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系

福州民系閩東語漢字實際讀音/huʔ˨˩ tsiu˥˥ nœŋ˥˧/(福州腔讀音)),即福州闽民系福州人福州侬十邑人,也有称为闽东民系闽东人,是发源于中国福建东部的一个民系,属闽民系的一支。福州民系是指籍贯在福州十邑,以福州话为母语,认同福州文化的汉族民系。广义的福州民系还包括籍贯在宁德地区其余县市,以广义的闽东语为母语的族群[1]。传统上福州闽民系不包括该地区同说闽东语的疍民和畲族,也不包括近现代迁入福州的外地移民

福州民系
福州侬
Hók-ciŭ-nè̤ng





總人口
估计近1000万
分佈地區
中国大陆福建省福州市宁德市古田县屏南县
臺灣連江縣馬祖)的主體民系
 香港少数民系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民系之一
 新加坡新加坡华人民系之一
 印尼印尼华人民系之一
 文莱汶莱華人民系之一
 緬甸緬甸華人民系之一
 泰國泰国华人民系之一
 日本日本华人民系之一
 加拿大加拿大华人民系之一
語言
闽东语福州话(母语)、現代標準漢語(作为第二语言
海外移民亦受英語或當地語言影响。
宗教信仰
多元化,大部分为佛教道教儒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基督新教天主教也很兴盛。
相关族群
其他閩民系闽越人

分布

狭义的福州民系分布于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建省福州地区的福州五区、闽侯县闽清县长乐市福清市平潭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以及宁德地区的古田县屏南县、中華民國治下的連江縣馬祖)。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福州人进行移民的缘故,福州民系还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泰国美国日本英国[2]加拿大臺湾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形成

来源

福州民系的来源众多,其中以北人(汉民族为主)的入迁和土著闽越人汉化为主。南迁至福州的北方人与当地汉化的闽越人相互融合,形成了福州民系。

中原汉民迁居福建可追溯至汉代,自晋代八姓入闽开始,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汉人入闽渐多,尤以迁居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为众,福州地区成为早期北人入闽的主要聚居点。其后的侯景之乱安史之乱更是给福州地区带去了规模更为巨大的来自华北跟江浙地区的兵民人口。到了晚唐五代,随着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政权,再次形成了一个北人入闽的新高潮,福州成为闽国的政治中心,得到了大力开发。明清时期,琉球王国在福州府设立琉球馆,双方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既有大量福州府人移居琉球,也有不少琉球族移居福州府。[3]

古闽越人是福建的原住居民。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定都东冶,即今天福州冶山附近。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汉朝所灭,闽越国的国民多被遷徙至江淮间,闽地遂空。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残留在福建的闽越族人逐渐被汉化消失。[4] [5]

形成时间

对于福州民系的形成时间,陈支平认为大致在五代已经形成[6]。从语言形成的角度上看,李如龙认为闽东语形成于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时期[7]。一般认为,福州民系形成于五代时期。

语言

福州民系使用的语言为闽东语福州话,属于汉语闽语分支。福州人常称自己的母语为“平话”。

风俗

特有节日

  • 拗九节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送穷节,为农历的正月廿九。该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在这一天,要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芝麻荸荠桂圆等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或赠与亲友。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 二月二: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福州人要改吃用糯米、芹菜、葱、蒜、虾米、牡蛎、肉丝等做成的咸粥。

春节

  • 筅堂:

春节前,福州人要进行筅堂(或称“扫堂”),即选吉日进行房屋大扫除,并贴春联、門神。

  • 送年与送灯: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出嫁的女儿要往娘家“送年”。传统上所送的是年糕豬腳草鱼鲢鱼以及公鸡
“送灯”是过年时由亲家舅往出嫁的女儿家裏送灯笼,有“添丁”之意。

  • 回娘家,送年礼 :

女儿女婿春节之前,要回娘家送年礼。

元宵节

元宵节要举办灯会,还有舞龙、舞狮、擺暝、遊神遶境等民间文艺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要扫墓、压墓纸,还要用菠菠菜做成“菠菠粿”(菠菠饼)来食用。

