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訓讀

傳統意義上,漢文是直排的,訓讀文使用的是舊字舊假名,假名一般以不帶濁點片假名書寫。但此處由於技術限制而無法實現直排,故所有文本均以橫排呈現。為便於閱讀,本文的日語舊字舊假名改作新字新假名,假名採用帶濁點的平假名

本頁面使用旁註標記,若瀏覽器標音會顯示在文字後方,如:衣()。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日語舊字體

漢文訓讀日语:),是日本人依日語文法解讀漢語文言文(日本人稱之為「漢文」)的方法。

在日語中,「」與「」有別:「」指漢文訓讀,「」則是漢字訓讀

概要

訓讀是日本人在閱讀漢文過程中,使用「乎古止點」()在文中添加「」與「」等助字,以「返點」()表示詞語的閱讀順序,以送假名句讀點、片假名等作為閱讀的輔助,從而發展出的訓讀法。乎古止點、返點、送假名振假名等各種訓讀漢文的標點,統称「訓點」()

標點

乎古止點()
在字的周圍加上點等符號,表示該位置的助詞、助動詞,並區分音節以輔助訓讀。始於奈良平安時代,用法依流派不同而相異,據考有逾百種[1]
文字左下角之「レ」「一」「上」等為返回符號。右下角的阿拉伯數字為閱讀順序
返點()
表示短語的閱讀順序,一般書於字的左下,種類如下:
  • 雁點()
單個返點標記,用於兩字之間。先讀雁點後的字,再返回讀雁點前的字。
  • 一二(三)點()
按加一、二、(三)等的順序讀。
  • 上(中)下點()
讀法同一二點。跨越一二點的範圍時使用(詳見下節)。
  • 甲乙丙点()
讀法同一二點。跨越上下點的範圍時使用。因上(中)下點只有三個可用,當跨越一二點的範圍,需指定四個以上的返點的位置時,有時略過上中下點不用,而直接使用甲乙丙點(天干共十個,故最多可用至十個)。
  • 天地人点()
讀法同一二點。跨越甲乙點的範圍時使用。

使用不同級別的返點時,每句中高級的返點必須完全跨越低級的返點(如:下 二 一 上),不能交叉使用(如:下 二 上 一)或並列使用(如:二 一 下 上)。[2]

連字符
連接兩個漢字的一條縱線(),表示被連接的字組成一個詞語,用於防止詞語被訓點打斷。

文字

助字、虛字

助字、虛字辨
漢字視為助字,有讀音視為虛字,無讀音

漢語中所說的文言文助字、虛字,大致等同於日語中所說的「」和「」。儘管「」和「」都指無實意、起結構作用的漢字,但二者的概念有少許差別。下文以「虛字」為日語「」的譯語。

助字都有讀音,而虛字在訓讀中本身無讀音,但虛字的存在可能影響其他字的送假名補讀領域(即該漢字訓讀的送假名的以外的、起結構作用的送假名),使得讀音在送假名中體現出來。

助字在訓讀文(,加了訓點的漢文)中有讀音。而虛字()在訓讀文中沒有讀音,閱讀時應跳過,因此虛字下不會出現返點。在訓讀體()中,虛字一定不以漢字書寫,助字一般不以漢字書寫,不過也有例外。

然而將漢字視為助字還是虛字卻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因年代、訓讀者而異。譬如表示「在」的「」一般視為虛字,但在過去也有視為助字而讀作「」的。

  • 不:助字,表否定,讀作「」或「」(連体形),前方為名詞時,加上補讀後作「」(「」屬於名詞的補讀領域)、「」(「」屬於名詞的補讀領域)等。例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讀作「」;「不利」讀作「」。
  • 而:表承接、遞進、修飾等時為虛字,在前字下補讀送假名「」(此處泛指動詞的て形);表轉折時為虛字,在前字下補讀「」。但也有作為助字讀作「」(音「」,舊作「」;又音「」)等其他情況。值得一提的是,「既而」讀作「」,該詞表示「不久後」,但常被誤解為「」的強調。
  • 矣、焉:句末語氣詞,一般不讀、不寫。
  • 也:句末表判斷時一般讀作「」,可以漢字書寫;作語氣詞、調整音節時一般讀作「」,不以漢字書寫。
  • :表示「在」時一般視為虛字,加點訓讀時本身不讀,而在目的語下標假名「」。但也有作為助字讀作「」的情況。
  • :句末語氣詞,一般讀作「」「」。
  • :「A与B」視情況讀作「」或「」。

