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

美国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87万亿美元,約佔世界經濟的五分之一,人均GDP(2015年)为55,710美元(居世界第5)[17]。美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世界最大進口國。美国经济是混合经济体:大多数微观经济决策由公司或私人企业做出;政府则以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或宏观调控,并在基础研究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保障储蓄保险等领域提供一部分资助或服务。前五大貿易伙伴為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國。美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

美国經濟
纽约,美国的经济中心
貨幣美元 (USD)
財政年度2017年10月1日 - 2018年9月30日
貿易組織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統計数据
國內生產總值
$21.44万亿 (2019)[1]
- 排名:第1名
- 增長率:2.9% (2018)[2][2]
- 人均:62,152美元 (2018)
第7名
- 按產業分布:农业 0.9%
產業 18.9%
服务业 80.2% (2017)[3]
通货膨胀2% (2018)[4]
11.5% (2018)[5]
40 (2018) (各国排名)[6]
勞動力1.615亿人 (610万人失业) (2018)[3]
- 按产业分布:农业, 林业以及渔业 0.7%
制造业, 提炼, 运输业以及手工业 20.3%
科技业 37.3%
零售和辦公 24.2%
其他产业 17.6% (2018)[7]
失業率3% (2018)[8]  
主要產業石油, 金属, 汽车, 航天器, 电信通讯, 化学品, 电子产品, 食物加工, 生活消费品, 木材, 矿石
經商容易度第4名[9]
對外贸易
出口$1.50万亿 (2015)[10]
出口貨品资本物品 28%
工业用品和材料 (除石油燃料外) 25%
生活消费品 (除汽车外) 12%
汽车及零部件 9.4%
食物, 饲料饮料 8.6%
石油燃料及石化产品 7.6%
飞机及零部件 6%
其它 4%
主要出口夥伴 加拿大 19.1%
 墨西哥 14.8%
 中华人民共和国 7.4%
 日本 4.2%
 英國 3.2% (2013)[11]
進口$2.31万亿 (2015)[10]
進口貨品生活消费品 (除汽车外) 23%
资本物品 (除计算机外) 19%
工业用品 (除原油外) 18%
原油 14%
汽车及零部件 13%
计算机及配件 5.4%
食物, 饲料饮料 4.8%
其它 3%
主要進口夥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4%
 加拿大 14.9%
 墨西哥 12.5%
 日本 5.8%
 德國 5.3% (2014)[11]
公共財政
國債GDP总量的77.4% (2017)[12]
收入$3.3万亿 (个人所得税 47.4%; 社会保险 34.2%; 企业税 9.9%; 其它 8.5%)[13]
支出$4.1万亿 (社会保险 23.2%; 国防 17.6%; 医疗保险 14.3%; 公共医疗补助 7.7%; 福利 7.5%; 失业 2.0%; 教育 2.0%; 其它 25.7%)[13]
信貸評級
主要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除非另外說明,所有數據均以美元表示。
此圖所代表之意乃是2012年美國各州份GDP與世界各國相比較

美國經濟美國的經濟狀況。

经历了1970年代的滞胀以后,近年来美国经济大致呈现缓慢增长的状态。2007年以来则经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面临的长期问题包括:巨额贸易赤字及政府财政赤字,1970年代以来最低的储蓄率,日益增长的高额负债如逾5万亿美元公共债务,约9000亿美元公司债务,超过1.5万亿美元房屋抵押债务,3万亿美元潜在的医疗负债,1.2万亿美元的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缺口。

概觀

美国经济依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工業門類齊全且生產技術先進。傳統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化工、石油、飛機、機械、造船、電力、採礦、冶金、印刷、紡織、製藥、微電子、食品、軍火等。其中鋼鐵的產量佔世界的十分之一以上;汽車產量和發電量均佔世界的1/5以上。新興工業部門有電子電器、光電、雷射、精密機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機器人、新型材料、生物製藥、高速鐵路系統、尖端武器等。其中電子電器、光電、宇航、核能、生物製藥及尖端武器等工業居世界領先水平。美國在電子工業具有領導地位,擁有半導體元件生產的核心技術,並且具有完整的設計生產能力,是高科技晶片的最大出口國。其他的正面因素包括:活跃的风险资本网络及鼓励冒险与创新的文化,比较成熟和规范的金融市场及背后的法律制度,按人均计算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开放、覆盖广泛的公共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在高科技领域拥有众多如亚马逊蘋果公司谷歌微软英特爾IBM这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及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对新移民人才的吸引力,一定的社會福利等等。[18]

