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

瓦剌蒙古语西里尔字母衛拉特語:;英語:)是西部蒙古族元朝斡亦剌惕明朝瓦剌Wǎlà/Wǎlā)、清朝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族。其實瓦剌是卫拉的漢語俗稱 ,特是複數詞。

历史上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即不里牙惕、斡亦剌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1]

瓦剌人在當時通常自稱衛拉特人而非蒙古人,由於與週鄰突厥系諸部長期影響讓西部蒙古的瓦剌也有突厥化的跡象,讓瓦剌跟東部蒙古諸部更加不同。在1640年9月蒙古喀爾喀部和衛拉特的領導們制定的《蒙古—衛拉特法典》條款就稱雙方為“蒙古和衛拉特”。

起源

瓦剌先世为“斡亦剌惕”。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過著以狩獵為主、輔以漁牧的生活,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人數眾多分成許多分支,各有其名。屬蒙古系族之一支,但由於與週鄰突厥系諸部長期交錯雜居,在語言等方面又具有突厥系的某些特點。瓦剌有四大部或四萬戶,其中包括許多古老的蒙古語部落和突厥語部落。

成吉思汗立国时,忽都合別乞領有四千户。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世婚关系,在蒙古国中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14世纪时,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

瓦剌兴起

建文元年(1399年),蒙古大汗額勒伯克讓原本統轄瓦刺的領袖鬼力赤下屬馬哈木管理瓦刺各部,此事激起了原統轄瓦刺的鬼力赤的不滿,他於是起兵殺了額勒伯克。瓦刺乘機擺脫蒙古統治。

在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瓦剌时,瓦剌实力相当强大,时称“四万卫拉特”。辖境除叶尼塞河上游外,还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科布多东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们为同控制着汗位的东部蒙古贵族分庭抗礼,并进而称雄于漠北,一面结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贡马。一面又积极同东部蒙古统治集团进行斗争。

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东部蒙古阿鲁台又发兵往击。马哈木又败,积忧愤死。马哈木的儿子脫歡继袭,明廷仍封之为顺宁王。

1423年,东部蒙古阿鲁台与明廷关系恶化,被明军击败,脱欢乘隙于饮马河(今克鲁伦河)破其众,俘其大量马驼牛羊和部众。饮马河之捷,使脱欢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大加强,统一瓦剌各部。

1434年,又出兵击阿鲁台于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山)、杀阿鲁台及其子失捏干,尽收其部众,东西蒙古一时俱为所有。脱欢本欲自立为汗,但因他不是黄金家族后裔,受到部下的强烈反对。于是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汗,并让其管辖阿鲁台旧有部众,居住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又将己女嫁与脱脱不花为妻,自为太师,居住漠北,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经济实权。

1439年,脱欢病死,子也先继位,瓦剌在其统治时期,势力达到全盛。

瓦剌控制东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军事征讨、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把乞儿吉思、哈密、沙州、罕东、赤斤、兀良哈三卫等,分别置于自己统治之下。又结好女真各部,使之为其效力。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部至塔拉斯河並與巴爾喀什湖以西的金帳汗國接壤,北括貝加爾湖及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

土木堡之变

也先统治初期,瓦剌与明廷关系比较密切。1449年夏,也先出兵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接着,又聚军于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称为土木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企图迫明廷订城下之盟。但因北京的明军和市民奋力抵抗,也先计划未能实现。由于伤亡惨重,加上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将明英宗送还,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

也先与脱脱不花向不相睦。脱脱不花名义上虽然是汗,但实际权力却操在也先手里。也先自恃势强,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之,双方发生激烈战争。脱脱不花初与弟阿噶多尔济联兵,彼此实力大致相当,难分胜负。后因兄弟内讧,阿噶多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遁入兀良哈(唐努乌梁海)。脱脱不花死后,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西蒙古

后来东部蒙古达延汗再兴,瓦剌部则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阿失帖木儿还不时遣使向明朝通贡。16世纪,在俺答汗等的持续打击下,瓦剌势力衰落,退出了今天蒙古国地区,当地被外喀尔喀占领。到16世纪末,瓦剌在达赖泰什哈喇忽剌博贝密尔咱和鄂尔勒克领导下重新复兴,瓦剌繼續在當地存在,直至被俄羅斯沙皇國吞併。

瓦剌分为四大部:杜尔伯特绰罗斯氏)、准噶尔绰罗斯氏)、和硕特(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

17世纪初,准噶尔部强势控制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沿岸,和硕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领下迁到青海

清代

清代以後稱瓦剌為厄鲁特(Uuld)、漠西蒙古等,或称四卫拉特

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630年代左右,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1750年开始归順清朝,史称土尔扈特部东归。

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厄鲁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准噶尔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在1759年为清军所灭;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其中,和硕特部首领担任卫拉特盟主。噶尔丹时期四部共有二十万户,六十多万人。

领袖

名號 在位時間
孛罕太师) ?—13世纪末
乌林台巴达(乌林台巴达台什)(太师) ?—13世纪末
浩海达裕(浩海太尉)(太尉 ?—1409年
猛可帖木儿 ?—1409年
马哈木太师 1409年—1416年
脱懽太师 1416年—1439年
也先
额森(太师)(大元天盛可汗)
1439年—1454年
阿失帖木儿
俺檀汗
额斯墨特达尔罕诺颜 (太师
克舍
额斯图木
养罕
哈木克台吉
卜六
阿喇哈青森
翁郭楚
布拉台吉
哈剌忽剌 17世纪初—1634年

准噶尔部

名號 在位時間
巴图尔珲台吉 1634年—1653年
僧格 1653年—1671年
噶尔丹 1671年—1697年
策妄阿拉布坦 1697年—1727年
噶尔丹策零 1727年—1745年
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 1745年—1750年
喇嘛达尔扎 1750年—1753年
达瓦齐 1750年—1755年
阿睦尔撒纳 1755年—1757年

杜爾伯特部

名號 在位時間
达赖泰什 ?—1638年
鄂木布岱青和硕齐 1638年—1644年
托因 1644年—?
察衮 ?—?
丹津 ?—?
車凌 ?—1753年

和硕特

汗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固始汗 1606年—1654年
鄂齐尔图汗 1654年—1675年
达延鄂齐尔汗 1654年—1670年
达赖汗 朋素克 1671年—1701年
拉藏汗 1701年—1717年
罗卜藏丹津 1714年—1755年

土尔扈特

名號 在位時間
和鄂尔勒克 1628年—1643年
书库尔岱青 1645年—1667年
朋楚克 1667年—1670年
阿玉奇 1670年—1724年
策凌敦多布 1724年—1735年
敦罗卜旺布 1735年—1741年
敦罗布剌什 1741年—1761年
渥巴锡 1761年—1771年

关联条目

清朝划分

明朝划分

沙俄划分

参考文献

  1. 白翠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ISBN 7-5633-6348-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