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德語:[註 1])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的主导舰。它于1895年3月开始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进行龙骨架设,1896年7月下水,至1898年10月完工。舰只在两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作为主炮,副炮则由十八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组成。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900年的平版画 | |
历史 | |
---|---|
德意志国 | |
艦名 |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 |
艦名出處 | 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 |
建造者 | 威廉港帝国船厂 |
動工日 | 1895年3月5日 |
下水日 | 1896年7月1日 |
服役日 | 1898年10月7日 |
结局 | 1920年拆解报废 |
技术数据 | |
艦級 |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
排水量 |
|
全長 | 125.3米 |
全寬 | 20.4米 |
吃水 | 7.89米 |
動力輸出 | 956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三轴三胀蒸汽机 |
速度 | 17.5节 |
續航距離 | 3420海里以10节 |
乘員 | 658-687人 |
武器裝備 |
|
装甲 |
海上试航和修订工作持续了一年多,而当它于1899年10月投入现役后,便立即加入德国练习舰队()的第一战列分舰队,担任分舰队指挥官海因里希亲王的旗舰。第一分舰队在每年主要持续进行训练演习,并且多次出访其它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及瑞典-挪威。1901年,该舰在撞上波罗的海的暗礁后遭到严重破坏;这一事件促成了德国战列舰后续的设计变更,以使它们能更好的抵御水下破坏。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908年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造;其副炮被重新安置、舰艛亦有所削减,以缓解上部过重的情况。在1910年重返服役后,它被列入预备役梯队;在接下来的两年作储备闲置,仅在年度舰队演习期间重启。它不再参与任何现役行动,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在战争初期,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姊妹舰尽管已然过时,但仍在第五分舰队内担当岸防舰并执行有限度的任务,负责守卫德国于北海的海岸线。舰只也在波罗的海参与了两次行动,但并未遭遇任何敌对军舰。至1915年2月,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撤出现役,并于11月完全退役。此后,它又曾先后被用作监狱船和宿营船。舰只最终于1920年拆解报废。
设计
在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889年订购了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后,由于受到预算限制、帝国议会反对以及缺乏连贯舰队计划的相结合影响,导致进一步购买战列舰被推迟。前国家海军办公室部长列奧·馮·卡普里維于1890年就任德国总理,而海军中将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则成为海军办公室的新任国务大臣。霍尔曼在1892年提请订购一艘新的战列舰,以取代建于二十年前的老式铁甲舰普鲁士号,但前一年缔结的法俄同盟却使得政府将注意力集中在扩大陆军的预算上。议会的反对导致霍尔曼将计划推迟至第二年,卡普里维此时对该项目表示支持,他指出俄国近期的海军扩张威胁到了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1893年末,霍尔曼呈递了海军对1894年至1895年度预算的估计,并再次提出取代普鲁士号的请求,这一请求得到批准。新的舰只以四门大口径炮而放弃了原勃兰登堡级的六门配置,这是当时其它海军的标准配置。[2]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全长为125.3(411英尺1英寸),有20.4(66英尺11英寸)的舷宽和7.89(25英尺11英寸)的吃水深度。舰只所设计的标准排水量为11,097公噸(10,922長噸),满载排水量则达11,785公噸(11,599長噸)。其推进是通过三个三缸立式三胀蒸汽机以驱动三副螺旋桨来实现。蒸汽由四台桑尼克罗夫特和八台筒形锅炉供应,均为燃煤式。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动力装置的额定功率为9,560千瓦特(12,998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达17.5節(32.4每小時)。船员编制则从658至687名官兵不等。[3]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主炮为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註 2],它们安装在分居中央舰艛一前一后的两座双联装炮塔内[5]。副炮则包括十八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十二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舰只亦搭载有十二把1磅砰砰炮,但后来被移除。武器套件中还有六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均布置于船体水上部分的旋转支架上。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装甲带厚度从150至300(5.9至11.8英寸)不等,甲板装甲的厚度为65(2.6英寸)。司令塔和主炮炮塔装有250(9.8英寸)厚的的装甲板,副炮炮廓则受到150毫米厚的装甲保护。[3]
