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
朱姓是人口超过千万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今中國排行第14位,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两个王朝,分别是五代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姓氏 | |
朱姓 | |
《百家姓》第17位 | |
2: |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
3: |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4: |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
郡望 | 沛郡 |
起源
朱姓有多個起源,僅以下分類作為列表:
商朝末年的殷商宗室微子的後代
曹挟的後代
元和姓纂記載
明朝賜姓
- 明朝时,朱氏皇帝曾多次赐予其他姓氏的人以国姓,这是由其他姓氏改姓朱氏的重要起源。
來源不明者
- 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的别号,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才,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江苏)。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堂號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里縣縣令朱雲,為人忠直,時帝師張禹執政,朝政紊亂,朱雲向漢成帝求尚方劍欲斬張禹。皇帝盛怒,反而欲斬殺朱雲,要武士將他拉下殿堂斬首,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還講個不完。武士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門檻折斷了。左將軍辛慶忌藉機向皇帝求情,磕頭至流血。最後皇帝感悟,赦免朱雲,並宣旨以殿檻為鑑,不許修繕,紀念朱雲之功。
郡望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朱氏有沛國、丹陽、永城、吳郡、錢塘、義陽、太康、丹徒、河南之九族,顯於漢唐之間。
沛郡:漢高帝時改泗水郡置郡。東漢時改為沛國。在今天安徽省睢溪縣與江蘇省沛縣一帶。最為悠久顯赫一支。[2]
丹陽:秦代的鄣郡,漢武帝更名為丹陽郡。相當於今天安徽省宣城地區。[3]
吳郡:楚漢之際由會郡分置。治所吳縣,在今天江蘇省蘇州市。[3]
永城:東漢時的臨睢縣,晉廢,隋代改置永城縣。在今天河南省東部,鄰接安徽省。[3]
錢塘:秦置錢塘(錢唐)縣。漢至隋唐因之。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3]
義陽:三國魏置。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西晉置義陽國,在今天河南新野縣南。[3]
太康:秦置陽夏縣,隋代改為太康縣。在今天河南省東部。[3]
丹徒:秦置縣。在今天江蘇省西南部、長江南岸。[3]
鳳陽:隋時置郡。[3]
河南: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此支朱氏,主要為北魏時期濁渾氏、可朱渾氏所改的朱氏後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