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我也是英語:)是2017年10月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主题标签,用于谴责性侵犯性骚扰行为。[1][2][3]社会运动人士塔拉纳·伯克在此之前数年便开始使用这一短语,后经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的传播而广为人知。米兰诺鼓励女性在推特上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以使人们能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普遍性。[4][5]自此之后,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她们的不快经历,其中也包括许多知名人士。[6][7]

在推特上发起“我也是”运动的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

起源

社会活动人士与社区组织者塔拉纳·伯克于2006年在上最早使用了“我也是()”这一短语。[8]当时伯克发起了一场草根运动,在被性侵犯的有色人种、特别是底层女性中推广“用同理心实现赋权”(),而“我也是”便是这场运动的一部分。[4][9][10][11][12]目前伯克正在制作一部名为《我也是》的纪录片。她提到,那时有一位13岁的少女向她倾诉曾遭受的性侵犯,而她当时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一经历启发她开始使用“我也是”一词,她说她希望当时能用这个词来回应那位少女。[8]

2017年10月15日,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在推特上鼓励女性尽可能地传播这个词,使人们能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通性。当时她写到:“如果所有被性骚扰或侵犯过的女性都能发一条‘我也是’的状态,那人们或许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13][14][15][6][4]米兰诺后来提到她是受到了伯克的启发,还说伯克的故事“感人至深、鼓舞人心”。[8]

影响

仅10月15日“#我也是”就在推特上出现了超过20万次[16],到次日更是超过了50万次。[1]脸书上,最初的24小时内就有470万人在1200万条状态中提到了该标签。[7]据脸书统计,45%的美国用户至少有一个朋友发布了带该标签的状态。[17]

有数以万计的女性回覆了米兰诺的推特,其中包括:[18]

此外,泰瑞·克鲁斯[42]詹姆士·范·德·比克[43]布蘭登‧費雪[44][45]等男性亦表示他们同样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而另一些男性则通过标签“我会如何改变”(HowIWillChange)来承认他们有过对女性的无礼行为。[13]同时,伊丽莎白·普兰克则创造了标签“然而他”(HimThough)。[46]

好莱坞之外,“我也是”宣言还引发了音乐界[23]、科学界[47]、学术界[48]、政界[49]等各个领域对性骚扰与性虐待的广泛讨论。如在音乐圈中,乐团Veruca Salt使用该标签指控詹姆斯·托贝克的性骚扰行径[50],而爱丽丝·格拉斯则声称她原先在音乐组合水晶城堡的同伴伊森·凯斯对其有侵犯行为。[51][52]

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俄勒冈州与罗德岛州的州议会分别回应了在竞选中出现的性骚扰指控。[53]一些政界女性则讲述了她们遭遇过的性骚扰,其中包括联邦参议员海迪·海特坎普广野庆子克蕾儿·麦卡斯基伊莉莎白·華倫[49]联邦众议员杰基·斯贝尔则发起了一项提案,旨在简化国会中告发性骚扰的流程。[54]

2017年11月12日,数百人在好莱坞参与了“还我职场游行”(Take Back the Workplace March)与“#我也是幸存者游行”(#MeToo Survivors March),以抗议性侵犯行为。[55]

11月16日,纽约州联邦参议员陆天娜在被问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参议员艾尔·弗兰肯以及罗伊·摩尔等政界人物被指控有不当行为时,特别提到了“我也是”运动。[56]

國際反應

此一標籤已在全球最少85個國家中使用[57],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國。法国則出現了這一短語的變種——「BalanceTonPorc」(直譯為「揭发你的色猪」)[58],用以鼓勵用戶對外公開涉嫌性侵犯與性騷擾者的姓名[59]。「#我也是」對應的西班牙語为「#YoTambién」;加拿大法語地區則以「#MoiAussi」这一標籤參與这场運動。以色列當地的同意標籤為以希伯來語寫成的「גםאנחנו#」(#我们也是),其在2017年10月18日因登上當地報紙《新新聞報》而开始流行[58]

欧洲议会欧盟布鲁塞尔办公室发生的骚扰行为被爆出后,欧洲议会召开了一次会议以回应“我也是”运动。欧盟贸易专员塞西莉亚·马尔姆斯特伦特别提到了该标签是召开此次会议的原因。[60]在英国,内阁办公厅启动了一项对保守黨籍下议院议员马克·加尼尔的调查。加尼尔被指控让其秘书帮他的妻子与情妇购买情趣用品。[61]

