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教
龍華教起源於中國,在清治乾隆年間傳入台灣[1],成為台灣民間信仰的一支,又稱為龍華齋教,因持齋的教徒互相尊稱為「老官」,又稱為老官齋教,部份教徒也自稱在家佛教。在台灣日治時期,為了管理方便,總督府將當時流行於台灣的民間宗教龍華教、先天道、金幢教一同列入齋教管理,故後世台灣學者也有稱成為齋教龍華派。龍華教教徒和佛教一樣同守三皈五戒,吃長齋,但可嫁娶[2]。現雖式微,但在台灣宗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歷史
龍華教是中國明代時的民間信仰,由羅思孚、殷繼南、姚文宇三祖逐漸建立,但從歷史的考證來說,龍華教並不是由羅思孚直接創立,是由二祖殷繼南在整理羅思孚的思想後,再加上儒教、道教的教義所整合,而三祖姚文宇並未在教義上有所變動,而是將其制度化及儀式化,並鼓勵齋友興建齋堂以傳教。
羅思孚,山东省莱州府即墨縣人,從軍於北直密雲,退伍後於各大寺廟打坐修行,認為人都應該要虛靜無為,以便回歸「真空家鄉」的「無生父母」身邊,于正德四年(1509年)在密雲衛靈霧峯開創羅教。
殷繼南,一說名應繼南,浙江省處州府縉雲縣人,本是羅教丁予的弟子,法號「普能」,因為善於演說,自稱是羅思孚轉世,所以得到許多檀越的信仰。他將羅思孚的思想整理後,歸納出一套系統,萬曆年間出行傳教,集結信徒達三千七百人。因而萬曆四年被官府追捕,囚禁六年,但一出獄又吸引大批信眾召開法會,官府立刻以「妖言惑眾罪」收斬,辭世詩曰:「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智不對愚訴,如刀劈水中。」(或作「如刀劈水聲」。)死後由弟子「普福」繼承掌門。
姚文宇,浙江省處州府慶元縣人,自稱為殷繼南應化身。姚創了「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八字輩,後又加上了「和」輩,他自稱「教主姚相公」,後其義子金佛壽勾結南明將領楊鼎卿率兵包圍姚家,將姚文宇殺死。姚妻周夫人攜姚鐸逃出,姚鐸子姚軾、姚轍兩人復興了龍華教。故在中國江浙和江南地區,姚文宇派下仍奉其子姚鐸為「四祖」。[3]
龍華教在清治時期傳入台灣,清治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臺南安平設立第一座齋堂「善化堂」,此後宗教勢力漸擴大。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在台灣更成立「臺灣佛教龍華會」,廖炭任首屆會長,教勢達到頂峰。二次大戰戰後以來,因國民黨的政治管制有式微趨勢,解嚴後稍有復興跡象。現有龍華聯誼會,作為齋堂間的聯誼中心。
源流
根據龍華教本身的記載,龍華教本身的法派來源於「先天初祖」[4],之後其法脈傳至伏羲氏、龍吉先生、神農氏、廣成子、黃帝、許由、唐堯、巢父、虞舜至燃燈佛,傳過去六如來,直到釋迦佛,釋迦佛傳法給摩訶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傳予阿難尊者,歷傳西天二十八祖而至達摩祖師,達摩傳神光、鑒智、道信、黃梅弘忍、曹溪惠能、南岳懷讓,至二十五祖為李頭陀,法脈改傳俗家,即為羅教初祖羅祖羅思孚。
教義
龍華教起源於中國明朝羅教,又多混合佛教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儒教、道教甚至是摩尼教等信仰,也吸納了儒家孝親愛人的說法。其所悟之道稱為「無為法」。有《五部六冊》之重要著作,目的在救眾出離生死苦海,永超凡世。
龍華教教義有五大核心:
齋堂法器與擺設
節慶與儀式
- 龍華派的儀式可以分為例行祭儀、朔望供佛(農曆初一、十五日)、佛誕祭儀、「開光場」法會和作功德。
- 光場法會,為期七天,除一般佛事外,亦會誦讀梁皇寶懺、金剛寶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藥師寶懺、彌陀寶懺等佛教經懺經典,以及五部六冊。亦會配合進行蒙山施食及瑜珈焰口施食佛事。
- 龍華派之神佛慶日,除了齋教各派都紀念的羅祖大師三大節日 (羅祖生日:十二月初一日;得道日:十月十八日;升天日:正月廿九日)之外,尚有:彌勒古佛佛誕 (正月初一日)、玉皇上帝聖誕 (農曆正月初九)、天官大帝聖誕 (正月十五;上元節)、釋迦文佛出家 (二月初八,佛出家)、觀音大士誕 (二月十九;觀音聖壽)、釋迦文佛佛誕 (四月初八,俗稱如來佛祖誕、釋迦老祖誕、佛祖誕)、觀音大士得道日 (六月十九;觀音歸空)、地官大帝聖誕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地藏王菩薩佛誕 (農曆七月廿九或三十)、觀世音菩薩出家 (農曆九月十九)、水官大帝聖誕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釋迦文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依各齋堂祭祀神祇不同,亦有其餘慶典。
註解
- [林美容。2008。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初版,台灣齋堂的發展源流與現況,台灣地區的齋堂。台北:台灣書局。]
- 從龍華教到佛教---光復前台南德化堂的歷史
- 龍華齋門課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林美容。2008。台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初版,朝天堂龍華派之法脈源流,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台北:台灣書局。]
參考文獻
- 王見川。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
- 丸井圭治郎。1919。《臺灣宗教調查報告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延伸閱讀
- 書目
- 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 遠足文化,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