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井字旗

蓝白井字旗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提出的国旗草案。该旗曾一度作为北洋政府的元帅旗和中国致公党的党旗使用。其寓意一是井田制,二是寓意天下九州

蓝白井字旗
細節
使用者 中华民国
 中国致公党
啟用1906年
使用北洋政府元帅旗
中国致公党党旗

革命的青天白日旗

  • 光緒十九年(1893年),革命先烈陸皓東寄住於尢列四大寇之一)在廣州家中的「聽濤閣」時,設計一面「青地、中有白日」的青天白日旗,預備作為革命的旗幟。由於陸已在首次廣州起義(第一次革命)殉難,旗之正確圖案,知者不多,「當時旗上所排列叉光,多寡不一,縫製者多莫名其妙,後經總理(中山先生)解釋,謂叉光即代表干支數目,故叉光應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時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數,始確定不易。」[1][2]
  •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興中會總部在夏威夷成立,孫文召集革命同志舉行其首次幹部會議。興中會決定發動廣州起義,會員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之旗,旗底為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白日,有白光芒十二道[3]:8。此後多次起義皆以此旗為標幟號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第二次革命時,鄭士良舉義於惠州三洲田起義時,第一次打出青天白日旗為標幟[3]:8

討論未果

日本福冈的末永贤次所收藏的“井字旗”

光緒三十二年冬(1906年),中國革命同盟會討論《革命方略》和國旗之形式,孫文主張沿用青天白日旗,以紀念已犧牲之設計人陸皓東及其他興中會先烈;廖仲愷提議、並連同黃興共同支持使用井字旗井田天下九州的寓意;另有人提出用金瓜钺斧旗,以發揚汉族精神;用十八星旗,以代表十八行省;用五色旗,則可以順應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之習慣。孫文在青天白日旗上加紅地,改成紅、藍、白三色,以符合世界上如法國國旗自由、平等、博愛之真意,想以此旗作為革命軍國旗圖樣式[3]:8。此想法也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濫觴。黄兴認為青天白日旗之形式不美觀,而且以太陽為標誌,是效法日本旭日旗,有日本并华之嫌;於是設計井字旗,以表示平均地權之意,但被孫否定[3]:8-9

双方争执不下,孙中山坚持己见,黄兴力争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脱离同盟会籍。章太炎刘揆一则从中调解,暂时搁置议案。这是辛亥革命以前孙、黄最大的一次分歧。[4][5]

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淑宗)依孫文「加紅色的新構想」,縫製了四種國旗草案,其中的草案一即仿自美國星條旗的設計,以五條紅線作為青天白日旗的襯底。然而該草案始終未被採用。孫文在民國元年(1912年)1月12日覆參議會函中,清楚定義:青天表示清清白白,白日象徵光明,代表光明正照,自由平等。紅色表示博愛。自丁末1907年潮州黃岡之役起,至辛亥1911年黃花崗起義止,中經8次起義(第3次至第10次),皆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革命標幟,黃興迭任主帥,亦從無反對表示[6]

國旗多次更易

武昌起義後,中華民國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肇建,1月2日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代行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職權。1月1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決議以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取五色,代表滿五族共和之意;定铁血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紅旗為海軍旗,請孫頒行全國[3]:10[7]:16。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的問題時,因各省革命軍使用的旗幟並不一致,引起各省代表的爭執。其中,湖北湖南江西省跟隨共進會使用鐵血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中国同盟会卻使用五色旗,以代表五族共和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省則沿襲同盟會傳統,使用青天白日旗陳炯明惠州舉兵時曾採用井字旗,會師廣州後,未再使用。1月12日,孫認為五色表示五族取義不確,將五色上下排列亦不平等、仍有階級,未可遽付頒行,遂函覆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可俟諸民選國會成立後,再經由國民公開表決[3]:10[8]

