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
Citizen of the Earth, Taiwan
成立時間2011年1月8日
類型財團法人
目標環境保護
地點
重要人物
董事長暨執行長:李根政
副執行長:王敏玲
副執行長:蔡中岳
收入
各界捐款,不接受政府補助。
口號專業的環保團體+公民行動,是改變世界的最大動力
連結各種社會力,改變法令政策,以各種行動帶來正面的改變!
網站https://www.cet-taiwan.org

地球公民基金會英語:),是台灣的一個環境保護公民團體。

沿革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前身是地球公民協會,於2007年在高雄市立案,致力於台灣環境事務的公益團體,以「提昇人民環境意識並採取行動,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任。」為宗旨[1]。2011年1月8日,地球公民協會轉型為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0年4月底,地球公民協會理監事會作出轉型為基金會的決定;2010年6月開始募款準備轉型為基金會,截至2010年9月為止共由174位捐款人捐助新台幣500多萬元基金,並於同年11月完成立案。2011年1月,基金登記立案為財團法人。同時,地球公民協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基於壯大台灣環境運動的影響力、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環境NGO工作者實踐夢想並貢獻社會的組織,進行了合併。

地球公民協會創會執行長李根政原為金門、台南、高雄國小教師,爾後投入生態保育與環保工作,並取得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碩士。創辦地球公民協會後,2008年李根政獲選為中央通訊社「十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得獎人,曾擔任公共電視台節目《有話好說─南部開講》主持人。

地球公民協會的願景與工作

地球公民協會以「減少對地球的傷害,慈悲地善待地球」為工作願景,因此,協會的英文名取為「Mercy on the Earth, Taiwan」,簡稱MET。期望此團隊能集結社會資源與人力,努力建立一個專業、有效能的非營利組織。[1]

地球公民協會關注高雄地區都市發展、台灣的山林保育、水資源、工業污染、生活消費、動物福利等相關課題。[1] 除支援工業區污染事件受害社區外,亦追蹤並參與環境影響評估案件、倡議台灣南部自然棲地保護、舉辦環境議題營隊、舉辦議題工作坊與座談、以及發行《地球公民通訊》季刊。目前是台灣主要的環保團體之一。

轉型為基金會

2010年4月底,地球公民協會理監事會作出轉型為基金會的決定;2010年6月開始募款準備轉型為基金會,截至2010年9月為止共由174位捐款人捐助新台幣500多萬元基金,並於同年11月完成立案。2011年1月,基金登記立案為財團法人[2]。2011年1月,基於壯大台灣環境運動的影響力、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環境NGO工作者實踐夢想並貢獻社會的組織,地球公民協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合併為地球公民基金會[3]

議題範疇

守護山林國土、花東永續

地球公民持續推動森林保育與友善環境的林業,監督山坡地的不當開發;參與河川、溼地、農地的保護,關注花東的開發、守護東海岸,近年來更深度經營國土計畫與礦業改革、農地違章工廠等課題。地球公民多年來透過改變政策,減少了數萬公頃的森林損失,守護農地、海岸與溼地,也融合原住民及在地文化,從上位空間規劃與產業制度,推動台灣國土與資源的永續。

工業污染與產業轉型

地球公民是從高雄起家的全國性環境團體,身處於台灣最早與最大的重工業聚落,空氣污染始終居台灣之冠,2014年高雄氣爆事件,更凸顯改善工業污染與產業轉型急迫性。 多年來,促進了中油五輕關廠,反對林園三輕擴產,推動空污總量管制,減少空污季南電北送,監督台塑、日月光水污染,推動了空氣與水污染防治的環境法規的修正強化,倡議邁向循環經濟,希望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永續的經濟模式。

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

地球公民的目標是倡議邁向安全潔淨、公平性,達成零碳排目標。 地球公民在2007年9月成立後,在當年12月28日就在高雄舉辦了抗暖化遊行,2009年更發起反對大林燃煤電廠擴增的運動,成功減少二座燃煤機組。 2011年311日本福島核災後,開始投入反核運動,在2025非核家園政策確定之後,仍持續關注核電除役、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同時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倡議太陽光電應以屋頂優先,地面型要進行環境與社會檢核,嚴謹的評估。

