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
天干[註 1],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共10个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使用。
天干 | ||||||||||||||||||||||
---|---|---|---|---|---|---|---|---|---|---|---|---|---|---|---|---|---|---|---|---|---|---|
| ||||||||||||||||||||||
地支 | ||||||||||||||||||||||
|
天干的產生
天干最晚在先商已经开始,明显的证据是商族領袖之稱號爲上甲、匸乙、匸丙、匸丁、主壬、主癸。正式将这十个符号命名为天干应该与地支有关: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在商朝开始出现天干与地支配合用以纪日,使用干支纪年要更晚一些。
關於天干何來說法眾多.
-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破殼,植物破土萌芽;
- 乙就是「軋」,指萬物初出地面,呈彎曲狀;
- 丙就是「炳」,指萬物長勢旺盛;
- 丁就是「壯」,指萬物的長勢猶處於青春期,成長壯實;
- 戊就是「茂」,指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是為最頂峰;
- 己就是「起」,指植物開始屈曲其形;
- 庚就是「更」,指植物枯萎衰亡,始入土中,與乙相反;
- 辛就是「新」,指萬物更新;
- 壬就是「姙」,指陽氣正潛地中,萬物被養育;
- 癸就是「揆」,指萬物閉藏於土.
现代研究的结论之一是天干源于原始人类以人体部位计数、排序,下面列出《说文解字》中的释义:
- 一曰人头宐为甲,甲象人头。
- 乙承甲,象人颈。
- 丙承乙,象人肩。
- 丁承丙,象人心。
- 戊承丁,象人肋。
- 己承戊,象人腹。
- 庚承己,象人臍。
- 辛承庚,象人股。
- 壬承辛,象人胫。
- 癸承壬,象人足。
天干與地支
天干用于纪时超出10即会重复,地支用于纪时超出12也会开始重复,用天和地支组合纪时可以减少重复,从而避免混淆。中国古代采用了一种类似拉链的干支组合,一边链齿是循环的天干,一边链齿是循环的地支,最终可以出现两者的最小公倍数即60个组合,所以出現一甲子=60年的說法。
天干是十进制,容易直观地计算;地支是十二进制,在记录时辰和月份方面具有优势;干支组合是六十进制,适合间隔较密(纪日)和不要混淆(纪年)的情形。中国古代灵活地使用天干、地支之干支组合来表达年、月、日、时辰,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生辰八字。
天干與阴阳五行、五方
天干的十个符号按其自身的含义可以与五行的五个符号和五方进行匹配。
- 甲、乙为木、东方
- 丙、丁为火、南方
- 戊、己为土、中央
- 庚、辛为金、西方
- 壬、癸为水、北方
天干也有陰陽之分:
- 甲、丙、戊、庚、壬,屬陽。
- 乙、丁、己、辛、癸,屬陰。
天干 | 陰陽五行 | 年份除以12的余数 | 五方 | 二十四方 | 地支 | 生肖 | |
---|---|---|---|---|---|---|---|
公元前 | 公元后 | ||||||
甲 | 陽木 | 7 | 4 | ~東 | 75°(心宿) | 寅 | 虎 |
乙 | 陰木 | 6 | 5 | ~東 | 105°(氐宿) | 卯 | 兔 |
丙 | 陽火 | 5 | 6 | ~南 | 165°(張宿) | 午 | 马 |
丁 | 陰火 | 4 | 7 | ~南 | 195°(柳宿) | 巳 | 蛇 |
戊 | 陽土 | 3 | 8 | 中 | — | 辰、戌 | 龙、狗 |
己 | 陰土 | 2 | 9 | 中 | — | 丑、未 | 牛、羊 |
庚 | 陽金 | 1 | 0 | ~西 | 255°(畢宿) | 申 | 猴 |
辛 | 陰金 | 0 | 1 | ~西 | 285°(胃宿) | 酉 | 鸡 |
壬 | 陽水 | 9 | 2 | ~北 | 345°(危宿) | 子 | 鼠 |
癸 | 陰水 | 8 | 3 | ~北 | 15°(女宿) | 亥 | 猪 |
組合
天干有五個組合,而這種天干組合之後,會變化成另一種不同的五行,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較應。除了化合之外天干還有互相沖剋,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 天干化合: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 天干相沖:甲庚相沖 乙辛相沖 丙壬相沖 丁癸相沖