非英语地区所用标签

除了“#Me Too”以外,一些非英语地区的运动参与者使用了不同的对应标签。

菲律賓

在菲律賓的男女亦藉此机会分享了他們的有关经歷[67]

意大利

意大利女性在公開被性侵犯與性騷擾的经歷时則附带「#QuellaVoltaChe 」(在那個時候)此一標籤[68][69]

瑞典

在瑞典,部分女性通过该标签指控马丁·蒂梅尔[70]与记者弗雷德里克·维尔塔宁[71]对她们的侵犯行为。蒂梅尔在TV4上的节目于10月20日被取消。[72][73]

日本

2017年5月,日本電視台記者伊藤詩織出面指控,慘遭51歲TBS電視台長官山口敬之迷姦,事件引發全國民眾議論,甚至受到國際媒體關注。雖然山口承認曾脫下伊藤的衣服,但他也強調發生性關係的當下,對方不但清醒,而且也沒有反對及抵抗。

據《紐約時報》報導,山口敬之受訪時承認,當天晚上確實將喝醉的伊藤帶往自己的房間,雖然覺得不合適,但覺得將她留在車站或是飯店大廳也不太合適。不過,根據律師建議,山口拒絕講述後來發生的事。

但回應伊藤的民事訴訟法庭文件時,山口表示脫了她的衣服,幫她清洗乾淨,將她放在房間的床上,「後來她醒來了,跪在他的床邊道歉。」山口在文件中提到,當下他要她躺回去,接著坐在她的床上,最後發生性關係,「當時她是清醒的,沒有反對或抵抗」、「所以我完全沒有在你無意識的時候,跟你發生性關係。」

山口事後還發電子郵件給伊藤,信中指責她爬上他的床,「我當時也喝得酩酊大醉,像妳這麼迷人的女人半裸來到我床上,結果我們就那樣了,我想我們都應該檢討一下自己。」另一封郵件內還寫道「就算妳堅持認為這是準強姦,妳也絕對不可能打贏官司。」建議她乾脆去諮詢律師。

中国大陆

自陈小武事件后,“我也是”一度成为中国大陆媒体的流行话题。媒体上,有人发声支持该运动,并且指出中国大陆性侵问题的严重性,希望运动的影响力可以从当前的教育界进一步拓展到职场[74];也有人在支持查处性侵问题的同时指出,根据抽样调查和统计结论,中国大陆的性侵事件次数一直在减少,然而人们对之的焦虑持续上升,应当警惕极端保守人群借机扩大话题、夸大事实,在注意到公众在性话题的认知落后的同时,积极探讨性骚扰的合理定义,完善性骚扰处置的理论依据。[75]英国卫报报道,中国大陆官方英文媒体中国日报上称与外国相比,中国大陆的性骚扰问题较少,中国大陆男人受到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保护女性,引发了许多中国大陆网民的愤怒。[76]

香港

香港田径运动员吕丽瑶在其23岁生日当天用这一标签在脸书上爆出了她曾遭到的性侵犯。她说她的举动是受到了美国体操运动员麦琪拉·玛隆妮的影响。她特别用了“#metoo”标签,并上传了一张她手书“#metoo lly”(lly为其姓名首字母)的照片。[77][78][79][80][81]法官審理後指出,原告證詞前後不一且不合常理,事發當時的姿勢若無原告配合難以完成犯行,再加上事後仍與原告互動親暱,判決被告無罪。[82]

臺灣

2018年3月9日臺灣一位匿名體操選手因看到奧運會金牌得主亚历山德拉·莱斯曼揭發拉里·纳萨尔美国体操性虐待丑闻,而在於社群網站上指控就讀國中時起,遭體操教練梁梅宗性侵長達十年[83][84][85]。同年4月3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舉辦「勵馨30 重返初馨」系列活動記者會時,邀請臺灣民眾參與同月21日在中正紀念堂的「多陪一哩路#MeToo大遊行,勵馨接住你」遊行,主要訴求為反性騷擾、反性侵和支持“我也是”运动[86][87][88]

