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中古汉语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年代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公元3-13世紀)
語系
早期形式
上古汉语
  • 中古汉语
文字汉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ltc
语言学家列表ltc
Glottologmidd1344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时期的归属上。

語音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節結構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個音節,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稱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声母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lower-alpha 1],来代表中古汉语後期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晚清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研究的其实是《广韵》。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差异,如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中各分为两类。

结合系联法和梵汉对音、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中古早期漢語(切韻音)聲母
表中字母爲潘悟雲擬音的國際音標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p b m
舌音 t d n
ʈ ʈʰ ɖ ɳ
l
齒音 ts tsʰ dz s z
tʂʰ ʂ ʐ
tɕʰ常(禪) ȵ ɕ ʑ
牙音 k g ŋ
喉音 ʔ ɦ j h ɦ

这个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存在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如幫p、滂、並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b,没有唇齿擦音f。有些学者认为知徹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可以并入。对于俟母一些学者认为其在洛阳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

韵母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而-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现在的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

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 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ə/(或写作/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ə,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
  • 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江韵是唯一一个以/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u//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裡经常念/u/而不是/o/
  • 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
  • 元音/ə/,参见元音/a/。元音/ə/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ə/
  • 元音/ɨ/,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 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参见元音/a/
  • 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
各家中古汉语韵母拟音对照表
高本汉、蒲立本、白一平的拟音根据 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李荣的拟音根据《切韵音系》,王力的拟音根据《汉语史稿》,竺家宁的拟音根据《声韵学》,周法高的拟音根据《论切韵音》。高、王、竺的拟音不区分重纽三四等,其余各家重纽三四等同一格中用斜杠分开。高、李原本使用类似国际音标的符号,今根据《切韵音系》和潘悟云《汉语中古音》的描述改写成对应的国际音标。
韻攝韻目高本漢李榮王力蒲立本白一平潘悟雲竺家寧周法高
果攝 歌一等開ɑɑɑaaɑɑɑ
戈三等開i̯ɑĭɑɨajaia
戈一等合wawaʷɑ
戈三等合i̯wɑiuɑĭuɑuajwaʷiajuɑiuɑ
假攝 麻二等開aaaæɰæaa
麻三等開i̯aiaĭaiajaia
麻二等合wauaĭwawaɨʷɰæuaua
遇攝 模一等合uoouɔuu̯ouuo