服役历史
建成至1900年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895年3月5日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开始架设龙骨,工程编号为22。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作为舰只得名者之子,将第一枚铆钉敲入龙骨。它是根据合同代号“普鲁士号替舰()”[註 3]进行订购,以取代年迈的铁甲舰普鲁士号。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896年7月1日下水,威廉二世再度出席,这次是发表演讲。舰只于1898年10月7日入役,并在波罗的海进行海上试航。试航的主要关注点是三轴配置如何在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这样规模的舰只上运作——而前级勃兰登堡级使用的是两轴。在1899年2月中旬完成试航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返回威廉港并退役,以使得在试航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可以得到修正。这项工作的耗时比原计划更长,因此舰只在当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运行。[7][8]
在10月21日重新运作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被委任至练习舰队(),在海军中将保罗·霍夫曼麾下第一战列分舰队的第二支队服役[9][8]。它取代了已于前一天退役的铁甲舰巴登号的位置。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将在第二支队担任旗舰,受海军少将威廉·冯·比希塞尔指挥。在实际加入支队前,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和通报舰赫拉号被派去护送威廉二世皇帝的游艇霍亨索伦号前往英国,由德皇去拜访其祖母维多利亚女王。这些舰只于11月17日离开德国,11月18-20日驻泊在多佛尔,然后于20日继续前往朴茨茅斯,并在那里停留了三天。回程中,它们于11月24-29日在荷兰的弗利辛恩的停留,然后继续前往基尔,并于12月1日抵达。[8]
1900年1月24日,当比希塞尔将他的旗帜转移至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后,该舰终于正式承担起第二支队的旗舰职责。4月2日,第一分舰队驶至但泽湾,在当地呆了四天。接下来的一个月,它们于5月7日开始了进入北海的巡航;在这次行程中,舰只分别于5月12-15日在设德兰群岛的勒威克和5月18-22日在挪威的卑尔根作停留。它们在离开卑尔根的四天后回到基尔。7月初,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被派往亚洲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促使练习舰队进行重组。[10]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和德皇威廉二世号从而成为在8月15日至9月15日举行的年度舰队演习中,唯一的战列舰。它们因此得到了铁甲舰萨克森号和符腾堡号、以及六艘齐格弗里德级和奥丁级岸防战列舰的加入。在整个演习过程中,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被委派至“德国”部队,必须与一个敌对的“黄色”分舰队作战。 其后,比希塞尔成为第一分舰队的副司令,但他仅在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舰上短暂留任,随即将自己的旗帜转移至铁甲舰符腾堡号。9月30日,海军少将马克斯·冯·菲舍尔接替了他的职务,但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不久便驶入了旱坞进行年度检修。[12]
11月1日,海军中将海因里希亲王接替霍夫曼成为第一分舰队司令,并在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升起他的旗帜;该舰于未来三年都担任分舰队旗舰,仅在8月和9月进行的年度舰队演习期间中断——因帝国海军总监、海军上将汉斯·冯·克斯特这时会在德皇威廉二世号舰上指挥舰队。整个11月,分舰队的舰只都被单独训练的日程所占据。[12]1900年11月7日,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在进行训练演习后驶往基尔。期间德皇威廉二世号试图超越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因此后者停了下来,以便让前者优先进入港口。然而,恢复行驶的命令下达得太快,以致舰只不慎撞上了德皇威廉二世号。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舰艏遭到轻微损伤,而其姊妹舰则是在装有舵机的舱室中稍稍受损。维修工作在三天内完成,不需要任何舰只进入旱坞[13]。这些舰只自12月4日开始冬季训练巡航,期间于10-12日在挪威的拉尔维克作停留。三天后,该分舰队返回德国。[12]
1901年搁浅
舰只于1901年初进行定期维修[14]。修理工作在3月中旬完成,分舰队各成员得以在基尔重新集结。随后,它们开始了一项驶入波罗的海的训练巡航,于4月1日停留在但泽。在那里,克斯特向海因里希亲王通报了即将举行的陆军-海军联合演习。当4月1-2日夜间返回基尔时,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01:27左右在阿德勒浅滩以北的阿尔科纳海岬附近撞上了一块未经探测的岩石。[15]岩石造成右舷侧船体开孔,并损坏了舰只的四个水密舱室,使其满灌海水,导致舰只向左舷侧倾[16]。最终,有约1,200公噸(1,200長噸)海水涌入舰只[15]。碰撞造成的冲击损坏了舰只的锅炉,并引发煤舱火灾 ;火势蔓延至舰艉右舷的锅炉舱,迫使船员关闭主机[15]。舰上的所有弹药舱、轮机舱和储料隔间都必须注水以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 。共有三人在救火中身负重伤,其中一人因伤重死亡[18]。
