,这次是去往但泽,并于12月12日抵达。在返回基尔的途中,舰队进行了战术演练。[26]

1906-1914年

1911年的北海及波罗的海地图

德皇威廉二世号及舰队余部在1906年承担了比往年更繁重的训练计划。在整个4月,舰只都被单独、支队和分舰队的演练所占据。从5月13日开始,大型的舰队演习在北海举行并一直持续至6月8日,然后进入波罗的海在斯卡恩周边巡航。[26]7月中旬,舰队又开始了惯常驶往挪威的夏季巡航。德皇威廉二世号随第一分舰队锚泊于莫尔德,并于7月21日在当地与威廉二世皇帝所搭乘的邮轮汉堡号会合。舰队于8月3日出席了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诞辰庆典。翌日,德国舰只出发前往黑尔戈兰岛,参加在那里举行的演习。8月15日,舰队返回基尔,开始为秋季演习作准备。8月22-24日,舰队在基尔外围的艾克恩峡湾参加了登陆演习。演习于8月31日至9月3日暂停,当时舰队接待了来自丹麦和瑞典的军舰,然后又于9月3-9日在基尔接待了一个俄国分舰队。[27]演习于9月8日恢复,并多持续了五天[28]

1906年9月26日,此时已晋升为海军大将的克斯特从德皇威廉二世号降下自己的旗帜,结束了它作为舰队旗舰的任期;新式战列舰德国号取代了它的角色。[28]德皇威廉二世号继而被分配至第一分舰队担任副司令旗舰,受海军少将马克斯·罗尔曼指挥。12月8-16日,舰只参加了一次平安无事的冬季巡航,去往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1907年第一季度遵循了往年的训练模式,而在2月16日,舰队正式重组为公海舰队。从5月底至6月初,舰队继续在北海进行夏季巡航,然后经由卡特加特海峡返回波罗的海。接下来是从7月12日至8月10日驶往挪威的定期巡航,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曾锚泊于特隆赫姆。在8月26日至9月6日的秋季演习中,舰队与第九军在石勒苏益格北部进行了登陆演习。冬季训练巡航则于11月22-30日进入卡特加特海峡。[29]

1910年,重建完成后的德皇威廉二世号

1908年5月,舰队以进入大西洋的大型巡航取代了常规的北海之旅,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在亚速尔群岛奥尔塔作停留。8月13日,舰队返回基尔,为8月27日至9月7日的秋季演习做准备。在波罗的海的支队训练紧随其后于9月7-13日进行。在这些演习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号被停止使用。它于1910-1911年间在威廉港进行了重大重建。[30]内容包括削减舯部的部分舰艛以减轻重心过高,安装了新的圆形烟囱并增大了司令塔。其战斗桅楼船桅中移除,而副炮系统也经过了大幅修改。150毫米炮中有四门被移走,但增加了两门88毫米炮;大部分的88毫米从上甲板被移至主甲板炮廓内。[31]1910年10月14日,德皇威廉二世号在波罗的海的预备役支队重新编入服役。它于10月21-23日进行了短暂的海上试航后前往基尔,与其四艘姊妹舰共同驻扎在那里。[30]

从1911年4月3日至29日,舰只参加了在吕根岛周边举行的演习。6月8日,德皇威廉二世号又随其姊妹舰与北海的预备役支队共同开始了前往挪威的训练巡航。期间它先后到访了阿伦达尔卑尔根奥达。7月,舰只在荷尔斯泰因的北部沿海进行炮击训练,随后又至梅克伦堡的海岸附近展开训练巡航。在为8月的秋季演习而临时组建的第三分舰队中,德皇威廉二世号成为旗舰。[32]第三分舰队隶属公海舰队参加演习,从8月28日持续至9月11日。第二天,第三分舰队解散,德皇威廉二世号回到波罗的海预备役支队服役。1912年2月,舰只被派往费马恩海峡,以协助解救几艘被困冰面的货轮。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于5月9日再度退役,并维持停用状态直至1914年。[30]

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于1914年8月5日被带出预备役,并动员第五战列分舰队;由德皇威廉二世号担任该分舰队旗舰。这些舰只的备战非常缓慢,直到8月底,它们还没有准备好在北海服役。[30]分舰队最初的任务是负责海岸防御,但它们实际承担此职仅很短一段时间[33]。9月中旬,第五分舰队被转移至波罗的海,受任波罗的海武装部队总司令海因里希亲王指挥。他最初是计划对温道发动大规模的两栖突击,但运输能力的短缺迫使该计划进行了修改。作为替代,第五分舰队将被用作搭载登陆部队,但当海因里希亲王收到了英国舰队于9月25日进入波罗的海的错误报告后,这也被取消了。[34]翌日,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返抵基尔,使登陆部队上岸。然后这些舰只继续推进至北海,恢复它们在当地的警戒船职责。在年底前,第五分舰队再次被转移至波罗的海。[35]


海因里希亲王下令对哥得蘭島发动进攻。1914年12月26日,这些战列舰与波罗的海巡洋舰支队在波美拉尼亚湾集结,然后启程出击。两天后,舰队抵达哥特兰岛展示德国国旗,并于12月30日回到基尔,期间并未发现任何俄国舰船。分舰队返回北海执行警戒勤务,但于1915年2月便撤出前线服务。由于公海舰队受训船员的短缺、加上在战争时期运作老旧舰船的风险,致使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被停用。在此期间,其姊妹舰德皇卡尔大帝号曾临时担任分舰队旗舰,但德皇威廉二世号于2月24日重新恢复此职。接下来的一个月,该舰于3月5日遭到裁员并驶至威廉港,从4月26日开始被改造为用于公海舰队司令的大本营舰[35]舰只对其无线电设备进行了现代化更新,当舰队停留在港口时可供司令使用[36]

战争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号继续担任舰队司令及其随员、以及北海扫雷行动司令的大本营舰。它于1920年9月10日最后一次退役。[37]凡尔赛条约》的海军条款明确规定,将战后经过重组的魏玛国家海军主力舰规模限制为八艘德国级不伦瑞克级前无畏舰,其中只有六艘可以在任何特定时间内行动。结果,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21年3月17日从海军名录中除籍,并售予拆船商。至1922年,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均已被拆解为废金属。它的舰艏饰则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8]

注释

  1. SMS表示, 即“陛下之舰”;而 即“皇帝”的德文称谓,一些中文专业文献将此译作“恺萨”。[1]
  2.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其中SK()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长度,即40倍径[4]
  3. 所有德国舰船在订购时都会被赋予临时代号;其中新增编入舰队的使用字母代号,而用于替换旧舰的则使用“(旧舰名)替舰”。[7]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现代舰船杂志社. .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3-493-6.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编).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OCLC 12119866.
  • Grießmer, Axel. .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 Ratingen, DE: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 Hore, Peter. . London: Southwater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1-84476-299-6. OCLC 70402701.
  • . R.U.S.I. Journal (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01, 45: 611–625. doi:10.1080/03071840109417599.
  • Philbin, Tobias R., III.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ISBN 978-90-6032-200-0.
  • Sondhaus, Lawrence.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