魚三等合i̯woĭoɨə̆jojoio
虞三等合i̯uioĭuuə̆juiu̯o̝juiuo
蟹攝 咍一等開ăiɒiɒiəjojo̝iɒiəi
泰一等開ɑiɑiɑiajajɑiɒiɑi
皆二等開ăiɛiɐiəɨjɛjɰɛiaiɛi
佳二等開aiɛaiaɨjɛɨɰɛææi
夬二等開aiaiæiaɨj (s)æjɰæiɐiai
祭三等開i̯ɛiiɛi / jɛiĭɛiiaj / jiajjej / jiejɻiᴇi / iᴇijæiiai / iæi
廢三等開i̯æiiɐiĭɐiɨajjojiaijɐiiɑi
齊四等開ieieiieiɛjejeiieiiɛi
灰一等合uăiuɒiuɒiwəjoiu̯oiuɒiuəi
泰一等合wɑiuɑiuɑiwajwajʷɑiuɒiuɑi
皆二等合wăiuɛiwɐiwəɨjwɛjʷɰɛiuaiuɛi
佳二等合waiwaiwaɨjwɛɨʷɰɛuæi
夬二等合waiuaiwæiwaɨj (s)wæjʷɰæiuɐiuai
祭三等合i̯wɛiiuɛi / juɛiĭwɛiwiaj / jwiajjwej / jwiejʷɻiᴇi / ʷiᴇijuæiiuai / iuæi
廢三等合i̯wæiiuɐiĭwɐiuajjwojʷiaijuɐiiuɑi
齊四等合iweiueiiweiwɛjwejʷeiiueiiuɛi
止攝 支三等開ie / jeĭeiə̆ / jiə̆je / jieɻiᴇ / iᴇjeie /
脂三等開ii / jiii / jiij / jijɻi / ijeiiei / iɪi
之三等開iĭəɨiɨi
微三等開ĕiiəiĭəiɨjjɨjiɤijəiiəi
支三等合wiĕiue / jueĭwewiə̆ / jwiə̆jwe / jwieʷɻiᴇ / ʷiᴇjueiue / iuɪ
脂三等合wiui / juiwiwi / jwiwij / jwijʷɻi / ʷijueiiuei / iuɪi
微三等合wĕiiuəiĭwəiujjwɨjʷiɤijuəiiuəi
效攝 豪一等開ɑuɑuɑuawawɑuɑuɑu
肴二等開auauauaɨwæwɰæuauau
宵三等開i̯wɛuiɛu / jɛuĭɛuiawjew / jiewɻiᴇu / iᴇujæuiau / iæu
蕭四等開ieueuieuɛweweuieuiɛu
流攝 侯一等開ə̆uuəuəwuwuəuəu
尤三等開iə̆uiuĭəuuwjuwiujəuiəu
幽三等開i̯ĕuiĕuiəujiwjiwɨujouieu / iɪu
咸攝 覃一等開ămɒmɒməmoməmɑməm
談一等開ɑmɑmɑmamamɑmɒmɑm
咸二等開ămɐmɐməɨmɛmɰɛmamæm
銜二等開amamamaɨmæmɰæmɐmam
鹽三等開i̯ɛmiɛm / jɛmĭɛmiamjemɻiᴇm / iᴇmjæmiam / iæm
嚴三等開i̯æmiɐmĭɐmɨamjæmiamjɐmiɑm
添四等開iememiemɛmememiemiɛm
凡三等合i̯wæmiuɐmĭwɐmuamjwomiamjuɐmiuam
深攝 侵三等開i̯əmiəm / jəmĭĕmim / jimim / jimɻim / imjəmiem / iɪm
山攝 寒一等開ɑnɑnɑnananɑnɑnɑn
山二等開ănɛnænəɨnɛnɰɛnɐnan
刪二等開anananaɨnænɰænanæn
仙三等開i̯ɛniɛn / jɛnĭɛnianjen / jienɻiᴇn / iᴇnjænian / iæn
元三等開i̯æniɐnĭɐnɨanjoniɤnjɐniɑn
先四等開ienenienɛnenenieniɛn
桓一等合uɑnuɑnuɑnwanwanʷɑnuɑnuɑn
山二等合wănuɛnwænwəɨnwɛnʷɰɛnuɐnuan
刪二等合wanuanwanwaɨnwænʷɰænuanuæn
仙三等合i̯wɛniuɛn / juɛnĭwɛnwianjwen / jwienʷɻiᴇn / ʷiᴇnjuæniuan / iuæn
元三等合i̯wæniuɐnĭwɐnuanjwonʷiɤnjuɐniuɑn
先四等合iwenueniwenwɛnwenʷeniueniuɛn
臻攝 痕一等開ənənənənonənənən
眞三等開i̯ĕniĕn / jĕnĭĕnin / jinin / jinɻin / injenien / iɪn
欣三等開i̯əniənĭənɨnjɨnɨnjəniən
魂一等合u̯ənuənuənwənwonu̯onuənuən
眞三等合i̯ĕniuĕn / jĕnĭĕnin / jinin / jinʷɻin / -jeniuen
諄三等合i̯wĕniuĕnĭwĕnwinwinʷinjueniuɪn
文三等合i̯uəniuənĭuənunjuniunjuəniuən
宕攝 唐一等開ɑŋɑŋɑŋɑŋɑŋɑŋ
陽三等開i̯aŋiaŋĭaŋɨaŋjaŋiaŋjɑŋiɑŋ
唐一等合wɑŋuɑŋuɑŋwaŋwaŋʷɑŋuɑŋuɑŋ
陽三等合i̯waŋiuaŋĭwaŋuaŋjwaŋʷiaŋjuaŋiuaŋ
江攝 江二等開ɔŋɔŋɔŋaɨwŋæwŋɰɔŋ
曾攝 登一等開əŋəŋəŋəŋəŋəŋəŋ
蒸三等開i̯əŋiəŋĭəŋɨŋjəŋiəŋ
登一等合wəŋuəŋuəŋwəŋwoŋʷəŋuəŋuəŋ
蒸三等合i̯wəŋiuəŋĭwəŋwiŋwiŋʷɨŋjəŋiuəŋ
梗攝 庚二等開æŋɐŋɐŋaɨjŋæŋɰæŋɐŋ
耕二等開ɛŋɛŋæŋəɨjŋɛŋɰɛŋæŋ
庚三等開i̯æŋiɐŋĭɐŋiajŋjæŋɰiæŋjɐŋiaŋ
清三等開i̯ɛŋiɛŋĭɛŋiajŋ / jiajŋjeŋ / jieŋ- / iᴇŋjæŋiæŋ
青四等開ieŋieŋɛjŋieŋiɛŋ
庚二等合wæŋuɐŋwɐŋwaɨjŋwæŋʷɰæŋuɐŋuaŋ
耕二等合wɛŋuɛŋwæŋwəɨjŋwɛŋʷɯɛŋuaŋuæŋ
庚三等合i̯wæŋiuɐŋĭwɐŋwiajŋjwæŋʷɰiæŋjuɐŋiuaŋ
清三等合i̯wɛŋiuɛŋĭwɛŋwiajŋ / jwiajŋjweŋ / jwieŋ- / ʷiᴇŋjuæŋiuæŋ
青四等合iweŋueŋiweŋwɛjŋweŋʷeŋiueŋiuɛŋ
通攝 東一等合əwŋuwŋ
冬一等合uoŋuoŋawŋowŋu̯oŋuoŋuoŋ
東三等合iuŋiuŋĭuŋuwŋjuwŋiuŋjuŋiuŋ
鍾三等合i̯woŋioŋĭwoŋuawŋjowŋio̝ŋjuoŋiuoŋ