重要組織串連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災後,地球公民基金會成為全台灣支持反核運的NGO組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在南部NGO組織組成的「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的成員。
2013年7月28日,台灣民間團體為抗議馬政府與中國黑箱簽署服貿協議,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地球公民基金會為其成員,之後更全程參與了318反服貿與占領國會運動
2019年3月18日,台灣的學者、公民運動者共同組成台灣公民陣線[4],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副執行長蔡中、董事邱花妹與戴興盛等成員皆以個人身份參與。

事件

台塑仁武廠污染後勁溪事件,促成石化業放流水標準的制定

2007年,地球公民協會成立後就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持續關心後勁溪汙染問題,透過田野調查掌握後勁溪下游1,390公頃農田灌溉狀況,並向環保機關反映後勁溪持續遭受含氯有機物污染問題,但環保機關遲遲找不到元凶。
2010年3月,媒體踢爆環保署抽查台塑仁武廠地下水毒物超標30萬倍[5],證實台塑仁武廠就是後勁溪污染最大元凶。地球公民協會與仁武鄉親召開記者會[6],要求台塑仁武廠停工徹查,並與高海科大合作進行仁武廠周遭社區地下水井水質檢驗,要求環保機關防堵有毒污水外溢,保護民生與農業灌溉水質。2011年成功促使環保署制定石化業放流水標準[7]

日月光污染後勁溪事件,促成水污防治法修正

2013年10月,高雄市環保局查到日月光高雄廠將含有重金屬鎳的強酸廢水偷排後勁溪中,危害下游1390公頃農田與養殖漁業,但依據《水污染防治法》最高僅能裁罰60萬元,引起全國廣大討論。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橋頭區甲南里辦公室至後勁溪旁召開記者會,訴求日月光立即停工、薪水照給、政府嚴修水污法[8]。後續除持續監督高雄市府與日月光的作為,並發起國際連署譴責日月光,串連全球18個國家、50個國際組織[9],要求AppleSONY台積電等企業實質審查日月光,透過產業鏈監督,要求日月光落實廢污水管理與後勁溪保護。2014年促成《水污染防治法》提高罰則與刑責,加嚴修法[10],日月光也擴編環安衛部門,加強空水廢毒的管理、節水節電措施與資訊公開。

揭露錯誤造林政策,促成獎勵造林審查要點的制定

2008年馬英九政府推出六萬公頃綠色造林的減碳政策,地球公民協會透過在花蓮苗栗現地的調查,揭露了政府宣稱的「減碳造林」,實際的作法竟然是砍伐既有森林或部分樹木,再栽種小樹苗,並且滿山遍野噴灑殺草劑,不僅沒有減碳,反而破壞山林環境[11]。 2009年底,地球公民協會連續二次調查和召開記者會,得到監察院的重視[12]。經黃煌雄等委員調查後,糾正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縣政府[13] 。其後,林務局制定《獎勵造林審查要點》,回應了地球公民協會的主張[14]
一、明訂「實施造林土地有天然次生林應于以保留,違反者不予審核(獎勵造林)」。
二、明訂「主管機關應於核准文件中載明造林期間不得使用除草劑或其他有害環境之藥物」。
三、明訂「實施造林之土地面積在五公頃以上者,主管機關應成立諮詢小組,辦理現勘,…諮詢小組由專家學者二人至三人、具公信力之環保團體代表二人至三人及主管機關代表一人至三共同組成。…」
四、將「衛星影像或航空照片」列入審核的必要條件,防堵先砍樹再申請造林。

反高屏大湖(吉洋人工湖)反對運動

2001年,開發台灣糖業公司700公頃土地做為水庫的「吉洋人工湖」計畫案通過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15],這項計畫後來更名為「高屏大湖」。該地在開發前台糖出租給農民、農企業種植毛豆及各種雜糧作物,地下水豐沛。而開發案臨緊著旗山手巾寮、里港土庫、彌力肚等社區,但在地居民幾乎完全不知情。
2003年11月,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宣布並於2005年6月立法院通過臺灣新十大建設,其中包括了平地水庫海水淡化廠。平地水庫計畫共有四個,吉洋人工湖是其中一個。
在計畫通過後,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開始在舉辦地方說明會讓居民了解開發案的內容以及可能的環境社會影響,地方組織了自救會,企圖透過一系列的地方動員影響地方民代。
2005年5月25日,立法院針對「九十四年度中央政府擴大公共投資計畫特別預算案」進行朝野協商,達成減列高屏大湖計劃經費新臺幣3.6億元的結論,刪除了開發計畫的經費。
2010年,在八八風災之後,經濟部水利署在《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重新包裹了高屏大湖計畫。
2013年,水利署提交《高屏大湖工程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暨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在環保署環評會進行審查。[16][17]
地球公民基金會結合了地方人士、反高屏大湖自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等社團,以及在此租用台糖農地種植毛豆的農友,發起了第二波反對運動,多次到環評會表達反對意見、舉辦記者會,遊說影響屏東縣政府高雄市政府以及潘孟安蘇震清邱議瑩田秋堇等立委表態反對開發案。環保署環評會在歷經五次專案小組、十三個月審查後,2013年3月13日環評大會以10比6票數決議退回經濟部,計畫再度暫停[18]
反高屏大湖運動前後歷經十年,橫跨民進黨和國民黨的執政期,使環保團體和社區形成緊密的同盟,以扭轉他們認為不當的取水開發政策與工程、保護700公頃農田[19]

