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收視

慣性收視香港電視行業中一種消費行為,指觀眾在選擇電視頻道時,傾向單一電視台,出現電視收視率懸殊的現象。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綫、TVB)由1967年啟播至今,長年壟斷香港電視圈,「一台獨大」的情況已達50多年之久,其收視長期遠高於另一競爭者亞洲電視以至近年新成立的免費電視台。

成因分析

香港電視行業收視率調查

電視收看指數以總人口為一百點﹐一點收視就代表百分之一的人口收看。香港有655萬4歲以上人口﹐一點收視是6.55萬人收看。在八零年至八九年的八十年代,電視業亦跟隨香港經濟起飛走進輝煌年代[1],無綫高峰時節目收視可達三十多點至四十點。

免費電視普及,無綫搶得優勢

麗的(亞視前身)是香港首間電視台,但初期屬收費高昂的收費有線電視台,故當時電視是小眾奢侈娛樂。1967年末,無綫啟播,為香港首間、也是當時唯一的免費無線廣播電視台,啟播後迅速吸引大批觀眾,亦使電視娛樂迅速普及。1973年末,麗的才轉型為和無綫相同的免費無線廣播營運模式

經濟學解釋

套用經濟學的術語,「慣性收視」是指觀眾對無綫電視節目的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十分低。衡量需求的價格彈性會受幾個因素影響,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是替代品(substitute)的多寡。

此外,經濟學的馬太效應贏者通吃市場80/20法則亦能解釋香港兩大免費電視台收視率兩極化的現象。

前亞視執行副總裁葉睿宇曾批評香港電視文化依舊,自他在回歸無綫工作起,便發現即使在高清廣播時代,電視台的時間表和25年前一樣,黃金時間都是播放劇集,並指無綫和亞視都碰上同一問題,令香港的電視文化一成不變。[2]

香港的電視觀眾長期對免費電視節目的選擇貧乏,自1970年末佳視倒閉後,基於香港是自由市場原則,政府在積極不干預政策下,沒有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亦沒有持份者公開討論這爭議性的現象,為無綫「一台獨大」埋下伏線,縱使2009年香港政府計劃增加免費電視牌照而舉辦公聽會,卻為時已晚,香港免費電視行業已面臨衰退的警號。

心理學解釋

在香港大部份地區,無綫的訊號頻率較麗的/亞視為低,在模擬電視年代(2007年末前),沒有指定頻道編號,電視機依頻率搜尋電視訊號,通常是由低至高,因而「第一台」便是無綫翡翠台。因此,港人通常約定俗成地把電視機設成「一字無綫、二字麗的/亞視」,同時慣性地先看「第一台」的無綫翡翠台。亞視2012年 55周年台慶MV《Gimme Five》提到:「開電視齊齊撳(按)個二字,明明香港第一間電視,點解唔係ONE(為何不是一),屈(誣衊)我做二 」[3],即表示電視機「二字」為亞視,暗示「一字」為無綫,也可看出亞視也自知被設成「二字亞視」且心有不甘。以上電視台的行為,只是反映出半世紀以來的電視觀眾的慣性問題。無綫劇集《雷霆掃毒》中,陳家碧教陳家俊用電視遙控看電視時說:「撳一字就有電視睇(按一字就有電視看)」。無綫劇集《讀心神探》中,姚學琛講心理學其中的理論時說:「人一般看到物體時是先看其左上方」,電視機遙控選台按鈕左上方通常為「1」字,加上電視遙控的設定習慣,人們較大機會先按下「一字就是無綫」。而兩大電視台在節目中都有提及本訊息,可見本地電視業的消費模式都出現心理因素。

頻道編號約定俗成

然而,2007年末,香港開始數碼電視廣播,數碼電視各頻道均有指定頻道編號 (邏輯頻道編號,Logical channel number,簡稱LCN),亞視選擇了「1」字為首的編號,其中本港台編號更是「11」,籍此把約定俗成逾30年的「二字亞視」改變成「一字亞視」,希望從而翻身,但仍不得要領。

