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爭列表

本條目為日本自古以來對外或內部的戰事列表。表中左方一切戰事名稱以日方說法為準,右方時間則為戰事進行時間(內戰)或日方參戰時間(對外戰爭),每一合戰名詞下方為該戰役簡介。

繩紋時代(西元前16000-5000)

  • 高砂貝塚集團間戰鬥 (西元前?) 出土受損嚴重的遺骨。

彌生時代(西元前1000-300)

  • 青谷上寺地遺跡的大量虐殺(西元前4世紀-2世紀)
  • 鶴見川流域的激烈戰亂(西元前4世紀-1世紀)
  • 倭國大亂(西元前2世紀後期)
  • 邪馬台國狗奴國的戰爭(西元前2世紀後期)

古墳時代(250-538)

  • 高句麗与倭的战争(4-5世紀)
  • 磐井之亂(527年-528年)
  • 武藏國造之亂(534年)

飛鳥時代(538-710)

中日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衝突。為協助盟友百濟抵抗唐朝新羅聯軍,天智天皇派兵往赴朝鮮半島作戰。但不幸戰敗,被迫撤軍。戰後百濟滅亡,新羅統一朝鮮全境,日本開始派遣使者赴唐交流學習。

奈良時代(710—794)

  • 隼人叛亂(720年-721年)
  • 藤原廣嗣之亂(740年)
  • 道鏡之亂
  • 藤原仲麻呂之亂(764年)
  • 寶龜之亂(780年)
  • 巢伏之戰(789年)

平安時代(794—1190)

鎌倉時代(1190—1333)

中日史上第二次大規模軍事衝突。

南北朝時代(1333-1392)

  • 中先代之亂(1335年)
  • 延元之亂(1335年-1336年)
    • 矢作川之戰(1335年)
    • 手越河原之戰(1335年)
    • 箱根竹之下之戰(1335年)
    • 千田莊之戰(1335年)
    • 豐島河原合戰(1336年)
    • 多多良濱之戰(1336年)
    • 湊川之戰(1336年)
  • 金崎之戰 (南北朝時代)(1337年)
  • 青野原之戰(1338年)
  • 石津之戰(1338年)
  • 藤島之戰(1338年)
  • 常陸合戰 (南北朝時代)(1338年-1343年)
  • 四條畷之戰(1348年)
  • 觀應之擾亂(1350年-1352年)
    • 光明寺合戰(1351年)
    • 打出濱之戰(1351年)
    • 薩埵峠之戰(1351年)
    • 八幡之戰(1352年)
    • 武蔵野合戰(1352年)
      • 小手指原之戰(1352年)
      • 笛吹峠之戰(1352年)
  • 神南之戰(1355年)
  • 筑後川之戰(1359年)
  • 武藏平一揆之亂(1368年)

室町時代(1336-1573)

  • 明德之亂(1391年)
  • 應永之亂(1399年)
  • 大塔合戰(1400年)
  • 飛驒之亂(1411年)
  • 上杉禪秀之亂(1416年)
  • 上總本一揆(1418年)
  • 應永外寇(1419年)
  • 大和永享之亂(1429年)
  • 永享之亂(1437年)
  • 結城合戰(1440年)
  • 嘉吉之亂(1441年)
  • 享德之亂(1454年-1482年)
  • 第一次筒井城之戰(1455年)
  • 享德之亂(1455年)
  • コシャマイン之戰(1457年)
  • 長祿合戰(1458年-1459年)
  • 第二次筒井城之戰(1466年)
  • 應仁之亂(1467年-1477年)
发生于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时的一次内乱,由将军之位的继承纷争引起。参战的双方是以细川胜元为首的东军与以山名宗全为首的西军,战火遍及日本大部分国土。此一动乱后,幕府和守护的力量减弱,日本进入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
  • 長尾景春之亂(1476年-1480年)
    • 江古田、沼袋原之戰(1477年)
  • 第三次筒井城之戰(1477年)
  • 境根原合戰(1478年)
  • 第一次毛利次郎之亂(1479年-1480年)
  • 河内十七箇所之戰(1483年)
  • 山城國一揆(1485年)
  • 長享之亂(1487年-1505年)

戰國時代(1467-1568)

