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甲溪橋

台鐵下大甲溪橋是位於台灣台中市大甲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台中市大甲區大甲車站清水區臺中港車站,1987年於舊橋上游側重建新橋[3][4]

下大甲溪橋
海線鐵路下大甲溪橋
24.317331°N 120.606812°E / 24.317331; 120.606812
承載台鐵海線鐵路
跨越大甲溪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台中市大甲區清水區
官方名稱下大甲溪橋[1]
维护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大甲溪橋國道3號
下游桥梁大甲溪橋台1線
特性
类型上部結構:下承式預力混凝土
下部結構:雙圓柱懸臂式RC橋墩、沉箱基礎
全长1,252.0(4,108英尺)[2]
寬度雙線橋梁
最大跨度32.1(105英尺)
橋墩数38
历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久米組、住吉組
第二代橋:(不詳)
开工日第一代橋:1920年6月15日
第二代橋:(不詳)
完工日第一代橋:1921年7月10日
第二代橋:1987年
造价新台幣 4億4,415萬元[2]
开通日第一代橋:1922年10月11日
第二代橋:1987年6月30日
關閉日第一代橋:1987年6月30日
地圖

沿革與設計

第一代橋

台灣日治時期海線鐵路大甲站至甲南站(今台中港車站)間「下大甲溪橋」設計為鐵公路共用橋[5],1920年6月15日動工興建,設南、北兩工區,分別由久米組與住吉組承包[6][7],全長1,214.5公尺[8],計61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1],上部結構採上承式鋼鈑梁,下部橋墩為混凝土與砌石[6],工程中數度遭遇洪水,終在1921年7月10完工,後續辦理鐵路橋鋼鈑梁架設工程[9],並隨海線鐵路於隔年(1922年)10月11日全線通車一併啟用[10]。而緊鄰鐵路橋西側(下游側)的公路橋橋面則在1933年完成,路寬5.5公尺[8][11],為縱貫道路(台1線的前身)第一代大甲溪橋

災害

改良

戰後中華民國時期,於1956年3月14日至15日止,每日8時30分至12時封鎖本橋,抽換第59孔與第60孔鋼鈑梁[17]

此外,另於1963年11月17日至19日,每日7時至10時20分封鎖本橋,將舊鋼鈑梁汰換為KS-15級新鋼鈑梁,封鎖時段內列車於兩端車站折返行駛[18][19][20]

第一代橋雙線化

本橋之公路橋面於1975年8月26日因公路改線而停用[21],恰好臺灣鐵路管理局1974年起辦理「改善瓶頸區間雙軌工程」(計七區間),大甲~甲南(今台中港站)間路段包含本橋為其中一個區間[22],故該局順勢將本橋原公路橋面改建,鋪設第2線鐵路,於1977年3月完成本橋雙線化[10][19]

電氣化

1978年6月7日,包含本橋在內的海線鐵路完成電氣化通車營運,本橋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23]

斷橋

  • 1982年8月10日清晨,因西仕颱風過境,山洪暴發,6時45分北上3002次柴油對號特快DR2700型台中花蓮)行經本橋時,司機員劉邦松發現列車有跳動不穩現象,於駛抵大甲站時立即通報;另7時20分本橋西正線已略傾,但北上306次普通車於橋上東正線一度停車後,以極慢車速冒險通過,至8時15分本橋第45號橋墩遭洪水沖垮,鋼梁落水,交通中斷。斷橋後除了台中工務段與台中運務段人員至現場勘查以外,台鐵局局長董萍亦率領工務處處長張金波及橋隧科科長抵現場勘災[24]。本橋經台鐵局搶修,於當年9月21日下午3時起恢復通車[25]
  • 1985年8月23日,因尼爾森颱風過境帶來豪雨致洪水來襲,下午5時30分本橋第47、48號橋墩傾斜,被道班工許金爐、黃秋霖發現,即通報封鎖路線,下午6時50分該二橋墩遭洪水沖倒,4座鋼梁落橋,交通中斷。斷橋後台鐵局局長卜元禮由台中工務段段長莊永和陪同至現場勘災[26][27]。本橋之後由台鐵局與榮工處搶修,於同年9月15日恢復行車[28]

第二代橋(現役)

截止1980年代時期,多數臺灣鐵路橋梁仍係建造於台灣日治時期,許多已不符設計或載重標準,加以長年受河流沖刷,使橋墩覆土更淺,危及橋梁與行車安全,甚而發生橋梁遭洪水沖毀導致路線中斷之事故[2][29],因此,台鐵局決定改建這些老舊橋梁。該局計畫重建的橋梁,除了已完成重建者[註 1]之外,計羅列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2]。其中下大甲溪橋的改建,屬於「五大橋梁重建工程」項目。