在約定俗成的習慣下,及媒界宣傳的環境下,港人習慣看無綫。昔日模擬電視年代的逾30年來,香港有電視機的食肆或商戶、電器店的陳列品電視機,都幾乎全是播放無綫翡翠台(進入數碼電視年代後已有轉變,但仍鮮有播放無綫以外的電視台,食肆或商戶通常播放無綫新聞台;電器店則較少播放電視台,大多播放示範(Demo)影片,內容通常為動物紀錄片、城市或自然風景、演唱會、自家廣告等);報紙的娛樂版及雜誌,報導無綫情況遠多於報導亞視。生活環境及常見例子下,港人是完全沒有「慣性的消費模式」的可能性不大[4]

羊群效應

此情況有部份來自觀眾功用,還有追星族羊群心態。消費慣性源自,權威、從眾、經驗、非理性的層次。由明星帶起的宣傳效果[5]、親朋戚友及社會的互相感染[6]、品牌過往的質素(如商品質素、企業責任)[7]、其他非理性行為[8]

質素與收視的關係

慣性收視的認同者表示,慣性收視並非因為無綫的節目質素絕對好於亞視,而是香港大多數觀眾長期習慣只收看無綫,影響本地電視業之收視比例。而亞視收視長期積弱,原因亦並非亞視節目質素比無綫低,而是在於亞視「不享有慣性收視」。 電視節目之收視不是全都由質素主宰,因為還有很多未知因素。免費電視台的服務性質與質素相近,電視台人才不時轉投其他陣營。2009年無綫劇集《絕代商驕》與2000年亞視劇集《世紀之戰》第5集賣傘一幕的商業理論及其表達手法,有很多「雷同之處」。1992年無綫巨作《大時代》的監製韋家輝,為亞視製作「似乎是《大時代》續集的劇集」的《世紀之戰》,主角和《大時代》相同,都是劉青雲鄭少秋張家輝在《最佳男主角》中表示:「在隔籬台(亞視)演得再好也沒人看。」

節目質素無法量化,「質素」之定義亦無法確定,質素與收視的關係更難以說清。例如無綫電視的三個新聞節目,在香港電台主辦的「2005電視欣賞指數調查」中,「欣賞指數」分別是全港三甲,但該三個節目收視率並非收視率排名的前列。故所謂「有質素」的節目亦不一定是觀眾所喜歡收看的節目[9]

取悅觀眾群能力

無綫劇集,多年來被戲稱為「膠劇」,意指不論劇集的題材為何物,劇情總是千篇一律、熟口熟面新瓶舊酒:抄橋、植入式廣告、永遠都是三四角關係、男女主角初期結怨、後來共經患難後解怨,繼而互生情愫、結局時成為情侶或夫妻,看頭幾集已經可以猜到結局,中段少看幾集也不會錯過劇情。無綫劇集每日播一集,像工廠般流水作業式生產﹐只能滿足節目質素沒有要求,只求電視有些映像來解悶的觀眾。在香港,電視以家庭為單位,一般家庭只有一個電視,電視觀眾一般為家庭主婦,俗稱「師奶」。家庭主婦礙於本身條件,太嚴肅的節目不合她們口味,她們喜愛追看劇集,愛看故事。簡單的三四角戀,正正捉拿到家庭主婦們的八卦心理。在千篇一律的劇情之外,添上一件華麗的律師醫生消防員的外衣,讓外間以為是不同的劇集。經過時日的洗禮,這種掛羊頭賣狗肉式的創作令師奶們還是樂此不疲,因為她們愛的是狗肉,不是羊頭。這形成了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的局面。

此外,無綫旗下藝員們亦得到廣大觀眾尤其家庭主婦認識,俗稱「入屋」。例如無綫藝員沈殿霞女士普遍稱為「肥姐」或者「肥肥」,當2008年年初肥姐入院,香港各大報章雜誌瘋狂報告,此舉加強電視藝員的親和力和家庭主婦們的八卦心理。這種親和力就成了慣性收視的關鍵:即使一個電視台劇集質素差劣,無綫有熟悉的面孔,亞視卻沒有,故此家庭主婦為主的觀眾群傾向無綫,與無綫的製作質素和水平沒有關係。

無綫電視曾在其官方網站中寫道:「而本台之所以能保持慣性收視,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龐大的資深演員陣容」,老戲骨在片廠隨處可見。這些綠葉可能從未做過主角,但觀眾看了他們多年,每次在劇中看到他們時,都如看到街坊一樣受落。」[10],亦承認該台擁有慣性收視的原因為「龐大的資深演員陣容」。

