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聲

入聲(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韻學之概念,包括入聲韻入聲調。在一般行文中,此二概念往往都混同、省稱為入聲。

入聲韻又稱促聲韻,是指傳承自古代漢語之一類音節結構,其韻尾以濁塞音快速結束,再無聲除阻,例如「谷」(南京話:gu⁵入聲[kuʔ˥],廣州話:guk¹上陰入)相對於「菇」(南京話:gu¹陰平[ku˧˩],廣州話:gu¹陰平)。入聲字是指音節有此類結構之字,此類字之聲調隋朝韻書切韻》至宋朝韻書《廣韻》都屬於入聲調類,其入聲聲調是短而急促。在該時代,入聲都穩定並完整存在於中原語言之中,擁有-p、-t、-k三種輔音韻尾。入聲調根據傳統音韻學屬於「四聲」之一,入聲調和非入聲之差別更多來自音質短促而非高低音調值[1]。由於當時之具體調值已經不可考,故無法得知入聲與其他聲調在當時是否擁有相同調值。

中古漢語入聲演變成多種漢語變體中之入聲調類,各種漢語之入聲調值或有不同,但調型一般都是短促而急收藏[2]。在現代漢語中,有不少保留入聲:例如,粵語客家語完整保留輔音韻尾以及入聲聲調;江淮官話吳語等已經丟失輔音韻尾,但擁有區別於其它聲調的急促聲調。即使官話內多數方言不再有入聲,入聲字如何歸派依舊是主流學界給官話分類的唯一標準。

另外,高本漢在《中國音韻學研究》提到了他觀察到漢語入聲底層音為濁塞音,應表記為-b/-d/-g才對。趙元任也觀察到塞音韻尾的雙重阻塞。岩田禮(1984, 1992)以生理語音學的方法,用光纖維鏡肌電觀察入聲韻尾的緊喉運動情形,發現閩南語和廣東話的入聲韻尾確實存在著口腔及喉頭的雙重閉鎖及緊喉現象。

存在情況

入聲在中國各地的發展情況及表現形式各不相同。粵語客家語閩南語赣语壯語日语朝鲜语越南語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入聲字音節以輔音韻尾(多為[p̚]、[t̚]、[k̚])作結,發出明顯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節聽起來有一種急促閉塞的頓挫感。

湘語吳語江淮官话淮语)、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話岷江话)以及部分晉語也保留入声,但只帶一個弱喉塞韻尾[ʔ],或依靠紧元音韵母来保持音节的頓挫感(如四川宜宾话)。大部分的官話方言(除江淮官话以外)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少数方言中尽管保留了入声,却已经變成舒聲韻,失去了其原有的促聲韻特点。但是它是何時消失,历来都有不同观点。

漢字大概於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因而日語保存入聲的痕跡至今,但日语音系中无闭音节,因而一漢字被分拆成兩音節,其破音音尾已开音节化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ka行、ta行、wa行([p][ɸ][w])的音節]。

入聲字表

音系對比

漢字 反切 類型 構擬上古音
鄭張尚芳
構擬中古音
王力
官話 晉语 閩南語厦门话
(文 / 白)
吳語 粵語 贛語 客語 日語 朝鲜语 越南語
北京官話
北京
江淮官話
南京
西南官话
乐山
太原 蘇州 廣州 吳音 漢音 首爾 河內 西貢
侯閤 全濁入 * /guːb/ [ɣɒp]
[xɯʌ³⁵]
ho5
[xoʔ˥]
[xæʔ] [xaʔ] hap⁸ [ɦəʔ] hap⁹ [hot̚] [hap̚]
(gapu→gō)

(kapu→kō)
hap
[ha̠p̚]
[həːʔp̚˧ˀ˨ʔ] [həːʔp̚˨ˀ˧ʔ]
是執 全濁入 * /gjub/ [ʑĭĕp] shí
[ʂ͡ɨ³⁵]
shr5
[ʂʅʔ˥]
[seʔ] [səʔ] sip⁸ / chap⁸ [zəʔ] sap⁹ [set̚] [ʃip̚]
(jipu→jū)

(sipu→shū)
sip
[ɕip̚]
[tʰɜʔp̚˧ˀ˨ʔ] [tʰɐʔp̚˨ˀ˧ʔ]
符弗 全濁入 * /bɯd/
(後造字)
[bĭuət]
[fuɔ³⁵]
fu5
[fuʔ˥]
[fʊʔ] [fəʔ] hut⁸ / put⁸ [vəʔ] fat⁹ [fut̚] [fut̚]
(butu→butsu)