船员们设法扑灭了大火并有效控制了进水。同样有轻微搁浅(但并未受损)的德皇威廉二世号亦靠过来——若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有必要弃舰,它将接走其船员;而一旦火势受到控制,它将尝试拖走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但缆绳却突然断裂。与此同时,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船员启动了剩余可用的锅炉,使舰只能以5節(9.3每小時)的速度前进。[15]它于4月3日抵达基尔,随即进行彻底的检查[15]。船坞工人发现舰上的八个锅炉已严重受损,许多舱壁因水压而变形。龙骨受到广泛破坏,多处地方都被撕成大洞。舰只的三副螺旋桨也都受到损伤。 临时性的维修在基尔进行,主要是用水泥和木材封住开孔。[18]这项工作在4月23日完成,然后舰只前往威廉港,并于5月4日在当地退役以进行彻底检修[15]。
随后的一项调查发现,附近有一艘在海峡用作夜间导航的灯船处于其指定方位约700(2,296英尺7英寸)开外,而事故地区却有几处未经探明的岩石[13]。因此,调查的结论是,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指挥人员在事故中并无过错。调查人员还建议对当时仍处于设计阶段的德国级战列舰进行设计修改。[19]
当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因维修而退役时,其船员被转移至新的姊妹舰德皇威廉大帝号。这项工程于11月初完成,舰只遂于11日重返现役。其船员和海因里希亲王亦从德皇威廉大帝号回归。[19]支队训练的内容贯穿了11月的剩余时间,自12月2日起,第一分舰队则开始另一项进入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冬季训练巡航。从12月7-12日,这些舰只停靠于挪威的奥斯陆,期间挪威国王奧斯卡二世登舰访问了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这些舰只于12月15日返抵基尔。[19]
1902-1903年
第一分舰队的舰只在1902年是以与往年相同的例行训练任务作为开端。最后一艘铁甲舰终于在2月撤出分舰队,由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新入役的姊妹舰——德皇卡尔大帝号所取代。该分舰队于4月25日开始了大规模的训练巡航;那天,当这些舰只行经丹尼斯海峡时,德皇威廉大帝号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锅炉事故,迫使它返航维修。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分舰队余部则继续往苏格兰方向驶入北海。它们于4月29日穿越彭特蘭海峽,然后往南转向爱尔兰。5月1日,这些舰只在斯威利湖稍作停留,继而前往班特里湾,并在五天后锚泊于贝雷哈文外围。在那里,海因里希亲王拜访了他的英国堂兄阿瑟王子,而这些舰只则受到了英国海峡舰队的迎接。德国舰只此后驶向都柏林,再进一步去往锡利群岛,德皇威廉大帝号也在那里重新加入分舰队。返回都柏林后,爱尔兰总督杰拉尔德·卡多根伯爵到访了分舰队。5月24日,这些舰只终于开始返德之旅,并于四天后抵达基尔。[20]
在6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分舰队的舰只都在进行单独训练。海军中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作为国家海军办公室的国务大臣,陪同帝国议会的预算委员会对第一分舰队展开调研,试图让他们相信海军继续扩张的价值。至当月底,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与海因里希亲王作为德国的代表,前往英国参加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然而,典礼因故推迟,德皇腓特烈三世号遂于6月30日回到了基尔。7月8日,第一分舰队开始前往挪威水域的训练巡航,至7月20日结束。在舰只返回基尔后举行的年度炮击训练中,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以优异的射术赢得了“德皇射术奖()。8月17日,舰队在基尔集结参加年度训练演习。[21]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被指派为“敌对”力量在波罗的海的大贝尔特海峡巡逻,以阻止“德国”分舰队通过。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它几艘战列舰还被迫驶入易北河的河口,能够在那里占据威廉皇帝运河和汉堡。结果,“敌对”区舰队在三天内便完成了这些任务。
从11月开始,尽管阵中的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仍处于调试状态,缺兵少舰的第一分舰队还是进行了一些短途巡航,至12月1日开始的年度冬季巡航中达到高潮。这些舰只驶入卡特加特海峡,并于丹麦的腓特烈港作停留,然后再继续前往卑尔根,自6日起驻留在当地。12月10日,德皇腓特烈三世号随分舰队余部返回德国,于两天后抵达。[23]1903年4月2日,分舰队再次出海,并在两天后开始炮击训练。这些练习在当月余下的时间内继续进行,期间仅被暴风雨中断过。大规模的训练巡航跟随于次月展开;这些舰只于5月10日离开易北河,朝着大西洋的方向进发。它们向南巡航至西班牙,于5月14日通过韦桑岛,并在五天后到达伊比利亚半岛。在那里,它们于蓬特韦德拉外围进行了侦察演习,直至5月20日锚泊于维戈。海因里希亲王离开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对马德里展开了访问。当他返舰后,分舰队于5月30日离开西班牙。这些舰只于6月3日穿越多佛尔海峡并继续前往卡特加特海峡。在那里,它们与受海军少校弗朗茨·冯·希佩尔指挥的第一鱼雷艇区舰队()集结,对基尔的防御工事展开了模拟攻击。[24]