節目相同,收視懸殊

收看模式不一定以每個節目來選擇,可以整個頻道來選擇,史文鴻引述John Corner稱為「垂直收看」,出現在有限頻道時,而非網絡頻道[11]

麗的前製作人蕭若元,經常對外聲稱,多年前無綫曾因發射站故障,令無綫畫面只有雪花(無訊號畫面)約10分鐘,但期間無綫仍有55%收視率。即逾半觀眾,寧看著無綫畫面的雪花,也堅持不轉看麗的/亞視,所反映現象值得深思[12]

另一普遍現象,在於多台同時播映同一節目時,例如港台節目、煙花匯演新春花車巡遊FIFA世界盃奧運等體育賽事、港督特首施政報告政府財政預算案、特首答問大會、沈殿霞追悼會、突發事件直播等,兩台即使共用同一組訊號及畫面,無綫的收視仍壓倒亞視。即使進入數碼電視年代後,亞視畫質比無綫為佳,且頻道編號如前述轉為「一字亞視」,但無綫的收視率反而更遠地拋離亞視。港台皇牌節目輪流在兩台相類時段播放,仍難逃慣性收視的厄運,例如《頭條新聞》、《議事論事》、《警訊》等,也是在無綫播放時,收視率逾九成,在亞視播放時,收視率卻不足一成;《頭條新聞》於2009年4月10日播出20週年特輯「七百萬零一夜」,前任主持林旭華在模仿《百萬富翁》的問答遊戲節目,回答問題「頭條新聞播出二十年來受過最大的懲罰是甚麼?」,其一答案幽默地是「節目在亞視播出」[13][14]

1993年下半年,無綫播放台灣劇集《包青天》,大受歡迎,取得極高收視。由於《包青天》海外版權合約上出現錯漏,引起播映權風波,1994年初,亞視也同樣購得《包青天》播放,造成迴響極大之「雙包事件」,兩台同一時段播放《包青天》同一集,無綫收視均比亞視高[15]

兩台旗下英語頻道,無綫明珠台亞視國際台,同樣有嚴重慣性收視問題。兩英語頻道也不多自製節目,大部份節目均是購自英語國家的節目及電影,明顯與無綫及亞視的自家節目製作質素無關,然而收視依然懸殊。每年全港100大高收視英語節目,國際台總是一個不入[16],收視經常徘徊0至1點,即使享譽國際的外購劇集和節目如《甜心俏佳人》、《超人前傳》、《異世奇人》、《大衛牙擦騷》、《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戇豆先生》、《阿森一族》等亦如是。亞視曾豪花銀彈大手買入大批頂級荷里活製作電影,並開拓每晚之「雙語930」時段,推出多個系列,例如二戰系列、浪漫系列等,但收視仍無起色,最終被逼放棄。

1994年,无线推出的两部电视剧《恨锁金瓶》及《生死讼》因故事非罕见式所局限而使观众收视惨淡且低迷。1994年下甸,无线推出电视剧《再见亦是老婆》因故事与现实中的“师奶”十分贴地,而使观众追看收视再度爆棚。 1999年,當時亞視高級副總裁徐小明主張買入《還珠格格》第1部[17][18],亞視總顧問沈野與瓊瑤分屬好友,亞視取得播映權[19],《還珠格格》第1、2部均於亞洲電視播放,收視一度打敗無綫電視的电视剧《双面伊人》及《非常保镳》,無綫甚至要緊急召回獎門人曾志偉每晚以獎門人節目來迎擊,而無綫亦在同年9月中以電波少女還擊亞姐。1999年8月9日在無綫電視翡翠台首播,正值香港兩個免費電視台中文頻道收視大戰烽煙四起之時。本劇推出首兩天對撼亞洲電視本港台資訊節目《今日睇真D》取勝,可是翡翠台隨後的節目收視未能拋離對手,便繼8月2日後再一次調動黃金時段節目安排,本劇第3至5集與本港台的《少年英雄方世玉》作正面交鋒,最終慘成炮灰,8月13日第5集平均收視率只有41%,18個收視點,成了當晚最低收視節目;全星期平均亦只能與對手扯平,一同取得54%收視率,23個收視點。