318反服貿與占領國會運動

2013年7月28日,台灣民間團體為抗議馬政府與中國黑箱簽署服貿協議,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地球公民基金會加入為成員[20]
2013年12月19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在高雄市舉辦「電光照亮民主路,黑箱服貿要停止」遊行掃街,為台灣第一場反服貿遊行[20][21]
2014年3月17日張慶忠以三十秒宣布服貿協議視為完成審查生效,踐踏民主,也激怒了人民,3月18日青年學生與NGO成員衝進立法院,展開了24天的占領行動,太陽花學運爆發。地球公民基金會全程積極參與,執行長李根政在此場學運最高潮330反服貿遊行中擔任主持人,時任台北辦公室主任蔡中岳為主要籌劃者之一。

倡議礦業法,遭民進黨支持者出征

2019年11月,地球公民基金會選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全國競選總部成立大會,從自家總部窗外拋下抗議布條,同時播放抗議口號及礦場爆破聲,要求蔡英文政府修改《礦業法》,導致自家臉書粉絲專頁遭民進黨支持者以「退讚」、「退捐款」等留言網路霸凌
2019年11月18日,李根政在臉書發文警告,希望蔡英文支持者或民進黨支持者不要以中國國民黨為比較對象,「那是讓台灣陷入比爛的惡性循環」;如果台派選民對民進黨的要求太低,「繼續寵壞民進黨的結果,最終將會害死台灣」[22]。同日,時代力量台北市議員黃郁芬、無黨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及民進黨立委候選人賴品妤均在臉書公開聲援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如果當初沒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協助,也許就不會發生衝入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關注人權、主權、民主自由等各種議題,且並非只抗議民進黨等[23][24][25]
2020年3月5日,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邱毓斌說,對蔡英文政府提出抗議的社運團體是希望蔡英文政府能夠更好,請民進黨支持者不要急於對提出抗議的社運團體扣帽子說他們是中國共產黨同路人或國民黨支持者[26]

參考來源资料或腳注

  1. . [200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2. .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0-06-18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灣)‎).
  3. .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中文(台灣)‎).
  4. 王怡蓁. . 上報. 2019-03-18 [201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9).
  5. 劉力仁,王昶閔,方志賢.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0-03-21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6. 地球公民協會. .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0-03-22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7. . [2014-12-26].
  8. 地球公民基金會,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橋頭區甲南里辦公室. .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3-12-13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9. 地球公民基金會. .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4-02-12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10. 行政院. . 行政院. 2014-06-05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11. 劉力仁、鍾麗華.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09-11-26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中文(台灣)‎).
  12.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09-10-05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中文(台灣)‎).
  13. . 監察院. 2010-03-16 [2021-01-12] (中文(台灣)‎).
  14.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0-07-15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台灣)‎).
  15.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21-01-13].
  16. 經濟部水利署. . 2018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17. 陳祐誠.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5-23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中文).
  18.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21-01-13].
  19. 地球公民基金會. . 地球公民基金會. 2013-08-26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20. 經濟民主連合. . 經濟民主連合. 2014-12-09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21. 李宇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3-12-11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22. 尹俞歡. . 風傳媒. 2020-01-05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中文(台灣)‎).
  23. 編輯中心. . 今日新聞. 2019-11-19 [2021-01-12] (中文(台灣)‎).
  24. 賴品妤. . Facebook. 2019-11-18 [2021-01-13] Facebook.
  25. 邱威傑. . Facebook. 2019-11-18 [2021-01-13] Facebook.
  26. 曹詠涵.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20-03-05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