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史
中国最早的宗教可以概括为“敬天法祖”,即对天的崇拜。除“天”(最高神,又称“上帝”,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并于汉朝形成有组织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于东汉传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于唐朝传入。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五大宗教”即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语境下指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
自汉代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正统指导思想。虽然有些朝代有崇道,或者崇佛的时期,但是任何一个宗教都没有能力形成象西方和中东那样一教独尊、政教合一的局面。
上古
原始巫覡宗教
天地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数千年来未曾改变。此外,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部分。
東汉
道教興起
道教的出现经过了一个漫长过程,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中國人的祭天、祭祀自然山川等的活動。战国时期方仙道兴起,西汉谶纬之学盛行,黄老道出现,已經是有組織宗教的萌芽。东汉灵帝时(167年 - 189年)出现的太平道教团组织和《太平经》的流传,标志着有組織的道教最終形成。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又稱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天師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據《後漢書》及《三國志》記載,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同時又被稱為「米巫」、「米賊」或「米道」。另外,也有人認為,這個名稱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關,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說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五斗彌」教)。因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
太平道
佛教傳入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東漢、曹魏、蜀漢、東吳及西晉等政權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由于漢室禁教,早年佛教徒為了進入中國,曾依附道教,自稱是「浮屠道」,是道教其中一個分支,提出老子化夷。根據老子化夷說,佛教其實亦源出老子,與道教同源。
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是他。」,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访求佛道。于西域蔡愔遇竺法兰及摄摩腾两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还洛阳,明帝特建白马寺给他们居住。竺法兰与摄摩腾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1]。
魏晋南北朝
慧远与净土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
达摩与禅宗
北周武帝灭佛
五斗米道於南朝
隋唐五代
摩尼教傳入
中亞地區的摩尼教勢力一度較為興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並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唐武宗灭佛
两宋遼金
佛教
宋朝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於鴻臚寺。各州府或大刹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宋朝佛教宗派以禪宗和淨土宗最為興盛。而禪宗之中又以臨濟、雲門二宗最為繁茂。淨土宗相對禪宗而言更為俗化。原先艱深的理論被闡釋的更加簡單化與口號化。
與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與漢化。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於出家許可證,沒有度牒就屬於不合法的「私度」。度牒制度原本是為了控制僧尼和道士人數,限制寺院的規模。但是自宋神宗朝起,為解決財政短缺,政府開始將僧尼道士度牒貨幣化,度牒淪為國家的斂財手段。其後度牒買賣始終參與國家財政運轉,徽宗時期和紹興年間尤為嚴重。
道君皇帝宋徽宗
與佛教相比,道教在宋朝變化繁多。宋朝管理道教的機構是禮部所屬的祠部。宋朝道教出現了內丹派南宗、正一道、淨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最後全國形成了真大道教、正一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钟相巫教起义
犹太教在开封
元朝
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元朝皇室祭祖、祭太庙或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忽必烈时期藏传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八思巴被奉为国师,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但底层蒙古人社会仍然大多信奉萨满教。其他民族则信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及基督教等。
元朝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
藏传佛教
楊璉真伽盗墓案。
道教全真派
穆斯林阿难答与海山的帝位之争
也里可温教
也里可溫教是元代時,對於天主教徒的稱呼,文字紀錄見於《元史》之中,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八类”等。「也里可溫」一詞歷來史家均不明其義,直至歷史學家陳垣於1917年作《元也里可溫教考》,明確指出「也里可溫」即「敬拜耶和華者」,也里可溫教為元代傳入之天主教一事,亦正式被中國史學界確實。
13世紀時,蒙古西征,羅馬教廷遂於1245年至1253年間,向蒙古帝國派出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的宣教士。1254年,方济各会宣教士吕柏克(鲁不鲁乞)有一机会到達上都和林向大汗蒙哥宣教,但未能成功説服大汗歸向羅馬教廷。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請馬可波羅之父及叔父返回羅馬,並向羅馬教廷提議派遣一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國,然而最後只有二人自願前往,且皆在未抵達中國前折返。及至1289年,羅馬教廷再派方济各会宣教士孟德高維諾前往蒙古帝國。1293年,宣教士孟德高維諾到達元大都拜見忽必烈,並獲准在蒙古帝國宣教,由是開始了羅馬天主教(當時稱也里可溫教)在華傳教的歷史。孟德高維諾亦把新約翻譯成蒙古文。1328年,羅馬天主教宣教士孟德高維諾死於中國,當時全中國有羅馬天主教信徒三萬人。得到元庭之准許終元一代,方济各会不斷派宣教士來華宣教。及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也里可溫教亦隨着蒙古帝國在中国统治的结束而在中国消聲匿跡。
白莲教
白蓮教,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主源是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蓮宗。因其教徒禁食蔥乳、受持五戒、不殺生不飲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且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為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在歷史上發動多次民變,屢次受到鎮壓。
在元朝時,白蓮教與明教、紅巾軍、彌勒信仰有關。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明朝
明朝在中央设僧录司,处理全国僧务;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分别处理地方各级所管辖的僧务。
儒家理学
明朝是一个汉民族复兴时代,针对元朝蒙古人统治的宗教兴盛,明朝反其道而行之,压制宗教,弘扬汉学,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但是理学无法彻底摆脱元朝宗教的传统,因而明朝理学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宗教倾向。任继愈甚至认为儒家在这个时候已经变成宗教[3]。
白莲教第二次起义
伊斯兰教
部分回族人有传说,认为明初“十大回回保国”,但《明史》等正史中从未记载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马皇后等人是回回,这种说法仅仅是回族民间传说,缺乏史料支持。
明朝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采取怀柔政策。
道衍和尚与明成祖
南明與羅馬天主教
民間秘密宗教的興起
羅教在明代中期由軍人羅清創立,以《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六冊」為主要經書,主張尋求人心本性的覺悟,反對外在的宗教儀式或造像,適合在家修行,信眾以運河水手為主要基礎,會堂遍布大江南北,各自為政,信徒素食、念經,作風平和。在民間,羅清被稱為「羅祖」,地位崇高,羅教也常被民眾視為佛教的一支,信徒眾多,分成多個派系,往往與白蓮教並稱,在山東一度威脅正統佛教的地位,在清代多次受官府取締,被指斥為邪教,支派流衍成長生教、青蓮教、真空教等多個教派。
清朝
藏傳佛教在清朝
清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
中国礼仪之争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播
拜上帝教与太平天国
西部回民起义
义和团运动
近代
1949年以前
- 儒家宗教化的孔教
- 非基督教运动
1949年以後
研究書目
-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 宗树人:〈民国救世团体与中国救度宗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