無綫電視不甘其皇牌戲劇類節目受重創,8月16日再三調動黃金時段節目安排,以四線劇集迎戰。本劇從當天起再度與本港台的《今日睇真D》對撼,8月16日第6集平均收視率取回60%,24個收視點;8月19日第9集平均收視率65%,23個收視點。8月下旬,翡翠台的弱勢稍稍舒緩,最終本劇在9月首星期播出結局篇,在还珠格格播毕之后在毫无对手的情况下取得平均收視點32點,最高更达35點。成為自7月2日大結局的《全院滿座》後,收視點取得30點以上的電視劇。

反對論點

任何市場均出現之現象

心理學市場學角度,消費者行為普遍都出現慣性現象,尤其一些需長久建立客戶忠誠度的產品和服務,而且在每個行業、服務、國家、經濟市場都會出現,並非所謂某地區、某服務、某市場獨有的現象,難以定性為個別現象。不同的電視頻道普遍會存有「慣性收視」,關鍵只是實際上的比例之差。

收視戰勝無綫的反駁例子

有人反駁「無綫坐享「慣性收視」的說法對無綫並不公平」,因無綫並非一直獨佔收視,亞洲電視過往有「收視戰勝」無綫的節目的例子。例如1981年麗的電視《I.Q.成熟時》收視高於無綫同時段同屬青春劇的劇集《荳芽夢》,乃麗的首次收視高於無綫同時段節目;《天蠶變》及《大地恩情》逼使無綫腰斬《輪流傳》等同時段劇集;1990年代的《還珠格格》、《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等節目之收視亦高於無綫,而2001年亞洲電視的《百萬富翁》則近30點,收視曾一度遠超無綫同時段節目,無綫同時段劇集《機靈小子》,結局僅8點收視,足以證明觀眾在選擇頻道的取向上的並非一如支持者所提出的慣性收視現象。

歷史

電視業草創,慣性緣起

(1967年 至 1970年代)

1957年,香港首間電視台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啟播,屬收費有線電視,觀眾須在其有線網絡範圍,且繳付非一般市民能負擔的高昂收費才可收看,故當時電視是小眾奢侈娛樂。

1967年末,無綫電視啟播,以大氣電波免費廣播,為香港首間、也是當時唯一的免費無線廣播電視台,觀眾只要有一部電視機及接收天線,便可免費收看無綫,且畫質較麗的為佳(無綫為625掃描線,麗的為400掃描線),迅速吸引大批觀眾,亦使電視娛樂迅速普及,甚至出現購買電視機的潮流。麗的映聲雖然明顯相形見絀,但仍低估無綫這新興競爭對手,麗的高層甚至公然不將對手放在眼內,仍維持400掃描線及高昂收費,結果其觀眾持續流失。1973年末,麗的才轉型為和無綫相同的免費無線廣播營運模式

換言之,即使麗的是香港首間電視台,但是大多數港人初次接觸、兼帶頭使香港電視娛樂普及化的電視台,卻是無綫。而1967年至1973年這長達6年期間,香港只有無綫1間免費電視台,期間麗的觀眾持續過檔無綫。而麗的於1973年末轉型期間,還因當時技術所限,須停播1個月以作過渡,此空白期更進一步把觀眾推向無綫。有一說因以上種種無綫先天優勢,使港人養成只看無綫的慣性,無綫因此取得收視優勢,慣性收視、無綫「一台獨大」由此形成,維持至今。雖然麗的轉型後,提供和無綫相同的免費無線廣播,但大局已定無法扭轉。甚至在1975年,香港第3間免費電視台佳藝電視(簡稱佳視、CTV)啟播,收視也常高於麗的,麗的常居3台之末。

此外,基於前述訊號頻率原因,港人通常約定俗成地把電視機設成「一字無綫、二字麗的/亞視」,同時慣性地先看「第一台」的無綫翡翠台。另有說是因為當時無綫的訊號接收及畫質,較麗的/亞視佳所致。

兩視爭雄,麗的/亞視多次短暫輝煌

(1973年 至 2001年)