声调

《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的调值。唐代《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语音的发展变化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幫、滂、並、明中产生了非(f)、敷(可能类似)、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如今也出现在闽南语)。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语法

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的,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等。

名词

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词尾。最普遍的词头是,其次是;最普遍的词尾是,其次是可以加在疑问代词、人名、亲属称谓、排行、人称代词的前面;的出现比晚得多,唐代之前,只有加在姓前的例子。

  • 向者之論,阿誰爲失?——《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1]
  • 忽出喚曰:“阿鼠!”子文不覺應曰:“諾!”——《法苑珠林》(人名)
  •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爾叔?”——《北史·河間王孝琬傳》(亲属)
  • 阿六,汝生活大可。——《南史·臨川王傳》(排行)
  • 阿你酒能昏亂,喫了多饒啾唧。——王敷《茶酒論》(人称代词)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交短李伏歌行。——白居易《戲贈元九李十二》(姓)

起初都是实词,后来发展成小称,再后来发展成词尾。的应用很广泛,人、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用;起初只用在小名,后来又可以用在鸟兽名之后。

  • 在馬坊教諸奴子書。——《魏書·温子昇傳》
  • 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裏。——《北齊書·神武帝本紀下》
  • 俗謂之嫁茄子。——段成式《酉陽雜俎》
  • 道士脱衣,以刀子削之。——《續玄怪錄·杜子春》
  • 世祖武皇帝……小字龍兒。——《南齊書·武帝紀》
  •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興》
  • 沔水有物如三四歲小兒……常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水經注》
  • 前頭後頭,齊著鐵(金互)鉾。——《梁企喻歌辭》
  • 兩邊角子羊門裏,猶學容兒弄鉢頭。——張祜《容兒鉢頭》

词头和词尾在汉语方言裡发展不平衡,在现代方言裡,南方方言使用词头明显多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词尾很发达,吴方言大多用词尾,不用,闽、客家方言则极少或完全不用

代词

中古的人称代词比上古汉语有很大的变化,第一人称除了继承自上古的,还有;第二人称是由发展成的;第三人称南北朝多用,后来又用,到了唐朝,又出现了

指示代词南北朝出现了一个字,通常用于远指。还可以解作“这样”的意思,一直沿用到唐代。

  • 爾時話已神悟,自參上流。——《世說新語·言語》
  • 汝等不應。——《南史·裴邃傳》

到了唐朝,用于近指的代替了上古的,字又作

  • 牟尼這日發慈言。——《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
  •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晏幾道《少年遊》
  • 待我遮裏兵纔動,先使人將文字與番人。——《揮塵錄餘話》

疑问代词方面,问物的南北朝有字,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什麽,又合音作。问情状唐和五代只用字。问人用,问地点用何處,反诘、反問用是“奈何”的合音,东汉已经出现了,唐代用得更普遍。

  • 陶冶性靈有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之七》
  • 韓愈問牛僧孺:“且以拍板爲什麼?”——《唐摭言》
  • 耶孃處傳書覓?——《敦煌零拾·雀踏枝》
  • 老去由我?愁來欲泥誰?——白居易《新秋》
  • 在下得有此才?——《北史·高聰傳》

動詞

動詞的形尾已經虛化,在唐代,字附著在動詞後面表示靜止的狀態,如王建《北邙詩》:“堆著黃金無處買。”字附著在動詞短語後面表示“完畢”的意思,這在晉代就出現了。

  • 珍又每見根書符了。——葛洪《神仙傳·劉根》
  • 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曹鄴《去不返》