再讀文字

有些漢字在漢文訓讀中要分成兩部分來讀,這類漢字稱為「再讀文字」()

常見再讀文字例:

  • 未:讀作「」,如「未之有也」讀作「」。
  • 猶:讀作「」或「」,如「過猶不及」讀作「」。
  • 将、且:讀作「」,如「老將至」讀作「」。
  • 宜:讀作「」,如「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讀作「」。

再讀文字下必有返點,讀法是初次遇到再讀文字時忽略返點而直接讀初讀部分,待由返點引導回該字時讀再讀部分[2]

書字原則

  • 原文(漢文)有的漢字,原則上予以保留(也可適當將一些漢字展開為假名,但此舉被一些專家認為是不尊重原文的做法);原文沒有的漢字,決不能無中生有[2]。如原文為「過猶不及」,則對應的訓讀不能寫作「」(除非原文是「過猶不及」)。
  • 「各」讀作「」、「屡」讀作「」等情況下,訓讀有很多種寫法,可以寫作「」「」等,但不寫作「」「」等,因為後者增加了漢字的數量,違反了不能書寫原文沒有的漢字的原則。
  • 絕大多數的助字、虛字()原則上不以漢字書寫,如「不可……」應寫作「」,不寫作「」。不過有的情況下,使用漢字還是假名因訓讀者不同而異,例如有些訓讀者會把「」展開為「」,而有些訓讀者習慣保留漢字。[2]
  • 為了方便閱讀,可以在必要時插入空格來斷詞(一般用半形空格;全形空格會在文字間產生較大空白,不推薦使用)。[2]

讀法示例

注意:漢文原本是縱排的,此處改用橫排。相應地,原本偏左的返點改為偏下,上下關係改為左右關係。訓讀文的送假名一般為不帶濁點的舊假名,此處尊重歷史習慣,同時為了方便閱讀,改用帶濁點的舊假名。以下用片假名標註漢字音讀、平假名標註漢字訓讀。

  • 被雁点連結的兩字要倒讀:
    原文:魚我所欲也(孟子
    加返點:
    加假名:
    读为:()
  • 雁点僅用於兩字間,故要調轉詞語間順序時不用雁点:
    原文:度江河
    加返點:
    加假名:
    读为:(「度」「渡」)
  • 當有两个及以上连续雁点时,將被雁點連起來的字連續倒读(也可以理解为:从最后一对雁点字开始训读);當雁點下字亦標有其他返點時,先跳過該字直至找到沒有返點的實字(若有;當沒有時則是這套返點中最後一個字),然後再去按照返點標記的順序返回讀其他字,最後讀雁點上的字。如: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加返點:
    加假名:
    讀為:(;)
  • 當有两个及以上不连续雁点时,分別調轉其順序,互不影響,如:
    原文:福善禍淫(尚書·湯誥)
    加返點:
    加假名:
    读为:
  • 返点的综合运用例: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韓非子
    加返點:
    雁點上字和下字皆为返点字。而其他返點之上字為返點字。先讀沒有返點之字,後讀雁點字(先读雁点下字,后读雁点上字),然後依其他返點次序來讀。故例文變為如下閱讀順序:「楚人 盾矛与 鬻者有」。
    加假名:
    讀為:()
    最后翻成现代日语:(楚国有位卖盾与矛的人……

電算處理

Unicode中,3190至319F的編碼用於定義上述的返点、連接字與字的縱線等。但是,「一レ」点、「上レ」点等並未收錄。

  • (U+3190):縱線
  • (U+3191):レ点
  • (U+3192 - U+3195):一二三四点
  • (U+3196 - U+3198):上中下点
  • (U+3199 - U+319C):甲乙丙丁点
  • (U+319D - U+319F):天地人点