  • 山入一揆(1407年-1504年)
  • 加賀一向一揆(1473年-1580年)
  • 第四次筒井城之戰(1483年)
  • 山城國一揆(1485年-1493年)
  • 長享・延德之亂(1487年-1491年)
  • 第二次毛利次郎之亂(1487年-1489年)
  • 敦賀城之戰(1503年)
  • 第一次淀古城之戰(1504年)
  • 立河原之戰(1504年)
  • 九頭龍川之戰(1506年)
  • 坊峰合戰(1508年)
  • 如意嶽之戰(1509年)
  • 三浦之亂 (1510年)
  • 深井之戰(1511年)
  • 蘆屋河原之戰(1511年)
  • 船岡山之戰(1511年)
  • 第五次筒井城之戰(1516年)
  • 有田中井手之戰(1517年)
  • 越水城之戰(1519年-1520年)
  • 行人台之戰(1521年)
  • 寧波之亂(1523年)
  • 鏡山城之戰(1523年)
  • 高輪原之戰(1524年)
  • 筑前一揆(1525年)
  • 六浦攻撃(1526年)
  • 桂川原之戰(1527年)
  • 田手畷之戰(1530年)
  • 依藤城之戰(1530年)
  • 享祿錯亂(1531年)
  • 中嶋之戰(1531年)
  • 大物崩(1531年)
  • 飯盛城之戰(1532年)
  • 山科本願寺之戰(1532年)
  • 稻村之變(1533年)
  • 天文内亂(1533年)
  • 花倉之亂(1536年)
  • 天文法華之亂(1536年)
  • 第一次河東之亂(1536年)
  • 第一次國府台合戰(1538年)
  • 第一次枝吉城之戰(1539年)
  • 安城合戰(1540年-1549年)
  • 吉田郡山城之戰(1540年-1541年)
  • 一庫城之戰(1541年)
  • 第一次月山富田城之戰(1542年-1543年)
  • 天文之亂(1542年-1548年)
  • 太平寺之戰(1542年)
  • 第一次小豆坂之戰(1542年)
  • 第二次河東之亂(1545年)
  • 河越城之戰(1546年)
  • 橋津川之戰(1546年)
  • 小田井原之戰(1547年)
  • 舍利寺之戰(1547年)
  • 第二次小豆坂之戰(1548年)
  • 上田原之戰(1548年)
  • 江口之戰(1549年)
  • 砥石城之戰(1550年)
  • 第一次川中島之戰(1553年)
  • 黒井城接收戰(1554年)
  • 折敷畑之戰(1554年)
  • 村木砦之戰(1554年)
  • 第二次枝吉城之戰(1554年-1555年)
  • 第二次川中島之戰(1555年)
  • 嚴島之戰(1555年)
毛利氏稱霸中國地方的關鍵戰役。由於盟友大內氏內鬨,毛利元就與叛變成功的陶晴賢決裂,並於安藝外海的嚴島展開決戰。因為事前萬全的準備,毛利軍掌握海軍和地形上的優勢,在暴風雨中大敗大內軍,迫使陶晴賢自殺而亡。戰後不久大內氏滅亡,毛利氏取得中國地方主導地位。
織田信長崛起的關鍵戰役。東海地方的霸主今川義元為解決與織田氏的爭端,率領大軍直撲那古野城。正當今川大軍前線逐漸取得重大成果時,織田信長率領主力突襲今川本陣。由於今川軍鬆懈,今川本陣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今川義元被殺死,今川軍被迫撤退。此戰之後今川氏一蹶不振而終趨滅亡,織田氏與德川氏則得到進一步發展。
長宗我部國親本山茂辰之間的戰鬥。此戰為長宗我部元親的初陣,原本被家臣暗地嘲笑是「姬若子」的男人,在此戰中的奮戰表現讓家臣們在此戰後改稱他為「鬼若子」。此戰2日前正是桶狹間之戰的發生時間。
  • 野良田之戰(1560年)
  • 小田原城之戰(1560年)
  • 第四次川中島之戰(1561年)
  • 將軍地藏山之戰(1561年)
  • 久米田之戰(1562年)
  • 教興寺之戰(1562年)
  • 第二次月山富田城之戰(1562年-1565年)
  • 辛垣合戰(1563年)
  • 湯所口之戰(1563年)
  • 三河一向一揆(1563年)
  • 第二次國府台之戰(1564年)
  • 第五次川中島之戰 (1564年)
  • 第六次筒井城之戰(1565年)
  • 第七次筒井城之戰(1565年)
  • 中濃攻略戰(1565年-1566年)
  • 堂洞合戰(1565年)
  • 關、加治田合戰(1565年)
  • 瀧山城之戰(1566年)
  • 休松之戰(1567年)
  • 東大寺大佛殿之戰(1567年)
  • 三船山合戰(1567年)
  • 毛利氏出兵伊予(1567年-1568年)