到了五代,就可以作為真正的形尾,表示完成了。

  •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

上古漢語的判斷句不需要繫詞,到了漢朝,指示代詞發展成繫詞,到了中古漢語,繫詞普遍使用,取代了上古漢語的判斷句式。

  • 張玄中、顧較顧和中外孫。——《世說新語·言語》
  • 孔老釋迦,皆是至聖。——唐《原人論》
  • 余亦不是仵加之子,亦不是避難之人。——《伍子胥變文》

能愿動詞方面,產生了附著在動詞後面表示可能性的

  • 無雙若認得,必開簾子。——薛調《無雙傳》
  • 我兒若修得倉全,豈不是于家了事?——《舜子變文》

副詞

中古漢語表示勸阻時,除了用上古漢語的)、外,也用由代詞變來的在唐詩中最為常見。

  • 今日樂相樂,別後相忘。——曹植《怨歌行》
  • 當杯已入手,歌妓停聲。——孟浩然《晚春》

語氣詞

中古漢語可用字煞尾表示過去,如

  • 天錫心甚悔。——《世說新語·賞譽下》
  • 君卿指賊而罵曰:“老賊吃虎膽,敢偷我物!”——張鷟《朝野僉載·堯君卿》

又是非問不用上古漢語的,而用否定詞變來的後來又寫作即是的前身。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白居易《問劉十九》
  • 更作三年計,三年身健?——白居易《歸來二周歲》
  • 眾中遺卻金釵子,拾得從他要贖?——王建《宮詞》
  • 不知陶靖節,還動此心?——李中《聽蟬寄朐山孫明府》

句法

中古漢語的句法基本上繼承自上古漢語,基本語序和基本原則都和上古漢語相同,例如主謂賓的順序,修飾語在中心語前,連動式和遞繫式(兼語式)不需要特別的標記等等。但是,在一些具體的句式上,又比上古漢語複雜而豐富了,這些句式有使成式、處置式、新的被動式等等。

使成式

上古漢語表達使成的意義往往只用動詞或形容詞的活用實現,如《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而之。”中古漢語在此基礎上,通過在動詞后面附加動詞或形容詞來表達使成。如果動詞帶賓語,賓語可緊跟在主要動詞的后面,也可跟在次要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

  • 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世說新語·忿狷》
  • 檢書,看劍。——杜甫《夜宴左氏莊》
  • 誰能籠破,從放快飛鳴。——白居易《鸚鵡》
  • 無令長相隨,折斷楊柳枝。——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 結珠爲簾,雜寶異香爲屑,使數百人於樓上吹散之。——《拾遺記》

補充詞組

在中古漢語的連動句式中,有時候兩個連續動詞的後者詞義虛化了,只起補充前面動詞的作用。類似的動詞有表得到義的,表動作趨向的等。

  • 庾時頹然已醉,績墮几上,就以頭穿取。——《世說新語·雅量》
  •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杜甫《杜鵑行》
  • 見人入來,即語曰:“有人入來。”——唐《霍小玉傳》
  • 出去,南壁開,後車過,壁復如故。——《神仙傳·劉根》
  • 最憐雙翡翠,飛入小梅叢。——元稹《生春》

處置式

上古漢語表示“秉持”義的在中古漸漸虛化,有了處置的意義,后面可接處置的對象(正常情況下的動詞賓語),從而構成了處置句式。

  • 已用當時法,誰此義陳?——杜甫《寄李十二白》
  • 悠然散吾興,欲青天摸。——皮日休《初夏遊楞伽精舍》

被動式

中古漢語除了繼承上古的“爲……所……”句式之外,還可以使用被字句式。字從“蒙受(不幸)”的意義衍化出了被動的意義。在這種句式中,動作的遭受者變成了句子的主語,如果出現了動作的發出者,則要由字引出。

  • 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杜甫《黃草》
  • 禰衡被魏武謫爲鼓吏。——《世說新語·言語》

有時候,在表示遭遇的前提下,主語可以是動作的遭受者(間接受事),而動詞還可以帶一個直接受事作為賓語。有時候,甚至原本作為主語的間接受事也被省略了。

  • 娘子王郎道着醜貌。——《醜女緣起》
  • 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戲贈元九李十二》

词汇

中古汉语的词汇大部分继承或派生自上古汉语,同时吸收了周边民族语言的少量词汇。

书写系统

印刷体汉字,唐刊本《金刚经
手写体汉字,唐颜真卿祭姪文稿》局部

中古汉语以楷书汉字书写,也使用楷书的手写变体行书草书。书写时竖排从上到下,换行时到左首另起一排,有时也横排从右到左书写。

文学作品

中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语采用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法和词汇,用来创作大量的文集、小说和史学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韵文词采用平实的语言创作,例如白居易的诗作就以语言平实著称。同时也存在一些贴近生活的散文如志人志怪小说变文佛典等。

曲子词

  • 敦煌曲子词集

小说

变文及佛典

注释

  1. 守温三十字母是: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日、見、溪、群、來、疑、精、清、從、審、穿、禅、照、心、邪、曉、匣、喻、影。

参考文献

引用

  1. 本条目“语法”段落中的例句均转引自王力《汉语语法史》。

书目

外部链接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中古汉语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中古汉语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