貿易夥伴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16%),加拿大(15%)、墨西哥(14%),日本(5%)紧随其后,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6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債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地區性

一個位於宾夕法尼亚州的農場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金融航运出版广播廣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矶唱片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東北部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遊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美國的農業產物發布不同州分,以擁有廣大平原的南部中西部地區的規模最大。雖然農業只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各类产业

第一產業

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黄金石油,然而許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於外国進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19]。也是已開發國家第一大農業國,工業化農業的代表。美国具備農業生產的優良條件: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平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近一半,耕地面積佔世界的十分之一;緯度適中,國土遼闊,三面臨海(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臨墨西哥灣),氣候類型齊全經濟發達,農業生產技術先進;交通發達;農作物品種優良等。美國的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煙草、肉蛋奶產量均名列前茅,其中小麥產量佔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玉米均佔40%左右。由於美國本土缺少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地區,因而需要大量進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膠香蕉等熱帶作物。

第二產業

美國自十九世紀中葉成為工業強國,而且國內資源豐富,幾乎可在國內生產各類工業製品。美國在二十世紀初已經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鋼鐵業,汽車工業及石油化工成為當時美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同時在電氣設備及航空工業都有堅實基礎。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完成世界第一台電腦的開發,又成功以半導體製造電晶體,在1950年代製造出集成電路,奠定美國在電子技術及電腦科技的領導地位。美國雖然在工業產值處於高位,但在1970年代曾經遭受石油危機的衝擊,到1980年代,美國的勞動密集產業有外移趨勢。由於美國工資較發展中國家高得多,所以美國公司都將生產線轉移到鄰國墨西哥及亞洲地區,勞動密集的產品反而需要從國外輸入。美國的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國是飛機鋼鐵軍火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第三產業

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20],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纽约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股票交易市場。美國的創意產業發達,美國荷里活是全球電影產業的中心。加州矽谷孕育全球領導地位的科技公司,微軟英特爾超微半導體蘋果電腦惠普戴爾等,都是在業界舉足輕重的資訊科技企業。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求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美国也有發達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21]

發展方向

從1980年代罗纳德·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凯恩斯主义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近年狀況

1990年代,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令美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全球科技的领先地位,但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导致美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陷入持久低速增长。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擴散到主要金融及保險機構,導致雷曼兄弟倒閉,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海啸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歐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都嘗試透過加大貨幣發行量刺激經濟。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到2014年後才漸漸走出陰霾。儘管美國經歷多次經濟危機,但美國經濟的份量及地位仍是相當高的。

参见

参考文献

  1. . multpl.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July 31, 2014].
  2. .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July 3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3. .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July 6, 2014].
  4. (PDF).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July 6, 2014].
  5. . CNN. September 17, 2013.
  6. . Newsroom.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eptember 12, 2012 [January 23, 2013].
  7. .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July 5, 2014].
  8. . BLS.gov. October 22, 2013 [October 26, 2013].
  9. . World Bank. [January 23, 2013].
  10. (PDF). BEA. February 6, 2014 [2014-08-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18).
  11. . US Census Bureau. US Census Bureau. [July 5, 2014].
  12. . Imf.org. 2006-09-14 [2014-07-21].
  13. (PDF).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November 7, 2013.
  14. . Standard & Poor's. [August 2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18日).
  15. Rogers, Simon; Sedghi, Ami. . The Guardian (London). April 15, 2011 [May 28, 2011].
  16. Riley, Charles. . CNN. August 2, 2011.
  17. . CIA World Factbook. [2010-03-13].
  18. The Depression: If Only Things Were That Good
  19. Frazier, Ian. Great Plains. Page 9. 4 May 2001. Picador; 1st Picado edition. ISBN 0-312-27850-0
  20.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by Stephen A. Herzenberg, John A. Alic, and Howard Wial 存檔,存档日期2006-09-27.. 2006.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21.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vel Industry- Key Facts About Inbound Tourism. 8 May 2000. ITA Office of Travel & Tourism Industries.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