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球

波兰球英語:),亦称国家球(),是由網友原创而具有惡搞成份的網路迷因,興起於2009年的德語贴图网站Krautchan.net。在波蘭球漫画中,特定国家或地區以國旗形象化身球状(部份國家如德意志帝國以色列等例外)卡通角色,並以蹩脚英语互动。作者以特定國家的傳統形象国际关系地區衝突乃至歷史事件作為題材。波蘭球沒有特定的創作者,而且題材及內容廣泛,但这种独树一帜的漫画风格形容仍統稱為“波兰球”(不管於該漫畫中有没有出现波兰角色)或“国家球”。

用户原创的波兰球

背景

一群波蘭球

波兰球的歷史可追溯到2009年8月。在德语贴图网站Krautchan.net,一個網名Falco的英国人在2009年9月開始用小畫家软件创作早期的波兰球漫畫,起初只為了讽刺一個在网站內使用蹩脚英语的波蘭用户Wojak。但其他人開始以此風格的波兰球卡通另行创作,因而令此風格的漫畫漸漸流行,而漫畫的話題不再局限於恶搞波蘭人波蘭歷史。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透過波蘭球來反映對於國際議題,或特定國家的歷史觀點或見解[1][2][3]

主题

波兰球紧随2010年波兰空军图-154坠机事件之后在網絡漸漸流行,成為網民非形式地對國際話題發表看法的途徑。由於此次坠机事件使時任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遇难,而地點也發生於俄羅斯境內,因而在網絡世界引發了一系列涉及国际关系话题的討論。波兰球呈现了波兰錯綜複雜的历史、外交关系以及刻板印象[2][4],突顯波兰人的民族情结[5]

波兰球漫画的題材不限、包羅萬象,作者所表達的觀點和主張也各有不一,但當中不少都是當代國際議題或過去歷史事件进行恶搞[6],例如一戰二戰欧债危机2014年乌克兰危机[6][7][8]英國脫歐等等。

相比起類似性質的日本漫畫《義呆利》,波蘭球創作方法簡單、涉獵的題材多元,一般普羅大眾都可自由創作。不少畫家經常會拿一些尖銳的話題來惡搞(如種族清洗於二戰時期的瓜分波蘭)。隨著波蘭球興起,波蘭球漫畫的作者來自世界各地,創作的網民會按自身觀點及需要而自由揮發,選擇題材及創作方向。波蘭球漫畫一般會被視為具有惡搞的性質的網路迷因

在現實世界,正式的波蘭國旗是上白下紅的,但在波蘭球內,由於不成文的習俗和規定(據說是因為谷歌地圖曾把波蘭國旗上下翻轉),一般會於漫畫以上紅下白的顏色展示,變成類似於印尼國旗摩納哥國旗。由於變得難以區別,因此在波蘭球系列的漫畫中若有印尼球出現,或者是波蘭球與印尼球同時出現的情況,作者一般會在印尼球上戴上一個斗笠或是宋谷帽,以示區別。至於摩納哥球則會畫得比一般的國家球還要小(因其「國土」特別的小),有時也會加上太陽眼鏡。

不同的國家球們有時會因應本國的一些刻板印象,而時常扮演一些特定職業,例如德國只會不停的工作、梵蒂岡常扮演神職人員、瑞士常扮演金融業者或是充當護士(紅十字會即源自於瑞士)、奧地利充當心理醫生等。

有部分波蘭球作者亦將自己的作品以動畫的形式上載於YouTube等知名影片分享網站,有別於早期多數以平面設計為主。

其他波兰球

波兰球主要涵盖以主權国家及地區为主题的漫画。但按照惯例,依旧称其为波兰球(Polandball)漫画[1],亦可称为国家球(countryball)漫画[3]。事实上,隨著參與創作波蘭球的社群日漸壯大,以及基於漫畫與作者的需要,波蘭球漫畫除了會有主權国家的角色參與其中,其他國家的省份及州份乃至縣市等,若有屬於自己地区的旗幟,也可以有自己的波蘭球,譬如美國德克薩斯州加拿大魁北克英國蘇格蘭法國科西嘉島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香港澳門等。超國家組織、地區合作組織及國際機構如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協會聯合國世界銀行等,也可以按照自身旗幟的設計而於漫画中出現。