此後數十年來,麗的/亞視用盡多種方法,試圖吸引觀眾扭轉慣性。例如1975年麗的首位華人總經理黃錫照大膽破格起用新人,發掘出「麗的三雄」麥當雄李兆熊、屠用雄,製作一連串劇集,例如《大丈夫》、《鱷魚淚》、《十大刺客》、《十大奇案》等衝擊對手;1978年佳視結業停播,麗的吸納佳視一眾台前幕後人材轉投,為麗的發展提供大量新力軍;1980年由節目策劃經理蕭若元發起「千帆並舉」計劃加強製作。1979年1982年間,麗的先後推出劇集《天蠶變》、《大地恩情》、《大俠霍元甲》、《陳真》、《驟雨中的陽光》、《青春三重奏》、《I.Q.成熟時》等,均大受歡迎,一度突破弱勢收視,部份甚至逼使無綫腰斬同時段節目變陣迎擊。其中《I.Q.成熟時》收視高於無綫同時段同屬青春劇的劇集《荳芽夢》,乃麗的首次收視高於無綫同時段節目;《天蠶變》及《大地恩情》逼使無綫腰斬《輪流傳》等同時段劇集,至今仍被視為香港電視史之經典。

1982年,商人邱德根收購麗的,改稱亞洲電視。邱德根主政時,推出過一系列經典歷史劇集,如《秦始皇》、《武則天》、《成吉思汗》、《滿清十三皇朝》等。同時使亞視轉蝕為盈,是亞視少見的盈餘時期。

1988年1990年代前期,亞視由商人林百欣及資深電視人周梁淑怡主政,從無綫高薪挖角一眾台前幕後人材,例如沈殿霞曾志偉盧海鵬等。此後至2000年代前期,若干亞視自製或外購的劇集及節目,例如1990年劇集《還看今朝》、1992年劇集《點解阿sir係隻鬼》、1993年劇集《銀狐》、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1994年劇集《戲王之王》、雜誌式資訊節目《今日睇真D》、1995年大陸劇集《三國演義》、日本動畫蠟筆小新》及《男兒當入樽》、創辦《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1996年劇集《再見艷陽天》、1997年劇集《肥貓正傳》、1998年2004年間先後共6輯紀錄節目《尋找他鄉的故事》、1998年劇集《我和殭屍有個約會》、1999年劇集《縱橫四海》、大陸及台灣合拍劇集《還珠格格》、2000年劇集《我和殭屍有個約會II》、2001年英國遊戲節目《百萬富翁香港版等,均廣獲讚譽大受歡迎,取得不俗收視,部份甚至一度成為全城熱話,收視壓倒無綫同時段節目,逼使無綫變陣迎擊。

雖然由「麗的三雄」、「千帆並舉」年代,到《今日睇真D》至《百萬富翁》,都曾使麗的/亞視多次輝煌一時,但都只是曇花一現,有關節目播放了一段時期或完結後,皆無以為繼,之前的高收視皆隨之而去,麗的/亞視又再回復積弱。有人將此現象歸咎於「慣性收視」,而不是麗的/亞視的失誤。

亞視「染紅」,觀眾流失

(2002年 至 2009年)

1998年起,亞視先後由多名中國大陸商人或/及親中共人士主政,如劉長樂、封小平、陳永棋吳征等,從此逐漸「染紅」,觀眾逐漸流失。2001年及之前,情況尚不至明顯,期間還推出了前述如《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系列、《縱橫四海》、《還珠格格》、《百萬富翁》等成為一時熱話,贏得讚譽、收視的劇集及節目。

2002年起,亞視數度易主,期間「染紅」及觀眾流失漸見明顯,劇集製作逐漸減少,後來幾乎停製;節目路線漸趨中國大陸化,偏離港人口味; 新聞及時事節目的政治立場,由中立轉為明顯親中共偏頗;甚至連廣告時段,也變得滿是中國大陸商品和中資企業廣告,此等廣告的宣傳手法往往枯燥乏味,或令人啼笑皆非,所宣傳的商品亦未必在香港市面有售。種種偏離港人口味及香港市場的取向,使亞視本來已是長期積弱的口碑及收視,均每況愈下雪上加霜,從此走向不歸末路。

2001年末播畢首輯《百萬富翁》後,亞視已幾乎再沒有節目(不論自製或外購)能取得高收視及讚譽(更遑論逼使無綫變陣迎擊),即使後來於2002年至2005年,推出第2至4輯《百萬富翁》,2004年推出劇集《我和殭屍有個約會III之永恆國度》,聲勢也不大如前,坊間反應及收視也甚為冷淡。即使外購節目,如街知巷聞的大熱日本動畫《頭文字D》、《海賊王》、《遊戲王》、復播《蠟筆小新》等亦如是。英語頻道情況也相若,2005年起,每年全港100大高收視英語節目,均全數由明珠台囊括,國際台一個不入[16]