韓國

2018年1月29日,檢察官徐志賢在韓國檢察官內部網路釋出一篇文章“我有個願望(나는 소망합니다)”,告發了2010年10月30日,遭到上級長官性騷擾的事實,之後也在韓國電視台JTBC有相關採訪報導,而成為韓國版#MeToo運動先鋒。[89]

2018年2月22日,演員趙敏基所任教的清洲大學的女學生指控,於校內使用教師特權,多次進行性騷擾及性侵害,後陸續多位受害者出面指控。事件起初,當事人否認了一切的罪行,並將其視為謠言[90][91]。警方確定找趙敏基約談調查時[92],於3月9日留下道歉信後自殺身亡[93][94],因而引發韓國對“我也是”運動的反彈聲浪[95]

2018年2月,詩人崔泳美在其新作中不點名揭發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著名詩人高銀曾長期對其進行性騷擾,在韓國國內引發風波[96][97]

2018年3月6日,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遭秘書控訴4度性侵,於臉書宣布辭去道知事職務,共同民主黨也宣布開除其黨籍[98],後於2019年2月1日被首尔高等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当庭逮捕[99]

2020年4月23日,釜山市長吳巨敦因對市政府女職員進行性騷擾而辭職,也遭共同民主黨開除黨籍[100]

2020年7月8日,首爾市長朴元淳的秘書控告曾長期遭到市長性騷擾[101]。朴市長於7月9日離開市長官邸後失蹤,在次日凌晨被發現死於市內北岳山[102]。因其死亡,朴市長涉嫌性騷擾的调查被警方叫停[103]

印度

在印度社交媒體上,#MeToo標籤快速地傳播開來[104][105]

#HimToo

隨著#MeToo運動的流行,相關的主題標籤#HimToo跟著出現。即使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而且最初是和政治或非正式的信息相關,#HimToo在2017年得到了與#MeToo有關連的新意義,用於強調性騷擾和性虐待中的男性受害者,而其他人用它來強調男性罪犯。在2018年九月和十月,美國最高法院布雷特·卡瓦諾提名期間的性侵犯指控發出之時,#HimToo變成被卡瓦諾的支持者使用,和用於強調被謊報性侵所害的男性受害者。[106][107]

批评

有批评意见称这一标签让被性骚扰与性侵犯的受害者负起了将这些行为公开化的责任,而这可能会使受害者再度遭到心理创伤[108][109][110][111]还有意见则称这个标签只是简单地激起了愤怒,使人们无法进行有更有意义的交流。[112][113]伯克最初批评这项运动忽视了黑人女性为针对性骚扰问题所做的工作。不过,她还是向参与该运动的人们致敬,并对米兰诺能认可她发起的类似运动表达了赞许。[9]

意圖不明

一些女權主義者和女性抨擊了這個運動。[114][115]

關於這個運動是要改變全部或是一部分的男性,還有什麼行動才是這個運動的行為目標有些爭論。[116]另外一些女性指出#MeToo應該只用於檢驗最糟糕的侵犯類型,以避免將所有男性分類成犯罪者,或是造成大眾對問題的麻木。[116][117]

矯枉過正

一名律師和獲獎記者理查德‧阿克蘭敘述對誹謗的反應會導致「令人窒息的訴訟漩渦」。[118]

言論提到這些不論嚴酷與否的結果,實際上是被允許的不當行為特例。[117][119][120]有一個特別引發兩派爭論的故事在2018年1月18日刊載於Babe.net,一名匿名者控訴她和阿茲‧安薩里的約會細節並發生了性侵犯吉兒‧菲利波維奇衛報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發表一個舉止惡劣之男的轟動故事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仍然不是一次性侵犯。」[121][122][123]

一些演員曾為了這個運動的擁護者不區分不同等級的性侵犯而警告他們。麥特·戴蒙曾經在採訪中為這個現象做出批評,而隨後道歉,說:「給男人和年輕人的明白信息是,拒絕它。因為如果你替你做過的事承擔責任,你的人生將會被摧毀。」[124]隨後連恩·尼遜發表意見指出,一些被指控的男性,包含加里森·凱勒達斯汀·霍夫曼,被不公平地對待。[125]亨利·卡维尔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提到恐怕在#MeToo潮流下,“男人追求女人,其实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方式,挺不错的。女人应当被追求,也许我太老派了,才会这么想。……我担心在#MeToo潮流下,男人恐怕不敢这么做了,因为怕被当成强奸犯看。”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社交媒体争论,卡维尔随后就其言论做出了公开道歉。[126]