安土桃山時代(1568-1603)

  • 觀音寺城之戰(1568年)
  • 勝龍寺城之戰(1568年)
  • 第八次筒井城之戰(1568年)
  • 駿河侵攻(1568年 - 1570年)
  • 大河内城之戰(1569年)
  • 大内輝弘之亂(1569年)
  • 第二次多多良濱之戰(1569年)
  • 青山、土器山之戰(1569年)
  • 八流之戰(1569年)
土佐國長宗我部元親安藝國虎長期累怨,兩家在此戰中分出勝負。
大友宗麟欲討伐勢力逐漸壯大的龍造寺隆信,派遣弟弟大友親貞攻打佐嘉城(佐賀城),親貞卻遭到龍造寺家臣鍋島直茂奇襲而戰死,此戰後龍造寺和大友講和,龍造寺趁勢整頓領地,後成為九州三強之一。
織田‧德川聯軍與淺井‧朝倉聯軍決戰。戰事之初在淺井軍猛攻下織田軍幾乎崩潰,但由於德川軍奮戰不懈,織田‧德川聯軍逐漸取得優勢,在最後反敗為勝,擊敗淺井‧朝倉聯軍。此戰結果穩固了織田信長近畿地方的主導地位,並導致淺井和朝倉兩家步入衰退滅亡的命運。
武田信玄應將軍足利義昭邀請上洛。途中曾要求三河德川家康借道但被拒絕。於是武田軍向德川軍發動攻勢。織田家派出援軍,但是德川軍仍然被擊敗。此役之後信玄病重(一說被流彈所傷),被逼返回居城,在路途上死去。
武田家德川家於三方原之戰後的戰事,亦是武田信玄人生中最後一戰。
織田氏與德川氏組成的大軍馳援長篠城,在充分準備下與武田軍開戰,雙方死傷慘重,但兵力較少的武田軍幾近被毀滅,被迫撤退。此戰之後武田氏日漸衰退。
長宗我部元親一條兼定的戰役,是元親統一土佐國的關鍵一戰。
上杉家織田家之間的戰事,亦是上杉家於上杉謙信當家時期,唯一的一次與織田家戰鬥。
織田軍攻略播磨但馬因幡備前備中淡路等國。
大友氏島津氏為領地問題而爆發決戰。在此戰中,人數劣勢的島津軍利用伏兵大敗大友軍,使其幾乎全滅,此後大友氏一蹶不振。
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的戰役,因織田信長遭光秀背叛在本能寺死亡,秀吉以報仇之名討伐光秀。
長宗我部元親趁著織田家剛發生本能寺之變,進攻阿波國十河存保,藉此擴張領土。
清州會議後,織田家筆頭家老柴田勝家與討伐了織田家叛臣明智光秀的大功臣羽柴秀吉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於是爆發戰鬥。
  • 引田之戰(1583年)
  • 小牧、長久手之戰(1584年)
織田信長次子織田信雄不滿羽柴秀吉獨攬織田家大權,於是與德川家康聯手與羽柴秀吉戰鬥。
龍造寺隆信發動大軍攻打臣服島津氏有馬氏,島津氏則派遣部隊支援。人數稀少的島津‧有馬聯軍利用地形優勢,大敗數倍兵力於自軍的龍造寺大軍,龍造寺隆信與數位大將戰死沙場,龍造寺氏自此一蹶不振,日後被家臣鍋島直茂逐漸取代。此戰亦是島津氏稱霸九州的關鍵戰役。
  • 阿蘇合戰(1584年)
