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協天宮

玉里協天宮臺灣花蓮縣玉里鎮廟宇,主祀關聖帝君,亦稱玉里關帝廟,有「花東三大廟宇」之稱[1][2]

玉里協天宮
協天宮門樓
協天宮門樓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981 花蓮縣玉里鎮國武里民生街52巷13號
創建年份  大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
開基者  大清 吳光亮
(籍貫廣東,時任南澳鎮總兵官)
主神 關聖帝君
觀世音菩薩
天上聖母
城隍爺
神農氏
月下老人
例祭 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誕辰)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普渡)
相关人物 吳光亮、吳光忠、客家移民

沿革

清朝自公元1684年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3],對台灣原住民與其居住地多採取「封山禁絕」的治理手段,直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清廷有效統治範圍僅到臺灣西部平原的枋寮為止,東部則僅有宜蘭(噶瑪蘭),枋寮、宜蘭以南稱作「後山」,悉視為「無主地」,清廷並無法規範「無主地」區域原住民之行為與活動。[4][5]:98-100

同治13年(1874)五月,日本帝國琉球國居民漂流至臺灣南部的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被當地原住民殺害為由,日本海軍登陸車城鄉射寮村,攻打車城、枋山獅子鄉一帶的原住民(排灣族為主),企圖攻佔臺灣;清廷得知消息後,調派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六月趕赴臺灣,一方集結兵力,並幾經與日本方面調停,雙方達成協議,日軍撤出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4][6]

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為有效管理後山地區與原住民,一改原本採消極放任、漢番隔絕的後山政策,推行「開山撫番」,派遣兵勇闢建山路衢道,開放漢人進入後山開墾,以期達到「番民漢化」、「鞏固海疆」之效。[7]

光緒元年(1875),時任南澳鎮總兵吳光亮(1834—1898)率飛虎左營的軍隊,自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鎮)開鑿中路山道抵達璞石閣(玉里鎮舊稱)撫番(此處係阿美族布農族[lower-alpha 1][8][5]:103-104,據傳軍隊便是駐紮於今協天宮的所在處,關聖帝君的香火亦是於此時一同請來。[9]根據民間說法,吳光亮在璞石閣時適逢瘟疫流行,為了祈求平安,遂於當地起蓋一座小祠奉祀關聖帝君[9][2],此即協天宮之起源。

後來,客家裔的移民從新埔義民廟新竹縣)分香至玉里協天宮,協天宮右殿因而開始奉祀義民爺之故,周遭客家村落(客城、舊庄、三民與大禹)的居民每逢初一、十五亦會至玉里鎮市區的協天宮參拜,同時也帶入不少客家色彩的祭典。[2]

文物

後山保障匾

「後山保障匾」為牛樟木所製,乃玉里協天宮鎮宮之寶[9],上款:「光緒七年(1881)辛巳孟冬吉立」、下款:「欽加總鎮銜總帶飛虎左營兼理中路招撫墾務福建即補協鎮府提督吳 敬奉」[lower-alpha 2]

由於下款處敬獻者僅題一姓氏「吳」字,世人多以為此「吳」乃指吳光亮;但根據文史工作者考證,光緒七年(1881)吳光亮已出任台灣鎮總兵官一職,官銜明顯與匾額所題不符,故推斷此「吳」係指吳光亮之弟,即飛虎左營總帶吳光忠[9]

修建紀錄

廟宇翻修紀錄參閱注釋附圖之【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

  • 光緒元年(1875),吳光亮初建之際僅為一簡陋的竹籬茅屋。
  • 光緒13年(1887),協天宮首度擴建。
  • 大正八年(1919),募款重修落成。
  • 大正九年(1920),遭逢祝融之災,再度重修。
  • 中華民國40年(1951),花蓮縣大地震,協天宮傾毀,地方仕紳自組重建委員會,翌年重建落成。
  • 中華民國97年(2008),協天宮重建翻新,翌年落成。

圖輯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沿革史碑文
後山保障匾解說牌

注釋

  1. 【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
  2. 【玉里協天宮後山保障匾解說】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玉里協天宮

參考資料

  1. 張, 柏東. . 東方報. 2017-04-07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中文(台灣)‎).
  2.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 客家雲. 2017-02-10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中文(台灣)‎).
  3. 許雪姬.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1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中文(台灣)‎).
  4. 駱, 芬美. . 台北市: 時報. 2014: 67–93. ISBN 9789571358864 (中文(台灣)‎).
  5. 溫, 振華. . 南投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7. ISBN 9789860115611 (中文(台灣)‎).
  6. 許毓良.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0-04-20 [2018-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中文(台灣)‎).
  7. 張素玢.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18-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中文(台灣)‎).
  8. 李, 國祈. .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5: 184–185. ISBN 9570519509 (中文(台灣)‎).
  9. 花蓮縣文化局. . 花蓮縣文化局. 2018-10-12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2)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