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大總統
對於首位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說法不一。臺海兩岸主流意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科書均強調,1912年孫文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首位大總統。部分外國歷史學家則認為,首任大總統是袁世凱,由於他先前作為清朝最後一任總理大臣,透過段祺瑞等北洋軍將領發表《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與《乞共和第二電》揚言發動兵變,使監國載灃與隆裕太后同意宣統退位,隨後袁世凱在孫文任職數月之後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隔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 | |
---|---|
![]() 国徽 | |
官邸 | 大總統府(辦公室) |
機關所在地 | ![]() |
設立法源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先前职位 | 大清帝國皇帝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设立 | 1912年1月1日 1913年10月10日 |
首任 | 孫文(临时大總統) 袁世凱(大總統) |
末任 | 曹錕(大總統) 段祺瑞(臨時執政) 張作霖(陸海軍大元帥) |
废止 | 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 1928年6月3日 |
后继职位 |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總統 |
中華民國大總統,簡稱大總統,是中華民國建国時期的國家元首,為1947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總統前身。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逝世後,中華民國大總統职位被北洋軍閥控制,成為虛位元首;期间孫文在廣州建立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广州军政府,曾自任「非常大總統」,试图通过武力取代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在苏俄的资助下進行國民革命軍北伐且胜利,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由國民政府主席取代,国民党的党国体制逐步确立。
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1912年1月1日至1913年10月10日对中华民国國家元首的稱呼。
首任臨時大總統是孫文,由1911年12月29日(農曆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召開的17個省代表(一省一票)臨時大總統選舉會上選出,孙文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在南京總統府(原为清朝兩江總督署)舉行。孙宣誓就任。不过,孫文的臨時大總統的程序及合法性遭道来自外界部分質疑。1911年12月31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认为,参加這次選舉的代表屬非法代表[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当日宣布正式成立。但在北京的清朝政府仍存在,中國南北同时出現兩個政權。

孫文就職誓詞為: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中華民國第一屆臨時內閣
临时大总统之權責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提出的内阁仿照美国联邦制,不设总理,分作九部,由大总统任命各部总长、次长。中華民國第一屆臨時內閣名单如下:
- 总统府
自1912年1月12日開始,袁世凱開始勸說滿清皇族交出權力及宣統帝遜位,期間中國同盟會對袁世凱的炸彈暗殺行動失敗,1月18日,孫中山以《五條要約》[註 1]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試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1月22日,孫中山又以公諸報端的方式將南北雙方幕後談判的内容全部曝光,这不但令袁世凱極其尷尬和不滿,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期間孫中山還試圖向日本借款,以籌備與袁世凱決戰,但未能成功。袁世凯為少生枝節,同意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2月12日隆裕太后頒降懿旨,宣統帝退位,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这是滿清統治正式結束的標誌,漢人重新統治全中國,中華民國正式取代滿清。
2月13日,袁世凱通電共和,根據南方獨立各省及部分革命黨人的意願,孫中山提出辭職咨文。2月15日,臨時參議院(國會)正式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8日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袁世凱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職。
袁世凱就職誓詞:
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達國家於安全彊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茲志願,率履弗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解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 大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十日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
任次 | 姓名 | 圖片 | 政黨或派系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1 | 孫文 | ![]() | 中國同盟會 | 1912年1月1日 | 1912年4月1日 | |
2 | 袁世凱 | ![]() | 北洋軍閥 | 1912年3月10日 | 1913年10月10日 |
大總統
中華民國大總統任期五年,可以無限連任。
第一任大總統是袁世凱,於1913年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會選出。袁世凱于1916年猝逝後,北洋軍閥成為北京政府的實際领导者,大總統及國務總理均沒有多大實權,重要决策由各大軍閥协商。1924年曹錕辭職後,大總統一職交由國務院首長國務總理攝行,之後由段祺瑞任臨時執政行大總統職權,段下野後,從顏惠慶復職後的幾任內閣再度攝行大總統職權,直到張作霖成立軍政府任陸海軍大元帥,大總統名稱正式走入歷史。
中華民國大總統 | ||||||
任次 | 姓名 | 圖片 | 政黨或派系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1 | 袁世凱 | ![]() | 北洋军阀 | 1913年10月10日 | 1916年6月6日 | 1915年12月12日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但是從未登基,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 |
繼任 | 黎元洪 | ![]() | 进步党 | 1916年6月7日 | 1917年7月14日 | 1917年張勳在7月1日至發動政變,宣佈清朝復辟。7月12日權遭段祺瑞的「討逆軍」推翻,其後辭職。 |
代理 | 馮國璋 | ![]() | 直系军阀 | 1917年7月6日 | 1918年10月10日 | 7月6日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職權,8月1日赴北京辦公。 |
2 | 徐世昌 | ![]() | ![]() |
1918年10月10日 | 1922年6月2日 | 6月2日辭職。 |
國務院攝行 | 周自齊 | ![]() | 交通系 | 1922年6月2日 | 1922年6月11日 | 6月2日周自齊等通電將大總統職權奉還國會,暫以國民資格維持一切,聽候接收,並在這段時間維持政府運作。 |
復任(1) | 黎元洪 | ![]() | 研究系 | 1922年6月11日[2] | 1923年6月13日 | |
國務院攝行 | 高凌霨 | ![]() | 直系軍閥 | 1923年6月14日 | 1923年10月10日 | |
3 | 曹錕 | ![]() |
1923年10月10日 | 1924年11月2日 (1926年5月1日辞职) | 賄選國會上台,其後被馮玉祥驅逐下台、軟禁。 | |
國務院攝行 | 黃郛 | ![]() | ![]() |
1924年11月2日 | 1924年11月24日 | |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 ||||||
臨時執政 | 段祺瑞 | ![]() | 皖系軍閥 | 1924年11月24日 | 1926年4月20日 | 發生三一八慘案,1926年4月20日被馮玉祥驅逐下台,自此以後大總統改為虛位,由國務院攝行。 |
國務院攝行 | 胡惟德 | ![]() | ![]() |
1926年4月20日 | 1926年5月13日 |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
國務院攝行 | 顏惠慶 | ![]() | ![]() |
1926年5月13日 | 1926年6月23日 | 1926年5月13日顏惠慶內閣宣佈復職,並依法由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權[3] |
杜錫珪 | ![]() | 直系军阀 | 1926年6月23日 | 1926年10月1日 | 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權 | |
顧維鈞 | ![]() | ![]() |
1926年10月1日 | 1927年6月16日 | [4] | |
胡惟德 | ![]() |
1927年6月16日 | 1927年6月18日 |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 | ||||||
陸海軍大元帥 | 張作霖 | ![]() | 奉系軍閥 | 1927年6月18日 | 1928年6月3日 | 被日本關東軍所殺 |
非常(時期)大總統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是孙文在广州于1921年5月5日至1923年2月21日第二次護法時的名称,其法統來自南下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與当时受到軍閥控制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對抗。
中華民國正式政府非常(時期)大總統 | ||||||
任次 | 姓名 | 圖片 | 政黨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1 | 孫文 | ![]() | ![]() |
1921年5月5日 | 1923年2月21日 [註 2] |
1921年4月,非常國會開會,取消軍政府,組織「中華民國政府」,選孫文為「非常大總統」。軍政大權掌握在陳炯明身上。当时北洋政府是被国际承认代表的唯一合法政府,南方政府被視為叛亂組織。 |
註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书籍
- 武月星 等(2000):《中國現代史地圖集 1919-1949》,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第六頁《北洋政府歷屆總統國務總理簡表》. ISBN 7-5031-1877-6.
- 劉壽林 等:《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