6月下旬,第一分舰队进行了额外的炮术训练,并出席了基尔赛船周。在基尔周期间,一个由战列舰奇尔沙治号和四艘巡洋舰组成的美国分舰队亦有到访。[25]基尔周结束后,第一分舰队得到了新巡洋舰阿尔科纳号的加入而增强,并在7月6日至28日期间,连同第一鱼雷艇区舰队出航至北海进行了更多的战术和炮术训练。在训练期间,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与G112号鱼雷艇相撞。事故中,G112号艇上有一人遇难,但艇只仍可漂浮,并被拖至威廉港。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却仅受到轻微的损害。训练结束时,第一分舰队于7月24-27日在阿伦达尔作停留,而小型舰艇则前往斯塔万格。7月28日,这些舰只返回基尔,开始筹备于8月15日启动的年度舰队演习。演习结束后,练习舰队被重组为“活动舰队()”,而克斯特亦接替海因里希亲王成为舰队司令;他将自己的旗帜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转移至德皇威廉二世号。[26]
1904-1914年
对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而言,1904年是延续了与往年相同的模式。舰只参加了前往英国的训练巡航,内容包括在北海北部以及挪威沿岸的分舰队训练。巡航期间,它先后在普利茅斯、弗利辛恩、勒威克和莫尔德作停留。秋季的年度舰队演习于8月29日至9月15日举行,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平安无事地通过考核。该舰于10月1日被调往第二战列分舰队,并在那里担任旗舰。早自9月17日起,它便已非正式地担任了这一职责,因为之前的旗舰——岸防舰希尔德布兰德号已经退役。此时已晋升为海军中将的菲舍尔,在正式调任第二分舰队司令前,登上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升起了他的旗帜。活动舰队的两个分舰队于年末惯常驶入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巡航,过程波澜不惊。[26]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同样平安无事地度过了1905年的上半年。7月12日,舰队展开去往北方海域的年度夏季巡航;这些舰只于7月20-24日在哥德堡、以及8月2-7日在斯德哥尔摩作停留。该行程于两天后结束,随即又在当月底举行秋季舰队演习。10月1日,第一分舰队重新设立副司令岗位,由海军上校胡戈·冯·波尔担任。德皇腓特烈三世号遂被转移为波尔的旗舰。12月,舰队在波罗的海进行了常规的训练巡航。[27]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整个1906年都遵循了相同的例行训练巡航。在这年的炮击训练中,该舰第二次赢得德皇射术奖。夏季巡航是前往挪威,包括7月20-26日在莫尔德以及7月27日-8月2日在卑尔根作停留。这年的秋季舰队演习仅持续了一周,从9月7-15日。演习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号取代了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担任分舰队副司令旗舰,但后者仍然留在第一分舰队。12月,舰队将其冬季巡航改在北海,而非波罗的海进行。1907年同样平淡无奇;舰只参加了三次大规模的训练演习,第一次从5月8日至6月7日、第二次从7月13日至8月10日、而第三次作为年度舰队演习,是从8月26日至9月14日举行。舰队演习刚一结束,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便在基尔的帝国船厂退役,并被其姊妹舰德皇巴巴罗萨号所取代。[27]退役期间,舰只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造,一直持续至1909年。其150毫米炮中有四门被移走,但增加了两门88毫米炮。全部十二门机炮均被拆除,安装在舰艉的鱼雷管亦是如此。[3]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舰艛还遭到部分削减,以减轻舰只过度横摇的倾向[28],而其烟囱则得到加长[5]。
完成重建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被分配至波罗的海的预备役编队,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停航。它于1910年8月至9月重新启用,以配合经过重组的公海舰队进行年度演习。[29]舰只于8月2日重新入役,并被分配至第三战列分舰队,担任将于四天后登舰的海军中将马克斯·罗尔曼的旗舰。该分舰队于9月8日演习结束后解散,而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亦随之于9月15日再次退役。舰只在1911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也都作储备闲置,仅在年度舰队演习时重启。当7月31日重新入役后,它又临时担任第三分舰队副司令的旗舰,受海军少将海因里希·萨斯指挥。在8月17日加入舰队余部之前,这些舰只最初是进行单独训练。演习一直持续至9月11日,之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再度退役。这也成为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该舰的最后一次启用。由于地位被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所取代,它及其姊妹舰于1912年5月被撤出预备役编队。[30]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姊妹舰被动员起来,至第五战列分舰队服役。此时它受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贝加斯指挥。第五分舰队的任务是在北海负责海岸防御。从1914年9月19-26日以及12月26-30日期间,这些舰只也曾两次被部署至波罗的海。[31]在其中的第一次行动,时任波罗的海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海因里希亲王最初是计划对温道发动大规模的两栖突击,但运输能力的短缺迫使该计划进行了修改。作为替代,第五分舰队被用作搭载登陆部队,但这同样遭到取消,因为海因里希亲王收到了英国舰队于9月25日进入波罗的海的错误报告。[32]翌日,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姊妹舰返抵基尔,使登陆部队上岸。然后这些舰只继续推进至北海,恢复它们在当地的警戒船职责。在第二次部署至波罗的海时,海因里希亲王下令对哥得蘭島发动进攻,以打击可能身处该地区的俄国军舰。1914年12月26日,这些战列舰与波罗的海巡洋舰支队在波美拉尼亚湾集结,然后启程出击。两天后,舰队抵达哥特兰岛展示德国国旗,并于12月30日回到基尔,期间并未发现任何俄国舰船。[33]
