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又叫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社會政治運動,是一種改變政治體制的一種行為。在民主國家,政治運動多由民眾或社会团体發起,以示威遊行、靜坐等方式,迫令執政當局屈服,以達到社會變革;在極權主義國家與共产主义国家,則多由執政當局發動,內容與執政者的意識形態相關。政治運動多有其發起口號,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
亚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大陆在1949年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其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便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抗日战争時期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2000年代
- 重慶「唱紅打黑」運動: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以霹靂手段剷除不法份子的同時,並在重慶市內大肆宣傳紅色歌曲。
-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工作: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起的反腐敗政治運動。
香港
韩国
台灣
- 中壢事件
- 美麗島事件:1979年(民國68年)於高雄爆發,黨外人士為了爭取更高度的政治參與權而勇於對抗體制,走上街頭對抗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府;最後也促使台灣政府解嚴,並開放黨禁報禁。
- 野百合運動:當時台灣學生對國民大會裡的「老賊(泛指國府遷台以來的大陸各省代表)」與「萬年國會」發出怒吼,最後導致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下台。
- 反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獨立台灣會案促成修訂。
- 紅衫軍倒扁活動:由於陳水扁家庭密帳案與高捷案爆發,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與范可欽等人率眾上凱道抗議扁政府,但最後不了了之。
- 牽手護台灣: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時,泛綠為推動公民投票而舉行的政治宣傳活動。
- 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為了反對中國對台實施以武力威脅統一為前提的《反分裂國家法》,扁政府與泛綠政黨發動的示威活動。
- 去蔣化、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國化):陳水扁扁政府表示為了確立「台灣主體性」並「淨化」蔣介石時代的「黨國專制遺毒」,以實踐「轉型正義」與「政治正確」,一度將台灣各地跟蔣介石和中華文化相關的建物、教科書和政府機關改名;後來在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宣告中止。
- 嗆馬保台大遊行:2009年泛綠人士為了抵制馬政府與對岸簽署的ECFA,懷疑ECFA是加速統一的陷阱,泛綠人士集結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工作者杯葛ECFA。
- 2012年519嗆馬踹共大遊行
- 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 反媒體壟斷運動
- 太陽花學運
泰國
- 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
- 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
- 2008年-2009年泰國政治危機
- 2010年泰國反政府示威
- 2020年泰国示威
欧洲
前苏联
美洲
非洲
非洲南部
參考
- 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外部連結
- 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理論:框架與反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6)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