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
工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中文名稱 | ||||||||
---|---|---|---|---|---|---|---|---|
| ||||||||
日文名稱 | ||||||||
| ||||||||
韓文名稱 | ||||||||
|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标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谱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
簡譜 | 1 | 2 | 3 | 4 | 5 | 6 | 7 |
唱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日本簡寫 | ル | 人 | フ | り | 久 | ゐ |
常見變化
比“上”低音的三個音會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工尺 | 合 | 四(士) | 一(乙) |
---|---|---|---|
簡譜 | |||
唱名 | sol | la | si |
日本簡寫 | ㄙ | マ | ㄧ |
在某些樂種裏音名會略有不同,例如在粵劇,“四”會寫作“士”,而“一”會寫作“乙”。上述的“凡”音,在粵劇則會標記作“反”。
其餘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會在旁邊加上部首作為標記,但在不同樂種的標記方法並不統一。在昆曲裏,“上尺工凡”等字旁邊加上一鈎表示低八度,加上人字部“亻”則代表高八度。在粵劇裏,低八度應加上“亻”,高八度則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會標記作“生”。
而台灣的南管與北管則習慣以“乂(ㄨ)”取代尺。
工尺 | 合 | 四 | 一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仩 | 伬 | 仜 | 伍 | |||||||
---|---|---|---|---|---|---|---|---|---|---|---|---|---|---|---|---|---|---|---|---|---|
簡譜 | # | # | # | ||||||||||||||||||
音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工尺 | 佮 | 仕 | 仩 | 伬 | 仜 | 仮 | 合 | 士 | 乙 | 上 | 尺 | 工 | 反 | 六 | 五 | 生 | |||||
---|---|---|---|---|---|---|---|---|---|---|---|---|---|---|---|---|---|---|---|---|---|
簡譜 | # | # | # | ||||||||||||||||||
音名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 re | mi | #fa |
節奏
工尺谱沒有準確的音長記號,但會以“板眼”符号標記拍子的位置。傳統來說,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標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裏稱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輕拍。在粵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在京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在「眼」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變化,詳細技巧請參閱鑼鼓經。
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在粵曲中稱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標記為“x”,底叮的標記為“└”
字後加上直綫代表時值長于一拍,直綫長度大約表示音的長短。
以左邊的工尺譜作為例子,譯作西方唱名。如下所示,粗體的字代表重拍,粗斜體的字代表輕拍。
-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
調式
在西皮和二黃體系的戲曲種類,包括京劇和粵劇,在唱板腔的段落時,不同的調式會強調不同的結束音。例如二黃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合”、“尺”,而梆子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士”、“工”。
根據調的高低,粵劇常用的調分為“正線”和“反線”。“正線”相當於西方的C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C音。“反線”相當於西方的G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G音。
中國音樂常常被人認為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但粵劇和廣東音樂卻以七聲音階為主,其中有些曲調會強調“乙”和“反”音,因而稱為“乙反調”。
歷史和用法
唐朝已經有工尺譜,傳到宋朝極為流行。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是固定音名,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一種精確的記譜法,有很大的空間讓表演者作即興發揮。在傳統中國音樂裏,樂譜只是一個記載的媒體,表演者並不會完全依據樂譜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裝飾音),也在節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是約定俗成的,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