約2000年代中期起,亞視網站的自我介紹,亦由「香港第二大的電視台」,改為「香港第二大的免費電視台」,暗示並承認已有收費電視台超越亞視。

2007年末,香港開始數碼電視廣播,數碼電視各頻道均有指定編號,亞視選擇了「1」字為首的編號,其中本港台編號更是「11」,籍此把約定俗成逾30年的「二字亞視」改變成「一字亞視」,希望從而翻身,但仍不得要領。

亞視持續每況愈下,亦使慣性收視、無綫「一台獨大」現象更為明顯。

亞視末路

(2010年 至 2016年4月)

2010年,亞視發生股權風波,中國大陸商人王征成為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任命堂弟盛品儒出任亞視執行董事,他倆可謂是推亞視向滅亡的靈魂人物。

同年11月28日晚上,無綫播放劇集《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大結局,收視平均44點,最高47點,即約300萬觀眾[20],亞視同時段宗教節目《恩雨之聲》罕有地收視0點(少於半點不作計算)。

之後的2010年代,本已每況愈下多時的亞視,在王、盛兩人主政下,情況更急劇極端惡化至極點,醜聞風暴、荒誕事件頻傳[21][22]。最著名的,是2011年誤報江澤民死訊2012年ATV焦點批評學民思潮爭議、及同年全程直播王、盛兩人及一眾亞視藝職員組成的「亞洲會」,在政府總部前舉行示威集會,以極其自大的謬論歪理,配以滑稽非常的「騎馬舞」,反對增發免費電視台牌照[23][24]。「染紅」更嚴重,新聞及時事節目政治立場的親中共態度,更變本加厲,甚至比傳統親中共報章更偏激(例如對泛民主派的稱呼,傳統親中共報章稱之為「反對派」,尚算溫和;亞視則稱之為「破壞派」,火藥味甚濃[25])。節目路線進一步偏離港人口味,又長期停製劇集,旗下藝員紛紛鳥獸散過檔王維基港視電訊盈科Now TV、或無綫等,亦因此陷入節目不足的惡性循環,唯有不斷重播舊劇集及節目填塞時間,連夜晚黃金時段亦然,卻辯稱是「重溫」而非「重播」[26][27][28]

種種惡劣情況下,亞視收視0點已非罕有[29],但卻經常自稱佔4成收視,與無綫「收視四六開」[30][31][32]。此時情況甚至已惡劣至,完全沒有商戶願意在亞視投放廣告,連之前的中國大陸商品廣告亦煙消雲散,使亞視的廣告時段,全為亞視自我節目宣傳及政府宣傳片,出現商營電視台沒有商業廣告的奇怪現象。2014年起,更多次出現欠薪、財困問題。

至此,亞視已是無可救藥名存實亡的風中殘燭,輿論甚至認為亞視是香港之恥辱,應盡速結業停播。同時使慣性收視、無綫「一台獨大」問題惡化至極點,香港變相只有無綫1間免費電視台。

2015年4月1日,香港政府通訊事務管理局宣佈,亞視免費電視牌照不予續期,雖然當時亞視的牌照於2015年11月30日屆滿,但因按照廣播條例給予12個月的通知期,故亞視可維持免費電視廣播至2016年4月1日,成為香港電視史上,首次有電視台因政府不予續牌而停播。

新台加入,慣性依然

(2016年4月 至 今)

2016年4月2日,亞視結束免費電視廣播(2018年1月經股權重組後,轉型為OTT網絡電視亞洲電視數碼媒體,提供舊節目重溫),3間新免費電視台先後啟播,分別是電訊盈科旗下香港電視娛樂 (港娛,一般以ViuTV稱之,於2016年啟播)、公共廣播港台電視(於2012年啟播數碼電視訊號,2016年啟播模擬電視訊號)、及香港有線電視旗下奇妙電視(一般以香港開電視稱之,於2017年啟播),使香港免費電視台數目,由接近40年來的兩間,增至4間,粵語頻道更多達8個,為香港電視史上最多,比1970年代無綫、麗的、佳視3台鼎立年代更多,但慣性收視問題依然,無綫翡翠台的收視,依然一面倒地壓倒其他免費電視頻道。