(putu→futsu)
bul
[pul]
[fɜʔt̚˧ˀ˨ʔ] [fɐʔk̚˨ˀ˧ʔ]
博拔 全清入 * /preːd/ [pæt]
[pɑ⁵⁵]
ba5
[paʔ˥]
[pæʔ] [paʔ] pat⁴ / pueh⁴ [poʔ] baat⁸ [pat̚] [bat̚]
(pati→hachi)

(patu→hatsu)
pal
[pʰa̠l]
[ˀɓaːʔt̚˧ˀ˦] [ˀɓaːʔk̚˦ˀ˥]
羊益 次濁入 * /leg/ [jĭɛk]
[i⁵¹]
i5
[iʔ˥]
[iəʔ] [iəʔ] ek⁸ [ɦiəʔ] jik⁹ [ik̚] [ʒit̚]
(yaku)

(eki)
yeok
[jʌ̹k̚]
[zïʔk̟̚˧ˀ˨ʔ] [jɨ̞̠ʔt̚˨ˀ˧ʔ]
苦格 次清入 * /kʰraːg/ [kʰɐk]
[kʰɯʌ⁵¹]
5
[kʰɛʔ˥]
[kʰæʔ] [kʰaʔ] khek⁴ / kheh⁴ [kʰɑʔ] haak⁸ [kʰak̚] [kʰak̚]
(kyaku)

(kaku)
gaek
[kɛk̚]
[xɐɪʔk̟̚˧ˀ˦] [xɐʔt̚˦ˀ˥]

※註:「易」僅於「交換、變易」之義時讀為入聲 [-k̚],餘為去聲。

漢語各分支

官話

在無入聲調類的北京官話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中古的入聲字被分派入平聲、上聲、去聲中,此現象稱為“入派三聲”。

北京官话中的入声字如何分派有若干規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

  1. 全濁聲母字派入陽平(如:薄、奪、宅、昨、石);例外:劇、續。
  2. 次濁聲母字派入去聲(如:肉、落、日、月、逆);例外:辱(中國大陸的普通話中讀上聲)、額(通常讀陽平)。
  3. 清聲母字可能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任一類,無固定規律;去声较多,上声较少。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被分为两组。古全浊字归阳平;古清声字和古次浊字归入另一组:中原官话中归入阴平,兰银官话中归入去声。

西南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今声调大都相同,大部分地区读阳平,少数地区仍保留舒聲韻形式的入声調,也有少數地區甚至不只保留入聲調也保留有塞音韻尾的入聲韻。

簡易入聲判別方法

  • 當以下同一橫排條件全符合時,即為入聲字(空白表示無限制);但是很多入聲字並不符合下列任一排的條件,如“切”、“塔”、“福”、“六”、“刻”、“骨”,這些字還需要強記。
北京官話聲母 韻母 聲調 例外
ㄅ、ㄉ、ㄍ、ㄐ、ㄓ、ㄗ (b、d、g、j、zh、z) 非鼻音韻尾 陽平 鼻、值
ㄉ、ㄊ、ㄌ、ㄗ、ㄘ、ㄙ (d、t、l、z、c、s) ㄜ (e)
ㄎ、ㄓ、ㄔ、ㄕ、ㄖ (k、zh、ch、sh、r) ㄨㄛ (uo)
ㄅ、ㄆ、ㄇ、ㄉ、ㄊ、ㄋ、ㄌ (b、p、m、d、t、n、l) ㄧㄝ (ie) 爹、咩
ㄉ、ㄍ、ㄏ、ㄗ、ㄙ (d、g、h、z、s) ㄟ (ei)
ㄈ (f) ㄚ、ㄛ (a、o)
ㄩㄝ (üe) 靴、瘸、嗟(讀ㄐㄩㄝ/jue時)
  • 一字有兩讀,讀音開口呼韻,語音齊齒呼合口呼韻,必為入聲字。
  • 如一字為鼻音韻尾ㄢ、ㄣ、ㄤ、ㄥ(n、ng)時,必入聲字。(例外字只有廿)
  • ㄅ、ㄉ、ㄍ、ㄐ、ㄓ、ㄗ(b、d、g、j、zh、z)等聲母的上聲字,一般非入聲(例外如百、葛、骨、角、窄)。
  • 入聲字的辨識原則可參考:陳新雄《萬緒千頭次第尋——談讀書指導》

西南官話考量入聲

對於說西南官話的人來說,可以不使用工具書,而根據瞭解的中古至今的語音變化規律來辨別大部分古代入聲字:[3]

  1. 古今聲調演變判斷:
    • 凡普通話讀陰、上、去而西南方言讀陽平的字都是古代入聲字。(例外字:摸、玉)
  2. 古今聲母演變規律判斷:
    • 凡不送氣的陽平字是古代入聲字。
    • 凡次濁聲母陽平字都不是古代入聲字。
  3. 古今韻母演變規律判斷:
    • 凡鼻音韻尾(陽聲韻)字都不是古代入聲字。(例外字:廿)
    • [tsz̩][tsʰz̩][sz̩]音節的字不是古代入聲字,凡[ɑɻ]音節的字不是古代入聲字。
    • [uaɪ][ueɪ]韻母的字不是古入聲字。(例外字 :蟀)
    • 除靴瘸以外的[yœ]韻母字是古代入聲字。
    • 凡普通話有元音韻尾而西南方言沒有的字是古代入聲字。
    • 凡方言中的[iɔ]韻母字都是古代入聲字。
  4. 根據形聲字的聲旁來判斷:
    • 詳見简启贤,《音韵学教程》:188-189.

