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白話字:Bân-lâm bûn-hòa;臺羅:Bân-lâm bûn-huà)為閩南人自古不斷發展至今的民族內涵、思想與習俗,亦作閩臺文化、臺閩文化、福佬文化或河洛文化(Hô-ló bûn-hoà)[1],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福建閩南、廣東潮汕、广东海陆丰)、臺灣、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閩南文化有其特殊性質,且內涵豐富,歷史上曾經先後融合了閩越文化、華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南洋文化、西洋文化以及日本文化。十七世紀開始,閩南文化開始隨著閩南人往海外移民發展,並成為東亞極具影響力的一種文化,至今為臺灣,马来西亚與新加坡的主要文化。閩南文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了閩南語言,閩南民間風俗,閩南口傳文學,閩南民間藝術,閩南民間工藝,閩南民間醫藥,閩南家族制度,及閩南小吃文化。
語言文學
語言文字
閩南語為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漢語方言),屬於孤立語,為古代閩越人所使用的閩越語與漢人入閩帶來漢語的結合;與其他南方漢語或中國週邊民族語言一樣,閩南語為大量的漢語詞彙與本地詞彙的融合[2]。閩南語的白話文字發展,最早可以溯源至中國明朝嘉靖年間的傳奇作品《荔鏡記》(Nāi-kèng-kì);清乾隆年間,歌仔冊開始流傳於閩南與臺灣,歌仔冊文字因而成為閩南語書寫的先聲,對後世臺閩字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此外,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以拉丁字母拼音的白話字(Pe̍h-ōe-jī)亦為閩南語書寫的重要發展。
白話文學
歌仔冊(Koa-á-chheh)是一種代表性的通俗閩南語白話文學形式,起源於中國清朝末期,為歌仔由口頭流傳轉為文字記述的產物,主要流傳於中國閩南或臺灣等閩南人生活區域。歌仔冊內文多為「七言」的韻文文學,閩南語押韻但並不太整齊。歌仔冊文字的使用則不盡統一,經常以擬音、訓讀或造字的模式來書寫。由於歌仔冊唱本售價低廉、用語用字通俗易懂,使其影響層面迅速擴大至中低階層的廣大群眾。歌仔冊的用字是最能代表閩南語的通俗文字,對後世閩南語文學與臺閩字的發展仍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3]
講古(Kóng-kó)是一種閩南民間的口傳文學,運用大量豐富的閩南語口語詞彙,富含韻律、諺語、俗話、掌故、歌謠等特色,而內容大多是歷史章回小說的故事。
文化習俗
道教/民間信仰
- 漳州府籍移民:開漳聖王、廣惠尊王、助順將軍、輔信將軍、武德尊侯、倪府總管、古公三王、保生大帝
- 漳州府南靖縣籍移民:關聖帝君(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南靖視為鄉土神)
- 漳州府詔安縣籍移民:三官大帝(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詔安視為鄉土神)、五顯大帝
-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觀音菩薩(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晉江視為鄉土神,晉江,又稱泉安)、青山王(惠安)、廣澤尊王(南安)、武惠尊王(又稱順正大王、俗稱紅祖公,晉江青陽移民)
-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隸州籍移民:清水祖師、顯應祖師、法主真君、雙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師、安溪城隍
-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霞海城隍
- 泉州府同安金門籍移民:開浯恩主、蘇府王爺[4][5]
- 泉州府德化籍移民:三代祖師
- 興化府籍移民:媽祖(不分閩、客,漢人普遍信奉媽祖,視為海神。興化人視為鄉土神)、水部尚書
- 潮州府籍移民:三山國王、慚愧祖師
建築
土樓是閩南人的特色建築,源於漳州。土樓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戶閩南。閩南許多圓形山頭,至今還遺留古代兵寨的遺迹。圓形的山頭自然不宜築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遺迹多呈圓形。這些圓形山寨便是圓土樓的原型。最初的圓形兵寨只有一層,後來逐漸演變為民居,為了節省耕地,便向高發展,成為多層圓土樓。客家人移居閩南後,為了防衛需要,因此也學習閩南人建起土樓居住。2008年7月,46處福建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茶文化
工夫茶(Kang-hu-tê)是閩南泉漳廈、廣東潮汕以及台灣十分流行的茶文化;「工夫」一詞即代表為一種仔細講究且費時費工的茶藝精神。[7]這項茶藝「工夫」除了表現在製茶與泡茶等準備方面之外,也充分還表現在品飲和茶具等享受方面。因此,閩南人將飲茶的行為曰作「食茶(chia̍h-tê)」,與吃飯進食同等莊重。 漳州乃水仙之鄉,安溪是鐡觀音及烏龍茶的原產地
家族
在閩南的文化中,蘊含著「重鄉崇祖」的文明內涵,閩南人的家族本位以及注重本土的精神從許多方面能夠看出端倪。閩南人十分注重本身文化與語言的傳承,多數閩南人皆十分強調宗族血緣與同鄉情懷,藉由撰修祖譜、建設祠堂來凝聚血緣文化的關係。此外,閩南人亦藉著追溯本族歷史、傳承閩南語言文化、沿襲歲時習俗以及傳承民間信仰來鞏固文化脈絡的延續。[8]
婚喪
惠安女
人文藝術
音樂
歌仔(Koa-á)是閩南語民歌、小曲的通稱。
戲劇
布袋戲(Pò-tē-hì)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為閩南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布偶戲劇,主要流行於中國閩南以及臺灣。在臺灣,更發展出電視布袋戲,以霹靂布袋戲最為有名。西元1993年,霹靂成立首家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
雕刻