2019年的LeanIn.OrgSurveyMonkey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的男性經理回答他們在工作場所教導女性、與女性進行社交,以及和女性一對一會面時,感到“太過於緊張”。[127][128][129]根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华尔街的男性管理人员因为惧怕被指控性骚扰,开始流行“彭斯规则”(Pence rule,也称“葛培理规则”),即尽一切可能避免与女性相处[130]。《石英财经网》也报道因为#MeToo运动在韩国企业中出现也导致“彭斯规则”的盛行,导致男性员工宁可用依赖短信电子邮件也不愿和女性同事面对面直接交流[131]雪莉·桑德伯格为此声明担心女性会因此无法接触导师而失去事业升迁的机会,并发起#MentorHer运动呼吁职场男性不要因为惧怕性侵指控而疏远女性[132]

2019年在由愛思唯爾出版的期刊組織動態研究顯示,男人們顯著地更不願意與他們的女性同事互動了。例子包含百分之二十七的男人避免與女性同事進行一對一會面,百分之二十一的男人說他們不願意在需要近距離接觸(例如出差)的職位雇用女性,還有百分之十九的男人不願意雇用外貌出眾的女性。[133][134]

事實查核

有關控訴者在事實查核之前都應該被相信的部份引發了討論。有些人疑惑被控訴者是否在經過正當法律程序確認他們的罪行之前就先被公開了。[117][119][120]

許多評論家指出謊報性侵的數量被低估了,引述美國司法部和其他組織的數據評估出謊報性侵大約有2-10%。研究顯示了美國近年來謊報性侵的比率逐漸攀高,[135]包含男孩的母親在內許多女性使用#ProtectOurBoys來譴責謊報性侵的案件。[136]

蜜雪兒·馬爾金引用布倫特·特維、約翰·薩維諾和奧雷利·科羅納多·瑪所著的書《False Allegations》,提到已出版的誣告性侵研究指出比例是8-41%。她也表達出懷疑,#MeToo運動的許多故事是否被誇大了,以及告訴新聞的傳播途徑集中在「由名人、匿名的原告與機器人散播的hashtag趨勢上」。[137]

2017年11月30日,伊吉歐瑪·歐路歐展示了她從今日美國收到的內容,要求她寫出一篇正當法律程序對性侵犯指控是不必要的爭論。她拒絕了,表示:「我理所當然相信正當法律程序」,並寫下要求她「成為他們的稻草人」的信件是虛偽的。[138]

2018年9月21日,唐納·川普控訴凱瑞斯汀·布萊西·福特編造她對美國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諾的指控,表示如果她的故事是真的,她會在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就對他提出報告。這是一種對#MeToo運動和自稱的性侵害受害者等人的常見爭論。[139]

2018年10月11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妻子梅蘭妮亞·川普表示,對男人提出性虐待告訴的女人應該要有支持他們主張的確實證據。[140]

根據紐約郵報,#MeToo運動「使女人們有勇氣為了增長財務、名聲或報復,而去誣告表現良好的男人」。[141]

過度強調個案

#MeToo運動因為將過多公眾注意力放在被控告性侵犯的特定個人,而非討論能幫助現在正遭受性虐待之人的政策或制度規範而飽受批評。[142]