ViuTV啟播初期,其製作的真人show節目如《同2047特首上學去》、《跟住矛盾去旅行》、《G1格鬥會》等一度引起坊間討論,但首播時收視卻遠遠不及無綫。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的香港區的免費電視播映權,由ViuTV獨家取得,並直播其中19場賽事,為無綫首次沒有播放任何世界盃足球賽。開賽後,每逢ViuTV有直播的時段,收視皆拋離無綫。其中在決賽,ViuTV更取得自啟播以來的最高收視,平均收視24.4點,最高達26.6點,同時段無綫翡翠台收視僅2點。然而,當ViuTV沒有直播世界盃賽事時,收視優勢皆隨之而去,尤其在2018年世界盃賽事完結後,足以反映慣性收視。

2018年,ViuTV推出全新實況節目《全民造星》,類似無綫電視的《超級巨聲》及亞洲電視的《亞洲星光大道》,以發堀新一代歌手及藝人為主。結果成功造就新一代偶像派歌手及組合、如姜濤MIRROR等。由於反應不俗,ViuTV於接下兩年接連開拍第二輯及第三輯。而第三輯更掀起全城熱話,幾乎在報章、網上討論區等均熱烈討論。及後無綫有感受壓,急忙以《衝上雲霄大選》應戰《全民造星III決賽》。決賽前,《衝》無論在網上,或是在民間、報章的討論程度遠遠不及《全民》。然而,短短數星期準備才推出的《衝上雲霄大選》,卻輕易取得15點的收視;反而賽前話題不斷的《全民造星III決賽》,雖然成為ViuTV在2020年的收視冠軍,但只有6點,並不及《衝》的一半,反映「慣性收視」情況仍然嚴重。不過,由於對比過往無綫電視在同時段的收視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亦不及ViuTV所錄得的收視。故此,有評論認為ViuTV成功吸納了一批新的觀眾,而且在輿論上取得的成功,可說是「小勝一場」,對無綫電視是一大警號。

至於港台電視及奇妙電視,坊間及傳媒更是極少討論和報導,收視長期不足1點,與亞視晚期幾乎沒有分別。而且其覆蓋範圍仍有待完善,部份地區能收看無綫及港娛,但未能收看港台電視及奇妙電視。

香港電視產業衰退

(2017年3月 至 今)

2017年,作為香港本地電視業龍頭的無綫公佈業績,直言是「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經營環境」。坐擁慣性收視,在「一台獨大」的情況下,無綫在香港長久以來欠缺具威脅的競爭對手,令他們在電視廣告市場擁有近乎壟斷地位,而廣告收入來源取決於經濟大氣候,並非節目製作質素。香港經濟增長疲弱,多個行業縮減廣告經費,加上廣告客戶,尤其大品牌早已在市場企穩陣腳,並轉投廣告開支至網絡媒介,電視廣告開支可說步入樽頸位置,有關開支進一步縮減,創1999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挾「慣性收視」優勢的無綫,管理層要維持利潤率,首要工作並非如何提升影視內容質素或增開收入來源,相反以節流,即嚴格控制節目的製作成本,此舉扼殺創作空間,長遠影響整個香港影視產業發展。 [33]

無綫「染紅」仍然慣性收視

(2000年代末 至 今)

2000年代末,無綫亦逐漸「染紅」,政治立場漸轉親中共偏頗,網民開始用「CCTVB」來稱之,揶揄無綫(TVB)是中共最大喉舌中央電視台(CCTV)一部份,又把無綫新聞口號「無綫新聞,事事關心」揶揄為「無綫新聞,是是旦旦」(馬馬虎虎)。2014年雨傘革命及2016年旺角衝突,無綫的新聞報導已被多番質疑「染紅」偏頗。2016年,黎瑞剛等中資股東入股無綫。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無綫政治立場「染紅」偏頗情況更甚,導致無綫盈利廣告減少[34][35],部分「黃絲」觀眾選擇別的免費電視台,令無綫收視一度跌約17%。後因新冠肺炎疫情,大量市民不外出,令無綫收視大升35%,其他電視台也有不少增幅,但只有ViuTV升幅升越無綫。ViuTV升43%,香港開電視升28%,港台電視31升24%[36][37][38]。2020年3月,港台電視節目停止在無綫播放[39]。有部分「黃絲」質疑無綫官方公布收視數據的真實性。

