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性味(又称四气五味),是传统的中药分类方法之一。大多数食物材料因此也为中医认为是药材而也有性味的分类。
中医学 |
中醫理論 |
氣 - 阴阳 - 五行 |
臟腑 - 经络 |
望聞問切 - 辨证论治 |
四氣五味 - 君臣佐使 |
治療方法 |
中药 - 针灸 - 推拿 |
導引 - 气功 |
中醫經典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 海上醫宗心嶺 |
基礎學科 |
中醫基礎理論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学 - 方剂学 |
溫病學 - 針灸學 |
中醫學史 - 各家學說 |
臨床學科 |
中醫內科 - 中醫外科 |
中醫婦科 - 中醫兒科 |
針灸科 - 骨傷科 |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
民間療法 |
推拿 - 刮痧 - 拔罐 |
其它 |
中醫學家列表 |
祝由十三科 - 馬醫科 |
药物根据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寒凉性药一般有清热泻火解毒类作用,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则一般有温中助阳、散寒作用,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另外还有一种性质平和,作用缓慢的药物,称为平性。
药物又可分为辛、甘、酸、苦、鹹五味:
- 辛:一般味道辛辣(如薑)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用来发汗、解气。
- 甘:一般味道甘甜(如甘草、小麦),有缓和、滋补作用,也被用来调和药性。
- 酸:有收敛作用,被用来止汗、止泻。如乌梅、五倍子。
- 苦,有泻火、清热、燥湿、通泄作用。如大黄、苍术。
- 鹹:有泻下通便、散软化坚作用。如芒硝。
另外还有一种淡味,有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作用,例如茯苓、通草。
药味最早是由口尝滋味而来,但实际上后来是从药物效用确定的。所以一些药的药性与口尝不符合,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鹹,麻黄味辛等。
参见
- 归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