参见

性相关丑闻
  • 沈阳事件
  • 伊藤詩織
  • 哈維·溫斯坦性騷擾事件
  • 美国体操队性侵丑闻
女权主义
其它

参考文献

  1. France, Lisa Respers. . CNN. 2017-10-16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2. Schmidt, Samantha.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7-10-16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3. Chuck, Elizabeth. . NBC News. 2017-10-16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4. Guerra, Cristela. . BostonGlobe.com. 2017-10-17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5. Khomami, Nadia. . 2017-10-20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1) www.theguardian.com.
  6. . People. 2017-10-1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7. CNN, Cassandra Santiago and Doug Criss. . CNN.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8. Ohlheiser, Abby.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7-10-19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9. Hill, Zahara. . Ebony. 2017-10-16 [2017-10-17]. ISSN 0012-9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0. Leah, Rachel. . Salon. 2017-10-17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1. Shugerman, Emily. . The Independent. 2017-10-17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12. Mazza, Ed. . HuffPost. 2017-10-16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13. Graham, Ruth. . Slate. 2017-10-17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4. Moore, Suzanne. . The Guardian. 2017-10-16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15. . Los Angeles Times (Tronc).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6. Sini, Rozina. . BBC News. 2017-10-1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17. . CBS News. 2017-10-17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18. . Eyerys.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19. John, Tara. . Time.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20. Thora Birch [@1107miss]. (推文). 2017-10-16 [2017-11-07] Twitter.
  21. Rife, Katie. . The A.V. Club. 2017-10-17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22. . NME. 2017-10-17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23. . Billboard.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1).
  24. . The Indian Express (Indian Express Limited). 2017-10-17 [2017-10-17]. OCLC 702745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25. Millstein, Seth. . Bustle. 2017-10-15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26.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7-10-19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27. . The New York Times. 2017-10-1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28. . Cosmopolitan.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29. . USA Today.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30. . Mercury News. 2017-10-1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31. . Marie Claire.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32.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17-10-1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33. . Billboard.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34. . nbcnews.com.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35. Mather, Victor. . The New York Times. 2017-10-18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36. . Tampa Bay Times.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37. . EW. 2017-10-16 [201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38. . CBS News.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39. . US Magazine.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40. . The Boston Globe.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41. Hill, Libby. . Los Angeles Times.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42. Mumford, Gwilym. . The Guardian. 2017-10-11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9).
  43. Leah, Rachel. . Salon.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44. Schoeller, Zach Baron,Martin. . GQ. 2018-02-22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英语).
  45. News, A. B. C. . ABC News. 2018-02-23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5) (英语).
  46. . The Independent. 2017-10-17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47. Neill, Ushma S. .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 Scientific American.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48. Gordon, Maggie. . Houston Chronicle. 2017-10-19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49. Wang, Amy B.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7-10-21 [201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50. Director James Toback accused of sexual harassment by 38 wom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ravis M. Andrews,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23, 2017
  51. Aswad, Jem. . Variety. 2017-10-24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52. Vincent, Alice. . The Telegraph. 2017-10-25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53. Tareen, Sophia. .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54. Cadei, Emily. . Miami Herald.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55. Bahr, Lindsey. . The Press Democrat. Associated Press. 2017-11-13 [2017-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56. Steinhauer, Jennifer. . 2017-11-16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7) www.nytimes.com.
  57. Strum, Laura. . PBS NewsHour.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58. Etehad, Melissa. . Los Angeles Times. 2017-10-18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59. Donadio, Rachel. . The Atlantic.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60. Schreuer, Mila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7-10-25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61. Wootson Jr, Cleve R.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7-10-29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3).
  62. Phillips, Tom. . The Guardian. 2018-01-09 [2018-01-0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63. . Newsweek. 2017-12-15 [201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5).
  64. Alissa J. Rubin. . 2017-11-19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65. . [201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9).
  66. Sur, Soma. [#Me Too]. amp.momspresso.com. 5 November 2017 [18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5) (印地语).
  67. . CNN Philippines. 2017-10-17 [201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68. Montini, Beatrice. [Weinstein, Giulia Blasi, and stories posted to #quellavoltache: "When there's a power imbalance, it can never be consensual. Quit putting victims on trial."]. Corriere della Sera (Milan). 2017-10-17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意大利语).
  69. See also: @ResistanceItaly. (推文). 2017-10-17 Twitter.