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半为「中元节」,俗称「鬼节」,福州人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准备祭品及纸钱,请僧侣道士举行超度法会,然后将所备小部分供品的一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福州地区称「做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

重阳节

在九月初九,福州人有重阳节登高放纸鹞的习俗。

冬节

在每年农历冬至日。福州人冬节有“搓𥻵”的习俗。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祭奠灶神。福州民间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说法,即做官人家在十二月廿三祭灶,平民家庭在廿四祭灶,而疍民家庭(福州贬称为“曲蹄”)在廿五祭灶。

做寿

福州人常由虚岁五十岁开始做寿,宴請賓客。寿礼常送寿桃包、线麵、烛、炮等。做寿要食“太平麵”。

丧葬习俗

传统上丧事要“做七”,即在亲人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内做法事等。孝男要戴孝,穿麻衣麻帽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8][9]

艺术

戏曲音乐

福州人的传统音乐是十番音乐,传统曲艺包括闽剧福州评话伬唱北路戏等。

工艺美术

福州的传统工艺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福州纸伞、牛角梳等。

建筑

典型福州建筑

福州民系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民居多为三合型和四合型,注重入口门罩的处理,封火山墙造型尤其独特,比较典型的是马鞍形风火墙。风格明快、灵巧、素雅。代表性的福州民居群落如福州鼓樓三坊七巷闽清宏琳厝等。[10]

民间信仰

福州人的传统民間信仰非常丰富。除了妈祖等全闽普遍信仰的神祇外,还有众多的地方神祇,包括無諸白馬尊王開閩聖王威武侯五福王爺法主真君临水夫人懿德夫人武夷真君齐天大圣董真人裴真人马天君照天君英烈王等等,许多神祇仅仅限于某个村落或城镇。每年除夕元宵期间,有大量的民间游神活动。[11]

基督宗教信仰

清末时期,有很多福州人信仰基督宗教,特别在福清闽清古田等。今天的海外福州人社会当中,还可以看到福州基督徒把信仰带到南洋的足迹;如马来西亚诗巫,和实兆远。直到如今,他们的子子孙孙还仍然保留着祖先们的传下来的基督宗教信仰。东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基督徒人口比例高达44%。

饮食

福州人的传统菜系为闽菜中的福州菜。

海外移民

老移民

自宋代起,就有明确见诸于文字记录的福州人海外经商移民活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有闽人三十六姓琉球定居。明代中叶后,福州地区有不少人移居日本,还有人迁往东南亚。清末有大量的福州十邑人以各种形式移民东南亚,并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福州人社区,比如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实兆远砂拉越州诗巫。这个移民潮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为政治形势的改变,此后直到1970年代,福州人的海外移民基本停止。[12]

新移民

1970年代开始,福州人开始新一阶段的移民潮。移出地主要为闽江口的福州、长乐、福清、连江等市县,主要移民目的地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这一阶段的新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采取了不合法的手段进入所在国,也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取得了合法居留权。福州新移民分布极为广泛,遍布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在海外形成了大量新的福州人社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纽约曼哈顿华埠[13][14]在海外福州人社会当中,既有“长乐人在美国,福清人在日本”的说法。

移民团体

名人

参考文献

  1. 陈支平.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ISBN 7-211-03677-X.
  2. 英國福州十邑同鄉會世界福州十邑同鄉會,2013年
  3. 陈支平.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ISBN 7-211-03677-X.
  4. .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年12月. ISBN 7-80122-400-0.
  5. 徐晓望. .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年12月. ISBN 7-80616-790-0.
  6. 陈支平.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ISBN 7-211-03677-X.
  7. 李如龙.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10月. ISBN 7-211-02406-2.
  8. 方炳桂. . 厦门: 鹭江出版社. 1999年8月. ISBN 7-80610-622-7.
  9. 林蔚文.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26-02751-8.
  10. 林从华.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ISBN 7-112-08456-3.
  11. 林蔚文.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26-02751-8.
  12. . 福州: 方志出版社. 2000年12月. ISBN 7-80122-605-4.
  13. . 福州: 方志出版社. 2000年12月. ISBN 7-80122-605-4.
  14. Pieke, Frank N.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0474995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