江淮官話(淮語)

淮語中,中古的入声字仍读入声。其中洪巢片大部(除庐江外)入声不分阴阳,只有一个入声调;洪巢片庐江[4]泰如片入声按照中古声母的清浊分成阴入和阳入,有两个入声调。黃孝片中也僅有一個入聲調,但部分古全濁入聲字歸入陽平或陽去調(如白、十),部分通入声字的韵尾變為后鼻音[ŋ],但仍保留入聲聲調(如木)。

北方官話与江淮官話的主要入聲歸派規律如下表:

古清入古次濁入古全濁入
中原官话陰平陰平陽平
冀魯官话多陰平陽平
膠遼官话陽平
蘭銀官话陽平
西南官话陽平陽平陽平
北京官话東北官话無規律多陽平
江淮官話(淮语)

晉語

晉語地區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保留有入聲韻,基本全以喉塞音[ʔ]形式保留,有一部分地区(如大同)不少字出現舒声促化现象。

吳語

大多數吳語喉塞音[ʔ]。但在温州话中没有入声韵尾,只有入声声调。温州话仅有的一个韵尾是 -ng。温州话的入声声调在吴语方言里表现得十分奇特。所谓“入声”,就是比舒声要短促;但是温州话的两个入声调值却是 323 和 212,比所有舒声都要长。

閩語

閩南語原只有6個辅音韻尾,其中[-p̚][-t̚][-k̚]塞音[-m][-n][-ŋ]鼻音。但是在现代闽南语,古「咸」(除覃韵)(收-m/-p)、「山」(收-n/-t)、「宕」(收-ng/-k)、「梗」「摄」二等(收-ng/-k)的白读音都不念这些韵尾,这些韵部的韵尾已经弱化为鼻化元音喉塞韵尾-h,只有文读音才念上述辅音韵尾。此外,潮汕片韵尾-n/-t已经并入-ng/-k。

海南话的方言里,北部方言与潮州話比较接近,保留有-p、-t、-k三套入声韵尾,但南部方言大多只有喉塞韵尾-h。海南话、雷州话都与闽南语有一定亲缘性。闽南语念喉塞韵尾的字,在雷州话念成开韵尾。海南话、雷州话把闽南语的鼻化元音都念成口元音。

莆仙语仅存在喉塞韵尾-h。此外,莆仙语只有仙游话存在鼻化元音,莆田话把鼻化元音念成了口元音。

闽东语中存在-h、-k两套入声韵尾,但在大部分方言中已经混同了,只有古田话能够明显地区分开来。

闽中语闽北语中,都只存在入声调,不存在入声韵尾。

粵語

粵語[-p̚][-t̚][-k̚],如廣州話就三種入聲韻尾齊備,例子有:納naap,殺saat,福fuk。但各地入聲保存情況不盡相同,如東莞粵語以收[-k̚]韻尾為主,還有收喉塞音[ʔ]元音化的;寶安區人口主要是外省移民,寶安粵語入聲已全部弱化而收喉塞音[ʔ]韻尾,也有入聲失落輔音韻尾,歸併到陰平35調中。

此外,粵語入聲普遍會按元音長短分高低。此現象在不同粵語方言中展現的不同:在廣州話中,只有陰入分高低,但台山話玉林話等方言,則陰入和陽入都分高低。

客家語

客家語的入聲韻尾[-p̚][-t̚][-k̚]。客家語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明顯,例如梅縣話中,法韻尾-p,髮韻尾-t[5]

贛語

贛語的入聲可以分以下幾類:

  • 既有入聲調,又有入聲韻尾。又可分兩種情況:
  1. 只有一個入聲調,調值一般都比較高:宜豐上高新淦(有兩個韻尾);武寧宜春樟樹、樂平、景德鎮、橫峰、鉛山、進賢、南城、永豐(只有一個韻尾)。
  2. 有兩個入聲調。昌都片宜瀏片鷹弋片通常为陰入高、陽入低;撫廣片通常为陰入低、陽入高。
  3. 有三個入聲調。永修德安的入聲依古聲母的清、濁分陰陽,只有一個韻尾。其陰入又根據聲母的送氣與否再分為陰入1和陰入2,因此實際上有三個入聲調。安義的入聲則依聲母的清濁分陰陽兩大類,其陰入又分為兩調因此也有三個入聲韻尾。
  4. 有四個入聲調。都昌的入聲依古聲母的清濁分陰陽,有兩個韻尾。其陰入與陽入各根據聲母的送氣與否再分為陰入1、陰入2和陽入1、陽入2,所以實際上有四個入聲調。
  • 有入聲調,無入聲韻尾。
  1. 只有一個入聲調,讀長音,無塞音韻尾,比如星子鄱陽等地。
  • 沒有入聲調,亦沒有入聲韻尾。古入聲字派入其他調類。根據派入調類的不同,可以分以下幾種情況:
  1. 湖口彭澤按入聲字聲母的清濁分別派入陰去和陽去。
  2. 分宜、峽江、安福、蓮花、萍鄉寧岡、永新、吉水、吉安、泰和通常依入聲字聲母的清濁分別派入陰平和陽去。
  3. 遂川古入聲清聲母字歸陰去2,入聲濁聲母字歸陰去1。

湘语

湘语中新湘语大部分保留独立入声调,且韵尾消失。老湘语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调,部分地区入声派入其他声调。

漢字文化圈的其他語言

由於古時漢文化大量輸出到東亞各國,漢字文化圈的其他語言完好而有系統地保留了入聲。

日語

漢字大概於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因而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但被納入日語體系的入聲發音已經完全不具備入聲的特點,其塞音音尾已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行、行、行(後轉變為行、[p][ɸ][w])的音節]。原來為入聲漢字的音讀常擁有兩個音節。

朝鲜语

朝鮮半島自古崇尚漢文化,也因此今天的韓語中,有超过70%為漢字詞(漢字語)。朝鲜语中的漢字音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韵尾,例如:( /ip̚k͈u/),( /hak͈jo/),( /oɕip̚/) 。但是,塞音/-t̚/韵尾並未直接保留,而是有系统地變化為流音/-l/,例如:( /il/)、( /pʰa̠l/)。另外,在實際發音時,入聲韻尾有時會根據朝鲜语的发音规则變為鼻音或後一個音節的聲母,例如:( /toŋnip̚/),( mmu/),( /paɾʌn/),( /ɕibo/)。

越南語

由于越南语在古代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所以汉字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中保留得很好。越南語汉字音韵尾仅仅在拉丁字母拼写上出现了4个变异,实际上相较于中古汉语几乎没有变化。古汉语入聲韵尾收p、t、k的汉字在越南语中依然收p、t、k。例如: 、 、 等。但是在西貢方言中,以-t結尾的音節均發作[-k̚],而以-ch結尾的音節則發作[-t̚]

現代越南語按調值共分六個聲調,即平聲、玄聲、問聲、跌聲、銳聲、重聲。以塞音-p、-t、-c、-ch結尾的音節相當於漢語入聲,可能是銳聲或者重聲。

越南語聲調的圖示
序號越南語名稱漢譯名稱漢越語對應中古漢語聲調調值描述例字
1平聲(陰平)清平、次濁平44,平,長,類似標準官話標準粵語陰平聲
2玄聲(陽平)全濁平31,中降,長
3問聲(陰上)清上21(4),低降或低降後升,長,緊喉,類似標準官話上聲
4跌聲(陽上)次濁上32/4,中,緊喉且中斷
5銳聲(陰去、陰入)清去、清入45,高升,短,類似標準官話陽平聲
6重聲(陽去、陽入)濁去、全濁上、濁入21,低降,短,類似標準粵語陽入聲

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

漢藏語系外的語言,包括一度歸入其中的苗瑤語族壯侗語族,以及新近被部分學者認爲有親屬關系南島語系,和漢語有大量的同源詞,很多漢語變體的入聲字在這些語言中的同源詞也保留了塞音韻尾。

舉例:

闽南語厦门話藏語拉丁轉寫緬甸語拉丁轉寫勉語泰語拉丁轉寫班迪語
六(la̍k)/(lio̍kདྲུག། (drug /ʈ͡ʂʰu˩˧˨/ခြောက် (hkrauk /t͡ɕʰaʊʔ/ juqv /tɕu˦/ หก (hok /hok̚˨˩/ nuŋ
八(patབརྒྱད། (brgyad /cɛː˩˧˨/ရှစ် (hrac /ʃɪʔ/ hietc /ɕet˨/ แปด (paet /pɛːt̚˨˩/ waɭu

參考文獻

  1. 王力 (語言學家)
  2. 明朝釋真空:「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3. 简启贤.音韵学教程[M].成都:巴蜀书社,2005:184-189.
  4. 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6.
  5. 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dialect.php?word=法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