  • 秀吉紀州征伐(1585年)
    • 千石堀城之戰(1585年)
    • 第二次太田城之戰(1585年)
  • 秀吉四國征伐(1585年)
為了統一日本,羽柴秀吉四國長宗我部元親勸降但遭到拒絕,於是發兵攻打剛剛統一四國的元親。由於雙方兵力過於懸殊,豐臣大軍輕易擊潰長宗我部軍,迫其投降。
羽柴秀吉派兵攻打越中佐佐成政
豐臣秀吉命令九州大名停止交戰,但是島津氏置之不理,秀吉因此組成九州討伐軍攻入九州。由於準備不及加上兵力絕對劣勢,島津軍奮力抵抗後仍然慘敗。戰後島津被迫放棄佔領地而退回故領薩摩國,且受降為豐臣氏家臣。
上杉家武將本庄繁長為幫助其次子大寶寺義勝奪回庄內地方而與最上氏交戰。
豐臣氏強力號召下,各地大名組成大軍合力討伐關東地方後北條氏,後北條氏滅亡。此戰後豐臣秀吉接受奧羽各大名投降。
豐臣秀吉政權下在日本國內最後一戰,奧州仕置後部份被除封的東北大名群起反抗豐臣政權,而南部家九戶政實乘機起兵反抗當主南部信直及奧州仕置,後來南部信直向秀吉請求援軍,討滅政實。
中日史上第三次大規模軍事衝突。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動大軍征伐朝鮮,朝鮮向中國明朝求援後,戰事轉為三方作戰。戰爭期間和戰不定,依時間可分成兩次戰役。
日軍第一次入侵朝鮮半島,初期十分順利,直到明朝援軍進入後戰事陷入膠著狀態。最終日軍決定和談。
豐臣秀吉對明朝的態度不滿,日方再度發兵朝鮮。此戰雙方仍陷入膠著,但日軍頹勢已現,逐漸退卻。最後豐臣秀吉去世,日方遣使重開和談,戰事方告結束。
日本歷史中規模最大的內戰。以石田三成為主的西軍在豐臣氏默許下起兵討伐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戰事遍及全國各地,雙方主力於關原展開決戰,東軍大獲全勝,並奠定日後江戶幕府的基礎。
    • 会津征伐(東北地方)
    • 伏見城之戰(山城國)
    • 白石城之戰(陸奥國)
    • 木曾川、合渡川之戰(木曾川、合渡川、美濃國)
    • 石垣原之戰(豊後國)
    • 杭瀨川之戰(1600年)
石田三成家臣島左近為了提振西軍士氣而對東軍陣地發動攻擊,為關原之戰的前哨戰。
德川家康石田三成美濃國關原發生的決戰,僅僅在一天之內就分出勝負。
德川家康之子德川秀忠攻打真田昌幸居城的戰事。由於真田昌幸高明的守城技巧,德川大軍花費多日卻對真田軍毫無辦法。最後德川秀忠離開,但是未能趕上在關原爆發的決戰。
    • 淺井畷之戰(淺井畷、加賀國)
    • 田邊城之戰(丹後國)
    • 長谷堂城之戰(出羽國)
    • 大津城之戰(近江國)
    • 鳥羽城之戰(志摩國)
    • 佐和山城之戰(近江國)
    • 大垣城之戰(美濃國)
    • 松川之戰(陸奥國)
  • 稻津之亂(1602年)