  70. . Expressen.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71. .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72. . Expressen.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73. . The Local. 2017-10-20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74. 陈亚亚. . 澎湃新闻. 2018-04-10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3).
  75. 卢南峰. . 澎湃新闻. 2018-01-15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3).
  76. Benjamin Haas. . 2017-10-17 [201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77. . Facebook. 2017-11-30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中文).
  78. . Apple Daily Hong Kong. 2017-11-30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中文).
  79. . Digital Journal. 2017-11-30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80.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11-30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30).
  81. . the Standard. 2017-11-30 [201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82. 林樂兒. . 香港01. 2018-11-16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中文(香港)‎).
  83. 方志賢、黃建華. . 自由時報. 2018-03-11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中文(繁體)‎).
  84. Jason Pan. . Taipei Times. 2018-03-12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英语).
  85. 毛琬婷. . 聯合報. 2018-03-12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中文(繁體)‎).
  86. Mulas Ismahasan、李承遠. .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8-03-21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1) (中文(繁體)‎).
  87. 蘇盈之. . 台灣醒報. 2018-03-21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1) (中文(繁體)‎).
  88. 何渝婷. . Knowing. 2018-03-21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4) (中文(繁體)‎).
  89. 韓國 #Metoo 第一槍 專訪徐志賢:在那之後,我一直努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 .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90. . Yonhap News. February 20, 2018 [March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8).
  91. . Korean JoongAng Daily. February 21, 2018 [March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2).
  92. . Yonhap News. February 27, 2018 [March 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93. . The Korea Times. [March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94. . Yonhap News. [March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9) (韩语).
  95. Ryall, Julian. . The Telegraph. March 12, 2018 [March 1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0).
  96. 고은 시인 '상습 성추행?'..인문학 멘토로 섬겨온 수원시 당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daum news,2018年2月8日
  97. 류근, 최영미 시인 ‘괴물’ En선생 직접 언급 “모른 척한 사람들 다 공범”2018年2月7日,每日廣播
  98. . 蘋果新聞網. [2020-08-03] (中文(台灣)‎).
  99. .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100. 伍麒匡. . Medium. 2020-04-23 [2020-05-20] (中文).
  101. Sang-Hun2020年7月14日, Choe. .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0-07-14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中文(繁體)‎).
  102. . 韓聯社. 2020-07-10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中文(简体)‎).
  103. . 韓聯社. 2020-07-10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中文(简体)‎).
  104. Kazmi, Zehra. . 印度斯坦時報. October 17, 2017 [201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6).
  105. Staff writer. . PBS新聞一小時. 2017-10-18 [201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106. . NPR.org.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英语).
  107. . WIRED.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美国英语).
  108. Schlack, Julie. . www.wbur.org. NPR.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09. Maltby, Kate. . CNN.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110. Gerson, Jen. . National Post. 2017-10-17 [2017-10-19].
  111. CNN, Sandee LaMotte,. . CNN.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12. Hempel, Jessi. . Wired.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113. Charleston, Libby-Jane. . HuffPost. 2017-10-17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14. .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 (英语).
  115. . Quillette. 2017-11-22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 (美国英语).
  116. Wilhelm, Heather. . chicagotribune.com.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美国英语).
  117. Stephens, Bret. .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英语).
  118. Ackland, Richard. . the Guardian. 2018-04-03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英语).
  119. Cromwell, Michael. . baltimoresun.com.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美国英语).
  120. Dalmia, Shikha. . 2017-12-20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9).
  121. Filipovic, Jill. . the Guardian. 2018-01-16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英语).
  122. Weiss, Bari. .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1-15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英语).
  123. Crary, David; Lush, Tamara.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9).
  124. News, A. B. C. . ABC News. 2017-12-14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英语).
  125. Livsey, Anna. . the Guardian. 2018-01-13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英语).
  126. . 2018-07-13.
  127. .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128. Bailey-Millado, Rob. . New York Post. 2019-05-17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英语).
  129. . Lean In.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英语).
  130. Gillian Tan and Katia Porzecanski. . Bloomberg News. 2018-12-03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131. Isabella Steger. . Quartz.com. 2018-03-08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132. Natalie Robehmed. . Forbes.com. 2018-02-06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133. Mahdawi, Arwa. . The Guardian. 2019-08-29 [2020-02-2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8).
  134.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9-09-01, (September–October 2019) [2020-02-29]. ISSN 0017-8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135. (PDF). National Sexual Violence Resource Center. 2018-09-11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9).
  136. CNN, Holly Yan and Nicole Chavez,. . CNN. [201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137. . www.realclearpolitics.com.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138. Oluo, Ijeoma. . November 3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139. Grady, Constance. . Vox. 2018-09-24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140. Crilly, Rob.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8-10-10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英语).
  141. Schuster, Dana. . New York Post. 2018-04-08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英语).
  142. Fonda, Jane; Covert, Bryce; Pollitt, Katha; Meyerson, Collier; Lipsitz, Raina; Walsh, Joan. . The Nation. [2018-10-15]. ISSN 0027-83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1) (美国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