1912年1月28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成立,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臨時大總統,5月6日,參議院討論國旗統一案[3]:12。5月14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將十八星旗改為十九星旗以置於五色旗左上角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置於五色旗左上角為海軍旗,袁世凱認為後兩者設計不妥,於5月26日覆議,最後參議院臨時於6月5日通過十九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6月8日,此案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公布施行:「以五色旗為國旗,商旗適用國旗,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以青天白日旗[註 1]海軍旗[7]:16[9]

北洋政府的各類旗幟

北洋政府元帅旗的设计采用了井字旗。方蓝井白满地红井字旗为元帅旗,方白井蓝满地红井字旗为副元帅旗。[10]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10年底,孫中山希望於三藩市設立中華籌餉局籌餉,並打算把起義成功後將要正式使用的國旗印在籌餉的金幣券上,但過去起義的旗幟圖樣,因輾轉傳製很不統一,若要付印,需加以標準美化。經李鐵夫修改設計的起義旗幟圖案,印在了金幣券上[11]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宣佈廢止五色旗及十八星旗,規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和軍旗[3]:12。孫中山以五色旗乃前滿清官旗、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及五色上下排列違背五族平等等理由反對五色旗,以青天白日紅旗為國旗。但北洋政府仍為當時統治全國的政權,五色國旗仍然廣受認同。

1924年6月3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1925年7月,國民政府廣州成立,1926年進行北伐,所克之處,皆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28年12月,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中國東北奉系將領张学良在12月29日宣佈東北易幟,廢五色旗,立青天白日紅旗。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中國大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亦隨之用於全中國各地,國旗的認同逐步建立。

但也有許多名流不承認其正統性,如在1936年,國學大師章太炎逝世的時候,只願以五色旗覆蓋,不承認青天白日紅旗。[12]

1946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將國旗入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成立後,採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的五星紅旗作為其國旗,退守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則繼續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僅於台澎金馬地區普遍使用至今。

少數情形會被稱作「青天白日旗」[7]:16[13][14][15]

中国致公党党旗(1925年10月-1950年4月)

中国致公党香港支部初届职员会议职员集体照

早期的中国致公党党旗源于井字旗的设计,在井字旗的基础上做了略微修改。

1932年中国致公党香港支部初届职员会议职员的集体照,在合影人员上端并排悬挂着两面旗帜,旗帜下垂,右面一幅是五色旗,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确定的国旗,左面一幅是井字旗,井字图像总体上清晰可辨。这就是文字记载中的致公党党旗,它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6]

註釋

  1. 依當時政府公報刊載圖,可知此處「青天白日旗」是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參考文獻

引用

  1. 孫鎮東著,國旗國歌國花史話,第8頁
  2. 革命逸史,第一冊第二十八頁
  3. 王曉華、張慶軍. . 台北市: 靈活文化. 2016.
  4. 用青天白日旗,还是用井字旗,黄兴孙中山曾闹掰过
  5. 孙中山与黄兴因国旗样式险些闹翻
  6. 孫鎮東著,國旗國歌國花史話,第9-10頁
  7. 歐陽晧. . 銘閎實業. 2015年10月. ISBN 978-986-92450-0-5.
  8. (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其用意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孫文:咨覆參議會論國旗文,國父全集,第六冊,pp.002-003
  9. 旗海图帜
  10. 对话夏双刃:袁世凯是一个真正的改革家
  11. . www.itsfun.com.tw. [2017-06-28] (中文(台灣)‎).
  12. 《憶辛亥革命前後先父章太炎若干事》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存檔,存档日期2009-10-13.
  13. 「參議院咨大總統公布國旗及陸海軍旗式樣」,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第47號,1912年6月16日
  14. 「大總統令公布國旗陸軍旗海軍旗」,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第43號,1912年6月12日
  15. 「國旗陸軍旗海軍旗旗式」,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第45號,1912年6月14日
  16. 上海致公

来源

书籍

外部連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