漢文訓讀體

漢文訓讀形成的日語文體稱為漢文訓讀體(),是文語體的一種。這種文體相當於漢文的直譯,因貼近漢文脈而有強烈的漢文口調,和口語體差別很大。不過漢文訓讀體後來在明治時代成為了官方文體,稱作「標準文」。漢文訓讀體中夾雜的假名一般以片假名表記[註 1],原因是片假名較方正,和漢字相類[4]。以《教育敕語》為例:

(舊字舊假名,標點係編者所加)
文部省標準漢譯(標點係編者所加)

值得注意的是,江戶時代官方文體為候文,明治時代仍是正式書函文體。由於候文也可使用漢文訓讀體,常有人不識、將兩者混為一談。

二戰後,日本政府頒行《日本國憲法》,新頒布的官方文書一律採口語體以便於民眾了解,候文、漢文訓讀體走入歷史。

復文

將以漢字、假名混書的漢文訓讀體回復為漢文的過程稱為復文。復文時得將假名書寫的實詞改回漢字、適當添加虛字、改換漢文訓讀體中的同音漢字。由於漢文訓讀體未必有「原文」,復文版本會因復文者而異。

前述《教育敕語》標準漢譯與原文的漢字有所出入(如「世濟美」、「義勇奉公」),故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復文。以《大日本維新史》中收錄的《教育敕語》復文版本如下:

《大日本維新史》復文(原文用句讀斷句,今仍其舊)

因此,在清末民初梁啟超等人寫了《和文漢讀法》一書,提倡「和文漢讀法」,即只憑簡易日文文法,按漢文訓讀體的一些漢字以中文文法顛倒讀之、推其大意來解讀日文。不過其使用範圍僅限漢文訓讀體,於日文的其他文體(包括現代日語,即和漢混淆體)幾乎不能使用。周作人曾在1936年發表了題為《和文漢讀法》的隨筆,認為梁啟超的《和文漢讀法》令人們低估了日文的難度,且「……《和文漢讀法》不能說是全錯。不過這不能應用於別種的文體,而那種漢文調的和文近來卻是漸將絕跡了。」

日本以外

韩文在发明谚文之前,对民族语言的记载工具只有汉字。因此韩语对汉字是有训读传统的,只是應用不如日本的漢文訓讀廣泛。例子:

處容
吏讀文吏讀替換為諺文日譯英譯




































In the moonlit capital
Having caroused far into the night.
I return home and in my bed
Behold, four legs.
Two have been mine
Whose Sire the other two
Two had been mine
No, no, they are taken.

以下為出現於《養蠶經驗撮要》(1415年)中的吏讀用例:

  • 漢文:
  • 吏讀文(下劃線部份為吏讀):(漢語直譯:蠶為陽物,因而厭却水氣,喫破桑葉,而不飲水。)
  • 將吏讀部分替換為諺文(現代式拼法):
  • 对训读的汉字也标注:

再以《壬申誓記石》里面的文句为例:

  • 原文:二人並誓記 天前誓 今自三年以後 忠道執持 過失無誓
  • 汉文寫法:記二人並誓 誓於天前 自今三年以後 執持忠道 誓無過失
  • 韓文
  • 朝漢混用文
  • 对训读的汉字也标注:

備註

  1. 亦有少數特例,如太政官版《學制》序文即採漢文訓讀體裁夾雜平假名,後來公文格式統一,《法令全書》版不但修整成片假名,還使用較多漢字表記。[3]

參考資料

  1. 沖森卓也. . . 2011: p141-142 (日语).
  2. . . . ISBN 978-4-625-73400-7 (日语).
  3. .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3) (日语).
  4. . . . 2013. ISBN 9784642080934 (日语).
  5. . . . 1909-12-23 [201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日语).
  6. . . . 1899-12-13 [201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日语).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