網絡年代的影響

步入網絡年代,影片分享網站串流媒體網站及OTT平台愈趨普及,令年輕人多了娛樂之選擇,家中電視機始終仍然是眾多家庭觀眾最主要的資訊接收渠道及娛樂首選,但免費電視收視人數已經有所減少[40]。香港電視廣播業面對網絡競爭對手及行業生態轉變,正積極轉型並加大投資互聯網。隨着互聯網發達,加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普及,市民大眾接收訊息和觀看娛樂節目的方式已大大改變。這標誌着對於網絡新一代,慣性收視之影響會逐漸淡化。

參考資料

  1. .
  2. .
  3. 亞視硬膠生日歌 一哥啟泰藐晒
  4. 畢明:〈慣性收視之毒
  5. [陈百祥称台庆收视跌会跪回家 成炮轟箭靶 http://ent.sina.com.cn/v/h/2013-11-20/17064046457.shtml]
  6. 「萬千熄機賀台慶」 電視迷誓要終止慣性收視 尋800收視調查戶
  7. [無綫捐310萬做善事 . [201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8. 觀眾不想見阿嬌出現螢幕 4宗投訴《精武家庭》
  9. 「2005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
  10. 法證先鋒II - 必睇場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vb.com
  11. 史文鴻. (PDF). 電視節目欣賞指數 : 香港經驗. 2001.
  12. 口述:蕭若元,筆錄:朱倬誼. . 蘋果日報. 2007-06-07.
  13. .
  14. YouTube上的頭條新聞最大懲罰
  15. .
  16. 明珠台八連冠 獨佔百大節目 二零一二收視高企 二零一三再創佳績,2013年1月11日 無綫電視網站
  17. . 新浪网. 1999年8月11日 (中文(中国大陆)‎).
  18. 玲珑 (新浪网编辑) (编). . 羊城晚报. 1999年9月16日 [2019年11月8日] (中文(中国大陆)‎).
  19. . 2000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6).
  20. . 蘋果日報. 2010-11-30.,
  21. 亞視十膠 經典重溫,2013年12月5日 香港《蘋果日報》。
  22. 亞視出醜大全
  23. 唱歌甩嘴、騎馬舞走樣、金句無厘頭 亞視自家騷極盡騎呢,2012年11月12日 香港《蘋果日報》。
  24. 直播爛騷阻發牌 亞視涉違例,2012年11月12日 香港《蘋果日報》。
  25. 無恥ATV抹黑 學民思潮,2012年9月3日亞洲電視節目"ATV焦點"。
  26. 例如,在2013年農曆除夕,重播1989年賀歲煙花匯演,及在2015年除夕,重播2011年的除夕倒數迎接2012年節目—《ATV亞洲星光大道4跳舞吧!除夕型聚星光夜》。
  27. 亞視瘋狂重播節目捱轟,2011年8月11日 香港《蘋果日報》。
  28. 亞視死撐無限重播係重溫,2013年12月5日 香港《蘋果日報》。
  29. 亞視收視大突破﹕四個零﹗,2012年11月26日 香港《蘋果日報》。
  30. 稱收視已呈「四六開」 過度競爭會台灣化 亞視騎呢原因阻發新牌,2012年11月11日 香港《蘋果日報》。
  31. 「四六開」與「零收視」,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32. 亞視登廣告 死撐收視四六開,2013年3月7日 香港《蘋果日報》
  33. 香港電視之死-慣性收入拖累-tvb-陰乾-之路
  34. . 眾新聞. [2020-04-09] (中文).
  35. . 明報. [2020-04-09].
  36. 黃梓恒. . 香港01. 2020-04-07 [2020-04-09] (中文(香港)‎).
  37. 游大東. . 香港01. 2020-03-12 [2020-04-09] (中文(香港)‎).
  38. LINE, 娛樂 on. . LINE TODAY. [2020-04-09].
  39. . 眾新聞. [2020-04-09] (中文).
  40. . 明報財經. 2018-02-14.

參見

外部鏈結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慣性收視

註:以下並非「慣性收視」的研究,但使用了「慣性收視」一詞,並沒有對「慣性收視」一詞作出任何證明和分析。

註:以下並非「慣性收視」的研究,使用了「頻道忠誠行為」,並沒有對「慣性收視」一詞作出任何證明和分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