- 天干相剋:甲乙木剋戊己土 丙丁火剋庚辛金 戊己土剋壬癸水 庚辛金剋甲乙木 壬癸水剋丙丁火
用途
由於天干具有甲、乙、…、癸的固定順序,所以可作為代號使用,類似於第一、第二、…、第十;用盡天干後,再使用12個地支。因為天干地支只有22個,所以羅馬字母次序最後的「w」、「x」、「y」及「z」沒有天干地支對應;遇到「w」、「x」、「y」及「z」,就分別用「物」、「天」、「地」及「人」。[1]另一方面,天干也能作為名目之用,僅視其代稱,不代表其順序。
- 表示順序尺度,代表先後關係:
- 表示名目尺度,僅作為代稱而不具先後關係
- 在十九世紀中期,中國數學家李善蘭用天干、地支、「物」、「天」、「地」及「人」把羅馬字母翻譯成中文,十天干分别代表「a」至「j」这10个小写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各語言中的天干
天干 | 中古漢語 | 注音符號 | 汉语拼音 | 吳語 | 福州語 | 粤语拼音 | 閩南語 | 日語 | 朝鮮語 | 越南語 | 壯語 | 蒙古語天干 | 滿語天干 | 藏文天干 | ||
---|---|---|---|---|---|---|---|---|---|---|---|---|---|---|---|---|
音讀 | 訓讀 | 意義 | ||||||||||||||
甲 | krap | ㄐㄧㄚˇ | jiǎ | ciaeh43 kaeh43 |
kah | gaap3 | kah | こう(kou) | きのえ(kinoe) | 木之兄 | 갑 (gap) | giáp | gyap | 呼和(青) | ᠨᡳᠣᠸᠠᠩᡤᡳᠶᠠᠨ niowanggiyan | ཤིང་པོ shing pho |
乙 | qit | ㄧˇ | yǐ | ieh43 | eik | jyut6 | it | おつ(otsu) | きのと(kinoto) | 木之弟 | 을 (eul) | ất | iet | 呼和格钦(次青) | ᠨᡳᠣᡥᠣᠨ niohon | ཤིང་མོ shing mo |
丙 | piengx | ㄅㄧㄥˇ | bǐng | ping51 | ping | bing2 | piáⁿ | へい(hei) | ひのえ(hinoe) | 火之兄 | 병 (byeong) | bính | bingj | 乌兰(红) | ᡶᡠᠯᡤᡳᠶᠠᠨ fulgiyan | མེ་ཕོ me pho |
丁 | teng | ㄉㄧㄥ | dīng | ting44 | ting | ding1 | teng | てい(tei) | ひのと(hinoto) | 火之弟 | 정 (jeong) | đinh | ding | 乌拉格钦(次红) | ᡶᡠᠯᠠᡥᡡᠨ fulahvn | མེ་མོ me mo |
戊 | muh | ㄨˋ | wù | vu223 | muo | mou6 | bō͘ | ぼ(bo) | つちのえ(tsuchinoe) | 土之兄 | 무 (mu) | mậu | fouh | 希拉(黄) | ᠰᡠᠸᠠᠶᠠᠨ suwayan | ས་ཕོ sa pho |
己 | kix | ㄐㄧˇ | jǐ | ci51 | ki | gei2 | kí | き(ki) | つちのと(tsuchinoto) | 土之弟 | 기 (gi) | kỷ | geij | 希拉格钦(次黄) | ᠰᠣᡥᠣᠨ sohon | ས་མོ sa mo |
庚 | krang | ㄍㄥ | gēng | kan44 | keing | gang1 | kiⁿ | こう(kou) | かのえ(kanoe) | 金之兄 | 경 (gyeong) | canh | geng | 察干(白) | ᡧᠠᠩᡤᡳᠶᠠᠨ xanggiyan | ལྕགས་ཕོ lcags pho |
辛 | sin | ㄒㄧㄣ | xīn | sin44 | sing | san1 | sin | しん(shin) | かのと(kanoto) | 金之弟 | 신 (sin) | tân | sin | 察嘎格钦(次白) | ᡧᠠᡥᡡᠨ xahvn | ལྕགས་མོ lcags mo |
壬 | njim | ㄖㄣˋ | rén | nyin223 zen223 |
ing | jam4 | jîm | じん(jin) | みずのえ(mizunoe) | 水之兄 | 임 (im) | nhâm | nyaemz | 哈喇(黑) | 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 sahaliyan | ཆུ་པོ chu pho |
癸 | kjyix | ㄍㄨㄟˇ | guǐ | gue51 | kui | gwai3 | kùi | き(ki) | みずのと(mizunoto) | 水之弟 | 계 (gye) | quý | gveiq | 哈喇格钦(次黑) | ᠰᠠᡥᠠᡥᡡᠨ sahahvn | ཆུ་མོ chu mo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