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與緬甸關係

中華民國與緬甸關係是指中華民國緬甸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47-1949年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於2015年6月22日,緬甸在中華民國首都台北設立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4][3]2016年3月28日,中華民國也於緬甸第一大城仰光(前首都)設立同等性質的代表機構。[2]

中華民國與緬甸關係

中華民國

緬甸
外交代表機構
駐緬甸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緬甸聯邦共和國駐台北貿易辦事處
外交代表
代表 李朝成[註 1][2]貿易代表 暫缺[3]

歷史

泰北孤軍

1949年,中華民國國共內戰失利後撤往臺灣,原於雲南地區作戰的中華民國陸軍第八軍237師、第廿六軍93師,在失去後援後便經過跋山涉水,輾轉逃至緬甸北部。爾後因緬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慫恿與蘇聯的協助之下,向聯合國控訴中華民國入侵,在經過一番斡旋的調節之後,俗稱「孤軍」的中華民國陸軍第八軍237師、第廿六軍93師,移往泰國北部定居。爾後「孤軍」在泰國內戰有功,因而獲得泰王蒲美蓬授予功勳以及泰國居留權。部分孤軍成員選擇落地生根留在泰國,而部分選擇移民中華民國臺灣,目前大多數孤軍後裔多居住在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中和區就因此產生俗稱「緬甸街」的華新街。

政治

外交

綠色國家表示在1971年的投票中反對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其中包括緬甸

1947年9月9日,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1948年1月1日,外交部次長葉公超作為慶賀緬甸獨立特使抵達仰光,參與緬甸正式獨立的儀式。1949年12月18日,兩國斷交,並於1950年1月10日關閉大使館

1950年6月8日,緬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轉而不承認中華民國。[5]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緬甸等23國[註 2]所提出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議案進行表決。最終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根據《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大會議事規則,提案通過即成為正式決議,是為《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馬爾地夫阿曼等3國未投票。代表中國正統中華民國政府,以外交部長周書楷為代表,在表決之前數小時,於大會上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日後,中華民國政府將此決議稱為「排我納案」。

1997年5月,緬甸與其他10個國家先後在世界衛生大會全會中,發言反對中華民國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7]

2012年10月,翁山蘇姬訪問美國三周,10月2日在洛杉磯向數千名支持者發表公開演說時被問到緬甸期盼的民主典範時,她說緬甸從許多地方有太多東西可以學習,不只是像南韓臺灣蒙古印尼等亞洲國家,還有在1980到1990年代從共產黨轉型為民主的東歐國家、從軍政府轉型的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從獨裁政體轉型的南非[8][9]

2015年6月18日,民國黨主席徐欣瑩與發言人徐世勳赴緬甸,祝賀民運精神領袖翁山蘇姬70歲生日。[10]

2020年1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簽署《聯合聲明》,其中第9條指出「緬方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認為台灣、西藏、新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支持中方處理台灣涉藏涉疆問題的舉措。」英文版聲明中,是採用「中國」(China),與中文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落差,被解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翻譯上的政治操作。[11][12]

2020年4月14日,對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全球擴散,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第2波國際援助行動,其中捐贈160萬片口罩給緬甸在內的8個新南向政策國家。[13]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中華民國外交部對於緬甸政治情勢的急遽變化表示關切。[14]21日,中華航空派出救援班機,搭載82名台商僑民返台。[15]

代表機構

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期沒有在緬甸設立代表機構,主要原因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關係,因此2016年3月前與其有關事務是由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兼轄[16]

2014年,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於緬甸第一大城仰光設立辦事處。2016年3月28日,更名為駐緬甸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Myanmar),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管轄,並開辦領事業務。[17][2]

2015年6月22日,緬甸於中華民國首都設立緬甸聯邦共和國駐台北貿易辦事處(Myanmar Trade Office (Taipei), 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以推動雙邊互惠互利的實質關係。[4][3]

簽證

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電子簽證的方式入境緬甸。
緬甸護照緬甸公民必須申請簽證方可入境中華民國

兩國公民皆須申請簽證方可入境對方國家。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電子簽證的方式入境緬甸,觀光簽證停留最多28天、商務簽證停留最多70天。持觀光或商務簽證僅得於仰光國際機場奈比多國際機場曼德勒國際機場入境,不得在海、陸口岸入境。若因探親等其他需要赴緬甸,仍須辦理紙本簽證。經緬甸轉機,宜先向緬甸駐外使領館申辦過境簽證,可停留24小時。[18][19]

持有緬甸護照緬甸公民符合特定要求者,可透過中華民國政府的「東南亞國家人民來臺先行上網查核」申請免簽證,停留最多14天;抵台參加團客旅遊、國際會議、運動賽事、商展活動,可以電子簽證入境中華民國,停留最多30天並不得延期。[20][21]

相關警示

有鑑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華民國外交部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將緬甸歸類為紅色警示:不宜前往,宜儘速離境(2020年3月21日發布);[22]衛生福利部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將緬甸按疾病歸類為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與第三級警告: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2020年11月6日發布)。另有鑑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已將各國家與地區歸類為第三級警告: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2020年3月21日發布)。[23]

統計

2016年,台灣前往緬甸的人數有2萬5,190人次;自從2016年3月在緬甸設立代表機構並開辦領務以來,緬甸赴台人數大幅成長,開辦1年多已核發超過1萬1,000件簽證。[24]