分舰队返回北海执行警戒勤务,但随后不久便于1915年2月撤出前线服务。由于公海舰队受训船员的短缺、加上在战争时期运作老旧舰船的风险,致使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姊妹舰被停用。该舰于3月6日在基尔遭减员,并被指派为海港防务舰。第五分舰队的官员于4月25日登舰,直至此时已晋升为海军少将的贝加斯离开前往韦尔特号。11月20日,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最后一次退役。[34]它被解除武装,并于1916年后被用作驻扎在基尔的监狱船[35]。从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它同级舰上拆卸的火炮被重新安置至沿海炮台;其中有八门置于利鲍外围的堤道、四门分别置于诺德奈岛和叙尔特岛[36]。翌年,舰只被转移至弗伦斯堡,在当地作宿营船使用;同年晚些时候,它又被转移至斯维内明德。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919年12月6日从海军名录中除籍,随后被售予一家设于柏林的拆船商。舰只最终于1920年在基尔的诺德默勒拆解报废。其舰艏饰则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的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35]
注释
- 脚注
- 引用
- 现代舰船杂志社, p. 30.
- Sondhaus, pp. 180–189.
- Gröner, p. 15.
- Grießmer, p. 177.
- Hore, p. 67.
- Gröner, p. 56.
- Gröner, pp. 13–16.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28.
- Gardiner & Gray, p. 14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28–2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29.
- Marine Casualties, p. 17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29–3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0.
- Marine Casualties, pp. 173–174.
- Marine Casualties, p. 17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31–3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32–3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33–3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5.
- Burt, pp. 1–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35–36.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36–3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37.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62–6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 6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pp. 37, 63.
- Gröner, p. 16.
- Friedman, p. 141.
参考资料
- 现代舰船杂志社. .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3-493-6.
- Burt, R. A. .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89. ISBN 978-0-85368-985-0.
- Friedman, Norman.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 . R.U.S.I. Journal (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03, 47: 90–97. OCLC 50612032.
- Grießmer, Axel. .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 Hore, Peter. . London: Southwater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1-84476-299-6.
- . Notes on Nav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July 1901, 20: 161–181. OCLC 699264868.
- . R.U.S.I. Journal (London: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1901, 45 (279): 611–625. doi:10.1080/03071840109417599.
- Sondhaus, Lawrence.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 Notes on Nav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July 1901, 20: 36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