江戶時代(1603-1867)

  • 山代慶長一揆(1608年)
  • 大坂之役(1614-1615年)
    • 大坂冬之陣(1614年)
德川家康方廣寺鐘銘事件豐臣氏宣戰,因無法攻下真田幸村大坂城南方構築的真田丸德川家康動用國崩砲擊大坂的天守閣,雙方暫時停戰。
    • 大坂夏之陣(1615年)
因豐臣家拒絕德川幕府在政治上的要求,德川家康決定再次出兵,最後德川軍勝利,豐臣氏滅亡。
德川幕府初期的大型一揆,觸動到德川家光九州親征,可說是對基督教的戰鬥。
生麥事件英國薩摩藩報仇,派出軍艦炮轟薩摩藩所在地的鹿兒島
長州藩封鎖馬關海峽,阻止外國船隻通過。四國列強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組織聯軍,強行重開海峽,與長州守軍發生激烈衝突。
長州藩為了控制京都政局,向京都進軍。被京都守護職為首的幕府軍擊敗,將長州勢力逐出京都。
  • 長州征伐(1864-1866年)
  • 第一次長州征伐(1864年)
因長州藩在禁門之變中向京都御所開炮,成為朝敵,幕府組織諸藩向長州進軍。長州藩內部分裂成親幕的俗論派及倒幕的正義派,俗論派打敗正義派並控制長州政局後,向幕府投降。
第二次長州征伐(1866年)
長州正義派的高杉晉作起兵叛亂,擊敗俗論派控制下的長州藩政府。幕府為了消滅倒幕的正義派,再次向長州進軍。長州藩最終戰勝幕府,幕府以孝明天皇去世為藉口退兵。

近代(1867年至今)

薩摩藩長州藩為首的討幕派對江戶幕府發動的討伐戰爭,也是近代日本“建國”的統一戰爭。戰事爆發後,因幕府軍向天皇御錦旗開火,使德川慶喜為首的幕府軍成為「朝賊」,德川慶喜與新政府談判後放棄抵抗(江戶開城),幕府勢力急轉直下,之後政府軍又贏得了東北戰爭,幕府最後的殘餘勢力在北方組織政權(蝦夷共和國),但亦在箱館戰爭中遭到擊潰。最後政府軍贏得全面性勝利,成功將“天皇”權威推展至全國每一處土地。
日本近代史上最後一次內戰。以西鄉隆盛為首的薩摩官兵對明治政府宣戰,政府軍則派遣大批部隊圍剿叛軍。開戰之初西鄉軍佔上風,相繼攻佔多處重鎮。但政府大軍進入九州後,在數場激戰中擊潰人少的西鄉軍。最後西鄉隆盛自殺,戰事結束。
中日史上第四次大規模軍事衝突,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首度境外大規模作戰。起因於朝鮮內亂,支持新黨的日本出兵鎮壓亂事,卻與支持舊黨的滿清發生衝突,之後清軍增援,雙方於陸地海上正式開戰。海陸戰役日軍皆大敗清軍,並佔領清軍北洋艦隊主基地威海衛,清軍投降。雙方於和戰之間簽訂《馬關條約》,戰事結束。
是日本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利益而引發的戰爭,自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夜襲旅順港外俄羅斯艦隊(仁川海戰)開始,至1905年5月27日的對馬海峽海戰為止,雙方至9月1日簽署休戰議定書停戰,10月14日締結日俄《朴茨茅斯和約》,結束戰爭,日本獲得勝利,得到了中國東北的控制權力與穩固對朝鮮的統治,而俄羅斯帝國從此衰敗,進而在1905年發生俄國革命。
中日史上第五次大規模軍事衝突。1931年日本關東軍以柳條湖事件為由,發動進攻推翻了中國東北的軍閥,並佔領整個滿州。而中方在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棄守,全員撤退至長城之內。不久,關東軍以復興滿清為條件,說服溥儀回到東北並建立了滿州國。
又稱為第一次上海事變。因在上海租界的日僑受到排日人士的襲擊,日方遂出兵上海,迫使國民政府一度遷都洛陽。此戰中、日雙方各投入大量部隊參戰,導致戰事陷入膠著。最後,雙方簽訂協議,日軍自上海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身居要角,同時出兵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起初進攻勢如破竹,在各地取得重大的成果。但隨後美國參戰,日方逐漸不敵美國強大的國力與軍事力,而自各地節節敗退。最後在美國動用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等因素下,日本宣布投降,由美國為首的聯合國接收管理。依區域的不同,日軍參與的戰事可分成下列三個部分。
中日史上第六次大規模軍事衝突,也是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次。戰事之初日軍連戰告捷,幾乎完全佔領中國東半部國土,迫使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盤據西北的中國共產黨合作抵抗。之後戰事陷入膠著,戰爭後期國民政府在美方支援下重建軍力,逐漸收復部分領土,並馳援緬甸戰事。最後美國動用原子彈,日本宣布投降,中國境內戰事隨之結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