經濟

臺灣手機廠商宏達電仰光的街頭廣告。

背景

2011年緬甸文人政府執政前,因政治考量,在投資法規中雖未明文將中華民國列為禁止直接投資國家,但由於兩國無外交關係,緬甸使領館對中華民國政府所發文件或驗證的文件,均不予驗證,造成赴緬甸投資必須以設在第3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的公司名義提出。緬甸進口商申請要進口中華民國產品,所提發票也必須是第3地公司所開,才可獲准核發進口許可證,並以美元進行國際交易轉移,且只能經由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香港等少數幾家銀行進行緬甸信用狀押匯等業務。此外,緬甸港口設施落後,使得貨船運量受限,出口至緬甸或自緬甸進口的貨物大多經由新加坡換船再運往兩國,致使兩國貿易需採間接方式,造成諸多限制與雙邊經貿交流的不順利。[25]

自從2011年3月緬甸政府宣示政經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向緬甸政府要求解除直接貿易及直接投資的限制,而在2013年1月終獲得解除對臺灣廠商經商的相關限制。[25]

貿易

2013年,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外貿協會)於緬甸前首都、最大城市仰光設立台灣貿易中心[26][17]2016年,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也在仰光設立駐緬甸代表處經濟組[27]

2019年,緬甸是中華民國第61大貿易夥伴、第70大進口夥伴、第48大出口夥伴。出口至緬甸的金額為2億4,218萬8,136美元,年減10.748%。自緬甸進口的金額為7,046萬6,442美元,年減1.247%。貿易呈現出超盈餘)1億7,172萬1,694美元,年減14.139%;2018年,緬甸是中華民國第64大貿易夥伴、第76大進口夥伴、第50大出口夥伴。[28]

投資

近年來隨著緬甸的政治經濟開放,許多臺商因而紛紛前往投資。至2017年,有超過250家臺商在緬甸投資,投資金額為3億7,000萬美元。[24]主要投資項目為成衣加工、民生用品玻璃纖維水塔漁船冷氣空調包裝膠帶紙箱建築木材農業業、繡花汽車零件化妝品旅行社PE帆布加工、餐飲珠寶首飾水產航空華航長榮)、金融第一銀行)、光學鏡片亞洲光學)等。[29][30][31]

2013年4月,中華民國的中油公司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石化集團合作,共同開發位於緬甸中央盆地「緬甸陸上D區礦區」的[31]

農業

臺灣農友種苗公司設立於1968年,該公司於1994年進入緬甸市場,並於1996年與緬甸農業暨灌溉部合作,在最大城市仰光近郊的伊洛瓦底省設立農業學校,教導農民種植瓜果類作物。其中以西瓜在緬甸的推廣最為成功,臺灣農友種苗公司的西瓜種苗在緬甸的市佔率高達九成,除了供應緬甸的內需市場外,甚至外銷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臺灣媒體將之喻為「西瓜外交」[32]

目前簽訂有《臺緬農業合作備忘錄》。[33]

臺商組織/銀行

成立「緬甸台商愛心聯誼會」,會員110餘位。[31]

2016年,已有第一商業銀行玉山商業銀行等11家台資銀行在緬甸設立辦事處,其中玉山商業銀行已獲緬甸中央銀行核准設立分行,有助擴大服務臺商。[17]

交通

中華航空B737-800飛機停靠於仰光國際機場

客運

兩國有直航班機,雙邊航班來往的城市如下(截至2019年12月14日[註 3]):

 中華民國 緬甸(按照都會區人口排列)
台北仰光中華航空
曼德勒緬甸國際航空於2020年1月18日包機開航)[34]

2013年,提供載客數量居於仰光出發之地點第六位。(如表)[35]

排名目的地每周提供座位數量
1 泰國 曼谷蘇凡納布國際機場22120
2 新加坡 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14656
3 马来西亚 吉隆坡吉隆坡國際機場9534
4 泰國 曼谷廊曼國際機場7560
5  首爾仁川國際機場4920
6 中華民國 臺北臺灣桃園國際機場3000
7 中国 昆明昆明長水國際機場2676
8 中国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1942
9 印度 加雅加雅國際機場1706
10  杜哈哈馬德國際機場1540

海運

目前長榮海運有提供仰光新加坡高雄船運航次。[36]

注釋

  1. 中華民國外交部為統一駐外人員內部職稱,明定大使館、代表處設大使、公使。代表處對外仍稱代表、副代表。[1]
  2.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阿爾及利亞緬甸剛果人民共和國古巴赤道幾內亞幾內亞伊拉克馬利茅利塔尼亞尼泊爾王國巴基斯坦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塞拉利昂索馬利亞錫蘭蘇丹民主共和國敘利亞坦尚尼亞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尚比亞[6]
  3. 有鑑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響,暫停更新。

參考資料

  1. 陳培煌. . Yahoo!奇摩引用中央通訊社. 2012年8月31日 [2016年10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30日).
  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4. 緬甸聯邦共和國設立駐臺北貿易辦事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華民國外交部
  5. .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0).
  6. . 鳳凰網. 2018年9月13日 [2019年12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21日).
  7. 公眾外交協調會.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7年5月 [2019-06-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4).
  8. 結束訪美前夕 翁山蘇姬向民主轉型典範致敬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12-22,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2/10/3
  9. Myanmar's Suu Kyi ends US trip, hailing democracy, AFP, Oct 3, 2012
  10. .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11. 黃筱歡、楊之瑜.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0年1月20日 [2020年1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12. 劉上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2020年1月19日 [2020年1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13. 呂伊萱. . 自由時報. 2020年4月14日 [2020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8日).
  14. 亞東太平洋司.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2月1日.
  15. 楊駿宗. . TVBS新聞台. 2021年2月21日.
  16.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16-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17.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9).
  18.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19.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1.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2.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24.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02).
  25.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26.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27. . 中華民國經濟部 國際貿易局. [2017-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29. .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30. .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31. (PDF). 經濟部全球臺商服務網. [2015-08-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32. .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9).
  33.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34. 賴文萱. . ETtoday新聞雲.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7日).
  35. .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36. .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