波兰球漫画作品《最好的朝鮮可以上太空》(Best Korea Can into Space

個別國家和地區的形象並不以球形展示。典型的例子如新加坡百慕達的形象为三角形(新加坡國土形狀似三角形、百慕達則有以百慕達三角聞名),因此新加坡被称作“Tringapore”(Singapore與triangle的组合)。以色列的漫画形象是超立方体形象展示(借此向犹太物理学致敬)。哈萨克斯坦则是砖块形(Kazakhbrick)[註 1]尼泊爾是國旗獨有的形狀(通常會加上牙齒和生氣的眉毛)。英国球英國殖民地球(如英屬香港球)则戴着黑色礼帽单片眼镜——典型的绅士装扮,香港球戴禮帽與單片眼鏡代表了英屬香港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国則是將德語「帝國」(Reich)和長方形(Rectangle)結合,所以在德意志帝国球愤怒时会被画成长方形(非立方体),稱作Reichtangle[註 2]美國球一般会配上一副太陽眼鏡,以示他的傲氣[9]東亞各國有時候会画成小眼睛或眯眯眼(但有人指这是讽刺东亚,东南亚人的眼睛很小);部分有大量穆斯林歐洲國家,例如瑞典還會戴上塔基亞。同樣的還有土耳其毯帽,或者是寒帶國家如俄羅斯加拿大的禦寒帽等。

中國大陸,由於部分旗幟受法律保護而無法二次創作,經常以旗幟底色進行編輯與創作,如內陸地區波蘭球玩家以大紅球為中國球進行故事創作(如果故事尺度過大則用黃色一號檯球,華人群體使用九號花色球替代)。其次,由於中國大陸除五星紅旗外,各省並沒有鮮明代表的旗幟,所以大部分玩家以漢字來代替旗幟,偶有例外的內地玩家,使用內地各省乃至地方上的電視台台標作為標識進行波蘭球創作,如河北烽火台球、海南椰林球、黑龍江龍字球、湖南芒果球、雲南彩鳳球、山東拇指球、上海番茄球、北京紅白塊等(如果台標實在太長了,那繪製就以哈薩克斯坦磚為模板進行創作)。東亞波蘭球玩家非常討厭歐美地區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所以在東亞玩家手中,所有波蘭球形象一視同仁(如瞇瞇眼的特征一般只會用於女性化的波蘭球上面)。

常用字彙

  • Anschluss:併吞土地,通常為德意志帝國所用
  • Börk:瑞典球的口頭禪,來自《大青蛙劇場》中的瑞典廚師
  • Can(not) into:(不)能,例如Poland cannot into space(波蘭不能上太空)、Turkey cannot into EU(土耳其不能加入歐盟)等
  • Clay:土地
  • Gib:give,給(例如gib clay,意思就是「給我土地」)
  • Hue:巴西球以及其他葡萄牙語國家球的笑聲(如澳門莫三比克),同性質的笑聲詞語還有hon(法國以及法語國家,還有曾為法國殖民地的國家)、xa(俄國或前蘇聯國家)、xi(嘻,中華圈)等
  • Kebab:烤肉串,用以借代穆斯林或者突厥人,通常指土耳其;亦包括非穆斯林的突厥人(加告茲)以及非突厥人的穆斯林(波斯尼亞
  • Kurwa:波蘭語髒話,通常作感嘆詞
  • Plox:please,請
  • Remove:移除,通常具有殺死之意(如remove USA)
  • Stronk:strong,強壯
  • Yuo:you,你

另外,各個國家球有時會以自己的語言稱呼別國,以下列出一些較常出現的:

  • Allemagne:德國的法語名稱
  • Frankreich:法國的德語名稱
  • Niemcy:德國的波蘭語名稱
  • Polen:波蘭的德語名稱,由於讀音跟拼字與「花粉」(Pollen)相似,有時可當作冷笑話消遣

種族球

在某些涉及種族或是比較久遠的時代等一些特殊情形,漫畫的原創者會利用撞球的前八個花球來借代各種種族,如下表:

  • 1號球:代表黃種人或亞洲人
  • 2號球:在某些歷史故事中代指白人印歐人
  • 亦可使用白色的撞球母球單純代指白人
  • 蘇美4號球:代表蘇美人,即史前的阿拉伯人
  • 5號球:澳洲原住民,現多用澳洲原住民旗的球狀形式,仍可以5號球稱之。
  • 6號球:外星人,模樣類似於小灰人或是小綠人,綠色膚色(即撞球本身的顏色)且有著杏仁狀的眼睛
  • 7號球:南島民族,或是古埃及文明的埃及人
  • 8號球:非洲人

由於Reddit的硬性規定,只能出現以下四種種族球,並有著不一樣的定義:

  • 1號球:泛指東亞以及東南亞的民族
  • 6號球:外星人
  • 7號球:泛指各前殖民地的原住民族,以及歐洲與古埃及文明的史前人種
  • 8號球:非洲人,或者單指黑色人種

發帖規則

Reddit規定不能上載符合以下條件的漫畫,否則會被封禁[10][11]

  • 替國家球加上眼珠、四肢、五官、頭髮、鬍子、眼睫或眼眉;
  • 替國家球不同顏色之間加黑框;
  • 用圓形以外的形狀(除了以色列新加坡哈薩克斯坦尼泊爾德意志帝國);
  • 使用圓形工具(必須用手畫);
  • 上白下紅的波蘭球,除非在特定情况下该球形象设定为同性恋
  • 複製自其他波蘭球漫畫,或同幅漫畫中其他的幀;
  • 只有一個幀的漫畫(GIF除外);
  • 使用其他網路迷惑性詞彙,例如le、rage faces、trollfaces、forever alone、DogeShiba
  • 使用Comic Sans、Curlz、Papyrus等字体
  • 使用高級繪圖工具;
  • 非國家球(例如Xboxball、PlayStationball),但不限於地方球、省球、組織球(例如香港加利福尼亞州聯合國等);
  • 使波蘭球上太空

其他規則

  • 除了英語圈的國家球外(例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其他球必須使用蹩腳英語
  • 國家球不會用「球」稱呼其他國家球。

注釋

  1. 由於哈萨克斯坦國旗比其他國家的國旗長,外型很像一塊磚,所以被叫做哈萨克磚,不過,雖然哈薩克被稱作為「磚」,但時常被畫成類似於看板的形狀。
  2. 實際上,德意志帝国跟其他國家球一樣,都是一個球。真正的Rectangle其實是指一戰時期的德意志帝国,以及“第四帝國”。

參見

參考文獻

  1. Orliński, Wojciech. . Gazeta Wyborcza. 5 August 2014 [6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 January 2012) (波兰语).
  2. Kapiszewski, Kuba. . Przegląd. 2010 [26 March 2012] (波兰语).
  3. . Knowyourmeme. [26 March 2012].
  4. Cegielski, Tomek. . Hiro.pl. 12 April 2011 [24 March 2012] (波兰语).
  5. Zapałowski, Radosław. . Cooltura. 15 February 2010 [6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5日) (波兰语).
  6. Fisher, Max. . Vox Media. 25 July 2014 [6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6 August 2014).
  7. . Argumenty i Fakty (伏尔加格勒). 6 August 2014 [8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8日) (俄语).
  8. . Infokam. 7 August 2014 [8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8日) (俄语).
  9. . Lurkmore.to. 26 December 2011 [27 March 2012] (俄语).
  10. http://i.imgur.com/2W1zu2U.png#shelf-tutorial
  11. http://i.imgur.com/hNXghG0.png#shelf-academie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波兰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