第二代新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約20公尺處,複線鐵路橋,下部結構為雙圓柱懸臂式RC橋墩、橢圓形沉箱基礎,而上部結構則是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全長1,252公尺,計39孔,每孔跨徑32.1公尺,於1987年6月30日完工通車[2][3](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二代橋通車後,一代橋停用拆除,截至2014年止,一代橋尚遺留橋台與少數橋墩殘跡[32]

相關條目

註釋

  1. 當時沒有納入重建計畫的老舊橋梁,舉例如下:
    • 已在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例如配合民雄車站嘉義車站複線工程,於1941年完工的第二代臺鐵牛稠溪橋 [30]
    • 已配合戰後美援時期重建者,例如1953年竣工通車的第二代臺鐵曾文溪橋
    • 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複線計畫而重建者,例如配合高屏鐵路擴建雙軌工程,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橋[31]

參考文獻

  1. 臺灣鐵路管理局. . 1965年5月 (中文(台灣)‎).
  2. 臺灣鐵路管理局. . 臺北市. 1987年6月9日: 頁304~306 (中文(台灣)‎).
  3. 交通部. . 臺北市. 1990年10月10日: 頁383 (中文(台灣)‎).
  4.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交通建設 Taiwan Comunications From 1984~1989 R. O. C.》,1990年,頁84。(繁體中文)
  5.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3年12月17日: 頁61–62 (日语).
  6.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921年12月30日: 頁61~62 (日语).
  7. 〈〉,《臺灣日日新報》第7558號,1921年6月19日2版。
  8. 近藤泰夫,〈〉. . 大阪市: 日本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同業會. 1939-10-25.
  9. 〈〉,《臺灣日日新報》第7712號,1921年11月20日2版。
  10. .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中文(台灣)‎).
  11. 臺中州:《臺中州要覽》,臺中市,1933年12月26日,頁116。(日語)
  12. 〈中部豪雨各溪漲水 大甲溪鐵橋脚傾斜 南北交通杜絕〉,《臺灣日日新報》第12649號,1935年6月18日漢文8版。(繁體中文)
  13. 照片〈〉,《臺灣日日新報》第12651號,1935年6月20日夕刊4版。
  14. 〈〉,《臺灣日日新報》第12649號,1935年6月18日夕刊2版。
  15. 〈〉,《臺灣日日新報》第12655號,1935年6月24日7版。
  16. 〈鐵路大甲溪橋修復 台北台中之間 行駛對號快車〉,《聯合報》,1960年8月11日2版。(繁體中文)
  17. 〈縱貫線大甲溪橋 明抽換鋼梁 明後天局部封鎖〉,《聯合報》,1956年3月13日3版。(繁體中文)
  18.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 臺北市. 1962年 (中文(台灣)‎).
  1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南投縣. 1993年1月15日: 頁310~314 (中文(台灣)‎).
  20. 〈大甲溪橋需抽換鋼樑 鐵路大甲甲南段 明定時封鎖三天〉,《徵信新聞報》,1963年11月16日2版。(繁體中文)
  21. 〈西部幹線大甲溪橋定廿六日完工通車 下月開始征車輛過橋費〉,《聯合報》,1975年8月17日2版。(繁體中文)
  22.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63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5年7月,頁152。(繁體中文)
  23. 台灣鐵路管理局:《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北市,1981年6月9日,頁241。(繁體中文)
  24. 〈大甲溪鐵橋橋墩遭山洪沖垮 南北海線鐵路交通被迫中斷〉,《中國時報》,1982年8月11日3版。(繁體中文)
  25. 〈大甲溪橋修復 今天恢復通車〉,《中國時報》,1982年9月21日2版。(繁體中文)
  26. 海線下大甲溪橋沖毀 約需一月始能修復〉,《聯合報》,1985年8月24日3版。(繁體中文)
  27. 〈大甲溪橋墩遭山洪沖垮 海線鐵路交通完全中斷〉,《中國時報》,1985年8月25日3版。(繁體中文)
  28. 〈下大甲溪橋墩修復 海線火車恢復行駛〉,《聯合報》,1985年9月16日5版。(繁體中文)
  29. 〈輕颱芙瑞達夾帶豪雨 掠過台灣北部 頭前溪鐵路橋墩沖毀 縱貫鐵路中斷〉,《聯合報》,1984年8月8日5版。(繁體中文)
  3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昭和十六年度年報》,(出版地不詳),1941年,頁102。(日語)
  31. 〈高屏溪鐵路橋今啟用〉,《中國時報》,1987年6月17日6版。(繁體中文)
  32. 高鐵HSR. . 「HSR on Highway」網誌. 2014年1月24日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