座落於泉州清源山的9尊石造雕像為為宋元時期閩南的重要宗教遺跡,包括老君岩、瑞像岩、賜恩岩、彌陀岩、碧霄岩、西峰岩、千手岩等等,涵蓋道教、大乘佛教以及藏傳佛教等宗教象徵。其中,老君岩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像,除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之外,也是泉州清源山的標誌性觀光景點。9尊石造像於2001年所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稱為「清源山石造像」。
明代泉州德化雕刻家何朝宗善於白瓷雕塑,其作品多為神仙、佛像,彌勒、羅漢、觀音等,為當時知名的雕刻家。然而,現存的何朝宗作品已寥寥無幾。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朝宗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其瓷塑作品於歐美、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也被列為國寶級的藝術文物,為閩南德化瓷塑贏得高度的國際聲譽與關注。
科技發明
造船術
閩南人自上古的閩越國時代即為傳統造船業之重鎮,在北方華夏漢族的眼中,是十分善於造舟航行的一支百越民族。[10][11]至中國隋唐五代,泉州港是中國四大對外港口之一,泉州造船業的規模與發展已是中國第一,尤擅於製造海船。福建(含福、泉二州)於唐朝時代,已經有能力建造出千石(五六十噸重)的大船艦。[12]航海的技術也逐漸提升,以日月星宿等天文觀察來定位與導航,也懂得利用季風順風來掌握航程。泉州人所發明革命性的水密隔艙技術與工藝,更使泉州福船得以提高遠洋航行的安全性;此時,泉州所造之海船已具有船身巨大、結構堅固、載重量大以及抗風力強等優良特點。[13]宋、元二朝,泉州港的海運貿易進入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造船中心,無論是質是量皆為當時之龍頭。[14]
無形文化
航海
擁有優秀的造船技術,閩南人的民族史上更有眾多的優秀航海家。中國明成祖統治時代,鄭和曾多次出航西洋,鄭和本人的航海知識與經驗較淺,艦隊的管理與航線的規劃多由閩南龍巖縣出身的王景弘負責統轄。二次下西洋時,王景弘更出使占城;七次下西洋時,鄭和於古里去世,艦隊由王景弘率領回明國。[15]明代末期,閩南倭寇與戚繼光、俞大猷等朝廷將領相互對峙、彼此消長。閩南倭寇集團的始祖可以追溯至泉州人李旦,其事業由其子李國助所繼承;此外,又有顏思齊與鄭芝龍等大海商的崛起。閩南籍倭寇的搶劫領域遍布明國、日本、台灣以及東南亞各地,是影響力極大的海洋勢力,當時的西洋海權國家更暱稱李旦為中國甲必丹()。
至於鄭芝龍則是在擊敗許心素、劉香等閩粵海賊後,確立起日後明鄭勢力的根基。鄭芝龍降清被軟禁於北京後,其子鄭成功繼承了他的海上勢力,幫助搖搖欲墜的南明政權對抗滿清的南侵。南明徹底滅亡後,鄭氏更向海外擴展,於台灣、澎湖及閩南周邊島嶼建立起雄踞一方的東寧政權。1683年,滿清也是在同為閩南人的施琅的幫助下,才取得了澎湖海戰的決定性勝利,進而將台灣納入領土。明鄭勢力消逝後,閩南海賊仍持續興盛,最為著名的便是曾一度稱霸東海、閩海、南海的鎮海王蔡牽。
閩學
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顧炎武(清). 《天下郡國利病書》:郭造卿《防閩山寇議》. 上海書店. 1985. 「漳猺人與虔汀潮循接壤處....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繇陳元光將卒始也」
- 1//董忠司 (編).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 鄉土文化專輯 1.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年12月1日. ISBN 957-01-0024-9.
- 根據王順隆(2002)的看法,閩南語的「歌仔冊」文化,可以算是明末以來各種不同漢語之地方戲文化的一部份,除了閩南語「歌仔冊」以外,其他常見的還有吳語彈詞、粵語木魚書、福州評話、潮州歌冊、客語傳仔等說唱刊本,都是以漢字書寫方言口語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 《浯事吾聞》艋舺金門館傳承金門香火
- 前水頭「靈濟宮」蘇王爺被天公處罰之說
- . 中国政府网. 2006-06-02 [2008-01-12] (中文(简体)).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帮助) - 按照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之解析,閩南語的「工夫」一詞形容「做工精密細膩」之意。
- 林華東︰閩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內涵
- 《紀效新書》:「俞公棍所以單人打不得,對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無虛花法也...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鈀鉤鐮,庶無花法,而堪實用也。」
- 《漢書 · 嚴助傳》:「(閩)越方外之地,斷髮紋身之民也,以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斗,便於用舟。」
- 《太平寰宇記 · 泉州風俗》:「泉郎,即此州之夷戶,亦日遊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種類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結廬海畔,隨時隨徙,船式頭尾尖高,當中平闊,衝破逆浪,都無畏懼,名曰了烏船。」
- 《唐會要 · 卷八七》:「臣弟聽思昔曾任雷州刺史。家人隨海船至福建往來。大船一隻。可致千石。自福建不一月至廣州。得船數十艘。便可致三五萬石。」
- 泉州造船業 - 泉州歷史網
- 《忠穆集 · 卷二》:「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船次之,溫、明船又次之。」
- 陳學霖:〈王景弘下西洋之史事與傳說〉。
備註
- 白話字作 Hūi-oaⁿ cha-bó͘,「查某」係閩南語「女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